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虛妄若夢,唯心所造,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離心則無六塵境界,離心則無能所對待。此離心之境界,唯證相應。此離心之法,為直破無明,最極究竟,根本快捷之法,此法為世間人難信之持名念佛爾。
……念念隨順真如,無相、無念、無住,能所一如,超出體用,證悟歸元而得妙旨。“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淨本定,勿須著意令人得定,心要除塵(專心誦經,念佛號),空淨自現。性是體,心是用。猶明月,月是體,月光是用。雖清輝遍照,月體本一,更當照了一切有形有相之外境、形體及無形無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體所現,而不住著。如水中月、鏡中花,非有非無。修道人悟此心者為佛,迷此心者為眾生。所以名回光返照。返聞自性,即將眾生無始以來,追逐外境、向外馳求的心,返轉來觀照本覺本淨的真心,如來自性即現也。
一句阿彌陀,只要做到只念、專念、唯念,即得無上最深最妙的禅,必有成就。吾說禅系指六度中的般若,而非前五度中的禅定而言,其差別極大,“五度如盲,般若如眼”。五度所修萬千手腳之福,只有般若才能將前五度轉成究竟圓滿的波羅蜜。所以念佛即可轉識成智,即是修禅,勿疑勿棄,深信切願,方得妙法。“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
菩提心
菩提心即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者結合缺一不可的心。
諸佛共修的四弘誓願,是順事發心,什麼是順理發心呢?《金剛經》:“度無量無邊眾生,而無一眾生得度者。”這即破了法執,我們終日度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相,這是大智慧大菩提心。其實發願求生淨土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藕益大師)。淨空法師說“四弘誓願是菩提心”亦非常確切。
識與智
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凡於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別取捨,即為智(正覺);凡取著塵,而起分別愛惡取捨,是為識(妄念)。
菩薩曉得返照,當下即捨,撇得快,不住塵相識執,故成正覺;眾生不知返聞,被根塵識所纏,念念分別取捨,故不能解脫。由此可知成佛之關鍵,只要時時返聞自性本覺,不被塵識所迷,由短暫之一念覺悟,逐漸延長至念念覺悟,即能轉識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將攀緣六塵之識心(思想),扭轉來照了塵相假、識用妄、心念空,於根塵相接時(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六塵相接時)不起分別、愛惡、取捨,只觀照不變不遷之自性。
明白一點說:只想此無形無相,如如不動,光明遍照,豎窮橫遍的本覺真心;只想那一塵不染卻萬法森羅,本無來去又恆示來去,清淨廣大、圓融無礙的自性。這就叫返聞。在塵中而心不動,此即《金剛經》不動義,即能悟見本來而證性空。此時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心、佛、情、器平等。此即如如。
我們既知自心(不住塵識)是佛,覺即是佛,又何必向外覓求?求不得、覓不得,得亦非真。佛向自心求,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心生萬法故。
實 修
靜中修,在家趺坐,心中默念六字洪名,經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時即為大空。
動中修,是萬緣對境修,即在行住坐臥一切處,見聞覺知一切境上修。也就是我們終日吃飯穿衣,待人接物,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樣地生活;但心中不染六塵八識,看到聽到的外境不執著,念念即是彌陀,真如慧照,不離本際,不捨大悲。
一切眾生本具佛性,本來是佛,畢竟成佛。只要放下一切妄念、執著、分別、煩惱、取捨。如不被花花世界所牽引,至生起種種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無求無得,離開追尋求得之心,離開希望懼怖之心,外不受塵境所纏,內不為心念所轉,久之六根清淨,妙明真心自顯,即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