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葉一枝花是一味清熱解毒的草藥,藥用歷史悠久,向來被譽為蛇傷癰疽聖藥。
據傳,這味草藥的名字緣於一則神話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區住著一個青年叫沈見山,父母早逝,又無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為生。一天,他在砍柴時,草叢中忽然竄出一條毒蛇,還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會兒,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說來也巧,這時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腳踏彩雲來天目山天池裡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見山,便動了恻隱同情之心,她們將他圍成一圈,紛紛取出隨身攜帶的羅帕蓋在他的傷口四面。更巧的是,王母娘娘這時也駕祥雲到此,看到了青年、傷口和女兒們的羅帕,明白了一切,於是隨手拔下頭上的碧玉簪,放在7塊羅帕的中央。或許是傷口得到了羅帕和碧玉簪的仙氣,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見山竟徐徐清醒過來。清醒後的一瞬間,他只聽“嗖”地一陣風響,羅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變成了7片翠葉托著一朵金花的野草。他驚呆了,仿佛剛做了一場夢,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無傷痕。最後他想明白了,是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傷。於是,下山後,他給村民們反覆講述被蛇咬傷後獲救的奇異經過,並帶村民上山認藥。村民們推測說,這藥草蘊含有仙氣,能克蛇毒妖魔雲雲,故而每遇有蛇咬傷患者,都采挖此藥,並獲神效。當大家好奇地詢問藥草的名字時,沈見山想了想說:“七葉一枝花。”
浮小麥
宋代太平興國年間,京城名醫王懷隱,有一天雨後放晴,便到後院查看晾曬的中藥材,發現新購進一堆小麥,便問伙計:“這些又瘦又空的蛀小麥,何人送來?”伙計回答:“是城南張大戶送來的。”他正欲說什麼,忽見來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對王懷隱懇求說:“王先生,我娘子近來不知何故,常常發怒,有時哭笑無常,整日心神不寧,有時甚至還傷人毀物,真有點怕人,今請先生施恩,為她除病驅邪!”
王懷隱切了切那婦人的脈,又問了幾句病情,捋須笑道:“不必驚恐,此乃婦女髒躁症也。”言畢,信手開了一方,上書:甘草、小麥、大棗三味藥,意用漢末醫聖張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麥大棗湯”,治療婦女更年期出現的精神與心理方面的症狀。那漢子持藥扶病婦臨行時,又補充一句病情:“先生,我差點忘了,她還常常夜間出汗,汗液常濕透衣衫呢。”王懷隱點頭答道:“嗯,知道了,先治好髒躁症再說吧。”
五日後,那婦人偕丈夫樂滋滋地來拜謝王懷隱,感激地說:“先生救苦救難的大德,我們夫婦終生難忘。真是藥到病除,不愧為杏林名醫呀!”王懷隱關切地問:“今天再來治盜汗症?”那婦人笑道:“不必了,已一並痊愈了。”王懷隱暗自思忖,難道甘麥大棗湯也有止盜汗的作用?後來,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幾個盜汗症病人,由於是用的成熟飽滿的小麥,結果均不見效,他大惑不解,於是查閱唐代藥王孫思邈的《千金要方》,想尋求答案。正當這時,店堂小伙計與張大戶的爭吵聲驚動了王懷隱。伙計手握一把張大戶送來的小麥說:“這樣的小麥我怎能收?你別以為做藥就可以將就些,這癟麥子你拿回去吧!”王懷隱聽罷,憶起上次那婦人所用的小麥就是張大戶送來的癟麥子,於是即忙上前道:“張老兄,你這麥子是……”未等先生說完,張大戶便紅著臉訴出了實情:“這是漂浮在水面上的麥子,我捨不得丟棄,我估計治病用大概可以吧,因此送來了。”王懷隱聽罷,從中似乎悟出了什麼,便吩咐伙計:“暫且收下吧,另放一處,並注明‘浮小麥’三個字。”
後來,王懷隱用浮小麥試治盜汗、虛汗症,果然治一個好一個,便逐漸認識到浮小麥的功效。太平興國三年,他與同道好友王祜、鄭奇、陳昭遇潛心研究張仲景的醫著,合編成《太平聖惠方》一方,並將浮小麥的功效記入該書。
從此,“浮小麥”一藥便流行於世,並為歷代醫家治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