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待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隨各人因緣性向所趣,皆得往生彼佛淨土,若論彌陀佛淨土與彌勒菩薩淨土殊勝區別,可略分六點差異,若詳細分析,則細說不盡:
一、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是十法界最尊之果位;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是等覺菩薩,是一生補處法身大士,將來繼承釋迦佛之補處菩薩,其果位在佛之下,此乃佛弟子人人所共識也,這是第一殊勝處。
二、阿彌陀佛之淨土是佛的淨土,是出三界之淨土,是佛滿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四十八大願所成之大乘不共法之淨土;彌勒菩薩之淨土是三界內(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內院淨土),尚未出三界(若親近彌勒菩薩學法亦可得道),換句話說:阿彌陀佛之淨土已出三界,彌勒菩薩之淨土尚未出三界,此乃佛弟子所認知的,是為第二殊勝處。
三、阿彌陀佛的淨土是法藏比丘因地時,由世自在王佛用神通將二百十億十方世界淨土全部變現給法藏比丘睹見,法藏比丘用五劫時間思惟攝取二百十億十方淨土最莊嚴殊勝微妙之處一一攝取,因而發出四十八大願,欲成就最莊嚴微妙的淨土,透過無量阿僧祇劫修行而圓滿,如今正是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是也;彌勒菩薩之兜率淨土,其莊嚴殊勝微妙,遠遜色極樂淨土無量百千倍也,何以見得!諸位同參道友可參酌淨土三經,與彌勒上生經、下生經,即可分明曉了,實為佛弟子所明白的,這是第三殊勝莊嚴處。
四、佛弟子一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可親見彌陀慈父,親聽法音,同證無上菩提,也可見十方諸佛無所障礙,也就是往生西方淨土可見阿彌陀佛,更加可見十方諸佛,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非但見十方諸佛,更加可周游十方世界參訪無量世界之淨土無所障礙,也就是到了極樂世界,亦可到十方淨土世界,一即無量,無量即一,這是彌勒淨土所遠遠不及之處,此觀點為佛弟子所清楚的,此乃第四殊勝莊嚴處。
五、修阿彌陀佛淨土者,若一旦往生極樂,即可一生補處,直至成佛,隨其本願修短自在,換句話說,一往生彌陀淨土,一生即可成佛,不一定願東願西漂浮不定,淨土三經裹悉皆談及;彌勒淨土之行者,若往生兜率淨土後,亦將下生人間親近彌勒菩薩一趟,即再生一次死一次(證成果位,有次第,不完全四果羅漢,亦有初果、二果、三果等不齊),如此兜率淨土因緣焉能與彌陀淨土較量,懸殊巨大,那就要看看諸君仁者要一生成佛,或再來人間一趟(生死一回)方證一、二、三、四果等不齊之選擇哩!若欲取得一生成佛之莊嚴殊勝,本願修短自在,理應抉擇彌陀淨土也,若欲取得再來人間一趟(生死一回)方證一二、三、四果等不齊者,即選擇彌勒淨土也,此點是佛弟子心知肚明的另一層境界,這個問題是阿彌陀佛淨土殊勝莊嚴遠勝彌勒淨土之第五處。
六、彌陀淨土自印度(梵語Indu)傳至中國、日本、韓國、台灣,世界各國的大乘佛教,若談及淨土,往往占有95%皆談及彌陀淨土,自古至今皆如此一般,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已深入民情,深根蒂固,已成事實。彌勒淨土自古至今亦有人提倡,往生者大有人在,約占5%許。
由此綜觀六點略為分析,彌陀淨土在佛四眾弟子心目中已成為理事無诤的寫照,彌陀淨土既為如此莊嚴殊勝微妙,焉有不求生蓮池而喪失一生補處成佛之機緣,更何況到了極樂淨土要來人間,即可來去自如,隨其本願欲往兜率淨土,即如壯士屈臂頃,剎那即至;但往生兜率淨土後,亦須再一次念佛(梵語buddhanus mrti)求生極樂淨土一次,如是二度念佛修行功夫方可如願以償(到極樂淨土);若往生極樂淨土一次就完成佛子心願,因為到了極樂淨土,欲往何方淨土,一一皆可如願自在,若欲往生兜率淨土更是輕而易舉便至,如前面所說,一到極樂便即可一即無量,無量即一也。願諸君智慧(梵語jnana)抉擇,莫因無知決策有誤,導致菩提證悟之遲速,可不慎哉!(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智者大師求生西方淨土
作者:浙江省天台山佛學院釋本幻
智者大師,名智顗,字德安,姓陳,颍川人。母親懷孕時,夢見五彩的煙,萦繞懷抱。師誕生時,室內光明洞然。師眼有重瞳,乃古帝王之相。師每臥必定合掌,每坐必定面向西方。師年紀稍長,見佛像就禮,逢僧人必敬。十八歲時,投湘州果願寺的法緒法師出家。誦法華經,兼學律藏。因大師好樂禅悅,故到光州大蘇山禮慧思禅師學法。慧思大師一見到智者大師,就對智者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並示以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大師於是在大蘇山修法華三昧。經過三夕,誦至《法華經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這一句時,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華,通達所有的法相,大徹大悟。陳光大元年的時候,初到金陵,居瓦官寺,宏揚禅法。大建七年,到台州的天台山,結庵於北峰。沒有多長時間,奉诏入金陵。陳朝滅亡後,大師去了廬山,又周游荊揚間。隋開皇十四年,又回到天台。智者前後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萬軀,親自度僧一萬四千人。贖魚簄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並作表上報朝廷,嚴禁采捕。可謂是龍天致敬,道俗向化,佛陀教育於那個時候大盛。當時的晉王楊廣,也是從大師受的菩薩戒。晉王尊重大師,故稱大師為“智者”。在淨土方面,大師最偉大的著作是《淨土十疑論》,正像“無為子”楊傑在序文裡說的“贊輔彌陀教觀者,其書山積。唯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暗室,日至而頓有余光。千裡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傑頃於都下,嘗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悟益深。將廣其傳,因為序引。”
在《淨土十疑論》中有人問,諸佛菩薩以大慈悲為業,如果想要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於五濁三塗中救苦眾生。如果求生淨土,只令自已得到安樂,而捨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對於這個問題,智者大師引《大智度論》言“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指出唯有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後,才能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並指出淨土之生是生而無生,無生而生。有智慧的人,才會熾然求生淨土,因為他了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這個就是心淨,即佛土淨的道理。愚昧的人,為生所縛。一聽到生,就作生解。一聽到無生,就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通達這個道理,所以橫生是非,嗔他人求生淨土。大師指出這樣的人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
在論的末篇,大師開示欣厭二義。言,想決定生西方的人,如果具二種行,定得生西方淨土。一,厭離行。二,欣願行。厭離行,是指凡夫無始以來,為五欲纏縛,輪回六道,備受眾苦。不起心厭離五欲,沒有出期。為此,要常觀我們這個身體,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穢。修行的人不管是動是靜,不管是醒是睡的時候,都要經常觀想這個身體只苦無樂,對它深生厭離之心。即使房事不能一下子斷掉,也要漸漸產生討厭之心。同時要修七種不淨觀:1、觀想我們這個YIN欲的身體,是從父母貪愛YIN欲的念頭而來的,這是最初的種子不清淨。2、父母由於YIN念起而行YIN,行YIN時父精母血結合,我們的神識就進入精子與卵子的結合體中,這就叫做受生不清淨。3、胎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居於五髒六腑之內,這就叫做居住之處不清淨。4、胎兒在母腹中,吸的是母親的血,這就叫做食噉不清淨。5、在母胎內期滿之後,胎兒要出生時,頭部自然轉向產門。出生時刻,膿血會一起流出來,又臭又髒,滿地狼藉,這就叫做初生時不清淨。6、出生之後,日日長大,全身被一層薄皮包裹住,皮內到處是膿血,這就叫做全身不清淨。7、死了之後,屍體腫脹腐爛,被狐狸野狼吃得骨肉縱橫,這就叫做究竟不清淨。我們自己的身體如此,別人的身體也一樣。因此我們對於內心貪愛的男女肉身,要深生厭離之心,常常觀想它的污穢。如果能這樣觀身不淨的話,YIN欲就會日漸減少。
其次要修欣願行,修欣願行有二個步驟,第一,要先明白為何要求往生?第二,要觀淨土的美好莊嚴。首先求生淨土的意義,是為了要救拔一切痛苦的眾生。如果在此濁惡的世間,因周遭環境太惡劣,說不定就會被宿世的惡業所束縛,而墮落三惡道,求出無期。如果這樣的話,如何能夠拯救苦惱的眾生。因為如此,故要求生到淨土。在那裡可以親近諸佛修行,等到證得無生法忍,才有能力到濁惡世中拯救苦難的眾生。《往生論》裡說:“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發願生淨土要具備二種修行,第一,要遠離三種心,第二,要生起三種心,這樣才能獲得清淨的菩提心。遠離三種心,1、要以智慧為前導,不要只追求自己的快樂,因此要遠離只貪愛自身的心。2、要培養慈悲心,要時時想如何來拔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因此要遠離不為眾生著想的心。3、要修行神通方便,要憐憫一切眾生,以神通力讓他們得到快樂,因此要遠離只以神通供養自己的心態。若是能遠離上面所說的三種自利心的話,自然就能生出三種清淨的利他心,那就是1、無染清淨心,能夠不為自己求各種快樂。2、安清淨心,就是能夠為眾生拔除痛苦。3、樂清淨心,就是要讓一切眾生獲得大菩提涅槃的心。這種菩提心要如何才能獲得呢?要生到淨土,經常不離諸佛,證得無生忍之後,到有生死苦惱的國度去,救度苦惱眾生,這時才能獲得。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的互相融合,雖在禅定之中而能生起大用,這種神通大用能自在運用,了無障礙。第二種觀淨土的美好莊嚴,是指希心起想,緣念彌陀佛,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攝取念佛的眾生,又觀極樂世界七寶莊嚴妙樂等。並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都以回施眾生,同生極樂,這樣的人決定得生。
大師臨終的時候,命弟子將床安置於東邊的牆壁,面朝西方。專稱阿彌陀佛,及般若、觀音。又令多燃香火,唱《佛說無量壽經》題後,說偈“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弟子問,大師證入何位?離開這個世界到哪個世界去?智者大師言,我如果不領眾,必淨六根。現在損己利人,只登五品。我的各位師友,現在跟隨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來迎接我。說完後端坐,如入三昧,安祥往生極樂世界。那時正好是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大師六十七歲。天鄉寺的慧延法師,聽到大師圓寂的消息,非常難過。想知大師生處,就寫法華經,以求冥示。夜間夢到智者大師跟隨觀音菩薩從西而來,對他說,你現在疑心消除了吧!可見大師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疑!因智者大師求生極樂,故後來的台宗祖師也多皆求生極樂淨土。
(《弘化》雜志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