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念佛為什麼要求:一心不亂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彌陀經》要求學人執持名號七日“一心不亂”。

  《無量壽經》要求學人一晝夜或十晝夜“一向專念”。

  徹悟禅師說:“念佛若能一心不亂,淨業即為大成。”

  既然惡人臨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十念也可往生,為什麼又要求一不心亂呢?《彌陀要解》對一心不亂,作了詳盡的解釋,文說:“一心亦二種,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惑)思(惑)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世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圓至頓,以念念即佛故。”大師這樣解釋,對學人很有幫助。

  為什麼要求學人持名要一心不亂呢?《要解》又說:“若無平時七日工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散心稱名,亦除罪否?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這是持名要求一心不亂的理由。

  離欲上人說:“全部佛法,歸結到一點,即是斷除妄念。”《楞嚴經》說:“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攀緣心就是妄想心。就是第六意識在起作用,妄念不能斷除,永遠不能出離六道輪回。眾生生死分二種,即“粗生死”和“細生死”。人從出生到死亡,叫做粗生死,妄念生滅,叫做細生死。妄念不斷,生死難了。佛所制定的修行法門,如參禅、觀心、念佛、持咒,無非教人斷除妄念。佛說:“妄念若歇,歇即菩提。”當妄念歇下,妙明真性即會呈現出來。南懷瑾居士也叫學人要“善護念”,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元音老人說:“什麼是生死命根哩?就是我們的顛倒妄想啊!……當我們用功作觀或念佛,用到著力時,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孜孜兀兀,除佛念外,別無他念。這生死命根——妄念,即將終斷。到最後忽然根塵脫落,一心不亂,當下即親見真佛,生到淨土了。”

  他又說:“現在我們就持名念佛法門來談一談它修法的奧妙。釋迦文佛默察末法眾生垢染深重,難以打開玄關識鎖,離苦得樂,從悲心中運用廣大智慧,巧妙地設一念佛法門,將一粒清淨佛珠——萬德洪名——安放在眾生妄染心中,密密轉移其顛倒妄想,從切近處斷其生死根株。而得心花開敷,見彌陀佛性,往生淨土。一切唯心造,而人不能無念,不念佛、法、僧,必念貪、嗔、癡。念貪、嗔、癡則殺,盜、YIN業起,生死輪回無有止息。佛乃因勢利導,抓住眾生不能無念的習氣,善巧方便地用一佛念來代替妄念,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將妄念轉為佛念,染心換為淨心,從而輕而易舉地往生淨土,出離生死。古德雲:‘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蓮池大師雲:‘念佛就是於眾生生死切近處(妄心)作最親切、最簡易的轉換。’我們如果不體察佛祖的深心和偉大的教導,認真以念佛的功行來改造自己,單靠依賴彌陀之願力接引往生,又怎麼能達到目的呢?古德雲:‘單修(單靠彌陀願力)生西難,雙修(自己用功和佛力相應)生西易。’真是不朽的名言!

  “我們明白了念佛的作用和生西的道理,就知道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確切不移,無可改變的至理名言了。上中下三根,不問哪種人,都須遵照這確切的指示,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放下,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統統攝在一句佛號上,綿密提持不絕,自然於不知不覺中將妄心轉化為佛心,與西方彌陀感應道交,打成一片,所以古人說:‘萬修萬人去。’”

  念佛法門,雖說是易行道,從即生成就,現生就證得念佛三昧來說,似易而難。我有個同修講:“老師您開始講修淨土法門很容易成功,十念可以往生,老鼠、八哥念佛也可以往生,現在越講越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說:“說法要對機,對初念佛人,要說往生很容易,引其入門,就要告訴他,怎樣一步一步前進。好像學生一樣,對幼兒班學生說,你來幼兒班,有唱歌、跳舞、玩木馬、吃糖果,多開心。他就來了。如果一開始就談學習很辛苦,他就嚇跑了。這道理是一樣的,我現在仍舊在說十念可以往生。不過學佛,修淨土應從易處信入,難處下手,決定成功。”

  再錄元音老人對“淨念”的開示:蓋“淨念”二字非一般人所想像的,以清淨心念佛,即為淨念,而是念佛功純,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一時脫落,能所雙忘,空有皆泯之正念,方為淨念。

  至於“相繼”,則又分靜中相繼、動中相繼與動靜一如等功夫深淺的差別。茲分析如下:

  一、靜中相繼。念佛人念至能所雙忘,本性顯發時為初顯淨念。嗣後,因無始曠劫著相習氣深厚,不能每座都顯,須隔數周、數月甚或一年再現,此全視行人的根基與修行的疏密而定。此時行者須加勁精勤用功。使相隔時間漸漸縮短。由一年而數月、而一月、而數日,最後座座皆現;此為靜中相繼,相當於禅宗的“保”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一心。

  二、動中相繼。靜中能時時相繼,遇境緣動亂時,又復打失,不能稱為真相繼。須在日常動用中磨煉,上而至於縱橫無礙,順逆無拘,如在靜中一樣,仍舊孤明歷歷,無有走著,方為動中相繼。但有時偶而忘卻,遇境而動,馬上即覺而歸空。此相當禅宗“保”字功夫的第二個階段功夫,是為事一心。

  三、動靜一如。不管動中靜中,俱無走著,且無守法之心,純任自然。此相當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一階段,是為理事一心。

  四、相繼亦不可得,不守之心亦無,昔日所有玄妙奇特,一掃而空,鎮日如癡如呆,淡而無味,然無味中有至味在焉。此相當禅宗的“任”字功夫的第二階段,是為事事一心。斯真淨念相繼者也”。

  以上是元音老人對“淨念相繼”分四個階段——理一心,事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也是運用華嚴哲理指導念佛的開示,要達到這一步相當不容易,但只要功夫深,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呀!

  《要解》又說:“非持名妙行,何由滿所願證所信。”我們決定生淨土,一定要持名,才能滿所願,證所信,證明自己所信的淨土法門真實不虛,所以我決定把現有事務處理完畢,告一段落,有些任務都分配好。個人白天以念佛為主,晚上仍輔導青年佛子學習教理,做到念佛、學習、弘法三不誤,得“一心不亂”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上一篇:飯後不宜做的短命事
下一篇:達真堪布:掃墓時如何才能利益亡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