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什麼是善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了凡四訓》裡面講,「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端就是端正的行為,曲就是不端正的行為;「有陰有陽」,陽是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會大眾的贊歎,陰是你做的善事沒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對你的報答非常豐厚;「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

  「善惡」兩個字看起來好象很容易,實際上很難辨別;所感得的果報,吉凶禍福,非常微妙;前面我們讀過,正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一個人一生、生生世世就是一個因果報應;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地球、這個世界,諸位細細去思惟觀察,又何嘗不是因緣果報?所以佛家用「因果」兩個字,概括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世間法是因緣果報,出世間法也不例外,經論裡面常講「佛法因緣生」。

  過去有些念書人,去看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時候人。以前讀書人,多多少少都會涉獵佛家的經典。他們向中峰禅師請教,佛家講善惡,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他說現在看到有人行善,可是家道很衰;而有人作惡,家業非常興旺。他說看到這些現象,佛家講善惡報應,假的不是真的。中峰禅師回答的幾句話很好,他說:凡夫,你的情識沒有斷干淨,煩惱習氣你都還在,智慧沒開,道眼未開,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這種顛倒是非,往往有之。而自己不知道反省,不曉得回頭,反而怨天尤人,說老天爺不公平,沒有報應,這個錯了。中峰禅師這個說法正確。

  「善惡」兩個字,好象我們大家都認識,其實不認識。幾個人真正懂得善惡,真正懂得善惡的人,才會斷惡修善。今天他沒有辦法做到斷惡修善,這兩個字不認識。這兩個字的意思深廣無際,你能懂得多少?於是這些學生們就問中峰禅師:你的看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禅師就問他,他說:打人罵人是惡,贊歎人、禮敬人是善,你說對不對?他們都點頭,是,對。中峰禅師講:錯了,你只是看在相上,現相上,你沒有仔細觀察。如果這個人是真心愛護他,打他罵他是叫他回頭,那打他罵他是善。贊歎他、禮敬他,如果是巴結他,有求於他,賄賂他,那是惡,不是善。單單從外表形式上你看不出來,你要深一層的去觀察,你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貪財、妄取這是惡,廉潔、有操守這是善,從表面上看。中峰禅師答復搖頭,未必然也。善惡有個標准,不算是很高的標准,是個普通的標准,我們要曉得:凡是有益於人,有益於社會,有益於眾生,就叫善,只要是有益的,打他罵他也是善;凡是有益於自己的,就是惡。巴結人,谄媚人,那一種禮敬是惡。為什麼?求自己的名聞利養,是為私,不是為公。

  世間人往往只看表面,沒有看到用心。世出世間聖賢都教給我們怎樣用心,如何能存好心;這個心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利益別人。念念要存這種心,你的行就善了,如果念念為自己,這個心就是惡,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做種種好事還是惡,諺語所謂是「沽名釣譽」,不是真善;死了之後還是要入三途,人天都沒份。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人天要是沒有份的話,諸位想想,你還能生極樂世界嗎?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大善,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個地方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只要心真意誠,放心大膽做去,不要有顧忌;前一個時期,我從澳洲回來,李會長告訴我,福建有一個寺廟,和尚為了貪財,老和尚身上有錢,把老和尚殺了,盜取老和尚人民幣三十萬逃走了,逃到北方去了;可是沒有多久,這個人被抓回來了,抓回來之後當然是死刑。這個寺廟,這些錢財是我們這邊談禅老法師布施的,是給他建寺用的。談禅法師知道這個事情,點頭,罪有應得,各人是各人的果報。談禅法師發心建寺,純善,沒有一點惡意惡心;你們見財起意,殺人竊盜,那是你們的罪行,決定不是談禅法師有意陷害人。這裡頭一些善惡果報,我們要清楚。何況談禅法師送這些錢的時候,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布施給你是我的因果,你們自己的造作,將來所受的果報是你們的因果。這個話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因果報應,誰也代替不了誰。

  所以念念為利益眾生,這個心是善心、是好心,決定沒有私欲在其中,決不求報答,這是真善。而且行善沒有條件,無條件是真善,有條件是假善,不是真善。今天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做一點好事都附帶很多條件,所以果報不好。凡是無條件的布施,無條件的供養,自己心地清淨,無為而為,果報厚,福報大。我好心做這樁事情,那個錢被別人亂用了。事情沒做成功,那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各人有各人的果報。

  第二個「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說到端曲,這裡面說了幾個原則,非常重要。你的心正,你的行就正;心不正,做出那個樣子,怎麼做也不正,也是彎曲的,所以根源在心地。

  了凡先生給我們提了三個原則,第一個「純是濟世之心」,我們有沒有?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念念為眾生,特別是為苦難的眾生。現在世間災難,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嚴重。災難是怎麼形成的?固然說共業所感。共業又是怎麼形成的?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謂的「失教」,失去了教育,沒有人教他。沒有人教他,當然他就隨順煩惱,隨順私欲,這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從來沒有想到過別人,這個業造得重。我昨天在此地報紙上,我很少看報,偶爾看一個標題,是台灣墮胎今年有四十萬次,去年是三十二萬,增長八萬次,這個不得了。墮胎在佛法裡面,佛所講決定墮地獄,殺人罪。你就曉得一年殺四十萬人,去年殺三十二萬人,這些冤魂、冤家債主在社會上擾亂,你的社會怎麼會太平?怎麼可能安定?鬼神在作亂,太可怕了。這確確實實我們沒有盡到教學的責任。古時候,家裡面有父母教誨,在學校裡面有老師教導。古時候的教育跟現在教育不一樣,現在的教育是傳授技術能力,是傳授這些,是技術工藝。古時候的教育是教你怎麼做人,教你怎麼處世,教你如何過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但這一生享福,來生還享福,生生世世不失福報,這是古人的教育。我們看看,現代教育教的是什麼?只圖眼前一點點小利,不要說來生了,來年的利益都不知道,都沒有顧到。這樣的人生,諸位想想有什麼意思?每一天造作極重的罪業,將來的前途是在三惡道。惡道的狀況,諸位經典念得很多,經典上決定沒有欺騙人的話。《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句句真實。我們有沒有覺察到地獄的可怕,惡道的恐怖,眼前這一點便宜算什麼,眼前吃一點虧又算什麼,要多想一想前途。所以聖人教導我們「積德累功」,積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說好話、行好事,好就是善,念念要存一個利益社會、利益眾生、利益別人的心。如果有一念為自己,就不善;這講端曲,那就是曲,不是端。要存這個心,要做這些事情。第二,念念要有一個真正愛護別人的心,像慈母愛護他的子女。特別是在童子兩三歲的時候,父母愛護,父母照顧,能不能將這種愛心,擴大到愛護一切眾生。說實在的話,現在作父母,愛護兒女的心比不上過去。因為現在父母多半自己都有職業,都有工作,往往將子女委托給家裡雇的傭人去照顧。諸位想想有沒有愛心?談不上愛心。將來兒女長大有沒有親情?親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極力的主張,婦女她最偉大的事業,她對於一切眾生,對於國家社會,對於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照顧子女,全心全力照顧、培養他,你的子女賢慧,你的子女明達,就是國家社會的棟梁。怎麼培育的?母親培育的。印祖說,現在婦女最偉大的事業她不去做,她放棄了,她在社會上找個小工作,這叫顛倒。所以聖賢人是非的標准,跟我們世間人確實不一樣,他看得遠、看得深。母愛、親情是從小培養的。兒童感化在一個人一生過程當中,最深刻的一個階段,千萬不要以為小孩子無知,你就錯了,你這個想法、看法完全錯了。他雖然小,一歲、兩歲,甚至於還不會講話,他看在眼裡,聽在耳裡,所謂「少成若天性」。現在社會夫妻離異的太多,沒有兒女那還罷了,有兒女,這對於兒女是最大的傷害,產生最不好的印象。他不曉得離婚果報之可怕,他沒有對社會、沒有對世界安全負責任。古時候,我們有聽說結婚,從來沒有聽說過離婚,沒聽說過。所以那個社會安定,長治久安,道理在哪裡?道理在美滿的家庭,所以才有安定繁榮的社會,才有富強的國家。現在沒有人教了,沒人懂這些道理。偶爾看看古書,說這個東西過去了,不合時宜,應該淘汰。這些東西淘汰,我們現在受的是什麼?天災人禍。世間有許多人說世界末日,捨棄聖賢的教誨,世界末日就現前了。所以有真正愛護別人的心,真正照顧別人的心。第三是講誠敬。純是真誠、恭敬心,這是端,你所行一切善業與聖賢相同。如果與這個相反、相違背,沒有誠意,沒有敬意,沒有愛心,沒有一個真正濟世幫助別人的心,所修一切善法都不端。這些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我們根本沒有受過這個教育,從來沒有聽人講過,已經被習俗感染了,積非為是,今天聽了這個說法覺得很奇怪。你過去世有善根福德,聽到覺得沒錯,可是依舊做不到。做不到什麼?看看社會大眾不是這個作法,我要這樣做,那我不就吃虧了,一點虧都不肯吃。為什麼不肯吃虧?自私自利的念頭太強了,念念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諸佛菩薩、世間賢聖,是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跟我們恰恰相反。人家把社會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願意吃虧,願意犧牲奉獻,這是佛菩薩。這個作法不吃虧,後福無窮。你今天占別人一點便宜,眼前好象得一點利益,後面禍患無窮,必墮三途。墮三途容易,離開三途可不容易,你長劫輪回,長劫受苦。

  第三講「善有陰陽」。陰陽好懂,你行善別人都知道,這是叫陽善;你作惡,把惡事隱瞞,盡量掩飾,不讓人知道,這個惡叫陰惡。我們要是干些陽善陰惡的事情,那不得了,三途裡面最苦的地獄果報,干地獄事。所以聖人教給我們,要隱惡揚善,要積陰德。做一切善事,不必讓人知道,這個善才積得厚,果報殊勝;造的惡事,應當要讓人知道。佛教給我們「發露忏悔」,一絲毫都不隱瞞,完全說出來,受社會大眾的指責,指責就是果報,報掉了。惡報掉了,善藏在裡面,這個福多厚。可是世間人恰恰跟這個相反,做的壞事隱瞞,好事恨不得大家統統知道,各個贊歎他,一報就完了。所以善積不住,惡積的非常堅牢,他將來要受什麼果報,這不必說就知道了。

  一個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個好人,把不好的行為修正過來。要真正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對於善惡要有能力辨別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接著下面講,還有是、還有非,還有偏正,還有半滿,你要認識不清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這種事常常有,很可能就發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斷惡修善,而實際上所做的是斷善修惡,恰恰相反。這是佛在經論裡,我們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說「可憐憫者」,這些人真正可憐,連個是非善惡都辨別不清楚。李老師過去說得更令人深省,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沒有能力,利害擺在眼前,你都不認識。所以造業,受極苦的報應。

  善惡裡面論是非,古人有個標准,他說「不論現行,而論流弊」,這個眼光就看得深,就看得遠了。到底是善是惡,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現前。流弊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對於社會、對於空間跟時間的影響力,要從這個地方來觀察;現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響不好。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好事情,多少人贊歎;魏默深也會集《無量壽經》。王居士的會集本收在《龍藏》裡面,古時候的著書能夠入藏,那是大家公認的善本。為什麼印光大師對他有嚴厲的批評?批評裡面講,他將原譯本的字改動了,他改動的,改得好,這是善。印光大師說他是惡,惡在哪裡?印光大師看得是流弊,就是它的影響。王龍舒可以改經,我也可以改經,你也可以改經,每一個人都把經典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這個經流傳到後代,就面目全非了。印光大師的反對,不是反對他不能會集,會集絕對不會反對的,不能改動經上的字。經上的字雖然用得不好,但是不能改。改的時候怕影響到;龍舒改沒有問題,人家有學問,有修持,確實改得好;我們後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這個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夠,把這個難的改成容易的,隨自己意思來改,那還得了嗎?所以不能隨自己的意思,隨自己的意思,錯了。就是像龍舒、魏源這樣的大賢,印光大師還責備他們;但是他們對於淨宗,確實是有貢獻,功不可沒。

  正因為如此,夏蓮居老居士才有第三個會集本出來,這個會集本,避免前面的過失,有前面會集的長處,沒有前面會集的缺點,所以大家稱它是善本,《無量壽經》的善本。這個善本有沒有好處?好處很多。最近這十幾年當中,全世界的學佛的同修,念佛的風氣帶起來了。怎麼帶起來的?夏老居士會集本帶起來的。許多人念這個本子,往生瑞相希有,我們親眼見到的,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地區,親耳所聞,太多太多了。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看是非,這是舉一樁事情。以此類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作所為,一定要細心觀察對於周邊的影響,對社會的影響,對後代的影響,這一般講對歷史的影響,我們要懂得。

  再遠一點看,我們看孔老夫子那個時代,許多諸侯他們施政的表現,並不能盡如人意。夫子周游列國,希望有諸侯能認識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幫助諸侯治國平天下。他有智慧,他也有這個本事,可是諸侯接見他,對他都贊歎,沒有一個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教書。我們要問一問,他為什麼不搞個革命?為什麼不把那個舊政權推翻,取而代之?夫子不干這個事情,不是他沒有能力。他的學生當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我們今天展開《論語》看看,各種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個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會造成歷史負面的影響。對於一個政權不滿意了,就要起來把它推翻,你要曉得多少人的生命財產,在你的一念之間消失掉了,這個罪過多重!滿足你一個人的欲望,讓多少人遭難,這個事情做不得。他施政雖然是不能盡如人意,還沒有到應當被推翻的時候,沒有到。湯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纣王實在太不象話了,不把百姓當作人看待,這是應該的。一個執政的人,沒有到這個時候。

  諸佛菩薩、大聖大賢,都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不善的設施慢慢的改。這都是懂得善惡,明白是非,人家看得遠、看得深,這是聖人。孔子雖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學,他的影響一直到今天,兩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廣及世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地區,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們要想想,人家是怎麼看事情,是怎樣處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別。似善而惡,也有似惡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響善。可見得聖賢人對於是非善惡,跟我們標准不一樣,我們要留意。

  什麼叫偏正?這裡面也舉的有故事,舉的呂文懿公,當時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家的時候,鄉裡當然對他都尊敬。鄉下有個人喝酒喝醉了,對呂相爺很沒有禮貌,言語粗魯,侮辱宰相。宰相度量大,不計較他,算了,不要跟他計較,原諒他。過了一年之後,聽說這個人犯罪判了死刑,關到監牢獄裡去了。呂公這個時候感覺得很難過,當時他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裡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於有今天,造這麼大的惡。當時只是一念仁厚之心,原諒他、饒恕他,不知道他以後做的是更大的過失。像這些地方,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常常見到。小過失不懲治,慢慢就養成他大惡,而且這個影響不好。養成人人敢作惡,這個社會怎麼能夠安定。

  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後面是惡事,不能不警覺。有一些惡行,後面後果很好,是善事,這所謂是「偏中有正」。善行後來影響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響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這些事情,如果沒有相當深的涵養,你怎麼能覺察得出來。而且這些事情,一接觸就要明了,不是事情過後才想到,那個來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夠當機立斷,這是學問,這是真實的功夫,平時存養不夠深厚,臨事就免不了有過失,許許多多過失是無法彌補的。尤其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沒有人講道,也沒有人講理,亂世。亂世當中我們立志要想作好人,作聖賢,談何容易!這正是佛在經上常講,如果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做不到。

  「善有半滿」。滿是圓滿,凡是不能圓滿的,達不到圓滿的標准,就叫做半。他舉《易經》上兩句話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這兩句話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記住。總而言之,不積就不能滿,就達不到圓滿,所以教我們要「積德累功」。德行必須是念念不忘,時時刻刻存一個利益人、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心,必須把自利捨棄。一般人不是不懂這個道理,不是沒有讀過聖賢書,許多讀聖賢書的人,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私欲沒能放下來。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種種愛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礙,世間福報也被它障礙住了。

  講到半滿,實在講都是在存心。批注裡面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信徒,上廟裡面去燒香,供養兩文錢。兩文,現在人不懂了,什麼叫兩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錢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曉得兩文錢是很少很少的。這是一個我們能夠想象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養的心真誠,所以寺院裡面住持老和尚親自給她消災。到後來這個女施主發達了,再到寺廟裡面來燒香還願,這一次是供養千金,帶來很大的供養,老和尚只派了一個出家人給她消災。佛事做完之後,她就問老和尚,她說:我過去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親自替我消災,現在我供養這麼多,你為什麼隨便派個出家人,好象來敷衍我?老和尚就說:過去你布施的雖然少,你的心真誠,我不親自給你消災,對不起你;今天你布施供養雖然多,你心地的誠敬不如往年,隨便一個出家人給你消災就夠了。

  半滿,我們在這裡看到,不在供養錢多少,不在這個,在心地的真誠。這個說法,好!不是有錢、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圓滿功德,貧賤人就沒有機會修了。明白這個道理,貧賤人往往能修圓滿的功德,富貴人往往修積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通達事實真相,富貴人不會生生世世都富貴,貧賤人也不會生生世世都貧賤,貧賤人來生得富貴,富貴人來生轉貧賤。你問問這是什麼個道理?這一段所說的就是。在一個平常現象裡面,富貴人多驕慢,貧賤人多半謙虛恭敬。哪裡曉得謙敬是德,驕慢把福折了,所以怎麼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圓滿。

  他還舉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呂洞賓的故事,也值得我們深深反省。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呂洞賓在早年遇到鐘離,那也是八仙之一。鐘離教呂洞賓一個法術,「點鐵成金」,你要布施救濟些窮苦人,你有這個本事就方便了。呂洞賓就問鐘離先生,他說:我點鐵成金,這個金會不會再變成鐵?鐘離告訴他:五百年之後,它才會變成鐵。呂洞賓一想,我這樣豈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後的那些人嗎?「這個法術不要,我不學了。」鐘離贊歎他,他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你這一念心,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圓滿了。我想現代人沒有這個心,別說五百年後的人害他,他不負責任,眼前的人他都害。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體會到一樁事情,諸佛菩薩、神仙都是以愛心對人,千百年之後的眾生,都決定沒有一個傷害的念頭,何況現前?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末後他有個結論說得很好,要緊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錢,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捨的多少,在心念,真誠心。如果心地不真誠,雖然黃金萬镒,這是講多;我們今天講,億萬的財富拿去布施供養,福只有一半,不圓滿。這個道理佛法講得清楚,真誠、清淨、慈悲不著相,正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境隨心轉」,他的心量大,他心裡面沒有障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念念與虛空法界相應,這個功德就圓滿了。如果心裡面沒有捨棄妄想分別執著,心量窄小,所以是布施億萬金銀財寶,沒有辦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報不圓滿,道理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的去思惟,細細的去觀察。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論財施、法施,一切施為都隨著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圓滿,念念大圓滿,事事大圓滿。我們如果連這個道理都不懂,怎麼個修法?所以學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誠之間來分辨。一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這個行就大;一念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這個善福也是小。《匯編》裡面引用了一個公案,宋朝的衛仲達。這一條公案,我們在許許多多典籍、古人筆記裡面見到,可見得衛仲達這個事情,知道的人很多很多。這個人官也做得很大,這是遇到這麼一個因緣,他被小鬼抓去見閻王,閻王叫判官把他的檔案搬出來。檔案分做兩部分:一部分是惡,一部分是善。惡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太多;善只有一點點,善的檔案裡面只有一卷。閻王看到這個樣子就很不高興,吩咐判官拿秤來秤秤。結果他惡的檔案雖然多,真是太多太多了,善的檔案只有一張紙,他那一張紙比他那個惡重。

  閻羅王看到這個現象,馬上笑容就露出來了,他說:你不錯。他就問判官,他說:我造的惡,我現在還不滿四十歲,我怎麼會造這麼多惡?判官告訴他:惡不一定是造的事,動一個惡念,陰曹地府裡頭都有記錄。他說:我那個善是什麼事情?他說:這個善是朝廷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勞民傷財,你寫了一個奏章,勸勉皇帝不要做這個工程。他就說:皇帝沒有聽。判官講:雖然沒有聽,你這一念心是為群眾著想,不是為個人的利益,是為黎民百姓著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誠心去關懷他,這個一念功德超過你無量無邊的罪業。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惡念再多,小。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改過遷善,積德累功,我們就有信心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作法,曉得忏悔不難。無量劫來,衛仲達他不過是四十年累積的惡業,我們今天講無量劫積集的這些惡業,一念之間可以悔改。這一條公案,對於我們改過自新,忏罪求福,帶來了很大的信心。諸佛菩薩、天地神明所見的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希望我們要好好的學習。

  行善積德有難有易」,這個本子裡面舉出的例子,這是《了凡四訓》裡面的一些話。什麼叫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這是儒家教育。儒家所做的功夫,跟佛家講的修行,是一個意思。修行,行是行為,錯誤的行為,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錯誤的作法、說法,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什麼是錯誤?什麼是正當?正當是善,錯誤是惡,斷惡修善要在這裡下功夫。我們的惡習氣、惡毛病太多了,怎麼樣去改正?古聖先賢教人,要從最難克服的地方去下手。最難克服的地方,你能夠克服過來,其它的就容易了。儒、佛都掌握了這個原則,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自己要知道,自己要常常檢點,要常常反省,哪一樁是我最嚴重的毛病,我就從這個地方先下手。貪財的毛病,我就先從財布施下手;貪色的毛病,遠離色下手;總要曉得自己毛病在哪裡。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個人就覺悟了,把毛病改正過來,那是真的功夫,功夫落實了,這是真修。

  所以修行,諸位千萬不要搞錯,每天念幾卷經、念幾聲佛號,那叫修行?那是樣子,不是實質,要在實質上下功夫。形式是做給沒有學佛,還不知道修行的人,做樣子給他們看,是屬於度他的。實質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自利。沒有實質的自利,你做出個樣子給人看,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一文不值。這個假象只能騙世間愚人,這個世間真正有見識、有眼光、有德行的人,你怎麼能騙過他?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說你而已。為什麼不說你?說了沒用,說了造口業,說了你也不會聽,你也不會改,說你干什麼?你真正能接受、能悔改,這些人會幫助你,會告訴你。不知道悔改,佛菩薩見到你也一句話都不說,不跟你做冤仇。

  這裡面舉的一些公案,很值得我們反省。能改,是斷惡修善第一步功夫;更進一步要能忍,你的功夫才能保持不會失掉。所以菩薩六度裡面,布施能修福,忍辱能積德,修福而不能夠忍,福德雖然在,功德沒有了。我們大家都曉得,福德不能解決問題。生死事大,輪回路險,你沒有真實功德怎麼辦?尤其在現在這個亂世,隨時隨處不定在什麼時候,不定遇什麼樣的災難,我們都會喪失生命。命喪之後到哪裡去?這是大問題。人有生決定有死,我們不要忌諱死,不要怕死,要以高度智慧面對現實,自求多福。真正通達佛法的人,佛法裡頭沒有生死,佛法裡講的是轉變,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生死是個轉變。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說,不同時空的轉變,從人道轉到天道了,不同的時空。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天人生活在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更高維次的空間,是轉變。三惡道的空間,比我們人間更苦。

  佛家不僅講六道,而且講十法界。遇人身,聞佛法,這個緣不容易遇到,要珍惜這個緣份,認真努力做一個好的轉變。最殊勝的轉變,佛在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詳細,第一殊勝無過於念佛,念佛往生不退作佛去了,這是無比殊勝的轉變,我們要清楚、要明白。不但世緣放下,徹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放下,以真誠無比清淨的心,信願念佛,我們這一生才決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原因在你沒有放下,你心裡頭還有牽腸掛肚的事情,外緣還受種種誘惑,內外都不清淨,這樣念佛不能往生。所以修道的人生活愈簡單愈好。

  摘自淨土法門法師《太上感應篇》


 

上一篇:明賢法師:喂鷹救鴿捨身飼虎佛陀前世度生無數
下一篇:學誠法師智慧法語(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