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藏法師:淨土教法的生死觀(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

  所以什幺是佛教所期許的知識分子?佛教所期許的知識分子就是要有這種覺醒的力量,既然我們的營隊名稱叫做「智能營」,那什幺是「智能」呢?佛教所說的智能,就是一種「覺醒」;而覺醒之前一定要先有一種「叛逆性的思維」,不是為叛逆而叛逆,而是一種「反既有化、反固定化」思惟,當然這並不是要你為反傳統而反傳統,佛教不提倡反傳統或不反傳統。意思是說:應該就現在所面對的事情去思惟、簡別;例如:思惟為什幺我要過這樣子的日子?當社會一再的在粉飾「死亡」時,死亡這件事被我「正確而清楚地」意識過沒有?死亡是怎幺一回事?事實上,死亡不妨看作是:我們至愛的親友在無法抗拒的情況下,到一個你我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將永遠消失;無論我們樂意或不樂意,他就這樣消失了,這就叫「死亡」。然而我們卻又為什幺從來就無法接受它呢?

  佛教不是要我們悲觀、消極,它是非常現實而積極的。它要我們從現實中去觀察人類的感情、人類存活的方式,然後告訴我們:若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當初做太子時,離開皇宮的目的就是去尋找答案,最後他找到了一種能夠讓人真正永遠快樂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也不會再失去。他找到了這個方法後,並沒有宣告他是神,也沒有宣告宇宙由他所創造,更沒有說他能夠創造任何生命,當然他也沒有說能賜給諸位快樂。但是他關懷了我們現世與來世的一切,這叫佛法的「終極關懷」。佛陀強調生命的關懷,從現世到來世,從自己到周圍,他關懷了我們,還有一切眾生。所以終極關懷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生命如何究竟圓滿的關懷;第二、在時間上來說,大家能從現在開始注意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成佛,這段時間都能關懷到;而在空間上,是指個人對這個世界與全宇宙都關懷;最後,在對象上來說,不但關懷了人,還關懷了人以外如豬、狗、貓、羊等其它生命的問題,綜合了以上兩點,才是佛教所說的「終極關懷」。因而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開始做生命關懷,這也就是標題所說的: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之意思。

  那幺何謂「了生」?即是今生的生命在生活中所對面的一切,如學生考試、老師教書,丈夫賺錢、太太持家,老板經營事業、員工上班做事,凡此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用佛法的智能來面對與完成,這叫做「了生」。何謂「脫死」?就是了解死亡是什幺,以及該如何面對死亡;不但自己面對死亡時能灑脫自在,也能幫助別人灑脫自在,這就是「脫死」。脫死不是在求長生不死;如果一個人長生不死,就不會覺得生命的可貴。就如一朵花,真的花會凋謝,正因為它會凋謝,所以當它綻放的時候才會顯得更加迷人而讓人珍惜;如果是假花,我們並不會去珍惜它,因為即使抽出來洗一洗再插上去,它還是亮麗無比,因而不會對它產生珍惜。我們會珍惜真的花,就是因為它有花開花謝的時候,而假花沒有開謝,所以叫做假的。而生命就像真的花一樣,因為有起伏才有其價值,才會讓人刻骨銘心,這也是它被珍惜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去求長生不死,佛教沒有教人飲藥服氣得長生不老之身,他想教我們的,是了生與脫死,而不是長生不死。然而佛法如何教我們了生脫死呢?在中國,一般來說其方法有自力及他力兩大類,如果生死是一條河,禅宗渡河的方式是,自己去造一條船,然後自己搖槳過去,這即是代表「自力」的修法。而淨土教雖也是要我們自己過去,但是那條船已經有人幫我們准備好了,雖然終究還是自己搖槳過去,不過對岸邊有位老師在那裡看著我們、鼓勵我們,這即是代表「他力」的修法。雖然終究要靠自己,然這兩種修法不一樣,比較特別之處是淨土教有阿彌陀佛站在對岸,不由得讓我們產生力量。例如我們生命當中有很多時候是受人家提攜、幫助的,雖然路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走,但是可能別人的一句鼓勵、保證,而讓我們能更勇敢的繼續走下去!佛接引我們往生也是這樣,他在成佛之前曾發下四十八大願,那正是他的保證,他的提攜,他的勸勉,也是他的教育。因此我們能經由「他力」而加強自己的修行力量,從而更容易地走向了生脫死之境。事實上,我們因為無使始以來已與阿彌陀佛有緣,所以我們才聽得到他的名號,並且了解及相信他所發的大願。更因為了解並信仰他的大願,所以能受到他的大願加被、接引,而得以往生佛國修持更深的佛法。這正是淨土教的「終極關懷」之所在。

 

上一篇: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32集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一句阿彌陀佛,功德圓滿保持。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