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明賢法師:女子剃度出家真的不利於佛法長存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編者按:佛門常說四眾弟子,又有七眾弟子之說。所謂七眾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一般人可能對“式叉摩那”不大了解,不知來龍去脈。看完今天這篇文章,就能找到答案。

  

  佛陀姨母如願出家,成為大愛道比丘尼。

  阿難是佛陀的堂弟,白飯王的次子,在佛陀成道日出生,出生時也具足了三十二相,因此全家很歡喜,叫他慶喜。當時相師預言阿難未來將服侍佛陀,白飯王聽了也像當年的淨飯王一樣處處提防,讓他在迦毗羅衛城和王捨城輪換住,以免遇到佛陀。直到有一天,阿難回到迦毗羅衛,被白飯王藏在房中,釋尊施法打開了房門,阿難出來為釋尊搖扇。當釋尊要走時,他一定要跟隨釋尊,任何人都阻攔不住,阿難就這樣出家了。

  阿難記憶力非常好,佛陀說過的話過耳不忘,能夠一字不差地記下來。據說阿難前世曾經供養過一個小沙彌,讓小沙彌好好讀經。這位小沙彌就是後來的佛陀,以此因緣,阿難這一世得到“多聞第一”的美譽。阿難跟隨佛陀,擔任了佛陀二十七年的侍者,佛陀說法他總是在場恭聽。正是因為他的多聞強記,我們今天才能讀誦佛陀當年宣說的經典。每一個佛弟子都應深深感謝阿難尊者,他是佛陀永遠的侍者。

  佛陀涅槃後,將衣缽交付給摩诃迦葉。迦葉尊者一百二十歲時,又把衣缽傳於阿難,承佛囑托,到王捨城附近的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佛出世時,將如來袈裟傳給彌勒。此時的阿難尊者已是年近八十的首座大長老,他一直到百余歲後才入涅槃。

  阿難尊者是幫助女眾實現出家願望的人。當年,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帶領幾百女眾要求跟隨佛陀出家,遭到了釋尊拒絕。她們從迦毗羅衛一直跟隨佛陀到了吠捨離,追得身心憔悴,可釋尊依然不允。

  阿難見此情景就來到釋尊面前,右膝著地,雙手合十說:“世尊!請求您恩准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等女眾出家吧。夫人是您的姨母,對您有養育恩德。而且她們的決心堅定,恐怕難以回絕!”

  釋尊低垂蓮目緩緩說道:“我不能忘懷她的養育之恩!但是過去的慣制,不能接納女人加入僧團。”

  阿難又鼓足勇氣說道:“世尊!過去佛的慣制我不了解,可您說過眾生是平等的,所以才接納優波離進入僧團。世尊!您反復說不能接納女人出家,難道男女還有什麼分別嗎?”

  釋尊為阿難解釋,男女因緣不同,適合不同的修行方式:“女流身有五漏,如出家不利於佛法長存,五百年內正法會寂滅。”

  但是經阿難再三的勸請,釋尊最終決定接受姨母等人出家的請求,同時為她們說了“八敬法”,再三叮咛她們出家後要盡形壽遵循此法。

  因為阿難尊者幫助女眾成就出家意願,所以深受女眾的敬重和感念,直到今天,漢傳佛教女眾寺院裡一定都供奉了阿難尊者的塑像。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出家後,稱為大愛道比丘尼,僧團中有了女眾,釋尊成道後所預見的佛教四眾已經具備。因有些年幼者出家,所以又增加了沙彌(男)和沙彌尼(女)二眾。又因為有些有了婚姻經歷而不知是否受孕的女子要求出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與誤解,便又設置了為時兩年的學法女考驗期。學法女稱為“式叉摩那”,在兩年之內住在寺廟,但不落發,修行戒法,磨練性情,使習慣出家生活,堅固道心,同時證驗其是否懷孕。這樣佛教有了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

  大愛道比丘尼以國母之尊入道,恪守教法,謙卑精進,受到大眾的敬服。她所領導的比丘尼僧團依止比丘受戒,每半月舉行布薩,忏悔過失。她們不議論僧團的是非,不妄語、兩舌、惡口,也不濫收徒眾或隨便化緣應供。還從事佛化的社會服務工作,使得佛教的發展深入家庭和女性社會,帶動社會的善良風氣。大愛道比丘尼一生為佛教奉獻,直到九十多歲圓寂。佛陀曾在僧團中稱贊:“比丘尼如大愛道者,不可視為女人,實乃一有德丈夫,堪為僧團表率!”

  自從出現了尼眾僧團,不斷地有女眾出家甚至證果,比如耶輸陀羅、迦葉尊者出家前的妻子跋陀伽毗羅尼、從妓女改邪歸正而被稱為比丘尼神通第一的蓮華色比丘尼、比丘尼中說法第一的法施女、給孤獨長老的女兒施捨比丘尼等。其中摩登伽女是另一位因與阿難結緣而出家證果的比丘尼,並且以此因緣,佛陀開演了對漢傳佛教影響極大的楞嚴法要。

 

上一篇:濟群法師:佛教怎樣解讀欲望?欲望也有善惡之別?
下一篇:最鮮嫩的時令菜馬蘭春筍炒菇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