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個女生問我,師父,要不要結婚?誰都可以結婚的。但是有人痛苦,有人快樂。如果你在結婚以前,就有空性。她說什麼叫空性?接受變化無常。有也好,沒有也好。有,我就愛惜他,借這個機會大家來學佛。沒有,反正愛情本來也就是苦的。如果你有這個空,就是超越,超越。你結婚,對你有幫助。你也不會受苦,對方也不會受苦。所以我絕對不能跟對方講說你不要結婚。也不能跟對方講說你要結婚。佛法的目的就是出世間法。讓我們超越這種善與惡的痛苦。生與死的痛苦。愛與恨的痛苦。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最後要超越,自淨其意。你想好了沒有。沒想好沒關系,要多思考。
欲望是快樂嗎?我們為什麼要出家?出家是因為欲望是生死輪回的痛苦。而且當下也非常痛苦。所以我們不敢有男女的欲望。我們出家人,你這麼尊敬,為什麼你去談欲望?師父規定你們不能談戀愛,我們在家可以。師父是做給你看的。這樣才有解脫、快樂。進一步還可以做菩薩。在家如果有強烈的欲望,多痛苦。所以你要去思惟。所以不但要思惟,不要讓這個事情接近你。你才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你去參與了這個男女的情欲,你又不覺得痛苦,又沒慚愧心,代表你這個人沒慧根。可能有一點小聰明,但是卻很愚癡。甚至有一種人叫邪見。反正我這樣無所謂,心好就好,吃肉沒關系。你叫邪見了。你邪見,將來也會墮落惡道。
所以我想,佛教要我們,不管碰到什麼事情,這些事情,你必須有佛法的分析的智慧,去了解我應該要怎麼做。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受苦,也不會讓別人受苦。也不會讓社會受苦。所以我想,思惟空性,不離開有的存在。你不能講,空性就好了,干嘛布施?不要執著了,干嘛持戒?那就錯了。所以佛陀說,如果有人告訴你說,好好研究經典,不要每天光放生、光助念,你們這樣太執著了。講這個話,佛陀說這個人會下地獄。因為他是個邪見。我們講的智慧是你要去布施,但是又做到能夠放下的布施。你要持戒,但是又不會有持戒的傲慢。所以如果你沒有智慧去布施跟持戒、忍辱,反而是個邪見,不好。
如果你有正見,般若智慧,你去做這些,就會成為自利利他,福慧圓滿的資糧。所以我想,每天各位修行,它就要讓你保持在這樣的正念的狀態,但是最重要的正念是空性。但是空性不離有的存在。空性是了解萬法的真實面貌。都是變化無常的。都是因緣和合的。也因為都是因緣和合,所以它不可能有一個單獨永恆存在的本體。因為一直在變。水變成水蒸氣、變成雨、變成雲、變成冰塊、變成雪。它不斷地在變。只是因為,背一下: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水對天上的人來看,它是個玻璃。對人間來看是個水。對鬼來看是硫酸,對動物來講是它房子。因為思想不一樣。所以同樣一個水,感受不一樣。這個叫萬法唯心造。如果各位你了解,原來我們的心決定,你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心念,你才不會痛苦。
就像等一下要做煙供,對我們來講,煙供真慈悲。能夠布施鬼道,妙欲雲煙供,諸佛菩薩歡喜,土地公歡喜,但是對無明的人來講,你們這些人,糟糕,浪費糧食,好吃的食物不吃,拿去燒掉。為什麼?因為心念不一樣。他就跟你這樣罵。就像剛剛我們在放生,那些釣魚的人說,這些人頭腦壞掉,我們在那邊拼命釣,他們在那裡一直倒魚。所以他們就撒網,你們那麼笨,你們放,我們去抓。所以今天放小只一點,他們就抓不到。所以,但是因為心態不一樣,所以各位如果你不調整一個正確的心態,你永遠在無明。無明,你就誤會;誤會,你就造業。所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要看到萬法的真實相。萬法的真實的面貌是什麼?講的就是空性。空性在有情身上叫佛性。如果一個有情都能夠看到這個空性,他都可以成佛的。所以對我們來講,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不要欺負眾生,不要批評眾生,不要捨棄眾生。
這個出家人現在在亂搞,在殺人,在跟女人睡覺,你也要尊重他,因為他也可以成佛。只是他現在暫時無明而已。各位這一點最重要。所以在《寶積經》裡面,大迦葉尊者是貴族出生,他持戒、苦行,他有一點驕傲,佛陀就故意跟他講這個法。卑賤的人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所以那個時候,迦葉聽完跪下去:佛,願我從今天開始,面對到所有的眾生有情,都把他當作佛來看,來恭敬,對嗎?佛說:就是要這個思想。不能有分別心。如果你去看不起一個修行人,你就是誹謗三寶,誹謗正法。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想學佛就要我們修這個生起次第。就叫清淨觀。對你來講,正在釣魚的人也可以成佛。因為換個歷史空間,十年前搞不好你就是釣魚那一個。我們是放生的那一個。現在十年後你也來放生了。甚至你現在做得比我們還積極。所以因為時間、空間,因緣成熟了,誰都可以改變的。
所以不要看不起釣魚的人。不要看不起在造惡業的人。所以不管任何人,甚至修行佛法,世間的所有宗教,就像噶瑪巴講的,任何宗教你可以不相信,但是你千萬不要不尊敬。他們也有他們的修行方法,你要這樣來看。所以菩薩戒叫我們千萬不要自贊毀他。不要說四眾過,不然犯菩提心,因為你這樣就捨棄眾生。因為眾生是佛,你怎麼可以罵佛?雖然他現在是個壞人,但是他的佛性依然在。所以《四十二章經》叫我們無修無證,你就看到佛性。
我們現在是,我要追求什麼,我要追求什麼,你就看不到佛性。我持戒、我布施,不行。你也要安住在空性。所以,有所求,反而不行。所以打坐就叫你放下……,全然放下,看到自性,自性就是佛。所以佛跟凡夫眾生,差別在明與無明。破無明。智慧、慈悲圓滿了叫佛。現在在無明。所以現在叫凡夫。但是無明的本體就是空性。貪、瞋、癡的本體也是空性。所以凡夫跟佛沒有差別。只是因緣的問題。所以如果這樣去看,你就會超越一切。所以佛教裡面,所謂脫離痛苦並不是說我要富有,我不要窮;我要健康,不要生病。因為對我們來講,健康、生病;生跟死,他只是一種現象。一種現象而已。你要去思惟這個,但是問題是我活著,我就可以累積資糧,顯悲心。但是哪一天我們要面對變化,死亡了。就沒關系。因為本來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