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悟道法師:《五戒相經箋要》第二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片頭字幕:[言持戒,且先守佛兩句略戒,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兩句包羅一切戒法,了無有遺。此系如來戒經中語,文昌帝君引而用之《陰骘文》。此兩句,泛泛然視之,似無奇特,若在舉心動念處檢點,能全守無犯,其人已深入聖賢之域矣。凡起心動念,不許萌一念之不善,則諸戒均可圓持。律,不獨指粗跡而已,若不主敬存誠,即為犯律。而因果又為律中鋼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瞞因昧果,皆為違律。念佛之人,舉心動念,常與佛合,則律、教、禅、淨一道齊行矣。]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跟大家報告講經因緣,這次我們選講的經典是《五戒相經箋要》。在第一集講經因緣裡面,跟諸位同學報告學習了印光祖師在《菁華錄》裡面,有關持戒的一篇開示。這篇開示文字不多,但是已經把持戒主要的精神,戒律的綱領,很簡要詳明的給我們說明了,因此我們在《五戒相經箋要》的課程裡面,我想也需要把這篇開示作為每一次播出的片頭。為什麼每次我們都要讀一遍?用意主要是時常提醒,我們每一次看,每一次提醒,這樣印像才深刻,如果我們只聽過一遍,或者看過一遍,印象不深。這個道理也是我們淨老教授在講席當中常常提起的,所謂一門深入,常時熏修,才起作用。如果時間太短,我們熏習的遍數不多,印像不深刻,所起的作用,力量,非常的微弱。我們學習任何東西,都離不開這個原則,就是常講的專一,要專精,一門深入,我們修學才能有成就。這個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來不管世出世間法,教學重點都是在這個原則上,我們同學對修學的要領方法,必須要牢牢記在心裡。

  印祖給我們開錄的戒律的精神,修學的要領。戒律的精神就是佛在戒經上講的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簡單講,什麼叫戒律,戒律的作用是什麼?它教我們什麼?就是這兩句話,簡單講就是斷惡修善。[諸惡莫作]是斷惡,[眾善奉行]是修善。在戒經上講,諸惡莫作是止持,止是停止,佛規定不允許我們去做的事情,我們停止,不再做了。惡事、不好的事情,從今以後停止,不再繼續做,這個戒就是止持。作持就是好事,善事,你應當要去做,凡是有利益眾生的事業,我們有緣遇到了就應當去做。沒有因緣做,也要常常存善心。要去幫助眾生,這就是作持。所以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我們常聽,我們卻不可以疏忽或者輕視。我們如果疏忽了,戒就學不好了,戒學不好,就會影響我們得定,心定不下來,就開不了智慧,開不了智慧,就解決不了問題,我們人生的大問題,生死問題,這是最重大的一件事情。其次就是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方方面面的一些問題,沒有智慧就無法去解決,但是智慧必須由戒定來,戒是第一個條件。我們來看祖師開示這篇文章,我想我們每一次播出,片頭字幕都先打出來,我們每一次看一遍,每一次提醒一遍,要領精神抓住後,再來學後面的戒,就有下手處。

  今天我們還是把這次講經的因緣,再做一個報告,我們在第一集,報告印祖的開示。今天第二集,我們跟大家報告的是弘一大師的開示,這篇開示在《演講錄》裡面,我把他摘錄出來,在《弘一大師演講錄》,有一篇《律學大意》,就是給我們簡略介紹戒律的一篇文章,《律學大意》的內容是簡單給我們介結三皈、五戒、八戒(八戒是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佛門的律儀戒,我們學佛的同學也常常聽到,但是在現前這個時代,佛門四眾弟子,對戒學方面是非常陌生,可以說非常生疏。主要在我們現前時代,沒有真正通達戒律的善知識來給我們指導,另外學習的人對這方面也比較疏忽,知道戒律很重要,但是還是偏重在經教,各種法門的學習比較多。雖然知道戒律重要,但是並沒有具體和踏實來學習這個基礎課程,因此我們對於戒學這方面,可以說非常的缺乏,不要說去落實,連一些基本概念常識,恐怕我們都不知道,因此我們也有必要作一個概略的認識,弘一祖師的開示,就非常適合我們。下面我們來學習弘一大師的開示,戒律的簡介,簡單介紹。

  首先[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我自己學佛也幾十年,十六歲接觸佛法,十九歲接觸到淨老教授講經,一直到今年五十九,聽經也有四十年的時間,包括前面三年聽其它法師大德講經,前後也有四十三年頭,但是對於戒律這方面,實在講非常陌生,過去我們對戒律的概念,大部分是在聽經當中,聽淨老教授提起,自己並沒有進一步深入的理解,所以過去我們總認為,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是佛給在家人制定的,過去我們總認為是這樣的,看到弘一大師的這篇演講,我們才明白,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皆通在家出家],在家出家通用的。就如同淨老教授在講席中常常提起的[和尚、阿闍梨、法師],這個名稱通在家出家,跟這個意思也有相通,我們看到弘一大師這個開示才知道,原來三皈、五戒、八關齋戒不是只有限定在家,而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去受。下面再給我們進一步說明,[蕅祖從比丘戒退至三皈人],這是舉出蕅益祖師得到比丘戒,後來退戒退到[三皈人],退到入佛門的三皈依的一個人,從這個地方我們有一個觀念也必須要認識清楚,我們現在很多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不但受了比丘戒也受了菩薩戒,所謂三壇大戒。第一壇沙彌戒,第二壇比丘戒,第三壇是菩薩戒,受了戒,我們是不是真有戒呢?實在講是沒有,下面大師還會給我們解釋,我們去受了戒,沒有戒,也談不上退戒不退戒,你真有了,你做不到你退,這才能叫退戒,如果我們戒都沒有得到,你退什麼?退都談不上,這點我們必須要能夠理解,這是講蕅益大師從比丘戒,退到三皈依。

  下面講[只有三皈依亦可算出家人]。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我們一入佛門要先受三皈依,因此現在道場,很多人來受皈依。受了三皈也就可以剃度,就可以算出家人,沒有受戒,你只要受三皈依,也可以剃頭圓頂,所以只有三皈依,也可以算是出家人。[又單持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又],再進一步給我們講,如果你三皈依,單單受個五戒,也可以算出家人,我們一般在道場,就很少聽到這個說法,我們在《律學大意》中,看到弘一大師給我們說明,三皈五戒都可以算出家人。

  下面我們講[因剃發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這是講我們剃頭、圓頂,我們剃度那天就要先受三皈依,然後要先受五戒,受了五戒以後學了一段時間,再受沙彌戒,按照順序是這樣。但是我們沒有在戒律方面深入的去認識,總是認為一剃頭就是受沙彌戒,我們總是這樣認為。我們看到《演講錄》才知道,一剃頭,是先受三皈五戒,然後再受沙彌戒。這也是有道理。實在講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包括八關齋戒,都是從三皈五戒這個基礎上發展的,這是最基本的戒,最基本的戒學不好,你再學更多的也學不成。這點我們必須要肯定的,這樣我們才會重視基礎的學習。如果這個不肯定,我們往往會有好高骛遠的心態,基礎的學習根扎不穩,往後就很難發展,這個非常非常重要。說[未受沙彌戒之前,止是五戒之出家人],你剃頭、圓頂先受三皈五戒,還沒有受沙彌戒之前,只是持五戒的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說五戒是通在家出家。不是說五戒只有在家人可以受,出家人就不能受五戒,也不需要受五戒,直接就受沙彌戒,不是這樣的。是應該先受五戒,[所以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優婆塞,女眾叫優婆夷,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優婆塞是近事男,優婆夷是近事女。近是親近,事是奉事,親近奉事佛陀教育的男眾、女眾,就叫優婆塞、優婆夷,已經受了三皈五戒,親近佛門,這樣的男眾女眾。一般我們看到優婆塞、優婆夷,總認為這個專門對在家眾,但看到《律學大意》,裡面講的是通在家出家,所以有出家優婆塞,在家優婆塞;當然也有出家優婆夷、在家優婆夷。下面再舉出一個例子,[如明蕅祖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這是明朝蕅益大師,我們淨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兩位大弟子,一位成時法師,一位性旦法師。成時法師,他是整理蕅益法師的《淨土十要》,性旦法師整理《彌陀經經要解》,他的著作,他的兩位弟子幫他整理流通的,包括《蕅益大師全集》,現在《全集》也都有流通,這兩位是當時的佛門大德,他的老師蕅益大師,到最後自稱[菩薩戒沙彌],他受了菩薩戒,得到菩薩戒。在出家五眾,他只有做到沙彌戒,他從比丘戒退戒,到最後定位在菩薩戒沙彌,看到老師只自稱沙彌,學生連沙彌也不敢稱,覺得自己的道德學問遠遠不如老師,所以他們只自稱[出家優婆塞],是一個受持五戒的出家人。這是舉出明朝蕅益大師的兩位大弟子的例子,來給我們做證明。

  這段就是給我們講三皈五戒通在家出家。我們淨老教授一生就是給人傳授三皈五戒,所以我們看皈依證,都印得很清楚。他三皈五戒儀軌,就是采取弘一大師的,弘一大師是采取釋加牟尼佛當時給人授三皈五戒的儀軌。我們看到這段開示就明白了,學三皈五戒,不限定在家人,出家人也要學習。

  下面一段講八戒,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八關齋戒。[八戒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八戒亦通於僧俗]。這段是講八關齋戒,也是通在家出家,過去我們認為,八關齋戒是佛為在家居士制定的,一日一夜受持八關齋戒,特別為在家居士制定。現在看到這篇開示,我們才知道也通出家人。大師在此地指出經典裡講的根椐,他也不是隨便亂說的,這是在《藥師經》當中說的。佛在《藥師經》裡頭說:出家人也可以受八關齋戒。就是你真正得了比丘戒,可以再受八關齋戒。比丘戒各方面,都比八關齋戒要詳細、要圓滿,有必要再受八關齋戒嗎,不是多此一舉嗎?下面解釋。比丘為什麼還可以再受八關齋戒,因為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你真正得到比丘戒,再受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這是在增長你的功德。在佛門戒律講叫增益戒,[增]就是增加的增,[益]就是利益的益,[戒]在增長,增加你的功德利益,所以他再去受八關齋戒,叫增益戒。從這個地方,[八關齋戒亦通於僧俗],這也通僧俗。

  我們綜合上面這兩段開示,三皈、五戒、八關齋戒,都通在家出家。不是限定在家人學,出家人也是一定要學習,弘一大師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我們中國佛門,大家公認的律宗祖師,對戒律方面有深入的修學,當然他給我們講的都有根椐,他不是自己講的,是有根椐的。他在律學方面下了很深的功夫,因此他所講的話,也就代表了權威性,絕對不會錯。為什麼,因為有經典的根椐。我們平常人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深入律藏,也就是經律論三藏,律藏部分,我們沒有進一步學習,所以我們看看祖師大德的開示,我們也可以節省一些時間,讓我們對於戒學方面的觀念,有更進一步認識。我們接著再看下面,是給我們講三寶,上面兩段文,是給我們簡單介紹,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是通在家出家,先給我們提示這一點,這點也是告訴我們,不但在家同學,出家同學都要從這個地方來學習,這是一個基礎。接著後面進一步給我們解釋三皈、五戒、八關齋戒,給這些律儀戒作一個簡介。

  首先三寶。[三寶有四:一、理體三寶,二、化相三寶,三、住持三寶,四、一體三寶].這裡給我們講有四種三寶,我們接著看下面,[住持三寶較淺顯],四種三寶單提出住持三寶,為什麼?因為大師怕一般人不能體會,不能理解,三寶講得太深,一般人體會不到。所以在四種三寶裡面,只有提出住持三寶,這個比較淺顯。皈依三寶是入佛門第一個條件,因此淨老教授在為人傳授三皈依時,把[皈依佛、法、僧],重要的意義,講得很清楚,也非常明白。我想我們同學都有看過這本書,或者聽到光碟,網絡的開示。如果還沒有聽過,我建議還是要去聽,或者請這書來看。如果需要這些資料,可以跟我們網路組連系,這是非常重要。《三皈傳授》這本書,把皈依三寶重要的意義給我們說明,弘一大師在這個地方,也是很簡單的介紹,

  他下一句話很重要,[需明了三皈之意義,受三皈時,師父所說要十分明白,聽不明白或有疑,則不得三皈],給我們提示出來,受持三皈依、皈依三寶最重要是需要明了三皈依的真正意義,如果這個意義不懂,甚至誤會、錯解了,就得不到皈依真實的功德利益,因為你一入佛門,你的方向,你的觀念一開始就錯了,一錯就錯到底。要明了三皈之意義,我們還是建議大家多看淨老教授《三皈傳授》。我們自己明了,也可以再轉告別人,輾轉的去告訴別人。讓大家對於皈依三寶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一個正確的觀念,這樣學佛才不至於學錯,這個非常重要。另外一本是《認識佛教》,這也非常重要。這是現前佛門四眾弟子,責無旁貸的,要讓社會大眾對佛教本來的面目,有正解的認識和理解,不能再讓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認為佛教是迷信,這點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四眾同學要同共發心,這個書要多流通,你認識的親戚朋友,有緣、有機會都要去告訴他們,我們平常講機會教育,有機會我們就要把正確的觀念,讓他們能夠明白。

  下面講受三皈儀式的時候,這也非常重要,我們對三皈的意義,要很清楚,很明白,絲毫沒有疑惑,知道自己為什麼受接受三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後,應該怎麼來修學。這都沒有疑惑,明白了,接受儀式的時候[正授時],法師給你正式傳授三皈依的時候,就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緊要,應十分注意],你要全神貫注,[發心受戒],如果我們發心要去受戒,[應先了知三皈意義],我們還沒有受戒之前,應當先明了,知道三皈依的意義,三皈依明了之後,再去受戒。 [又當正授時,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語注意,乃可得三皈]。你對三皈意義明了之後,沒有疑惑,沒有懷疑,正式接受三皈依的時候,阿闍梨給你傳授,首先要在 [皈依佛]下面[等三語],[等]是[皈依法、皈依僧]。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話的時候,要特別專注,注意,就是說你心在這當中要非常專注,這個時候心裡不能想其它的事情,這樣才可得三皈,這是很重要的。

  上面我們簡單三皈介紹到此地,下面就給我們介紹五戒,[五戒:殺、盜、YIN、妄、酒。師說明五戒時切要用白話,淺近、明了、易懂,受戒者聽畢應先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寧可不受萬不可受而不持]。這段話,首先給我們講五戒的戒相,殺、盜、YIN、妄、酒這個五條都要戒除,[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反過來就是殺、盜、YIN、妄、酒,要把它戒除。行為不好的,是錯的,我們要給它停止下來,戒就是停止,不要繼續再造這個業,[師]就是傳授五戒的法師,說明五戒的時候,[切要用白話,淺近、明了、易懂].就是要用白話,比較淺顯,比較接近,大家聽了能夠明白,容易懂的,不能講的太深。講古文,文言文,現代人都聽不懂,他也搞不懂什麼意思,他不但得不到戒,還會誤會。

  所以過去韓館長在世的時候,也常常給我們講一個笑話,早年在台灣基隆,八堵海會寺是靈源老和尚的道場,我們淨老和尚就是到那個寺院去受大戒的,韓館長也去受菩薩戒。早年台灣有些學佛的老菩薩,都沒有讀書,所以普通話也聽不懂。後來台灣大家開始學習一句半句,似懂非懂的,當中也常常鬧出很多笑話,很多誤會。所以韓館長到海會寺去受菩薩戒,有三壇大戒,有菩薩戒,還有受五戒的。有一些學佛的老菩薩,他也聽不太懂普通話,靈源老和尚是大陸過去的,當時的戒師也是外省的,都講國語。台灣這些老菩薩去受戒,那麼戒師要問,[第一條不殺生,能持否?]你要答[能持],就是[我可以持,我可以做到],他才給你受,如果做不到,你就要說[不能持]。那些老菩薩普通話,學的誤會,[能持],他聽作[能吃]。以前老人家一般都是不吃素的,他也不懂,都是吃肉的。所以戒師說[能持否],有一些老菩薩聽大家都說[能持],他誤會了說[能吃],[能吃否]?[能吃]。他想到[能吃],應該什麼都可以吃,所以什麼雞罐頭,魚罐頭,鴨罐頭,全部搬到寺院去,所以產生這個誤會。

  弘一大師這個開示,是在福建泉州講的,台灣大部分的人,都是從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包括漳浦這一帶移民過去。因此弘一大師到那邊開示,也非常注意這一點。當時有一些人沒有學普通話,語言溝通上會產生誤會,所以他勸大家切要用白話。你講的越清楚,越明白越好,不然會產生誤會,像韓館長舉出那個例子。所以[淺近、明了、易懂],受戒的人聽完之後[應先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就是你能不能持這個戒。[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隨意]。五戒不一定要一次全部都受,你可以先受其中一條,或者兩條,或者三條,或者四條,都可以隨你意願,你覺得哪條現在我能做到,我先受這條,還做不到的先不要受。所以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寧可不受],你寧可不去受這個戒;[千萬不可以受而不持],不可以去受了之後又不持戒,這樣就不好了,不對了,罪過就加重了。

  下面給我們講[且就殺生而論],這是舉出殺生這條戒來講,[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殺、盜、YIN、妄這四條戒叫性罪,你沒有受戒,犯了本來也都有罪,所以叫性戒。[性]就是說本身的性質就是有罪的,你只要去造了就有罪。不管你受不受戒都一樣,都有罪的。[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因為本來殺生就有罪,我們現在再受不殺生這條戒,然後再去犯殺生戒,再加一重破戒罪,再加一倍。下面講[如不能受持,勉強敷衍,實自尋煩惱]。如果不能受持,看到人家受,我們也跟著受,勉強去敷衍,實在講是自尋煩惱,這就沒有必要。

  弘一大師講,五戒當中比較容易持的就是不邪YIN,不飲酒,他是建議可先受這兩條戒。殺生跟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易犯],殺生跟妄語,雖然一般人不容易去犯重大的殺生跟妄語,[小者實為難纏]。但小的方面比如說你踩死螞蟻,打死蒼蠅,這也很難避免。[盜戒最為難持],他講偷盜這條戒是最難持的,[非於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不可率爾而受,可稍緩]。他說盜這條最微細,最難,先慢一點,等你把戒相研究的十分明了,自己能做到,再去受。這是弘一大師在當時給大家建議的,也是給我們建議的。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這個簡介後面可能還要一次兩次才能講完,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上一篇:悟道法師:《五戒相經箋要》第一講
下一篇:父子兩代人的因果報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