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十八頁:
疏【故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熾然往生,寂然無往矣。】
從這一句開始,在這個前面講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一段的意思非常重要,我們仔細的來觀察,就知道自己念佛功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一節注疏,《演義》裡面有相當長的文字來發明。
演【又生即念念生滅,此生滅妄心,本自虛妄,無有實體,故雲體不可得。】
這一段我們也特別舉出佛在《金剛經》開示的「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說的妄心,因為真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只有妄心才有過去、現在、未來,俱不可得。我們現在念佛這個心是妄心,為什麼?也是一個生滅心,南無阿彌陀佛,前念接著後念,是個生滅心。由此可知,這一句佛號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妄心起用,如果起一念善,這就是善業;起一念惡,就造了惡業。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妄心變現的,真心所現的叫一真法界,那是真實的,十法界不是一真,跟一真法界有很大的差別。
這個妄心要是造念阿彌陀佛的業,諸位想想,這個業是善業還是惡業?善惡都不相干!為什麼?這句阿彌陀佛,他的果報不在三惡道,三惡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三善道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聲聞、緣覺裡頭沒有阿彌陀佛,權教菩薩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個雖然用的妄心,造的這個業就很奇妙了,這個阿彌陀佛的業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要懂這個道理。妄心,你要是會用的話,也能夠叫你一生成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用的是生滅心,捨生滅心用真實的,那是實報土以上的,可見得會不會用心是我們成敗最重要的關鍵。
演【達者悟心之本空也。】
真心是本空,妄心也是本空,因為它畢竟不可得。
演【既悟心空。】
既然曉得真心、妄心俱是空而不可得。
演【則終日念佛,終日無念,生而不生也。】
這個佛號雖然是聲聲相續不斷,可是絕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因為曉得它當體即空。明白這個道理,功夫容易成就;不明白這個道理,他計較,他分別執著。譬如,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他要跟人家比賽,唯恐別人超過自己,這都是打妄想。一面在念佛一面打妄想,這樣的情形自古以來就有,他不曉得三輪體空,即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高。這個地方我要特別報告諸位的,如果有一種爭強好勝的心,你們想想他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因為爭強好勝是瞋恚心、是貪心,這個煩惱要是沒有伏住,你怎麼會往生?帶業往生,只帶習氣種子,不帶現行;這種爭強好勝的心,這是現行的煩惱。
功夫得力不在於念佛念多少,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照樣功夫不得力,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煩惱,功夫不能成片,不能得一心,這就是不得力。所以我們念佛人要緊的是功夫得力。如果他一天只念十聲佛號,只修十念,他這十念得力,真能伏煩惱,那就不得了,那就是功夫,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古大德常常勸我們「珠不離手,佛不離口」,為什麼?這裡頭有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心裡要是不想佛、不念佛,就會胡思亂想。諸位可以勘驗,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子?不念佛的時候,他就想東想西,想一念善,就是三善道的業因種子;想一個惡事情,就是三惡道的種子。那麼你一天到晚念佛、想佛,剛才說了,六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換句話講,你不造六道的業因,將來就不受六道輪回的果報,好處是在這個地方。所以叫我們一天到晚想佛菩薩、念佛菩薩,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尤其是要注意到這個功夫一定要得力,要得力一定要明理,明理的時候他就能放下,放下才得力!功夫不得力,病都是在放不下,這是大病。這是說明「終日念佛,終日無念」,無念是這個意思。
演【終日無念,終日念佛,不生而生也。】
念無念是修因,生不生是果報。生不生呢?《淨土生無生論》講得好,「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怎麼說實不去呢?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己心變現的,極樂世界也是我們心變現的,你往哪裡去?盡十方無量無邊剎土,都不出一心!問題要緊是在一心。所以對於這一點,諸位決定不要懷疑。《淨土生無生論》非常之好,這也是淨土裡面很重要的一部論典,專門跟我們討論說明往生這樁事情。
演【生而不生,則生元不可得,不生而生,則不生亦不可得,是真無生也。】
這幾句話我們要是拿《百法明門論》來對看一下,你就覺悟了。「生」在百法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生屬於不相應,與生相對的「不生」當然也是不相應行法。所謂不相應行,意思是說: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實沒這個事情。依他起是假的,抽象的概念更假,換句話說,那只是一種妄想而已,不是事實。我們因為有一種妄想蓋覆了自己的真性,所以對於一切諸法實相看走了眼,看錯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看的是虛妄相,為什麼我們看不到真實相?就是因為在真心裡面帶著這麼一層妄想。如果把這個妄想捨掉,你才恍然大悟,眼前一切法皆是不生不滅,到這個境界就叫證得無生法忍,真正明了諸法的實相。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真的。我們今天看一切法是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那都是我們看錯了,其實沒這回事情。可是我們要是說我們看錯了,我們決定不承認,明明有生老病死,怎麼說沒有?這裡頭有甚深的一層道理在,我們體會不到這個理,也看不到事實真相。這個事理我們在前面也曾經討論過,往後入到經文還要詳盡的來研究討論,這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關系。這是講生這個觀念不可得,不生這個觀念也不可得,生與不生兩邊都離開了,這叫真無生。可見得以滅來止生,那不是真正的無生,那是無想定,果報在四禅天的無想天,是外道天。
演【故雲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這也是我們希求的,我們天天念佛回向偈裡面「花開見佛悟無生」,可見得人人都有這個願望。這是什麼境界?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換句話說,事一心裡頭還是用生滅心,到理一心,這把生滅心打掉了。生滅心一打掉,生無生這個念頭也沒有了,這個時候就證得無生法忍。
『故知終日念佛,終日念心』,這兩句一定要把它記住,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念佛就變成自己的生活,否則的話,念佛好像跟我們的生活脫節了。有許多同修懷疑,二六時中佛號不斷,那我什麼事都不能做了,我做事要想事情、要想問題,那佛號中斷了,那我將來不能往生了,我希望往生的時候,我什麼事都不要做了。這就變成理事有礙,事事都有礙了,那是不明這個道理。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念佛,念阿彌陀佛原來就是念心,你這一句阿彌陀佛要不把你的自性清淨心給念出來,你就不能得一心。藉這個佛號,把自己無量覺心給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皈依無量覺,無量覺是誰?西方阿彌陀佛,那你搞錯了,無量覺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叫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一心不亂,因為一心就是無量覺。經裡頭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果然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在這個世間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做得非常圓滿,自在如意。
我們用一心處事、一心待人、一心接物,那就是念佛。我們念佛在生活上用上,派上用場了,現在的話就是活念、活用,不要死念!這佛號念的沒用處,死念佛,這不能往生。我們現前就生活在覺而不迷的境界裡面,這樣才能決定往生。因為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個個都是覺而不迷、個個都是淨而不染,這個佛號作用是在此地。這個就是「終日念佛,終日念心」。你要曉得,念佛就是念心,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自己的無量覺心,就是念自己覺而不迷的心、正而不邪的心、淨而不染的心,就是念這個。要把自己的覺正淨給念出來,然後把覺正淨應用在生活上。念佛的好處、功德利益,那是真正不可思議。
『熾然往生,寂然無往矣』,「熾然」是形容詞,它有光明之相、有勇猛之相,好像火燒得很猛,燒得很大,我們人雖然還沒去,可是你的身心都是極樂世界的人。現在把這句佛號給念活了,念佛確確實實是念自己的覺正淨心,與西方世界阿彌陀佛覺正淨是心心相應,那麼你是念念往生!這個往生,豈不是活著往生!這就是古德所講的,修行要在轉識成智;我們念念都是轉迷邪染成覺正淨,覺正淨是智,迷邪染是識。念念轉識成智,念念轉娑婆成極樂,你們想想看,是不是熾然往生,寂然無往?
心轉境界,這是佛、菩薩;境被心轉,這是凡夫。你被境界轉,你怎麼能免得了六道輪回?幾時能轉境界,你得大自在。《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是真正的功夫,這是真正的學佛。
疏【心佛眾生者。經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中諸佛也。故雲一體。】
這一段話也講得很清楚。佛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注解裡頭也有,諸位看注解:
演【三無差別者,謂迷此法有眾生名,悟此法有諸佛名,此法諸法中實有心名。然而迷悟本空,中邊不立,諸佛眾生及心,皆假名也。】
法只有一!也許諸位聽了之後會覺得非常茫然,我們看這個法太多了,森羅萬象,無量無邊,怎麼說法只有一?我想諸位曾經聽說過,古人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說是一還是多?你到銀樓去看金器,琳琅滿目,各式各樣太多太多了,仔細去觀察一下,統統是金,除了金之外沒有第二樣東西,你說是一還是多?從本體上去看,是一。唯識家只承認「識」,他不承認相,識是能變,萬法唯識,識是一,萬法是所變,萬法好比是器,識好比是金。正因為事實真相如此,所以佛在《大方廣佛華嚴經》才給我們指出來,「無量即一,一即無量」,就是說這個事實;「一」說的是心、識,「無量」說的是一切萬象。
今天科學家也發現了一,萬法歸了一,「一」是什麼?基本粒子,這基本的物質,盡虛空遍法界,這些動物、植物、礦物都是基本粒子所組合的,除了這個基本粒子之外,宇宙之間沒有第二樣東西,這是現代科學家他們相信的。我們這一個人在磅秤裡磅一下,這幾十公斤的基本物質基本粒子值多少錢?他算一算只值幾分錢。怎麼一個人只值幾分錢而已?不值錢。科學家逐漸的也明白了這個道理。
所以佛菩薩很聰明、很高明,他變這些術語的魔術,他建立很多的法相名詞,但這些法相名詞都不是真的,可是這法相名詞建立得非常的巧妙,讓我們從這些名詞,就是假名詞裡頭悟入事實的真相,這個就叫借假修真。假就是假名、假相,譬如心佛眾生,這三個名詞都是假名,從這個假名裡面悟入實相,這是佛法的目的,決不是叫你死在假名裡頭。所以不能夠死記假名,一定要在假名裡面去開悟。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文就好懂了。
『迷此法』,「此法」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講的體相用,這個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這是把整個宇宙人生的全體統統包括盡了。迷了體相用,這個體相用是自己本人,禅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迷了自己的體相用就叫做眾生,佛就給他取個假名叫「眾生」;悟了自己的體相用,又給他換個名字,這叫「佛」。可見得是眾生是他,佛還是他,佛與眾生的關系從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了,佛是自己,眾生也是自己。『此法諸法中』,此法是講自己的體相用,『實有心名』,心是一切法的體性;這就是說明,一切法裡頭還有這個名詞。
『然而迷悟本空』,這是實實在在的。迷,什麼地方迷了?你們能把迷的這個理事找出來嗎?佛在楞嚴會上,跟阿難、富樓那都討論過這個問題,佛說我們迷,你找迷的相、找迷的體,不可得!你找無明,無明在哪裡?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因為它是虛妄的,如果它是真實的,一定可以找得到。到處找都找不到,才曉得這是虛妄的。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迷悟的確是有這個事,可是迷悟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所以「迷悟本空」。
知道迷悟本空,我們現在在迷,縱然迷得再重,你也不要驚慌,也不要害怕,「我迷得這麼重,這怎麼得了?如何才能把迷情斷掉?」那你就是迷上加迷,你永遠斷不掉,為什麼?你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就是迷,想「我這個罪業太深,我迷惑顛倒」,那是迷上加迷,這沒法子斷。你知道迷悟本空,一句彌陀念到底,什麼也不要去理會,念了不久自然聰明。為什麼自然聰明?因為你不迷,不胡思亂想,當然漸漸就聰明了。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一開端就給我們講「信願行」這三綱領。講到信,他老人家說了六條,第一條就是要信自己。常常覺得我業障太重,我迷惑顛倒,這就對自己信心喪失,那就沒法子了。三資糧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自信,相信自己、相信迷悟本空、相信本覺本有、相信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這樣的人在佛門裡才叫做法器,他這一生決定有成就。
『中邊不立』,「中」跟「邊」也是假立的名詞,相對建立的。因為有兩邊才顯得有個中,因為有個中才顯得有兩邊,相對建立的,離了邊,中不可得,離了中,邊不可得;佛給你講中、邊,你要悟這個道理,這是佛說法的真實義。佛說個中,你執著有個中,說個邊,你又執著有個邊,這就糟糕,這樣解佛的意思,這叫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的意思不在此地。
『諸佛眾生及心』,同樣也是假名,叫你從這三個假名裡面悟入實相。實相是一,原來是一樁事情,不得已,為了演說方便起見,給它建立個名字叫「心」;迷了這個心,給他取個名字叫「眾生」;悟了這個心,給他取個名字叫「佛」,其實是一樁事情。你把它會通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這麼一樁事情,悟入之後,離了一切名與相,就是古人所講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前面跟我們說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是實相現前。
演【假名無實,全體即真。】
理與事是真的,名相是虛妄的。
演【故三法相即,無有差別。】
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差別,這是真理。正因為真實的理事如是,所以當你成佛的時候,你一定見到大地眾生同成正覺,這是事實真相。如果你覺得自己成佛了,別的人還有好多可憐的眾生,那麼證明你自己決定沒有成佛。成佛就是平等心現前,你還有生佛的差別,你是凡夫、是眾生。你幾時到三無差別,無差別就平等了,你就叫佛,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要常常在日常生活當中勘驗自己,我們功夫有沒有進步?我們的境界有沒有提升?那就是說,在一切不平等的境界裡面,我們這個心是不是逐漸接近平等?逐漸把差別拉近?這就叫功夫得力。如果這個差距愈來愈大,那就壞了,那就顛倒了。這是經裡頭這麼一段意思。
大師在此地為我們發明,『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說『諸佛心內眾生,念眾生心中諸佛』。這個意思再說得明白一點,阿彌陀佛跟我們自己是一體,我們是阿彌陀佛心中之眾生,我們現在念佛是念我們心中的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與我們是一體,對於這句話、這樁事,你要是肯定了、認識了,然後你再想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不是阿彌陀佛心中眾生?一切念佛人是不是都念自性當中的阿彌陀佛?於是我們又明白了一樁事情,那就是《華嚴經》所講的,情與無情同一體。你要是能悟入情與無情同一體,大概你不久就可以證得清淨法身,你確確實實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六七一轉,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變成了法身,妙觀察、平等性變成了報身,前五識變成了千百億化身,轉八識成四智。這是真正悟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疏【中流兩岸者,娑婆喻此,極樂喻彼。】
『中流兩岸』是比喻。此岸是指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苦,應當要覺悟。極樂世界比喻彼岸。
疏【始焉厭苦欣樂。】
這是我們學佛開始,開始總是用意識,總是用感情,這個世界太苦了,我們要想出苦得樂,所以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這是念佛人的初步功夫。
疏【既焉苦樂雙亡。】
這就功夫提升,這個世界的苦,極樂世界的樂,苦樂離開了,『苦樂雙亡』,這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得正受,也就是成就念佛三昧。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苦樂兩邊都不受。如果還有苦樂的受,你要記住,你沒有得到念佛三昧;換句話說,你沒有得到一心。功夫成片裡面有苦樂之受,一心不亂裡面決定沒有;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事一心就沒有了。這也是能夠考考自己的功夫,我念佛是念到什麼程度?我在這個環境裡還有苦樂憂喜捨的受,換句話說,你的功夫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功夫成片而已,沒有得一心。
疏【終焉亦不住於非苦非樂。所謂二邊不著,中道不安。】
『安』就是安住的意思,『中道』也不住了,這個境界又提升了一層,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三個境界,頭一個是功夫成片,第二個是事一心不亂,第三個是理一心不亂。這一句就是古人所講的「離四句,絕百非」,心真正得到清淨!真正得清淨,理一心不亂。
演【二邊謂有無,中道謂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這就是四句,『有』是一句,『無』是一句,『非有非無』是一句,『亦有亦無』是一句。
演【不著不安,正是離四句處。】
『不著』是不著相,『不安』,心裡頭沒有牽掛,『正是離四句處』。這個四句是無明煩惱的總根源,六道凡夫、外道、二乘、權教菩薩都不離開這四句,所以他不能見性,不能得理一心不亂。擺脫這四句,才能夠證得理一心,到這個地步,諸法實相顯現了。
疏【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禅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即是禅故。彼執禅而謗淨土,是謗自本心也,是謗佛也,是自謗其禅也,亦弗思而已矣。】
這幾句話,句句是真實言,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尤其是重要的開示。我們今天在行門、解門上俱不得力,最大的障礙就是門戶之見太深;換句話說,分別執著太重,心量窄小不能容人。不但學佛沒有成就,造無量罪業,謗佛、謗法、謗僧,你們諸位想想,毀謗三寶是什麼樣的罪過?你看看《戒經》,看看《梵網經》就曉得,阿鼻地獄的果報。
學禅的人謗淨土。淨土經是不是佛說的?如果是佛說的,你謗淨土的經典,豈不是謗法、謗佛嗎?念佛的人要是毀謗禅宗,那也是謗佛、謗法,禅也是佛說的。所以一定要明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自己修行這個法門,我認定這個法門契我的機,我學得很有受用,別的法門都是佛說的,都好,但是不契我的機;別人修習這個法門我們也贊歎,契他的機,他修那個有成就。怎麼可以說他學的跟我的不一樣,那我就得毀謗他?這是邪知邪見,這不是正知見。
前面說得清清楚楚,迷悟是一樁事情!成見深了,自贊毀他都是迷惑顛倒。他在迷,他不曉得他自己迷,他誤以為那個迷是覺;他如果知道他迷了,他就不迷。所以我們不但對於一切法門不可以毀謗,甚至於對其他宗教學術也不能毀謗,為什麼?前頭說得很好,法是一不是二,只是眾生迷了,才建立這些差別相。差別即是無差別,要明白這個道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那個信仰基督教的人,他不相信佛法,你就可以贊歎基督教,讓他好好的學,幫助他升天,這才是對的。千萬不能說那是邪教,你這麼一說激起他的反感,給與他毀謗三寶的增上緣,他本來不毀謗三寶的,你說他是邪教,他說你佛法也是魔鬼,你讓他造毀謗三寶的罪業,你讓他墮阿鼻地獄,誰叫他墮的?某某人叫我墮的,你也脫不了關系。你要反過頭來贊歎他,激發他自己的良知良能,我們罵佛教是魔鬼,佛教反而稱贊我們上帝,這一想想,我們度量太小,人家心量太大了,他能夠改過自新,他能夠敬重三寶,雖然他不皈依,他就不毀謗,他尊重,這對他有利益的。所以菩薩四悉檀當中常說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怎麼能叫眾生生煩惱呢?特別是不信佛教的那些人,也決定不能叫他生煩惱,不能增長他的邪知見,這才叫大慈大悲。
演【自心是佛是禅者。】
『佛』的意思是覺而不迷,『禅』的意思是靜慮,《金剛經》上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叫禅。覺性就是不取相,就是如如不動,佛跟禅是一樁是事情,不是兩樁事情。
演【自心覺照即是佛,自心靜慮即是禅。】
靜慮的意思如果不好懂,就用《金剛經》上兩句話比較容易明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靜,不取於相就是慮,對外面境界相了然,明了,不著相!六祖大師教授坐禅那一章,就是發明《金剛經》上這兩句話,這是中國禅宗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
演【謗自本心者。】
他的知見錯誤,分別執著太重,成見太深,於是就毀謗三寶了。
演【以淨土乃自心之淨土故。是謗佛者,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故。】
這個意思我們要明了,我們天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有沒有謗佛?如果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只是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所成的佛,與自己不相干,這就是謗佛了。為什麼?你不曉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你迷了,你以為淨土跟阿彌陀佛是在自己心外,心外求法,你已經是外道,你已經不解如來所說義。所以要曉得,自他不二,自他是一體,這就對了。這是蕅益大師所講的,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自他理事因果是一不是二,這才叫做信佛。信願行三資糧是這麼說法的,這裡頭缺了一條,都叫不信。或者說得好聽一點,不具足信,雖然有一點信心,不圓滿,有欠缺。你因為信心不圓滿、不具足,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不能成就。如果你信心是具足的、是圓滿的,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演【是自謗其禅者,以不離自心即是禅故。】
不曉得自己的心就是禅,不曉得自己的心就是佛。禅與佛是一不是二,禅是自心靜慮,佛是自心覺照,是一不是二。大師在這一段文裡面告訴我們,禅宗、淨土殊途同歸,禅淨之外,還有天台、賢首、三論、律宗,大乘的八大宗又何嘗不是殊途同歸?再要細說,三藏經典八萬四千法門還是殊途同歸。我們在《楞嚴經》裡面所看到的,二十五位菩薩就是二十五圓通,這二十五位菩薩是代表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把這一切法門歸納為二十五大類,個個人都是第一,沒有說第二的,為什麼?他都見性了,可見得殊途同歸。
我們一定要破自己的情執,一切分別執著、一切感情用事,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就跟《地藏本願經》裡面所說的一樣,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的。我們天天希望消業障、消罪業,你要明理,你要曉得我們在生活裡怎樣去做。如何運用我們的思想,如何運用我們的雙手,才能遠遠的離開一切罪業,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就在於你自己會不會用心。這個地方只是舉禅與淨的例子。執著禅、標榜禅而謗淨土的,是謗自本心,是謗佛、謗法,同時也是自己毀謗他的禅,不僅是謗他,謗他就是謗自。
『亦弗思而已矣』,這句話就是:他怎麼不自己去好好的想一想?這是真正的迷惑顛倒,一個開悟的人決不是這樣子。開悟的人,他心一定是清淨的、平等的、開朗的,絕對不會有分別執著,那是個開悟的人,那就叫有道之人,所謂有道就是開悟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一集) 19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