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跟大家講的是:“如何得到富貴?”我們很多人都喜歡富貴,這富貴是怎麼來的呢?在《妙慧童女經》的時候,來請教我們的釋迦佛,釋迦佛就說,每一位如果想得到富貴的話,要有四個條件,哪四個條件呢?
第一要“應時布施”。大家都知道這布施就是結緣,結緣是應時,什麼叫應時?就是人家有需要。假如說地震了,他需要赈災,那我們第一個出錢、出力、出物。那人家有水災,我們也是如此。我們都說這布施都有五種,你說你可以用眼睛來布施,用你的面來布施,你可以用語言啊,贊歎的語言,讓別人來幫忙也可以,你可以出力,你可以出心,這個都是隨緣、隨分。那布施的時候,應時的就是需要。就好像富樓那尊者,他知道到偏遠的地方去弘法,人家耕田的幫人家耕田,人家起屋的幫人家起屋,人家打漁的還要幫人家打漁,因為人家不知道殺生的不好。那大家了解了,這個人怎麼這麼好呢?是誰派來的呢?是釋迦佛的弟子。這人家就跟你結緣,人家說未弘佛法、先結人緣,所以應時布施,這就是結人緣、結法緣,所以做什麼都要應時啊。過了這個時機,就沒有這麼好,我們說了,恰到好處,經常也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就人家在需要的時候,你幫人一把,這個已經是很了不起了,所以要應時布施。
那第二個條件是什麼呢?布施的時候 “沒有輕慢之心”。有的時候我們就看了,這個人啊,我很喜歡,這是大德高僧,供養多一點;這個是個小沙彌,不出名的,就少一點。當然我們都不是佛,我們還有一個相,但是不要有輕慢之心,不論對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對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因為生佛不二,佛教講“平等觀”,所以布施的時候平等很重要,我也經常跟人家說,你看佛教裡頭,一說“布施”,二是“供養”,這個“布施”“供養”都是給予,但是有所不一樣,這“布施”就是一種我高你低,我給你的感覺,我給你,你說那當然就是說了,施比受還有福,都願意在高處給人家。但是佛教講“供養”啊,就是我給你的時候,你高我低,我給你,我跪在那裡頭,我雙手給你。那你看,這就完全不一樣,給你就要給得讓人家吃得舒服、拿得舒服,你看這個才是供養。這就是佛教裡說了,不單沒有分別,我們還你高我低,因為我們這樣,把貢高我慢的心就會去掉,這慚愧的心就會生起,所以這一點上非常、非常的重要。你看《地藏經》裡都說了,這師子奮迅如來是怎麼樣的,怎麼這麼莊嚴的相啊?就是因為他多生多世布施而來的。他今天有這麼大的福報,都是他結緣布施、肯布施來的,所以說他就是我們的榜樣,那我們也是用這種心態才可以。
第三種是什麼呢?“歡喜而予”,這個很難,我們都說了,要布施啊,首先剛才說了,那我們之間已經沒有輕慢之心了,我們是不是能夠歡喜,這個很難。但是我們都說了,“眾生歡喜,諸佛歡喜”,你給的時候也要給得很歡喜,因為能布施就說明你能拿得出,就有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福德因緣,所以給的時候心裡頭要用歡喜的心,今天我們能和大家結結緣,結今生的緣,結來世的緣,結成佛的緣,所以說“給”很重要。所以我現在提倡“喜悅人生,自在生命”,我們大家都要充滿著喜悅,給的時候心生歡喜,要知道捨才得,不捨怎得呢?你不付出怎麼得到呢?所以這個呀要有歡喜心。
第四種就是說,“不希求回報”,你布施的時候,幫人家的時候,你不要有回報的心。一有回報的心,你心裡有的時候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我們就會有落差,我們就會生煩惱,就會抱怨,怎麼樣,我對他這麼好,他怎不向我點頭呢?不向我問好呢?不向我關心、關懷呢?所以做事,我們怎麼樣啊?了因、了緣,做了就了了,所以說這個了因、了緣很重要,一切自有因緣,今天我們能給也是因緣,他能收還是因緣,一切都是因緣,那就完全不一樣,你的心態好了。所以佛教就講“三輪體空”,沒有布施的自己,也沒有布施的中間物,沒有布施的對象,如果你每天用這種心,你見到所有的人都很歡喜,你不會想回報,沒有回報了,不要求回報了,那我們的心量就擴大。否則的話,你看很多人,家庭也是,你對子女好,子女不孝順時,你很難過。你對丈夫好,丈夫有點點不對你的心意,很難過。有的時候你對太太很好,太太有的時候做的有一點、二點的事情不如你的心意,你也很難過。你對朋友好,朋友有的時候回報不夠,你心裡難過。如果你本身做的時候就沒想到回報,那你想,你心裡有多高興呢,每天覺得很喜悅,所以我們拜佛拜得非常的喜悅,不單喜悅啊,怎麼能夠富貴啊?
這四種就是讓我們能夠今生和來世都能夠富貴,大家可以重溫一下,第一個是“應時布施”,第二布施的時候“沒有輕慢之心”,第三種是“歡喜而予”,第四種是“不希求回報”,只有這種心態,將來不會富貴都難,所以大家一定富貴,這就是學佛的好處,希望大家慢慢體會,一分體會一分收獲,而且毫厘不爽,而且這段話是誰說的啊?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我相信是真實不虛的。
主講:寬運法師,香港能仁書院本科及碩士畢業、博士研究,1986年依止永惺上人剃度出家,1993年起擔任西方寺監院一職。二十多年來一直追隨永惺上人修學佛法,輔弼上人弘法利生,協助各種大小法會及社福開展慈濟活動,2007年被兩序大眾推舉為西方寺第二任方丈。除管理西方寺外,法師同時擔任多個佛教組職及社會事務公職,包括: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華慈善總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委員,香港菩提學會副會長兼總務主任,東林念佛堂方丈,西澳菩提寺住持,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香港佛教文化產業名譽顧問,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管委會副主席,香港虛雲和尚紀念堂董事,佛教能仁書院校監,佛教慧遠中學校董,佛教慈正村菩提幼兒園校監,佛教彩輝村菩提中英文幼兒園校董,《菩提月刊》主編等。2007年,榮獲全國性單位中華慈善總會頒贈“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並授予“中華慈善人物”稱號。可見法師於社福事務之努力,深獲廣大國民認同。寬運法師著有《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緣集世間》《佛教改變命運法》《何去何從》《西方寺七寶鑲嵌藝術》等書,言簡意赅,文約義豐,普遍流傳於國內外,深受華人弟子歡迎,對現代佛學之推廣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