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類不論富貴貧賤,上至達官貴人,富甲天下;下至販夫走卒,貧無立碓之地;芸芸眾生皆有與生俱來之貪心,而此貪心貪而無厭,得一想二,越多越好,永無滿足的時候。正如一首古詩所言:「梁武為帝欲作仙,石崇倘望海作田;西施照鏡嫌貌丑,彭祖焚香祝壽年。」由於貪心的緣故,所以人就難有滿足或稱心如意的時候。
對世俗人來說,貪心是無可避免的,所謂「人為財死,烏為食亡」,一般人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往往就情不自禁地去追求,求之不到即用種種不法手段去取得,一切惡業即由此而生起。依佛法而言,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望之中,「財」乃放在最前面,是故天下人,終日形形役役,熙熙攘攘,無非為賺取金錢,以求過安樂、舒適之生活。金錢可說是人類生活之源,斷之則生活艱苦,乃至生命堪虞;然而謀求金錢,宜當取之於義,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因此作為一個正義的人,設有非義之財,即使家無隔宿之糧,寧可斷炊,亦切忌妄取。古語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國法,夢裡無驚。安貧樂道,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世間上,多有為財不知足者,竟有對父母兄弟等親屬,以不擇手段強占暴奪,社會上爭產、奪產事件,層出不窮,屢見不鮮。是故佛陀為教誡弟子有「九滅法」即「九愛本」:「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因護故,刀杖爭訟,作無數惡」。又說:「以欲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親屬展轉相诤,更相說惡,況復他人?以欲為本故,民民共诤,國國共诤,彼因斗爭共相憎故,以種種器杖展轉相害。」由此可見,種種斗爭、仇恨,皆由貪愛而起;貪欲之害,毀損親情,破壞家庭,禍國殃民,甚可怖畏。
更有官場中位高權重之人,利用職權,貪贓枉法,恃勢凌人,斂財營私,富可敵國,乃至紙醉金迷,縱情聲色;如是大逆狂妄之徒,若不翻然悔悟,將來之苦報,實在不堪設想。金錢本是流動性質,一切資生之物,但求自足為好。若大量積儲而貪得無厭,則無異於將有用之物,置於無用之地,同時自身反成為守財奴隸,如是之富,則與貧無別。
說到貪心之害,佛教有許多啟發性的故事,例如以下這一則:
有一位土財主,雖然非常富有,但是內心卻十分空虛,總覺得家裡還缺少了些什麼。一天,妻子告訴他,家裡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位「兒媳婦」。土財主想了想:的確如此。但是,國內可以稱得上門當戶對的對象,只有國王的女兒;不過,如果要娶公主作媳婦,一定要比國王更富有才有面子。然而,要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財富?
為了這件事,他每天茶不思、飯不想,不久就病倒了。有一天,一位在家居士遇見他的妻子,便問道:「為什麼多日不見你家老爺?」土財主的妻子就據實以告。這位居士自告奮勇地說:「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讓我見見你家老爺,保證他很快就可以下床走動。」於是,土財主的妻子半信半疑地帶他回家。
這位居士一看到土財主,便對他說:「老爺,我剛從西藏回來。據說西藏那個地方,有一個活佛很慈悲;只要您去求他,任何東西他都可以給您,能圓滿您的心願。」土財主連忙追問:「是真的嗎?」居士回答:「當然是真的!您要趕快起行准備,才能夠早日達成心願。」
土財主隨即要求妻子為他准備出遠門的行囊,妻子疑慮地問:「你不是病得無法動彈嗎?為什麼還要急著出門呢?」他說:「這種事不能等,要是被別人捷足先登,我就會失去機會。所以,我要趕快啟程。」妻子無法阻攔,只好立刻為他准備干糧、衣物。
土財主日夜不停地趕了五天的路程,終於來到西藏見到了活佛。他跪在活佛的面前,祈求活佛能夠圓滿他的心願。活佛慈悲地說:「你想要求什麼,我都可以給你。」土財主說:「西藏最多的就是土地;所以,我希望您能給我土地。」
活佛回答:「可以。你要多少呢?」土財主心想:要求多了,實在開不了口;太少,又枉費自己千辛萬苦走了五天的路程。活佛見他難以啟齒,便對他說:「這樣好了!你只要在明天天黑以前回到我這裡,凡是你走過的土地都是屬於你的。」
土財主一聽,心中好歡喜!第二天天未亮時,他就動身起行了。他跑呀跑的,一刻也不敢停下來;連口渴時,也顧不上停下來喝口水。唯恐少跑一步,就會少掉一塊土地。
直到日影西斜、黃昏已近,他才百般不捨、無奈的往回跑。當他跑回到活佛的面前時,天色已暗。活佛問他:「你走了多遠?這樣夠嗎?」他疲累不堪的回答:「還不夠多啊。」說完,就在活佛的面前倒下來、氣絕而亡了!。
這位土財主其實就是和生命賽跑,拼命到連喝一口水的時間都不敢浪費;直到抵達終點時,他仍然嫌不夠、仍覺得不滿足。結果示范了「人為財死」的活生生的悲劇。試想想: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追逐金錢財富嗎?追求得到又能否永遠保存,又或者是永久享用?
可是,大多數的人往往是「有一缺九」──當他有一百萬時,就會想:只要我節省一點、努力一點,再賺九百萬,就可以湊足一千萬;有一千萬時,他又會想賺一億,內心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是故,經上說:「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人,名為最貧者。」
還有,更重要的是,財富雖能使人幸福快樂,可是亦能使人墮落與痛苦。我們可以看見,現今社會普遍現象,人們除了盲目地追逐財富外,對所謂權勢、地位、事業等亦是瘋狂地追求,人們的貪欲不斷地膨脹,不擇手段謀取私利,內心煩惱熾盛、惡業積累迅速,但最終無法逃脫因果報應的嚴厲懲罰。
據《賢愚經》所載,有一位頂生王具宿世大福報,曾經統領過四大部洲四十億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連下珍寶雨,後來逐步發展一直上升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與帝釋天王平起平坐,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他仍然心無厭足;當時阿修羅王興兵攻上天庭與帝釋大戰,帝釋打不過,只好退兵撤回天城;頂生王即出來吹貝角、彈弓箭,阿修羅王實時應聲墮落地上。頂生王見狀心想:「我力量之大,無人可比,今天何以仍與帝釋天共坐?不如把他推倒,獨霸為快!」他此惡念一生,馬上就墮在天宮的大殿之前。在他臨死之時,有天人問他:「假如後世有人詢問頂生王是如何命終,應當如何回答?」頂生王慨歎地說:「應答:『頂生王是因貪欲而死的!』」
這個故事非常具有現世意義,頂生王的貪欲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本來以宿世善業,可優悠享受福報、利養,但是他並不知足,所以在享福的同時,耽著心惡化成貪婪心,不斷地使享受的欲望增長;進一步又有饕餮心,對於帝釋天王的權位勢力,心生羨慕;由權力欲的膨脹再生起謀略心,想獨占天王之位;以貪欲不知羞恥,故不知出離,最終導致福盡墮落。由此可見,名聞利養實為人們的大敵人,若沒有正確思想以為導引,實難以出離;一旦沉溺其中,將來可是萬劫不復。所謂「貪多必失」,從古至今,誰人不是因為「貪」,雖暫時得到千萬財產,但最終都只剩下了「貧」?
人就是因為有太多的欲望與追求,所以身心無有片刻安靜或安樂之時,是故佛陀在《無量壽經》中說:「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試問要到什麼時候才能無憂?唯有無求才能無憂。然又有幾人能做得到?
當今之世,迷財、貪財、斂財、守財之人,可謂比比皆是,唯若身為高官要員,罔顧道德、良知,以身示法;其最終事敗落馬,確實是罪有應得!是故維護國法,為民除害,伸張正義,以安人心。
因此,筆者特別提倡「法制、道德、宗教」,所謂「道德治法制之窮,宗教治道德之窮」,法律可以規范人的道德,使人不犯罪,可是卻無法控制人的內心,滅除他們的欲望及惡念。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宗教的力量。正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尊者,是一位偉大的宣道者;佛陀對眾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於運用,對不同的人,都能善巧方便、應病與藥、觀機說法;例如見到官吏的時候,富樓那曾這樣問道:
「你們做官的人,可以治犯罪的人,但有辦法治人不犯罪嗎?」
「雖然有國法,但國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官吏們回答。
「除國法以外,你們和一切人民,都應該奉行佛法。大家若能信受奉行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輪回的法則,這個世界就不會犯罪了。」
佛法的力量,就是從人的內心去淨化、去改善,令人識得反省、當下覺悟,從而棄惡從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如此的話,世界自然太平,國家自然昌盛,社會自然安定,人民自然安樂,生活自然幸福。
〈憨山大師勸世文〉中雲:「榮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富貴如浮雲,功名似空華,情愛會變質,色身終衰亡。一口氣不來,一切盡成空。唯有覺悟向善的這念心才是永恆、不變、不生滅的,當中具足無量功德、智慧,了達這念心性,才是真正最富最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