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道法師:《五戒相經箋要》第七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五戒相經箋要》

  (第七講 悟道法師)

  片頭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此系如來戒經中語,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陰骘文》。此兩句,泛泛然視之,似無奇特,若在舉心動念處檢點,能全守無犯,其人已深入聖賢之域矣。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鋼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上一集我們講到五戒戒相中,戒體、戒行。最近有學院的同學提出,什麼叫戒體;昨天也收到一位同學來信,想要受五戒,看學院有沒有辦三皈五戒。目前如果在中國地區的同學,你們有時間可以到山東慶雲海島金山寺,可以臨時安排,給大家傳授三皈五戒的儀式。我個人建議,我們最好是把這部《五戒相經箋要》學習過一遍,對整個五戒的內容,它的受持,開遮持犯,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再來受戒也不遲。

  講到戒,如果依照南山三大部《行事鈔》,把戒分別為四個方面:戒法、戒行、戒相、戒體。戒法就是戒的條文、功能、作用、功德等,比如說我們現在講的五戒、或者沙彌十戒、具足戒,每一條戒有很明確的條文,這個就是戒法。戒體,如果受比丘戒,得戒體是做三番羯磨這個時候,就是講受具足戒、比丘戒,三番羯磨這個時候是要登壇受戒,過去我們在戒場受戒、登壇,一壇三個人,這是講具足戒是在三番羯磨得戒的;受五戒,是在三皈依的時候得戒,因此我們要受五戒,必定先受三皈依,是在正受三皈依的時候得五戒。因此淨空老教授給人傳授三皈五戒,皈依證前面印的是三皈依,後面就是五戒了。有的人只受三皈依,就照前面三皈依的儀式來舉行,有的人發願受五戒,他還是要從三皈依開始,不能沒有三皈依,就直接受五戒,因為五戒是在三皈依時候得戒體的。

  後面我們看到經文會有一些說明。怎麼叫得戒體呢?[依法觀想],依什麼法?佛講的戒法,我們每一條都很清楚,依法觀想,在正受的時候[納受於心],納是接納,受是受持,接受過來了。這個時候就得到戒體。有關這些方面,我們講到經文還會提到,因為這個關系到忏除業障這方面的問題,我們進入經文再來學習。

  戒行是受戒之後行為表現,表現在生活行為上,他的戒行清淨,這就是戒行。戒相,相是事相、相狀。[五戒、十戒各有其相]。在什麼情況之下,你做了就是犯戒,相狀是不可悔還是可悔,相狀就是事相,狀就是當時的狀況,在經裡面,佛也舉出幾個例子,我們讀到經文就明瞭了。這是確定到底有沒有犯戒。沒有犯戒叫開緣,那個不犯。犯了戒,輕重、大小不同;是可悔還是不可悔,可悔就是可以接受忏悔的,不可悔就是不可以接受忏悔。根據這些事相、當時的狀況,來判定是可悔、不可悔,或者無犯,都是根據戒相,戒相就是斷定這個開遮持犯的。因此我們持戒還是犯戒、還是無犯,都必須在戒相上進一步去了解,明瞭戒相之後,才能夠守戒。因此我們在前面,也跟諸位同學報告了弘一大師的《律學大意》。弘一大師勸大家,關於盜戒,等到我們真正搞清楚戒相,明白了再受,[可以稍緩]。在五戒當中,偷盜這條戒的戒相是比較微細、比較繁雜的,因此我們要明瞭戒相,來守戒,心才踏實。現在很多人受了戒,自己沒有學習戒學,也沒有聽人說明,受了戒等於沒受一樣的,對於戒律這方面是一無所知,到底是持戒還是犯戒也不知道。有一些人受了戒回來,也沒有去學習戒學,往往依自己的想法,認為是這樣的,因此有很多人受了戒回來,產生很多困擾。困擾產生,難免大家就會有疑惑,到底他現在是持戒還是犯戒,對還是不對,反而心得不到清淨,因此我們才有必要來學戒。我們學一條就去做一條,這是最踏實的。下面舉一個例子,把戒法、戒體,做一個比喻。

  [戒法如藥方,依藥方去拿藥,必須要煎、要喝,喝了藥才能治病。沒喝之前,藥是藥,你是你,沒有作用;若喝了就能發生功效,治你的病。戒亦同然]。

  戒也是這樣,[了解戒法]就好像藥方一樣,戒法就好像開出藥方。藥方開出來,是不是就能治病?還是不能治病。你要依這個方子,去抓藥、煎藥、喝藥才能治病,所以[要有戒體才有作用]。有戒法,要有戒體,它才產生作用。[喝藥即同納受戒體],就是你接受了。沒有納受戒體之前,戒是戒,你是你,好像藥方開出來了,我們沒有去抓藥,也沒有煎藥、喝藥、藥方還是藥方,跟我們還是不相干的,沒有作用。納受戒體之後,[身心充滿此無作戒體],戒體有防非止惡的功效,要犯的時候,它自然會產生作用,來提醒你不能犯戒,這是戒體的功能。以上我們就把戒法、戒體、戒相,簡單報告到此地。

  下面我們要進入人題,這裡寫的是人號,就是一般講的[人題]。一般講經,把經題介紹過之後,介紹人題。本經注解沒有介紹經題的通題跟別題,我們此地也簡單做一個補充。我們這部經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

  這八個字是本經的別題,[佛說優婆塞五戒相]是別題,別就是區別,跟其他經典不一樣的。就如同我們寫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題目,不一樣的,就叫別題。經這個字叫通題,凡是佛說的,不管大乘經、小乘經,長經還是短經,統統叫經。經這個字是我們中國人對聖人的言語行為,記錄下來尊稱為經,我們中國古人對經是非常尊敬的, 只有聖人講的話才成為經,聖人以下的一般稱叫傳,像《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這是賢人講的。所以經這個字,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聖人這些言傳、身教最尊重的。一旦稱為經,就是不能改變的了。就像我們佛門經典一樣,一旦冠上這個經,他就是真理,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佛講的都稱為經,菩薩講的叫論,論有討論的空間,可以討論,所以菩薩作的叫論,這一方面是謙虛,一方面也是尊重。一旦稱為經,一定要經過佛的認可,佛的法印認證,才能稱為經。所以三藏裡面有經律論,律是佛制的,除了佛之外,菩薩都不能制定戒律,經是佛講的,另外還有四種人也可以說經,只要他講的跟佛的法印相應,都可以稱為經,論是菩薩造的,我們常常聽到的《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的,這些稱為論藏。

  經這個字的意思也很多。如果我們同學在網站上常聽我們淨老教授講解,應該大家都聽過,經有貫、攝、常、法四個含義。貫是貫穿,每一部經從頭到尾,整個脈絡有條不紊,它是一貫的,一點都不亂,而且經的文字做到不增不減,多一個字是累贅,少一個字意思就不圓滿。所以有貫的意思。攝是有攝受力。經他沒有意思,它會隨我們每一個人境界不同,感受就不一樣。我們境界不斷提升,同樣讀一部經,你的體會,你的悟處,你的感受,都會不一樣,它會跟著你提升,很多人同樣讀一部經、或者聽一部經,經的文字是一樣的,我們每一個人讀,個人的體會也不一樣。同樣的道理,我們大家一起聽這一部經,每一個人的體會、理解、受用都不相同。經為什麼有攝受力呢?因為它有無量義,因此我們不斷的去接觸,就有新的意思不斷的湧現出來,所以經又有湧泉的意思,就像地下的泉水,不斷的湧現出來,因此它有攝受力。

  這樁事情也不難理解,比如我們常讀《彌陀經》,天天讀,似乎我們每天讀,每一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每一天讀也都讀不厭,如果世間一般的文字,像一般報紙、雜志,我們讀了一遍,大概就不想看第二遍。過去有人把經典翻成白話文,我也看過《佛說阿彌陀經》有翻成白話文的,翻了很多,印了一陣子,現在好像就沒有看到了。為什麼很短的時間大家就不想去讀了?因為翻譯成白話文,他讀一遍,再讀第二遍就沒有意思了。大家讀了這一遍,看意思就這樣,已經明白了,再讀第二遍就沒有意思了。大家讀了這一遍,看意思就這樣,已經明白了,再讀第二遍又沒有新的意思,沒有新的體會,沒有新的感受。就像看報紙一樣,你看過一遍,不會想看第二遍,它的攝受力只有一遍,頂多兩遍、三遍,到第四遍大家就不想看了,這是白話文沒有攝受力。經是文言,它有無量義,所以它有攝受力,這一點我們也務必要明白。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發好心,要把經翻譯成白話,實在講浪費時間。人家看一遍,不會再看第二遍,可能連一遍也不想看,何必去浪費這些時間、精神、人力、財力、物力。

  我們建議,要是翻譯白話文,不如依照經的原文去做一個注解,《彌陀經》也有白話注解,這個空間就非常寬廣,你看自古以來,注《彌陀經》就一百多家,為什麼同樣一部經這麼多注解?注解意思都不完全是相同的,但是也都沒有錯,為什麼?因為它有無量義,看你從哪個角度去看,所以注解有注的比較圓滿,有的比較不圓滿,有的偏重在那一方面的,這是我們通常講的見仁見智。好像看廬山一樣,側看跟橫看又是不一樣的,都是看到那個山。但是總不是圓滿的。最圓滿的是什麼呢?經的原文就是圓滿的,這是講到攝。

  常就是永恆不變的,叫常,我們世間法都是無常的,都有時間性,過了這個時間就不能用了,為什麼?它不是真的,是虛妄的,比如說科學家發現很多理論,他發表出來了;後面一個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又把前面那個科學家的理論推翻掉了,後面這個科學家發現的,以後的科學家又有新的發現,又把他的推翻了。會被推翻說明什麼,它不是真的,他只是看到一個片面性的,短暫的,我們講出這些道理,如果不是真的,就經不起時間、空間的考驗。比如說佛經,包括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的經典,像儒家講的四書、五經、十三經,放諸四海皆准。不是說我們中國人是這個道理,拿到外國就不是這個道理,不是這樣,是拿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族群,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才能稱為經。所以經不會因為時間,空間,地區性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為什麼?因為它是真理,真理是恆常不變。我們世間人講的,發表的一些思想、言論、學說,都是短暫性的,最長幾十年,甚至七八年,他就又發現自己講的不對,過去蔡老師講《弟子規》,也常常提到現在很多人,去買現代人寫的《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怎麼樣去教小孩子,他自己又寫一本書,說他十年前、二十年前寫的那本書,有一些地方是錯誤的,但錯誤的怎麼樣?他那個書已經流通了二十年,那些人買了那個書去看,跟著他錯了二十年。這是不需要等到幾十年,幾年之間就發現不對了。

  因此孔老夫子為什麼示現[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就相信古聖先賢的,為什麼?因為經驗的累積。現代人一個新的東西,沒有透過實驗,你不知道它的可靠性,是一個未知數,也就是沒把握的,古人的東西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經驗累積,留下來的,我們[信而好古],相信古人的,轉述古人這些智慧、經驗給後人,就不會錯,這是真實的,這是講到常的意思。我們想一想,每一個時代都有人依照經修行證果,他把他的經驗、實際上得到的效果,再告訴後人,這樣不斷的傳下來,佛經如果不是真理,不要說傳了三千年,恐怕三十年都有問題,就傳不下去了。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因此我們淨老教授也常常勸我們大家,多看看古人的、今人的作參考。這個態度是我們要學習的。

  經第四個意思是法。法有規則的意思,如果我們依照這個法則,依照法的規則來修學,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如果你不依照理論方法去修,自己要去創新,就達不到你要的目的。先不要講了生死、作佛,比如我們世間人,世間人一般所求的不過是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在我們這個世間,不管哪一個族群都在追求,但是有的人得到了,有的人還是得不到,這說明一樁什麼事實?得到的人是不是用他的理論方法得到的?這個也不一定。沒有得到的人也是同樣的道理。比如賺錢,現在世間人很多賺錢的方法,這些雜志、書也都流通的很廣,像經濟學這類,我們在書攤看,教人家怎麼致富賺錢那個書太多了,但是實際上怎麼樣?我們去買了那個書來看,就發財了嗎?大家想一想,我們頭腦冷靜的想一想,不一定,有的人是發了財,但是多數人還是發不了財,那說明什麼?說明世間人發表這些言論,不是真的,它不是真理,這不是發財的正因。如果這個理論方法是發財的正因,應該每一個人去學,每一個人都發財才對。為什麼有的人發了財,有的人還是發不了,這說明什麼?他的理論方法不是正確的。正確的在哪裡?都在佛經。佛給我們講,你發財的正因是什麼?是財布施來的。不是你頭腦很好,你有很多好的辦法,那只是一個助緣,不是發財的正因。因就像種子一樣,那些方法是一個助緣,如果你沒有種子,再怎麼好的助緣下去,也長不出東西來,就好像你種水果,沒有水果的種子下去,你天天給它施肥、澆水、雙給它陽光,它能長的出來嗎?長不出來。為什麼?它沒有種子,沒能正因。你有正因,再上緣,它就長出果實。

  聰明智慧是布施來的,不管世間法、佛法,你樂意教人,不吝法,你就得到聰明智慧。聰明智慧也很多方面的,有世間法、有佛法,你這方面的布施多,果報就是得聰明智慧。身體健康、長壽要修無畏布施。布施一切眾生無畏,你就得這個健康長壽的果報。這就叫法,你依照佛講的法、理論方法去修,才是正確的。法在哪裡?在經典。

  所以經有貫、攝、常、法四方面的含義。這是通題,經這個字是通題,有關經這個字,意思也非常的多,我們在此地只是很簡單的,把比較重要的意思提出來。本經《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這個經的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人題,這裡是講[譯主],就是翻譯這部經的主席。翻譯經的主持人,我們現在講主持人,他主持翻譯這個經的,我們一般講經,經題介紹過了,就介紹人題,介紹翻譯人的時代,他的國籍,一些事跡,這個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都知道,佛教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是印度梵文;要在中國地區流通,必須透過翻譯工作。因此翻譯的工作,在古代都是國家在做,國家非常重視翻經的工作,接著我們來看[譯主],就是人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譯]

  宋這個字是指朝代,就是翻譯這部經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宋朝,一為趙宋,一為劉宋,趙宋就是趙匡胤建立的朝代,比較晚。這裡這個宋是劉宋,是東晉、南北朝時代的劉宋,這個就比較早。

  [罽賓國即今之喀什米爾,師子國即為今之斯裡蘭卡。高僧大德住山則虎患息,古時常有此種感應事跡,如明朝時蓮池大師亦同。]

  這個法師不是我們漢族的,翻譯經典的法師,有很多是不同族群的,在古時候,他這個地方叫罽賓國,就是現在克什米爾這個地方,我們在經典裡面也常常看到罽賓國這個名稱,在古時候它是一個國家。另外一個師子國,就是現在斯裡蘭卡。這是講到法師是罽賓國的人,他的國籍就是罽賓國。

  求那跋摩是梵名,是梵文的名稱,翻譯中文是功德铠,是劉宋時代翻譯經典的高僧,他是北印度罽賓國的人。二十歲出家,並且受具足戒,精通經律論三藏。一般翻經法師,都必須要通達三藏,所以我們一般就叫三藏法師,[故時人稱其為三藏法師]。

  [三十歲時,罽賓王薨]

  在我們中國古禮《禮記 曲禮下》講的,天子死叫[崩],好像山崩一樣。諸侯死叫[薨],在當時,附近的國家也都尊崇漢地這個王朝,他們有獨立的國家,國家比較小,就像我們周朝時代八百諸侯一樣,所以侯都稱[王],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了叫[卒],就是士卒的卒;士就是讀書人,讀書人死叫[不祿],不要的不,福祿的祿;庶人死,庶人就是一般老百姓,死了就叫死了。所以古人分階級的,他的身份地位,死的時候他貼的就不一樣。我們也要明白中國這些古禮,看到古書寫的這些,我們才知道是什麼意思。過去我也常常看到人家寫卒,一般人他也寫卒,如果我們沒有看《曲禮》,不知道這個[卒]是用在那個身份地位的,是大夫,大夫就是做官的。這是講罽賓王過世了,

  [眾請師還俗嗣王位],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求那跋摩是罽賓王的王子。他二十歲就出家了,三十歲,罽賓王、他的父親死了,大家請他還俗來繼承王位,

  [師辭而不納],他推辭了,不回去接受王位。

  [遂隱遁,遠走獅子國弘揚佛教],後來他就隱居了,[遠走]就是走到很遠的地方,到斯裡蘭卡去了,斯裡蘭卡現在也是一個佛教國家。在04年南亞大海嘯,斯裡蘭卡也是受創很重,所以我們淨宗學會的同修,大家也捐了一些錢。剛好一個斯裡蘭卡的法師到台灣來學中文,中國話講的還不錯,他來找我,我也捐了一些錢,給他回去蓋房子,他也一直想請我們過去。佛陀教育基金會簡豐文居士,前年一直給我講,說請我去斯裡蘭卡。這個法師叫強帝瑪,他跟他們斯裡蘭卡的官方,關系也都很好,他說請我們去,他可以讓總統來接待我們。我就給簡居士講,這個信息應該給淨老教授講,他去了就比較有作用,可以跟他們交流教育方面的大事,這是講當時求那跋摩,他走到師子國去弘揚佛法。後來又至阇婆國,就是現在的爪哇,也是在東南亞一帶,去傳道。

  到了[劉宋文帝元嘉元年],就是公元424年,[師經由海路至廣州],海路就是坐船到了中國廣州,[見虎市山之形勢頗似耆阇崛山],耆阇崛山,我們在很多經典都講到過,佛有很多經是在這個山講的,像《無量壽經》就是在這個山講的。他看到廣州虎市山,形勢很像耆阇崛山,所以他住在那山,就改稱為靈鹫山,因為耆阇崛山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就叫靈鹫,就稱靈鹫山。

  [並在山中建立禅室以習禅。山中本多虎患],就是這個山的老虎非常多,

  [及至師居於此地之後,則無有其害]。這是求那跋摩法師住到這個山之後,那些虎也就搬家了,就不會再出來傷害人。

  到了[元嘉八年至建康,文帝禮遇之,敕住祇洹寺。未久,即於寺中宣講《法華經》及《十地經》,法席甚盛。此外,師亦從事譯經工作,譯有《菩薩善戒經》、《四分比丘尼羯磨法》、《沙彌威儀》、《優婆塞五戒相經》等,享年六十五歲]。

  他到了中國之後,皇帝也建了一個祇洹寺來供養法師,請法師在這個寺院講經,並且翻譯經典,以上就是翻譯的人題,我們就簡單的報告到此地。

  下面講[箋要主]。我們這次講解的課本,是采用蕅益祖師的箋要為主,所以也把這個注解箋要的主持人給我們介紹了,這個是

  [明沙門智旭箋要]。注解給我們講,[智旭,明代僧],就是明朝時代的人,是明朝末年出生的。他是吳縣木渎人。吳縣是在現在的江蘇省,大概在上海西側,當時是水運的中心。那邊有一個湖叫太湖,也是很有名的,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他俗姓鐘,他的名叫際明,字蕅益,蕅益是他的字號,他的本名叫際明,俗家姓鐘,他這個字之外還有別號,中國古人有名,有字,有號,別號就很多,可以起很多別號,他有一個別號叫做八不道人。

  [少習儒學,以衛道為職事,曾撰《辟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因讀蓮池大師之《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悟己非,取所著《辟佛論》燒毀。]

  這段話是講他年輕的時候讀儒書,我們中國從宋朝程朱辟佛,辟佛就是作文章批評佛法,有很多讀書人受到他們影響,排斥佛法,蕅益大師也不例處,他也是讀書人,當時也受到影響,就寫了很多《辟佛論》,批判佛教的論文出來,他也是想要衛道,保衛段家這個道,這是年經時候,後來他讀到蓮池大師的《自知錄》、《竹窗隨筆》,才知自己錯了,所以就把以前寫的全部燒掉。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箋要主],我們下一集再跟大家報告。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上一篇:積福不容易,邪YIN捅開一個漏福的大窟窿
下一篇:大安法師:比佛更大無上福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