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所行的善,常常要別人知道,甚至於在別人面前炫耀,炫耀可能又帶著目的,那不是“真善”。成語講,沽名釣譽。“真善”,什麼才是真善?在《了凡四訓》當 中告訴我們,“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完全是利益人,這是公心,這是真的。“利己者私”,他還帶著目的,不管是好名,還是好利,那是自私自利, “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就不是真善,變成假善了。
其實我們想一想,行善應該是我們做人的本分,人之所以為天地人三才,跟天地並列三才,代表人是萬物之靈,他能像天地一樣去化育、去愛護萬物。所以服務、幫助人,這應該是我們本有的本善流露出來的,應該行善會覺得是應該的,是應盡的道義。行善被人家贊歎,反而會有點不好意思。不只不要這個名,還會覺得擔當不 起。
真正發自內心的善心、孝心,他絕對不會求回報,不會帶目的,沒有夾雜自私自利,所以這個是真善。《了凡四訓》當中又講“根心者真”,你做的時候是發自真心去做的;“襲跡者假”,你只是做個樣子,內心不是真正的這種善念、愛心。“又無為而為者真”,這個“無為”就是做了以後不放在心上;“有為而為者假”,做完放心上或者帶目的,這個叫“有為而為”,這就是假,不是真善。這是真假的判斷。
“善欲人見”,我們所作的善到處公布、到處炫耀,別人都知道了,這個叫“陽善”。“陽”就是大家都知道。還有“陰德”,“陰德”就是你做的善事沒有宣揚,人家不知道,這叫積陰德。《了凡四訓》裡面講到這個“陰陽”,講得很詳細,“凡為善而人知之”,甚至而欲人知,這個叫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積陰德,老天會降福報;“陽善,享世名”。名,也是福報。你做的一定要讓人家知道,那福就已經報掉了,就沒有陰德了。所以“名者,造物所忌”,忌諱什麼?名過其實,德不配位,這個都損福。大家注意去看,尤其一些公眾人物,他名氣非常大,可是他私底下的行為非常不好,他折福就很厲害。所以很多公眾人物很短命,可能就是他享了盛名,德行跟不上來。甚至於更嚴重是享了盛名,可是帶動社會很不好的風氣,把下一代的青少年、孩子全部帶壞了,這樣的公 眾人物折壽非常嚴重。
你們自己想一想,我就不說了。全球華人去想一想,那一些很有名的公眾人物,最後得了重病,很年輕就死掉了。他讓這麼多的青少年仰慕他,他卻帶動社會錯誤的風俗,把下一代的思想觀念毀了。享那麼高的名,又干那麼不好的事情,哪有福報不享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