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享清福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懂得安閒的趣味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白居易
不爭榮耀任沉淪,日與時疏共道親。

  北省朋僚音信斷,東林長老往還頻。

  病停夜食閒如社,慵擁朝裘暖似春。

  漸老漸谙閒氣味,終身不擬作忙人。

  《閒意》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馬期間所作,描述了作者在九江期間閒適安逸的生活。在江州司馬任上,白居易不僅創作了包括《琵琶行》在內的大量脍炙人口的詩篇,更重要的是確立了他念佛求生淨土的終極信仰。這首詩就反映了作者從一個立言建功的文人轉化為一個寄身官場、棲心淨土的淨業行人的心路歷程。

  世間人所謂的幸福,用佛法的概念來解讀,無非是對五欲六塵的追逐與滿足。站在現世人生的角度,這種幸福觀也是無可厚非的,趨吉避凶、趨樂避苦是眾生本具的天性,也是我們成就“常樂我淨”究竟佛果的初始動力。問題在於,由於我們凡夫德薄慧淺、知見顛倒,往往在追求幸福時做出許多背道而馳的努力,勤懇作務,到頭來不是事與願違,便是一場空歡喜。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借助佛法的智慧,對我們所追求的幸福做一個甄別。

  世間之福有兩種:一種稱為洪福,指擁有功名富貴的幸福,世人企盼的燈紅酒綠、富貴驕人的生活大多都是這種幸福;另一種稱為清福,指一種平平安安、衣食無憂、恬淡安適的生活。可這兩種福卻很難齊聚一身,往往是洪福愈盛,煩惱越多。之所以有這樣的缺憾,究其實是因為洪福是一種外在的環境和評價,而清福卻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和自肯。或者說,洪福的決定權來自於外部,清福的決定權卻來自於內心。

  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中,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論述:

  “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來可以享這個清福了,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因為一旦無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個寂寞,什麼事都沒有了,怎麼活啊!所以我常告訴青年同學們,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這才會看到鴻福是厭煩的。”

  可見,洪福很有可能只是一種癡福,洪福之福,更多的時候只是滿足了面子上的虛榮,是享給別人看的。民國時上海大亨杜月笙說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人面、情面、場面。所謂過得好,有福,無非如此。而清福卻是一種智慧,是通過對外物與自心的觀察、思維與調整之後,形成的一種符合中道的和諧心態。洪福之盛,莫過於帝王之福,而清朝順治帝卻選擇了棄帝位著僧袍的生活,正是因為他深切地認識到了“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白居易在這首《閒意》詩中,描述的就是他自京都貶谪至江州司馬任上時,安享清福的自在心態。江州三年,是白居易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可以說,正是在江州,他有機緣與東林寺三位上人過從甚密,這不僅撫慰了他官場失意的落寞之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他一生中的信仰方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一個建立了超越世俗體系目標的人來說,現世的浮沉只是一道道變換的風景,只是欣賞品味,卻不能擾動內心的平靜。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四十八歲那年的春天,自江州啟程赴忠州,次年夏,自忠州召還,拜尚書司門員外郎,自此開始了他在官場上的一段順風順水的日子。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他確立了“終身不擬作忙人”的原則之後,可見世間的洪福,只是過去世行善的自然果報,豈是能“忙”來的,所謂“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

  從追逐洪福到享受清福,這種轉變是一個人閱歷增長、智慧漸開後的自然過程,一位稍具思考與反省能力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從容、淡泊的處事之道,這就是“漸老漸谙閒氣味”的道理所在。另外一個因素就是要有機緣接受正確的理念,也就是善知識的作用。白居易在江州的三年,遠離京都那些營營作務有為法的同事朋友,與修行清淨無為法的僧人密切接觸,自然是塵心淡泊、道心堅固。反觀我們自己,修學佛法、受持戒律,肉也不吃了,酒也不喝了,牌也不打了……在過去那些吃吃喝喝的圈子裡自然成了另類,初時未獲法喜,未識同修道友,在朋友的調侃乃至恥笑之中,難免郁悶、寂寞,甚至動搖道心,此時便是出塵的障礙顯現之時。社交圈屬於我們心所感召的依報境,當我們的心行由埋頭造業轉向出離輪回時,依報境自然也會隨之轉變,大部分朋友便會離我們而去,而新的志同道合的社交圈也會慢慢形成。此時的寂寞便是磨練我們心性的實驗場,要相信德不孤,必有鄰。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清福是清淨之福、清靜之福、清閒之福、清雅之福。享清福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懂得安閒的趣味了。六道輪轉不休,其推動力就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此生有幸遭遇佛法,先讓心安閒下來,讓這輪子轉慢一些。“終身不擬作忙人”,這話與其說是向主流價值觀宣布的訣別詞,也可以說是向輪回宣示的訣別詞。

  清福是出世之福,洪福則是入世之福。正如南老所言:“一個學佛的人,你首先觀察他有沒有發起厭離心,也就是說厭煩世間的鴻福,對鴻福有厭離心,才是走向學佛之路。”

 

上一篇:聖嚴法師:用觀念和方法來調整情緒
下一篇:淨界法師:好樂淨土,尊重名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