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南京棲霞寺“感應捨利”有何“感應”之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資料圖:6月12日上午9時15分,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頂真骨”和“感應捨利”真容展現在世人面前。崔佳明 攝 中新社發 攝

  2010年6月12日,南京古棲霞寺舉行了南京大報恩寺佛頂骨捨利盛世重光法會,密藏千年的“感應捨利”等一系列聖物重光於世,供人瞻禮。因有廣大讀者不斷詢問,何為捨利,這捨利又有何“感應”之處?棲霞寺監院谛如法師特地撰寫此文,通過本報《發現周刊》,講述佛捨利的故事,解答人們心中的疑惑。 ——編者

  捨利,梵語s/ari"ra,本來是遺骨的意思,通常指佛陀的遺骨,而稱佛骨、佛捨利,其後亦指高僧圓寂後焚化的遺骨。《金光明經·卷四》解釋為:“捨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而“感應捨利”,是因為人心至誠,感得捨利應現而來,故名感應,不同於佛陀與高僧圓寂後火化而得。

  自從金陵長干寺的佛捨利在棲霞寺供奉,每天前來瞻禮的人是絡繹不絕。人們進入法堂後,會看到供案之上左面的玻璃箱中,髹金須彌座上,橫放著一支長六七厘米的玻璃瓶,通體透明,一端細長,一端圓潤,並有絲織物纏繞在瓶口,隱約可見瓶內有數粒芥子大小的捨利,有黑色,有白色,還有金黃色的。箱前擺放一塊“感應捨利”的標牌,人們不禁疑惑,這捨利有何“感應”之處?

  要解答這個疑問,還得從佛教初傳江南說起。

  康僧會至誠感捨利

  孫仲謀營造建初寺

  根據《金陵梵剎志》的記載,早在三國東吳孫權在位的時候,佛教尚未興盛;赤烏十年(247),有一位天竺高僧康僧會大師來到了當時的南京城——建業,搭建茅屋以供奉佛像,當街隨機說法。從當時的吳國人來看,佛教還是件新鮮事物。而康僧會所著的服飾奇特,行為怪異,路人紛紛駐足評論。於是,便有官員啟奏大帝孫權,“有胡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恆,事應檢查。”吳主孫權便召見康僧會,問其所傳之法有何靈驗之處?康僧會說:“如來遷跡(去世),忽逾千載,遺骨捨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孫權認為這是誇張荒誕之詞,就讓他獻上捨利,說道:如果真有你所說的捨利,就為你建寺造塔;如果是虛妄之詞,我東吳可是有法度的國家!言下之意,如果沒有捨利的話,就要治康僧會的罪。

  康僧會請求給他七天的時間,回到茅屋之後,召集徒眾說:“佛法的興廢,在此一舉!”於是潔齋於清靜之室,將一個銅瓶供奉在香案之上,日夜燒香禮拜,迎請捨利降臨。七日的期限到了,卻寂然無應;康僧會請求再延長七天,孫權應允了;可十四天過去了,依然不見捨利降臨。孫權說:“你這分明是在糊弄寡人。”便要治康僧會的欺君之罪,康僧會又請求再給七天時間,孫權再次准許了。康僧會對徒眾說:“佛法靈驗,應該降臨,只是我們這些人沒有感應,當以誓死為期!”時間過得很快,七天又快過去了,還是沒有捨利降臨,眾人都非常害怕,慌亂起來,只有康僧會燒香禮拜不止。就在這天夜裡五更,忽然銅瓶中铿然有聲響,康僧會親自前去看視,果然得到了捨利。經過三七之期二十一日,日夜虔誠祈求,感得捨利憑空而降,應現在銅瓶之中,大顯威神,這便是感應捨利的由來。

  天明之後,康僧會懷抱銅瓶前去進見孫權,滿朝文武都來觀看,只見五色光彩閃耀在銅瓶之上,眾人贊歎不已。康僧會又道:佛捨利堅實無比,無物可摧。孫權聞言,就下令將捨利放在鐵砧之上,讓力士手持鐵錘用力敲擊,結果砧錘都打出了凹槽,而捨利完好無損。孫權大為歎服,隨即為康僧會大師建寺造塔,供奉感應捨利,因為這是江南最早的佛寺,故名建初寺,塔名阿育王塔,就是後來大報恩寺的前身,而江南佛教也因此逐漸興盛起來。

  劉薩河慧眼掘寶

  梁武帝再造浮圖

  可惜好景不長,八十年後,東晉蘇峻作亂,攻陷建康城,焚毀了建初寺塔,感應捨利從此湮滅。又過了四十多年,此時的建初寺舊址又有了一座小寺院,因在長干裡,便稱之為長干寺,晉簡文帝在寺中建了三層寶塔,據說每夜都會放光,但是無人在意。不成想幾年之後,引來了一位異人。

  此人本名劉薩河,並州(大同)人,從小喜歡打獵。31歲那年,突然昏死過去,過了七天後才蘇醒,說自己到了地獄,看到了種種殘酷的刑罰,有僧人勸其出家,並前往南方去尋找阿育王塔,禮拜忏悔自己當年殺生的罪過。從此劉薩河出家,改名慧達,一路南行,尋找捨利塔,來到了建康城。他發現長干寺塔有“異色”,就集合信徒發掘,挖到一丈多深,發現三塊石碑,其中一碑下有鐵函,鐵函中有銀函,銀函裹著金函,內盛捨利,光色炫耀無比,觀者大為驚歎,於是慧達與眾人集資,又建了一座新塔,供養捨利,與舊塔對峙,從此,江南佛寺盛行雙塔制。

  梁武帝在大同三年(537)又改造阿育王塔,再度發掘了塔基。地宮中有石函,石函內有銀壺,銀壺內盛放有捨利、佛螺髻發以及佛爪(指甲)。同年9月,梁武帝大做佛事,重建了雙塔,用金玉寶罐盛放捨利及佛爪發於七寶塔內,再裝入大石函,分別埋進兩座地宮中,並且堆放了王侯貴族富戶百姓等施捨的金銀珍寶,又將長干寺改名為阿育王寺。

  李德裕潤州分捨利

  宋真宗賜額聖感塔

  隋朝統一天下後,為了政治上的原因,平毀了建康城,長干寺塔也廢毀無遺。到了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唐朝歷史上“牛李黨爭”的一個關鍵人物——李德裕,出任潤州(鎮江)刺史。他來到了金陵,打開了長干寺阿育王塔遺址的地宮,發現捨利21顆。請出11顆遷往潤州,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只剩下10顆留在原地。而此次發現的感應捨利也正是10顆,可以與史書相互印證。

  但是,長干寺在唐朝卻仍舊沒有起色,直到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演化大師——可政和尚向朝廷奏報了長干寺捨利屢屢顯現靈驗的事,皇帝下诏,重修長干寺,並建九層寶塔供奉捨利。

  這次重建與以往不同的是,真宗皇帝自始至終都非常關注。在此幾年前,印度高僧施護法師來到中國,向朝廷敬獻了佛頂真骨捨利;這次,真宗特旨將佛頂真骨與感應捨利一同埋入了地宮。寶塔完工以後,真宗賜名“聖感捨利塔”,從此,感應捨利、佛頂真骨就一直埋藏在聖感捨利塔的地宮中。

  長干寺在幾年後改名天禧寺,從此,天禧寺蒸蒸日上,可惜,到了元朝末年,毀於兵火,只有寶塔巍然屹立。

  明成祖大建報恩寺

  韋昌輝炸毀琉璃塔

  明朝洪武初年,天禧寺得到了重建,然而,沒過幾年,太祖朱元璋認為天禧寺的聖感塔太高,在風水上來說,對他的大明江山不利,下旨將聖感塔移建到鐘山東麓,腳手架已經全部搭好了,正要拆毀時,出了安全事故,有工人從塔上墜落,老朱大為震驚,認為是上天示警,收回了成命,並重新修葺,使得天禧寺塔煥然一新。

  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樂六年(1408),天禧寺被一個惡徒放了把火,燒得是片瓦無存。四年後,明成祖朱棣下诏,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德,在天禧寺舊址,依照皇宮大內的規制,重建寺院,賜額“大報恩寺”;並且在聖感塔的原址,用五彩琉璃磚瓦砌築了九層寶塔,高達78米。此次修建,歷時17年之久,直到宣德三年才最後完工。建成之後,浮圖高聳,光耀雲天,堪稱古代建築藝術的奇跡。但是,報恩寺的主題也從供奉佛門的捨利,轉變為明成祖為了報答父母深恩而建,使得人們漸漸忘卻了琉璃寶塔之下,地宮中埋藏的捨利。

  清朝鹹豐年間,國運衰敗,南京城厄運連連,太平軍搗毀了所有的寺院廟宇,到了鹹豐六年(1856),韋昌輝發動天京事變,炸毀了琉璃寶塔,從此之後,捨利也好,寶塔也罷,無人問津,屈指算來,已經150多年了。然而萬幸的是,當年的感應捨利和佛頂真骨一直深深地埋藏在地宮之中,巋然不動,等待著盛世的重光。從公元1011年到2010年,整整一千個年頭過去了,這兩份佛門至寶的捨利終於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當我們瞻禮捨利時,想到感應捨利坎坷的“命運”,不禁感到萬分的難能可貴,仿佛1700多年前吳王金殿上的光彩,1000年前捨利最後一次進入地宮隆重的場景,又呈現在眼前,令人浮想聯翩……

  大有玄機的佛頂真骨

  相對於感應捨利而言,人們對“佛頂真骨”的疑問似乎就少多了,僅從字面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佛頂真骨”即是指釋迦牟尼佛的頭頂骨。

  瞻仰過的人都會感到奇怪:佛的頭頂骨為什麼那麼厚呢?將近2厘米左右。如果按這個厚度來推測的話,佛的身體該有多高呀?

  稍安勿躁!讓我們先來標准佛頂。

  佛頂:音譯作嗢瑟尼沙、烏瑟尼沙、郁瑟尼沙。意譯肉髻相、無見頂相,為佛32相之一。再看看文獻中關於佛頂的記載:

  據《無上依經》記載:“郁瑟尼沙,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大毗婆沙論·卷177》說:“烏瑟膩沙相,謂佛頂髻,骨肉合成,量如覆拳,青圓殊妙。”由此可知,佛的頭頂部位的隆起,不是發髻,而是骨肉隆起,形成了髻狀。

  由此看來,佛的頂骨比常人厚,也就順理成章了,這是佛的異相。巧合的是,我國先秦的孔子,頭頂也有異相。《史記》中就有明確的記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孔子世家》中也有同樣的記載。所謂圩頂,根據司馬貞《索引》的解釋,就是“頂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在中、印歷史上,兩位文化巨人的頭頂都有異相,一隆一凹,倒也令人稱奇。

  但是,佛頂骨的玄機還不止於此,佛的頂相是常人所無法見到的殊勝相,至為尊貴。佛涅槃後,佛頂特指頂骨捨利,《大般若經·卷5》載:“頂骨結實,窮劫不壞”。由此被視為最尊貴的佛門至寶。

  《釋氏要覽注》說:“釋迦既卒,弟子阿難等焚其身,有骨子如五色珠,光瑩堅固,名曰捨利子,因造塔以藏之。”可見,捨利的另一特征是五光十色,光亮瑩潤。今天我們見到的長干寺地宮所藏的佛頂真骨捨利,就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在骨質間隙的小孔中,可以見到許許多多五彩斑斓的捨利子蘊含在其中,晶瑩剔透、光潤柔和;如果放大看,尤為明顯,令人驚歎不已。這個和經典記載是相一致的。

  據史料和長干寺地宮出土的碑文都有記載:佛頂真骨是由宋太平興國五年(980)來華的印度高僧施護等人所獻。大中祥符四年(1011)即埋入長干寺聖感塔地宮。也就是說,只有與宋太宗、宋真宗同時代的人才可能見到這份佛頂真骨,此後一千年中無人得見。而我們今天居然在千年後,能夠一睹捨利的真容,是何等的難能稀有啊!(現代快報 本文作者 棲霞寺監院谛如法師)


 

上一篇:誦《地藏經》半月,回向給冤親債主,治好我多年的痛經病
下一篇:怎樣才能擺脫命運控制並開創自己的人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