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智達們(印度那爛陀寺)講經典的時候,是以五種圓滿的方式講;他們講論典的時候,以五條規則的方式講。今天我們講的是五條規則的宣講方式:首先要了解作者;其次了解這部論典為何而造,為了什麼而造的;再次,這部論典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是經藏、論藏,還是律藏;第四,造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學修這部論典有什麼必要;第五,從前言到結尾,整部論典的內容怎麼宣講的,怎麼闡述的。這裡講的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乘道次第,是整個大乘佛法的基道果,即一個人要成佛,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從最初發心開始,到入道,再到最後圓滿的過程。這些是我們需要了解的。
我們今天沒有講論典的內容,先了解一下《入菩薩行論》這部論典是很有必要的。佛教裡有經典和論典,經典是佛所說的,論典是佛的弟子們、具有成就的人所造的。內道(指佛教)的論典必須要具足兩個功德:其一,降伏煩惱,消除煩惱。你學它、修它,能降伏煩惱,能斷除煩惱,具有這個功德,才是真正的論典;其二,救護、救度,從三惡道中解救眾生。學修這部論典,最起碼不墮落惡趣,能獲得解脫。若是能從三惡道中、從輪回中解救眾生,能夠降伏煩惱,能夠斷除煩惱,具有這兩個功德,才能稱為論典。
佛教的論典不是誰都可以造的。第一,要證悟空性;第二,要親見本尊;第三,要精通五明:這樣才有造論的資格。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造論的,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可以造;真正親見本尊的人,他親自見到了本尊,已得到了本尊的攝受,可以造論;還有一種是精通五明者也可以造。
剛才我們為什麼首先要講這五條規則呢?我們開始要學修《入行論》了,這是部論典,不是經典,不是佛親自宣講的,是印度的一位論師造的。這就需要觀察。有些人什麼書都看,都學,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關於造論,現在的社會上很亂,拿起筆就可以開始造論了。自己先要看看,不能什麼都盲目地去做、盲目地去接觸,應該用觀察力去觀察。這些都不是隨便的事,不能隨便。
隨緣不是隨便。不能分別,但是一定要分辨。要分辨善惡,要取捨善惡,要分辨好壞,要取捨好壞。如果連善惡都不分辨,好壞都不分辨,那變成什麼了?蓮花生大士說,你的見解比虛空高,取捨因果比面粉還細。什麼意思?你證悟了空性,一樣要分辨善惡,一樣要取捨善惡。所以不能一說“一切平等”、“不能分別”,就開始不分辨了,那就又墮入了無邊、空邊,這不是真正的中道,也不是真正的正道。
大家先要以智慧觀察。無論是依止善知識,還是親近善知識,無論要學修什麼法門,什麼論典,首先應該要了解。剛才講了,盡管沒有什麼太多准備,但是今天的日子非常殊勝,所以就從今天開始宣講本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