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大虛法師:全仗佛力和全仗業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看經文,「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佛陀講完淨業三福,鋪墊完畢後,他就對阿難和韋提希夫人說了,“谛聽!谛聽!”,你們要好好地用心聽、要聽清楚了,而且,還要正確地思維其中的法義,“善思念之”。 “如來今者”,如來是佛陀的自稱,如來今天要為未來世的一切眾生,為那些被貪嗔煩惱所害,想要解脫,但又不得解脫的眾生,宣說無上的清淨業道。

  注意這裡,佛陀在這裡再次明確表明了,這部《觀經》是為我們這些煩惱眾生、業障眾生特意宣說的。這個修法能度一切眾生,其因緣之殊勝,利益之深廣,曠劫難聞,所以佛陀才會贊歎韋提希夫人說,善哉韋提希,你問的這個問題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問得實在是太好、太痛快了!因為她這一問,不但韋提希夫人自己得度,未來世的所有眾生,包括我們統統沾光,將來還不曉得有多少人將因此而得度,所以佛陀才說“快問此事”,這一問的確是太痛快、太暢快了,暢佛本懷。

  所以佛陀在下面,很快地,緊接著就叮囑了一句,「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一般來講,這種叮囑往往只會出現在一部經典的結尾,但現在佛陀的心情卻好像有點迫不及待的樣子,他提醒說,阿難啊,你要好好地受持本經,你要為各種各樣的眾生,廣泛地、正確地宣說你今天聽到的佛陀的教言。這麼急切,我們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佛陀的悲心,看出本經的重要性,像這種半路叮囑是很少見的。

  「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這段話裡有幾個重點,我們先把這個經文大致通解一遍,再把重點提出來講。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如來今天將要教給韋提希夫人,和未來世的一切眾生,一個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觀想念佛法門。凡是修習這個法門的人,他們都將得到無上佛力的加持,因為這個緣故,他們才可以在當下,親眼看見那個清淨無比的實相世界、極樂世界。那就像是一個人,手拿一副明鏡,自己照見自己那麼清楚。眾生在佛力的加持下,心如明鏡,這時他們就會像對鏡照影那樣的,自己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看見淨土的真相。看見這個清淨國土之後,那種種無法想像的偉大境界,那種種極妙極樂的莊嚴勝景,那種心境相合的狀態,就會讓眾生在一見之下,立刻心生大歡喜,心開意解,“應時即得無生法忍”,當下就會證得永不退轉的無生法忍,也就是傳說中的阿鞞跋致,大菩薩的境界。

  這裡面有幾個重點,一個是“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這句話再一次明白顯示了淨土法門“全仗佛力”的根本要義。有很多人可能以為,我們這部《觀經》,本經的十六觀法門是所謂的自力修法,但實際上我們看本經的經文就可以知道,這個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如果沒有佛力的攝受和加持,我們凡夫眾生是不可能修成這個十六觀的,我們自己根本想不來。憑我們那顆散亂的心,憑我們那個顛倒的境界,如果沒有佛力的加持,我們根本就見不到淨土,更不要說往生淨土了,所以很多人可能就是在這裡錯會了,他們以為十六觀法門是自力的修法。其實十六觀如果修成的話,這個自我和自力的幻相執著就會破除了,因此這個自力的說法並不嚴謹,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這個誤解一起,修行者就會覺得十六觀法門很難修了,或者說,就會把十六觀法門搞得很難修,這種錯解很可惜。這個偉大的觀想法門之所以到後來日漸沒落,越來越少有人修,我想主要原因大概就在這裡。

  此外,關於“全仗佛力”,大家不要胡思亂想,不要曲解了。曾有居士提問,他們問我,師父,既然往生是“全仗佛力”,那我還修行干嘛?那我是不是可以什麼都不用做,等著就行了?所以你們看,這種聰明人都有!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出的是提問者的一個“偷心”,偷心不死,所以不是正問!那些真正了解“全仗佛力”,真正了解這四個字含義的人,是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的,這個問題,說實話有點兒傻,但傻問題有時候也是好問題,所以我們還是要在這裡正面地回答一下,以幫助某些人斷除疑網。

  首先,我們說淨土法門,修行者想要往生淨土,想要達到那個究竟解脫的境界,他所依仗的力量到底是不是全部來自於佛力呢?還是說,部份自力,加部份佛力?像有的人就認為,往生解脫,自己的努力或自己的修行成績很重要,他把這個看得太重。但淨土宗則認為,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的修行功夫怎樣,不管你的功德有多大或多小,跟佛陀攝受眾生往生西方的那股力量相比起來,這些差異統統微不足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導致我們往生淨土的力量,並不是來自於我們,而是來自於彌陀,完全來自於彌陀,了解嗎?

  我們往生與否,你能不能往生,跟你的功夫可以說沒有任何關系,你的功夫境界只跟你往生以後的品位高下有關,而跟往生無關。所以,這裡面實際上隱含了一個很糾纏不清的,所謂自力和佛力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展開來講的話,大概有那麼三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你出一些力,佛陀也出一些力,這兩股力量加起來,你才可以到達那個極樂世界、西方淨土。也就是說,單憑你自己的力量,是不足以到達那個實相境界的,你必須要依靠佛陀的助力,才有可能往生淨土。或者反過來說也行,僅僅有佛陀的助力是不夠的,你必須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修行到一定的程度,否則你不可能往生!從古到今,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有很多,這是一種認為雙方都要出力的觀點。

  但是這裡面就產生一個問題了,那就是雙方各自,該出多少力好呢?這個分配比例到底是怎樣的呢?假定一半一半,也就是說各自出五分力,你出五分,佛陀也出五分,加起來就能讓你往生淨土。但是,這裡面又會引申出另外一個問題:人的能力、根器各有差異,有的強一些,有的弱一些,像有的人力量不到五分,只得四分、三分或一分,甚至一分也沒有,那這些人是不是就無法到達那個解脫的境界了?難道佛陀會因為他們修行不夠就不接引他們嗎?如果凡是不到五分力的,就不能往生淨土,那麼很顯然,這個並不是佛陀的本意,這個並不符合佛陀的大願,佛陀的大願正是要救度那些沒有能力自度的眾生,所以這種雙方都要出力的觀點是不合經意,不能成立的,大家要注意。

  第二種可能性是:佛陀並沒有規定你必須出多少力,總之你只要盡力就行了。不管你是盡了五分力,還是四分力,甚至一分力,乃至你一分也不夠,只得半分力,那麼剩下的力量佛陀都會補給你。換言之,不同眾生彼此之間的差異,並不是問題,只要你盡了力,剩下的就會由佛陀全部補足。

  那麼問題又來了,假如有人不盡力、或者沒辦法盡力,那怎麼辦?這種人還能往生嗎?這就是第二種可能性的問題。大家要知道一點,我們一個人如果要在某件事情上真的盡力,說實話那其實是很難的。有哪個人自從他踏上淨土之路,自打修行開始,直到臨命終前,他都能時時刻刻全力以赴的?你能嗎?你能時時刻刻用盡全力,念佛求生嗎?不能!所以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真正全力、盡力修持的時刻,嚴格來講並不算多,有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有盡力,我們那顆散亂的心也根本沒辦法盡力,這就是凡夫啊,這就是眾生,這就是我們。佛陀其實老早就把我們的缺點和弱點看得很清楚了,他知道我們就算想要盡力,但往往也做不到。這樣一來,那些沒有盡力、無法盡力的人,如果他們也想往生淨土,那麼他們能不能得往生呢?如果不能,那就不是佛陀的本懷,不符合佛陀的慈悲,所以這第二種可能性也是很有問題的,不能成立。

  因此,只有最後一種可能性,只有第三種可能性才是最正確、最符合彌陀本懷的,那就是:不管你有沒有盡力,只要你真的相信彌陀的救度,並且真的願意求生,那麼佛陀就會毫不猶豫地接引你往生淨土。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到達,或者說,我們到達那個偉大境界所需要的力量,全部都是來自於佛陀,這就叫做“全仗佛力”!你所需要做的,僅僅是真誠地生起信願之心,伸出你的手,如此而已。如果你不想伸手,或者猶猶豫豫,那麼佛陀是不會勉強你的,因為你有自由意志,如果你不想求生淨土,你還想輪回,那佛陀絕對會尊重你的選擇,佛陀是不會把你強行綁架到淨土去的,沒有這種好事。所以真信切願,真誠地伸出你的手,讓佛陀抓住,你在淨土修行中最需要注意、最需要保證的僅僅是這個,那表示你絕對的相信並願意接受佛陀的無條件救度,明白嗎?對往生這件事來說,如果你一定要說什麼自力的話,那麼以信願之心伸出你的手,這個可能就是自力了,這是唯一的“自力”,這是往生的絕對必要條件,你的功夫如何、你的禅定如何並不是往生的絕對必要條件,信願才是!

  但是,要達到這樣的信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對淨土、對“全仗佛力”的這個義理達到堅定深刻的信願和信解,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淨土法門,尤其是持名念佛一法,雖然這個法門號稱是易行道,但就是因為它太易行、太易證了,所以它同時又是難信難解之道,“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這是佛陀說的。在理論上,我們要生起信願之心,似乎只是一念間的事,好像很容易,我們就算原來不信佛、不信淨土的,在聽聞過師父的開示,或看過祖師大德的開示後,我們就信了,而且也會發願求生,這個信願之心的生起咋一看好像並不太難,要“解”可能難一些,要理解可能難一些,但信願似乎並不太難,對吧?但實際情況真是這樣的嗎?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的心有多少分多少秒是放在想佛、念佛,放在信願上的?我們每天信願念佛的時間比例是多少?百分之十,還是百分之五?兩個小時,還是幾個小時?我們每天打妄想、忙七忙八的時間恐怕要比念佛的時間多多了,對不對我們如果跳回前面講的“潛意識的選擇”那一段,那大家可能就會明白了。我們以為自己有信願,有信有願,念佛求生,但實際上我們每一天的所作所為、所言所行、所思所想已經證明了,我們的信只是假信而已,我們的願只是假願!我們其實每時每刻都在做出選擇,我們更多的、選擇的是貪嗔癡慢和妄想分別,我們選擇的是繼續留在娑婆世界,而非念茲在茲、求生淨土。所以我們的信願只是很表層的、很膚淺的一種假象,就像風中的一點小火苗,境界一來,業風一吹,“噗”就沒了,經不起考驗。因此我們的信願嚴格來講並不是真的,我們絕大多數人對淨土並沒有真信切願,至於“至心信樂”那就更不用說了,那個境界還要更難、更微妙些,所以佛陀才講淨土是“易往而無人”,這句話還記得嗎?這是佛陀在《無量壽經》裡講的,淨土其實很容易去,全仗佛力,信願必生,十念乃至一念而已,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容易的事嗎?但這麼容易的事,這麼好的事,卻偏偏沒幾個人能去、想去,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信願”這兩個字上。

  如果沒有真信切願,沒有至心信樂,那麼,我們憑什麼蒙佛接引、十念必生啊?我們憑什麼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啊?我們憑什麼臨終現瑞、自在往生啊?因此,如果修行者沒有真正的信願,那麼這一切很自然地,很有可能就都不會發生了。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某某居士或者某某師父往生的時候,那個狀況並不自在,並不痛快,而且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瑞相,那大家就要曉得了,這種情況往往只說明了一點,往往只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這位往生者的信願很有可能並不真切,要不就是他還有別的什麼心願未了,要不就是他還有別的什麼大願,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這就給我們一個警惕了,這是一個警惕,明白嗎?我們之所以在前面強調,大家要盡量地多念佛,多修福,正行助行缺一不可,之所以這樣強調,其中一個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念佛修福可以很有效地鞏固、強化我們的信願之心,我們可以在念佛修福的過程中,依仗佛陀和一句佛號的無上加持力,把假信變成真信,把假願變成真願,徹底扭轉潛意識的選擇,這個基礎保證之後,再談其它就很容易了。那麼,這樣的一種行持,這樣的一種表現,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全仗佛力”!

  全身心地投入彌陀願海,老老實實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念佛、去修福,堅定信願,用自己的生命去現證、實證淨土,這種行持才是真正的“全仗佛力”!這才是“全仗佛力”的修行者該有的一種表現,那些真正了解“全仗佛力”含義的人,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這樣去做,而且一定是很歡喜、很輕松地去做。越是真信切願的人,其實越會老實念佛,越會多多念佛、歡喜念佛,而不是說,哦,既然都“全仗佛力”了,那我就啥都不怕、啥都不修了,我照常殺盜YIN妄,或者在家睡大覺、傻等就好,不是這樣理解的,如果你這麼想的話,那就說明你想歪了,你已經被自己給騙了,是你自己曲解了“全仗佛力”的含義。你照常殺盜YIN妄、照常貪嗔癡慢的時候,你是在“全仗佛力”嗎?你那時依仗的其實還是自我自力的妄心,你是在“全仗業力”,對不對?如果這是“全仗佛力”的話,那佛陀就沒有必要多此一舉,說什麼淨業三福和念佛法門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所以,如果我們是上述這種情況的話,那就要趕緊回頭,趕緊忏悔,同時還要堅信一點,那就是——即使我們曾經犯過各種各樣的錯誤,即使如此,佛陀也不會捨棄我們!即使我們是這樣的顛顛倒倒、進進退退,佛陀也不會捨棄、嫌棄我們!這個見地要確立下來,因為有這樣的信心、信念,所以我們才會以感恩之心來歡喜念佛,所以我們才會生起大慚愧心!

  但是這裡面很危險的是,有的修行者會對這個“全仗佛力”的含義有所曲解,他會故意往歪了解,或者壓根兒半信不信的,那麼他求生淨土的這個信心和願望,到頭來很有可能就會走偏,不是變成假信假願,就是變成無信無願。這樣一來,生死關頭,這位同志不可避免地就要面臨嚴峻考驗了。有真信切願的人,尚且會碰到種種考驗,沒有真信切願的人,那生死關頭就更會碰到考驗了,而且往往是痛苦的考驗,不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其實也是如此,一樣的。

  像台灣的法藏法師就講過這麼一件事,他說曾經有一位很有名的講經的法師,帶著幾個比丘去給另外一個比丘臨終助念,可是他本人並不怎麼相信淨土,也不相信助念,那麼助念到一半的時候,據說那位比丘的臨終相貌並不太好看,所以那位法師當場就跟身邊的人說了,他張嘴就說: “你們看,這樣子念佛怎麼可能往生嘛?”得!這下子那些助念的人,所有的人就都退心了,他們不明白道理啊,很多人甚至從此不再念佛,你們看這個罪過大吧?在這位法師的教團裡本來有一些學生很喜歡念佛的,但是因為這位法師他是提倡禅修的,他一再說不要在那裡死死地念佛,唉,這種半桶水晃蕩,所以弄得那些學生平常既不敢念佛,也不好意思念佛,好像念佛變成了一件很愚癡的事。那麼,這位禅修功夫深湛、著作等身、貌似開悟的大德,最後走得怎麼樣呢?據我所知,他走得很不自在,不但病苦纏身,開刀又開刀的,而且他的禅定功夫也並沒有讓他在臨終的時候保持清醒,他照樣和凡夫一樣,是在昏沉中拖泥帶水走的,那個狀態很不理想。所以,即使是出家人,如果你沒有信願,如果你輕視甚至是扭曲念佛法門,那麼你就不會得到這個法門的無上大利,像什麼身無病苦、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等等,這些大利你就得不到了。

  現在有很多修行人犯的就是這個毛病,平時奢談自力,不仗佛力,甚至輕視佛力,結果到了才知道自己的功夫根本不牢靠,這時他又沒有信願,自力靠不上,佛力也靠不上。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沒有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這是印光大師說的,這樣“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回,其可得乎?”這樣的人想要出輪回、了生死啊,恐怕會很難很難!

  但是反過來,如果修行者對“全仗佛力”、對佛力加持有正確的了解,對往生淨土有堅定的信願,那麼這個時候往往就會出現奇跡了,這時你會親身體驗到奇跡。像台灣,還是台灣,在台灣的彰化就發生過那麼一件事,有一個老阿婆往生了,這個老阿婆生前並沒有信佛念佛,更沒有皈依,她死後八小時之內也沒有任何人為她念過佛,而且她已經死了八天了,在冰櫃裡冰了八天,全身已經發硬發黑了,這樣一個老阿婆。她的家人後來請了助念團去給她助念,大家就拼命地念佛,拼命地祈求阿彌陀佛地攝受和加持,加持這個老阿婆,結果最後怎樣?這位老阿婆最後從冰櫃裡抬出來的時候,准備送去火化的時候,大家發現,她的身體居然是發紅的,很柔軟,而且嘴角微笑,嘴角還帶笑,她原來多難看啊,在冰櫃裡早就凍得發硬發黑了,但是當大家把她抬起來的時候,她的身體居然柔軟得像水一樣的,軟綿綿的,好像一放手就會流到地上去。這種情況,如果不是佛力的加持,如果不是“全仗佛力”,你怎麼解釋?

  這位老阿婆可以說是中陰得度的,她甚至可能已經墮落惡道了,但是因為助念團的助念因緣,他們以至誠之心感通了佛力的加持,同時也感通了老阿婆的神識,讓她生起了信願之心,這個信願之心一生起,她就蒙佛接引得度往生了,所以她的身體才會出現那種瑞相。阿彌陀佛曾經在四十八願的第三十三願中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明白了吧?老阿婆的遺體之所以能變得那麼柔軟,實際上跟阿彌陀佛的這一個大願很有關系,這就是佛力加持的證明,給世人的一個證明!希望大家能了解。

  這是早幾年台灣的一個例子,再早一些還有一個例子,這是倓虛老法師說的一個例子。沒人鼓掌,怪了?(眾鼓掌)呵呵,師父化緣掌聲。老法師當年認識這麼一個居士,叫做鄭錫賓居士,這位鄭居士是山東即墨人,青島即墨,山東的菩薩,他原來是經商的,但是當他閱讀佛經、學佛以後,因為知道念佛能夠往生淨土,所以他很干脆地就把家裡的事情全部交了出去,交給了弟弟去處理,自己就什麼都不管了,從此一門心思地研究佛法,專心念佛,同時他還發了一個大願,發願終身不娶,這個事情可不容易,呵呵,你們已經晚了。那麼,由於這位鄭居士的發心很真切,行持很專一,所以他後來就開了大智慧了,他可以給人講經,他每年都要到青島旁邊的平度縣去給那兒的善友、蓮友們講幾次經,講念佛的好處。鄭居士也曾禮請倓虛老法師去平度講過一次經。就這樣子,到了一九三九年的春天,鄭居士又經過青島去平度講經,結果過了兩個多禮拜,有從平度來的居士到青島,到青島湛山寺對老法師說,老法師你知道嗎,鄭居士已經往生了!老法師聽了覺得很愕然,就說,十幾天前鄭居士還經過這裡呢,那時他還好好的,為什麼這麼快就走了呢?老法師就問,他是怎麼走的啊?

  來人就說了,鄭居士在平度講完《阿彌陀經》後,留下幾個朋友吃飯,飯後鄭居士就要朋友幫他租間房子,說要走了。朋友就問,你要走了還租房子干嘛?鄭居士就說,我要往生了,我怕死在別人家裡犯忌諱不是?沒想到他的朋友就說,不怕,我們那麼好的朋友,別說你是要往生淨土,就算你真的是臥床不起,死在我家裡那也沒什麼,又何必另外去找什麼房子呢,現在我們這裡有這麼多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你真有把握往生的話,那你就做個好榜樣,讓我們這一方念佛的人都看看。就這樣,這個好朋友就在自己的家裡給鄭居士收拾了一間屋子。而鄭居士呢,也很利落,他和好朋友們簡單交代了幾句,就在鋪位上面向西方,盤腿坐好,然後說,給諸位告假了,我現在要走了,我們同事信佛一場,請諸位念佛送我一程吧。他的朋友在旁邊就說,你臨終前不說幾句偈子,給我們做個紀念嗎?鄭居士說,不用了,你們看到我這個樣子,來去自如,你們就照我這個樣子去念佛,這個就是最好的紀念!說完這句話,大家就一起念佛送他,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結果不到一刻鐘,快得很,鄭居士就面帶微笑,笑咪咪地坐著往生了。從此以後,在平度縣一代,人人都知道念佛的好處,有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才開始信佛學佛的。

  我們前面講,鄭居士他不是還有一個弟弟嗎?這個弟弟本來看他哥哥拋家棄業,專門去念佛,心裡很不理解,也很不高興,雖然他後來經過哥哥的一再勸說,他也勉強有點兒信佛了,但是心裡始終懇切不起來。但是這一回他親眼看見哥哥念佛往生,預知時至,這樣的生死自在,這個弟弟的念頭就轉了,他這才曉得哥哥要比他有智慧得多,他這才曉得念佛法門絕對不是騙人的,所以他也開始一心一意地專精念佛起來,就這樣過了三年,三年以後,這個弟弟居然也是預知時至,很自在地就走了。三年,也才三年而已!不過這個弟弟臨走的時候,據說稍微顯了那麼一點病相,不如他哥哥走得那麼痛快。

  以上這幾個故事,都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的案例,這三個案例,三種狀態,一個是沒有信願的狀態,一個是亡羊補牢的狀態,一個是真信切願,真正全仗佛力的狀態,三種狀態,三種結果!如果讓你們選擇的話,這三個裡面,你們願意選哪個?你們會選哪個?傻瓜都會選,對不對?所以,諸位聰明人,你們自己要想清楚了。講到這裡,這個關於“全仗佛力”的問題,以及信願和行持的問題,我們就算是交代完畢了,其它的就不多說了。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本段經文的第二個重點,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二個重點。

  無生法忍 阿鞞跋致

  這段經文的第二個重點就是這句話,“如執明鏡,自見面像”,這句話暗示了淨土所指向的,其實就是我們生命的本來面目,而且,要看見這個真相,修行者必須要做到心如明鏡才行,這樣才能光含萬象,朗照一切,這句話裡隱隱包含了這個意思,大家要留意。

  下面是第三個重點,這個重點也非常的重要,這個重點就是這一句“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這句話是講修行本經的念佛法門可以達到的一個大成就——無生法忍。但是這個無生法忍到底是什麼境界呢?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但是它到底是什麼境界呢?如果按照天台宗的教理,按照台宗的教理來講,菩薩只要修行到初住初地,就已經可以算是證得無生法忍了,不過這個還只是相似的無生法忍。真正的無生法忍,嚴格來講,比如按照《仁王經》的說法,那個境界標准就很高很高了,那個境界至少要七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證得。七地菩薩所證入的還只是無生法忍的下品,那是最低的,八地好一些,八地是中品,九地以上才是上品。這三個位次的菩薩,他們證入的,可以說是一個很偉大的境界,學佛學到這種程度,那基本上是不會再退轉了,尤其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那是絕對不會再退轉了,所以達到這個境界的菩薩道行者往往又被稱為“阿鞞跋致”——著名的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意思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是指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和念不退,層層遞進。一般來講,這個位不退是指修行者“斷見思惑”,破除我執我相後,這個人已入聖流,他已經算是聖人了,再也不會退墮為凡夫,這個超凡的地位相當於《金剛經》上講的四果阿羅漢,他永遠不會再退失了,所以叫做位不退。

  那麼行不退呢,行不退是指修行者“斷塵沙惑”,像塵沙一樣多、一樣微細的這些無明疑惑,這是惑業。“斷塵沙惑”,破除法執後,永不退轉於救度一切眾生的菩薩之行,他永遠都不會再退墮為小乘行者,所以叫做行不退,一種行持上的不退。

  而念不退呢,念不退是指修行者“破無明惑”,也就是破除十二品、按照經典上講的微細無明,破除這十二品微細無明後,那“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啊,這時的修行者,定慧圓滿,萬行具足,他已經達到永不退轉於中道正念,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所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念念回歸自性法海,形容的就是這一類修行者。換句話說,這時的修行者,他已經真正地、徹底地見到了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相,所以他於無上佛果那是決定成就,念念都不會再退轉了,這就叫做念不退,這是更微妙、更廣大的一種“內在”成就。

  這樣三不退統統具足,就叫做“阿鞞跋致”,《阿彌陀經》上講的“阿鞞跋致”,這個阿鞞跋致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究竟圓滿的無生法忍。

  像這樣了不起的大成就,換了別的修法,很可能需要漫長無比的三大阿僧祈劫,要歷劫苦修才能證得。但現在我們卻只要一生,我們只要仰仗佛力,好好修行本經所講的十六觀法門,一旦修成,那麼就能在一生之中,圓滿成就這個三不退的無生法忍,成就無上的阿鞞跋致境界。而且,就算我們不修觀想,或觀想沒有修成,那也沒有關系,因為我們還可以念佛啊,只要我們信願具足,老實念佛,那麼往生淨土就是決定無疑的事,這點是可以肯定的!而淨土一旦往生,那事情就很奇妙了,因為即使是最差的五逆十惡,即使是那些下下品往生的眾生,即使是他們,也可以在淨土、在佛力的加持下,速疾圓滿福慧資糧,速疾圓成無生法忍,速疾圓證三不退,因此《阿彌陀經》裡才會講:“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所以,僅僅從這一點你們就可以知道了,這個法門有多了不起,有多難得!

  在《無量壽經》裡,其實也提到過這點,比如四十八願裡的第四十七願,佛陀說:“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國土已經證入空性的諸大菩薩,這些菩薩指的應該是七地以下的菩薩,這些菩薩只要一聽聞阿彌陀佛的名字,由於彌陀願力的強大加持,那麼他們當下、即刻、立刻就會證得阿鞞跋致的不退轉位。這些他方國土的諸菩薩眾,他們就算是不求生西方極樂,他們也能在自己的剎土得到阿鞞跋致。而如果他們能發願求生的話,那就更不得了,那他們得到的就不僅僅是不退轉了,而是快速達到一生補處的等覺菩薩位,現前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疾成佛道。

  這是講菩薩,菩薩如此,那我們凡夫呢?凡夫其實也是如此,毫無例外,不過凡夫必須要等到往生淨土後,才能在佛力的加持下成為阿鞞跋致,乃至一生成佛。比如第十一願就講: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是法界本尊阿彌陀佛給我們十方眾生的一個永恆承諾。這一願裡講的“定聚”,其實指的就是無生法忍,“正定聚”,一種永不退轉的境界,也就是阿鞞跋致。修行者至少要破一品無明以後,才有資格進入到這樣的正定聚,一般來講這是很難的,但是,對那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來說,這件事就是小事了,就是小菜一碟。因為不管什麼根器的眾生,他們只要念佛,他們只要能往生,哪怕你是惡人往生,哪怕你是披毛戴角的畜生,只要你一往生,在佛力的加持下,最後統統都能達到這個永不退轉的大乘正定聚,成為無生法忍的阿鞞跋致,乃至,最終達到“必至滅度”的大乘佛果境界,獲得究竟涅槃。這個狀態有點像海納百川,不管是什麼水,湖水河水,不管什麼水,一旦流入大海,那最後就只得一個味道,只有一個整體了,對不對?這時的你仍然存在,生命仍然存在,但不再有局限,不再感到渺小分離,所以這個淨土法門,那真的就是至圓至頓的,真是不可思議,祖師大德的評價真是一點都沒錯!

  這個法門之所以能這樣,這個法門之所以能有這樣速疾圓滿的成就,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阿彌陀佛的無盡慈悲、無盡大願,說到底,還是因為“全仗佛力”的緣故,否則就憑我們凡夫眾生,就憑我們那個顛倒樣,想要在一生之中得到無生法忍?哼哼,那只不過是一個大妄想罷了。因此,“全仗佛力”這四個字,可以說是我們淨土法門最最關鍵的一個核心要點,我們的信願,我們的往生,我們的一切成就,統統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所以大家平常念佛的時候最好能把它牢牢記住,不要忘了,不能有片刻稍離。

  關於這個無生法忍,我還有一個小問題要跟大家明確一下,在《無量壽經》裡,在四十八願的第三十四願裡,佛陀說:“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有些法師在解釋這一願裡的無生法忍和本經所講的無生法忍的時候,說它們只是喜忍、信忍,只是十信位菩薩的“十信中忍”,因為善導大師就是這麼講的,所以他們也跟著這麼說。但是我覺得他們這個說法,包括善導大師在這一點上的闡釋,我覺得是有一些問題的,我覺得他們在理解上,這些大德在理解上可能出現了某種偏差。像這些法師,尤其是善導大師,那都是我很尊敬、很尊重的大德,但是具體到這一點法義的時候,關於無生法忍,我覺得,那可能就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了。

  其實,善導大師在《觀經》的這段經文裡,他對無生法忍的解釋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但是他老人家的這個解釋一旦生搬硬套放到《無量壽經》,放到四十八願裡,那就出問題了。比如,像前面第三十四願裡講的這個無生法忍,有些大德就認為,這個無生法忍和《觀經》本段所講的無生法忍一樣,那只是“十信中忍”,不過是“十信中忍”—— 這個觀點,我認為是不對的。我認為佛陀在《無量壽經》裡講的其實就是最究竟、最圓滿的,那是只有八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徹證的無生法忍。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以阿彌陀佛的慈悲,以阿彌陀佛願力的弘大,他不可能加持眾生只達到“十信忍”的程度就停止了,所以佛陀在四十八願裡講的無生法忍一定是指最究竟、最圓滿的阿鞞跋致境界,他老人家一定是以這個作為最高標准的,否則阿彌陀佛發的願就不能叫做“大願”了。不過話說回來,佛陀其實也很清楚,雖然佛力的加持都是平等的、一樣的,但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根器不一,信解不同,所以他們在證入無生法忍的時候,那個先後快慢還是有所差別的。

  我們仔細看看這個第三十四願就知道了,佛陀在發願的時候,說的是“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這個意思是說,只要聽聞我名字的眾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隨著他們或信或不信,或深信或淺信,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金剛種子,或遲或早,總有一天會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所謂“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佛陀以此名號因緣,最終會引導一切眾生得證圓滿究竟的無生法忍、阿鞞跋致,並獲得種種精深奧妙的總持陀羅尼,這個是阿彌陀佛的大願。

  所以大家注意這句話裡,佛陀講的是“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他用的詞是“不得”,而不是“即得”。即得的話,那是指當下立刻就得,這個不是菩薩、不是大根器的人,那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而“不得”呢,這個詞就很靈活了,不得的意思,是指有可能即刻得,也有可能晚點得,比如往生以後才得,甚至下一輩子或千生萬劫以後才得,這個就要看眾生的信解和信願的有無深淺了。但是無論如何,這個無生法忍、諸深總持的無上境界,那是肯定會得到的,遲早的事,所以這一願裡佛陀用的詞是“不得”,他並沒有把這個時間說死。了解這個,你才知道古德翻譯經典的時候,那個遣詞用句真的是非常精准的,一點都不馬虎,一個字都不錯。

  這一大願、第三十四願彰顯的,其實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和名號功德的深遠廣大,無遠弗屆!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眾生,一切眾生,他們只要聽聞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在彈指之間,頓然接上大乘佛法的大善因緣,以此作為成佛的種子,進而獲證無上不可思議的無生法忍、諸深總持,這個妙因妙果實在是太殊勝、太了不起了!這句名號所代表的如來果地境界,重於泰山,不可妄測!一句阿彌陀佛重於泰山!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因果給理解淺了,不要把無生法忍給理解淺了。

  因此之故,如我說者,即是正解,千古不易!

  這是講到無生法忍順便一聊,現在我們回到經文。

  無上異方便 落日第一觀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這時佛陀告訴韋提希夫人說,你是凡夫,心想羸劣,沒有佛菩薩的天眼,所以不能看到無限廣大的世界——我們凡夫其實都是這樣的,大家都一樣的,我們個個心思散亂,妄念紛飛,而且心量狹小,智慧封閉,這叫做“心想羸劣”。我們只看得到地球或自己身邊這一點點空間,我們把這個叫做“現實”,而不叫做“狹隘”。即使是大阿羅漢,他們心量、智慧和眼界雖然比我們都要高明,但是和佛菩薩一比那就差得很遠了。佛菩薩的心量之廣大,智慧之深廣,那真不是小乘行者和凡夫能想象的,他們能夠很輕松地看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乃至更遠更遠的諸佛剎土,無限維度的大千世界,他們統統都能看得到,而且看得清清楚楚。

  像我們,我們雖然目前暫時還看不到這些,但是我們現在有一點好處,那是比一般凡夫、甚至比一般阿羅漢都要強上很多的,那就是我們對淨土、對阿彌陀佛的信心和願望,我們有求生淨土的堅定信願,這點好處是阿羅漢都比不了的,一般人那就更不用說了。我們佛教是最重因果,最講因果的,像我們的這個信心和願力,尤其是對持名念佛的信心和願力,那絕對不是這一生第一次聽到這個特別法門,就能隨便發起的,聽清楚哦,那一定是過去生、無數世以前,按照《無量壽經》的講法,只有那些宿世以來曾經親眼見過諸佛、供養過諸佛的人,才會這樣莫名其妙地相信和歡喜這個法門。換言之,我們以前,很久以前就曾經親近過佛陀,種下過種子,只不過我們在輪回中早就把這個事情給忘掉了,直到現在、直到今生我們才又碰到這個法門,起了現行,種子終於發芽,因緣終於成熟了,所以我們才會開始信佛念佛,開始求生淨土。那像大家平常,你們有些人不是老喜歡講什麼善根福德因緣嗎?那像這個就是大善根福德因緣啊!能信心歡喜,能念佛求生,這個就是天上天下、最大的大善根福德因緣!所以我們目前雖然還是凡夫,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就是這樣。

  那麼,以我們凡夫的水平,現在還見不到淨土的真容,那怎麼辦?這個大家不用擔心,佛陀有大慈悲和大智慧,他老人家有一個非常殊勝的、無比特別的方便法門,“異方便”,可以讓一切生死凡夫都能親身體驗、眼見為實,親眼看見他們原來根本就看不見的極樂淨土、莊嚴世界。這個特異的方便法門,就是本經在下面將要開演的十六觀法門,觀想念佛、觀像念佛、以及持名念佛這幾個法門,這是廣義的、寬泛的講。

  那決定的、真實的講呢?真實的講,異方便中還有一個異方便,捷徑中其實還有一個捷徑!我們如果把淨土三經擺在一起同參就會知道了,我們會很明顯地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講的:“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句話真是一點沒說錯,完全正確。所以,這個無上的“異方便”,真實的講,應該指的是、特指的是持名念佛法門,更多的指的是持名念佛法門,而不是別的。

  這個道理其實是很簡單、很明顯的,不過我們這裡暫時先不講太多,我們等後面講到下三品往生的時候再來給大家做個詳細介紹,到時你們就會明白了。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裡要注意一個細節,韋提希夫人,她在聽佛陀講法的時候,發現佛陀字裡行間經常提到末法眾生,這個心量和慈悲就給她很大的啟發了,所以她現在再請法就學乖了,她不再圍繞自己,她不再那麼狹隘,她已經學會了為我們、為一切眾生請法,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種心量的拓展對修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我們從小我的分別執著,從對自我的關注中抽離出來,進而去關注一個更為廣大的世界,去關注那些更為廣大的眾生的痛苦,這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生起的基礎,所以這裡提醒大家特別注意。

  韋提希夫人對佛陀說,她說世尊啊,我今天可以仰承佛陀神力的加持,親眼看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但是假如您示現滅度後,那麼多眾生,包括末後世的一切眾生,他們在這個濁惡敗壞的世界裡,隨業流轉,常行不善,而且這個世界裡,三界六道,還充滿了各種各樣無法逃避的痛苦,像什麼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些苦我們就不具體解釋了,大家都是苦過來的,其中滋味自己曉得,你們有誰想要具體了解的話,可以去看《無量壽經》裡講的五痛、五惡、五燒,那裡面佛陀講得最清楚——那麼,這些被眾苦逼迫的眾生,那種種生理上、心理上的障礙,再加上惡劣環境的障礙,這些眾生,他們見不到您,見不到佛,得不到佛的直接加被,那麼,他們要怎樣才能親眼看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呢?

  換言之,他們要如何才能得生西方極樂淨土?他們要如何才能得到究竟解脫?這個是韋提希夫人代我們發出的一個祈請,一個大大的祈請。

  下面就是佛陀的回答,「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於西方。」佛陀對韋提希夫人說,你以及所有想要求生淨土的眾生,應該把那顆散亂的、向外馳求的心收攝回來,專心一意地系念觀想一個地方,那就是西方極樂的清淨佛土,因此佛陀才說“系念一處,想於西方”。我們那顆心不是愛到處攀緣嗎?那就不妨只攀緣一個地方;我們那顆心不是愛打妄想嗎?那就不妨只想一個地方,這樣用起功來輕車熟路,會比較容易上手,所以這是最好、最妙的方便法門之一,很直接,就地那麼一轉而已。所以這一句經文提綱契領,非常重要,這是本經觀想、觀像和持名念佛的修行總綱,貫穿淨土法門,貫穿全經,這裡提醒大家格外留意!

  那麼,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就算是正式地、真正地進入內在修行了,我們准備開始在心地上用功,我們准備開始依仗佛力,發揮心靈的創造力,深入內在宇宙,去探索其中的無限奧秘。因此,諸位菩薩,你們要做好心理准備了,這趟旅行可比之前的什麼天道三界游要精彩多了,這是超三界游。這一路上風景絕倫,因緣殊勝,難值難遇,那些不信佛的人,他們如果想要參加的話,我一般最少要收一萬億美金一個!(眾笑)至於你們嘛,看在那麼熟的份上,每人每天念個一萬聲佛號就行了,這就算是交了旅費了,明白嗎?每人每天一萬聲佛號,不算多吧?所以不許賴賬!

  在正式開始之前,有幾個細節、要點需要跟大家補充一下。首先大家要先明確一個見地,明確一個信心,那就是:即使我們做不到本經所講的“專心系念”,即使我們不能得定,不能得一心,但我們只要信願具足,聽清楚,我們只要信願具足,只要我們求往生的信願是真實不虛的,只要我們相信這句佛號的力量,那麼我們必然能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件事情是絕對無疑的!換句話說,我們對佛陀的慈悲和力量,我們對佛號的功德要有絕對的信心!這個見地和信心要先明確下來,這樣沒有後顧之憂,我們就可以以一種很輕松的心態來進入本經了,我們能夠“專心系念”修成十六觀最好,修不成我們的往生也不會有問題。這樣子進退自如,沒有負擔,十六觀反而比較容易成就。

  其次,我們在正式作觀前,最好能找一個安靜、透氣、不受打擾的房間,在東方鋪設床座,在西方安置三聖像,然後什麼香花淨水、瓜果香燭,有條件的都要擺上,要如法供養,要盡量的莊嚴,然後澡浴清淨,最好能洗個澡,要把身體洗干淨了,換上干淨的衣服,然後燒上好香,禮佛三拜之後,這時修行者要先行忏悔,要跪在佛像前忏悔,忏悔我們這一生乃至無始以來造作的所有身口意罪障,什麼十惡、五逆、四重、謗法闡提,等等罪障,我們統統都要很懇切的忏悔,要深生慚愧,徹骨自責!這個善導大師的經驗之談。有人修忏悔修得好的,經常會痛哭失聲,或者全身大汗,也有的會見到一些瑞相,比如光明啊、佛菩薩啊什麼的,這個往往都是好事,不執著就是好事,這是業障減輕或業障清淨的一個標志。這種忏悔在每次修法前,修行者都必須要用心去做,平常只要一想起,如果能在心裡立刻一念忏悔,乃至念念忏悔,那就最好不過,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這種人是屬於上根利器,是利根行人。

  這樣忏悔完畢後,修行者就可以上座了,上座的時候要全身放松,身體要坐直,這個屁股下面、臀部下面要墊高,舌頭要輕輕地抵住上颚,舌抵上颚,雙眼最好能閉上,而兩腿用雙盤或單盤都可以,兩手可以結三昧定印——這些我以前都和你們講過的,這些手印、這些姿勢——也可以結彌陀印或上品上生印,都可以,你們自己選擇,一旦選定,就不要在修法過程中隨便換來換去了,否則會擾亂心念,影響觀想的效果。

  這個時候,修行者坐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發菩提心!這個要切記,上座後第一件事就是發菩提心,要很至誠地,以恭敬之心誦念“四弘誓願”,誦三遍,然後再向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祈求加被!了解嗎?從始至終,修行者都要牢記“全仗佛力”的修法宗旨,這個祈禱詞可以這樣說:

  弟子某某,今者承佛威德神力,意欲進修淨土十六觀之無上法門,以期當生現證淨土,親見彌陀,得入念佛三昧,普為一切眾生做大津梁!以是之故,特懇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法界本尊阿彌陀佛!

  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摩诃薩!

  慈悲垂佑,加被弟子,令弟子業障消除,智慧明了,修法成就,一切如意是盼!

  這個詞有點長,不要緊,反正到時候看光碟,你們就可以把它抄下來。然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子念十聲佛號,大概十聲以上就可以了,然後再正式進入觀想。

  「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這個觀想功夫該怎麼做呢?佛陀就自問自答說,一切眾生,尤其是人道的眾生,只要你不是天生的盲人,只要你有眼睛,那麼理所當然,你一定看過落日對吧?,一般人都看過夕陽,看過日落西山的景象,所以佛陀就教我們先以夕陽、以落日來作為觀想的對象,初步收攝身心。這同時還是一個暗示,佛陀借著觀想落日光明的相似境界,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將要去往的那個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和太陽有一點很類似的地方,那就是光明,淨土實際上是一片大光明藏,那是一個光明燦爛的世界,一切都是由自性心光化現和創造出來的,這就是第一觀含藏的一個深意。

  這裡順便說明一點,這段經文裡講的西方,那個方向,應該是指春天和秋天時候的西方,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那個時候的西方才是正西,夏天和冬天的西方就不是正西了。

  所以,「正坐西向,谛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這是一個前方便的修習方法,我們在正式修觀前,可以先去實際的觀察落日,這個時候或坐或立都可以,正對西方,眼睛要盯著落日看。太陽快要落山前是發紅光的,光線不強,不刺眼,這個時候可以睜著眼睛看,看一會兒,就可以閉上眼睛想想,如果想不出來,再睜開眼睛看,看了再想,閉上眼睛想。天天抽一個小時去觀察夕陽,要這樣的用功,直到你閉眼開眼,都可以很清楚地看見落日為止,這是方便中的方便。

  然後我們再回到房間、回到靜室,面向西方打坐,打坐的時候,房間裡是沒有太陽的,我們應該先閉上眼睛,不要想別的,要專心、聚精會神地去想象我們印象中的那個夕陽,要把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令心堅住,專想不移”,我們要一心一意地觀想,在這個位置,就在我們的眉間眼前,有一個像鼓那麼大的太陽,懸在空中。這樣慢慢地觀想清楚後,我們就要睜開眼睛了,這時我們的身體會很放松、很舒服,心會很安定,呼吸也會非常的微細,心息相依,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這個沒有落日的房間裡,當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如果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太陽懸在眼前,發出柔和的光芒,那就說明我們修對了。

  這個境界要閉眼開眼都能看到才行,乃至我們出了房間,在平常做事的時候,我們只要隨時一提,就能在眼前看到一個小太陽,甚至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在眼前看到一個太陽。那個溫暖的光芒通過這裡、通過眉間灌注、沐浴我們的全身,身體這時候是透亮的,知道嗎?在我們的內在覺照裡,身體這時就像琉璃一樣,是晶瑩透亮的,到處都充滿了光芒,內外好像要融化了一樣,那種感受很不可思議,非常舒服,這就叫做初得“三昧定樂”,這是一種三昧禅定的快樂,語言很難形容,你們到時自己親身體驗一下就曉得了。不過這個時候千萬要記得一點,不能起貪著,不能起貪心,否則就糟糕了,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若起貪心,心水即動”,心水一動,那個清淨了然的境界就會消失了,這是真的,所以修行者在面對境界的時候,要隨時保持一種冷靜的、空性的觀照,不能起絲毫的貪著,後面那十幾觀在原則上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要點大家要記住了。

  如果說,修行者在保持這個日觀境界的同時,還能夠正常的說話、思考和做事,互不干擾,兩不妨礙,如果能達到這個地步,那麼這個日觀的修行就算是大功告成、功德圓滿了。在淨土十六觀裡,這個“落日第一觀”的修法應該說是最容易的一個,難度嚴格來講並不算太高,這是最基礎的一觀,所以這個基礎你修得越扎實、越鞏固越好,不妨多修幾次,把境界穩定下來。這樣修成以後,修行者定心初凝,定力初具,這顆心已經聽招呼了,那麼下面那些很復雜的觀想境界就可以比較順利地次第進修了。這裡我還要多余提醒一句,這個修法的順序,最好不要亂來,不要跳著修,我們應該依照佛陀的教導,一步一步地按照順序來,這樣做是最穩妥的,而且這樣做也比較容易有成就,這是講到日想初觀順便一說。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二觀,從這一觀開始,這個觀想境界就變得很復雜、很不可思議了。這實際上是一個門檻,修行者想要輕松越過這個門檻,唯一的辦法就是向佛陀祈求,祈求佛力加庇,這是最好、最快、最穩當的辦法,“全仗佛力”,還記得吧?不要忘了。

  二觀三觀 粗見極樂

  大家先看經文,「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呵呵,很復雜、很難想像,對吧?這裡說一句,如果你們實在不想修這個法門的話,那也沒什麼太大關系,那大家來聽經的時候就要換一個思維,換一個角度了,可能這一段經文就已經把大家嚇退了。你們可以把這次聽經聞法當成一次旅行,明白嗎?你們可以盡量展開想象力的翅膀,隨意飛翔,因為佛陀現在說的這些不可思議、萬德莊嚴的境界,基本上就是極樂淨土、彌陀報土的真實情況,當然,由於語言文字的局限,那個真正的淨土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的,但是你們大可以敞開心懷來聽聽看,就當是旅行好了。

  我們可以透過佛陀的文字描述,對淨土略窺一斑,我們可以看看生命的真實境界,看看心靈的創造力到底可以達到何等偉大的程度!而且,佛陀在下面的經文裡,對淨土法門的究竟義理,他老人家講得是最透徹的,他有一個很清楚的開示,所以這部經典大家最好能耐住性子聽下去。即使我們不修這個觀想法門,但多明了一些淨土的境界和義理,對我們持名念佛的修行那都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這對增上我們的信願會有很大幫助,所以大家要沉下心來,要放松了來聽。

  佛陀在這裡說,這個日想初觀成就以後,接下來就要作“水想”。修行者要在之前落日光明的基礎上,憑空想象,念頭一動,祈佛加庇,這樣就可以把光明化為一大片淨水了,而且這個水還是澄淨清澈、寧靜不動的,不是那種嘩啦嘩啦的流水,不是你們家水龍頭的那種水,也不是起伏不停的波浪。這就要求我們的心要非常靜定才行,“無分散意”,否則你在境界中可以觀察得到的,你只要心念亂動,心念一動,那個意念光明所形成的水立刻就會跟著動了。這裡其實也有一個取巧的方法,現在網上不是有很多那種大海的風景圖片嗎?我們可以去找那種蔚藍蔚藍的、映著陽光,非常漂亮的的海水圖片來觀看,最好能找那種碧到發藍,藍到發碧,然後清澈見底的圖片,多看幾遍,每次上座前都可以多看幾遍,加深印象,然後再觀想,這樣就比較容易修成了,所以腦子要靈活。

  這樣觀想成就後,“既見水已”,修行者清清楚楚地,開眼閉眼都能看見這個靜止不動的湛藍淨水,這個時候念頭就要轉了,“當起冰想”,要把這一大片淨水都凝定下來,要把它想象成盡量廣大的一個冰湖或冰海,湛藍晶瑩,光明剔透,內外映徹。這時要很快的轉念,“見冰映徹,作琉璃想”,要把這個冰想象成更加純淨、更加堅硬、更加堅實的琉璃體,琉璃是什麼東西?琉璃是一種寶物,翻譯成我們中國話就做叫青色寶,這個青色是什麼色?其實就是萬裡晴空的顏色再深一些,那也是澄清大海的顏色,我們一般都把它叫做碧藍色,所以琉璃的顏色就是這個。

  那麼,這個冰轉琉璃的觀想成就以後,西方極樂世界的土地,那個琉璃地我們就可以初步見到了,這時自然就會有大光明從琉璃地中放射出來,從“內”到“外”,映徹一切,消融一切。修行者的身心這時也會有一個變化,他會覺得自己的身心已經融入這片琉璃地中,光明映照,不分彼此,他的外呼吸會變得似有似無的,甚至徹底斷絕,但是他不會覺得氣悶,他反而會覺得很舒服,這種境界在第一觀的時候可能也會出現,但是沒有第二觀那麼明顯和持久。像這種微妙覺受,其實在禅修中都是很有講究的,不過大家要注意,這種身心覺受上的變化,並不是淨土法門關注的重點,修行者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觀想的境界上,除此之外的一切並不重要,一切都不要去理會,更不要起貪著。

  這個時候,這個清淨光明的琉璃地已經觀想成就,那我們就要繼續深入了,我們要觀想在這個琉璃地的下面,有一個堅硬無比的,由無漏金剛和莊嚴七寶構成的巨大金幢,這個金幢其總體是黃金的顏色,七寶是指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等等,《彌陀經》上有講。這個圓柱八楞形的金幢托舉著琉璃地,共有八個面向,對應八方,它是八角形的,“一一方面,百寶所成”,這裡每一個面向浮現的,就不僅僅是七寶了,而是百寶,各有一百種寶貝分別點綴、裝飾著這個巨大金幢的四面八方。這些寶貝都是非常漂亮的寶珠,它們一一向外放射光明,每一個寶珠至少有一千道光明,光明還罷了,它們還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每一道光明都有八萬四千種顏色,絢麗多彩,美妙得不行。

  這些光明和顏色組成的偉大景象映照著極樂世界的琉璃地,其莊嚴燦爛的程度,“如億千日,不可具見”,佛陀也沒有辦法說得很清楚,所以他老人家只好打了一個比方,不過等這個比方打完,我們也就傻眼了。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生到死,這輩子也只見過一個太陽,那億千個、上億個太陽是什麼景象啊?我們完全無法想象,你能想象得了嗎?想象不了,所以叫做“不可具見”。這裡的觀想,修行者必須要祈求佛力的加庇,否則單憑我們的能力,單憑我們凡夫的那點狹隘心量,我們到死恐怕都觀想不起來!

  這個極樂世界的不可思議境界,按照《無量壽經》的說法,即使是我們往生以後,成了大菩薩,那也是“不可具見”的,因為阿彌陀佛曾經在因地發願說:“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這是第二十七願,這句話的意思,簡單講,就是我這個極樂世界啊,佛陀講,一切的一切,統統都是不可具見的,其清淨莊嚴的程度,其光明美麗的景象,那殊勝微妙的一切,根本就是無法稱量、無法測度的,你就算再有神通、再有天眼也不行!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很淺顯的道理,需要大家自己去想明白了,需要你們自己去想明白,這個淨土的境界是如此殊勝,如此難得,擁有這麼多不可思議境界的極樂淨土,那該是怎樣美好的一個世界啊!了解了這個世界的莊嚴,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這個地球,如果這樣一個世界你都不願去,你還想留在這個無常痛苦的地球繼續打混,你又不是菩薩,你又沒有菩薩的境界功夫,你敢這樣做,那我只能說:你腦袋被門板夾到了!(眾笑)你簡直就是在和自己過不去嘛,如果你是這樣的選擇,那你受苦就是注定的了,說得不好聽,你痛苦是活該的!你煩惱是活該的!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放不下,阿拉有什麼辦法?佛菩薩都拿你沒辦法,我就更沒有辦法啦,所以這個責任你要自己承擔!這個滋味你要自己享受!

  像這個問題其實是很簡單的,但偏偏有很多人就是想不清楚,所以師父才要在這裡多余提醒。那麼,這個問題講完,我們現在要把觀想的心,從琉璃地下轉到琉璃地上了,地下觀想完畢,我們現在要接著觀想琉璃地上面的莊嚴。

  「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這時我們要繼續觀想,極樂世界以琉璃為體的整個大地上,縱橫交錯著一條一條的黃金道路,黃金鋪就的道路,遠遠看去,就像是在琉璃地上擺放了一條一條的金色長繩。而且,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在這個琉璃地上,並不僅僅只有單一的黃金道,在極樂世界的大地上,其實還有各種各樣的、由多種寶物輾轉合成的無數條道路,這些道路互相照耀,互相顯發,光光色色各不相同,但是顏色搭配得都恰到好處,整個規劃看起來既花團錦簇、美不勝收,同時又顯得很有秩序,秩序井然,絲毫不亂,這就很高明了,這個設計很高明。

  在這些道路的兩旁,還各有一條很明顯的分界線,這個分界是用七寶莊嚴出來的。這些七寶都會放光,每一種寶貝放射出來的光芒都有五百種顏色——彩光,這些光芒映射到虛空裡,就像一朵朵盛開的鮮花,從地面上看,往上看,這裡的每一道光芒,道道都是五彩缤紛的,艷麗如花,那麼多的花,連名字都叫不出來,所以佛陀才會說“其光如華”。這些光“懸處虛空”,在廣大的虛空背景上,看上去很有點兒似星似月的樣子,星星點點的,布滿虛空,其實這些光要比真正的星月之光漂亮多了,佛陀在這裡沒辦法,他只能用比喻。那麼,這些似星似月又似花的七寶光明,最後在天空中組成了無數個燦爛莊嚴的大光明台,用光明成就的寶台,這個台有點兒類似於地基,因為在這些光明台上,還有很多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

  佛陀說,有「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這些光明台上,佛陀說,還遍布著成千上萬的樓閣,其數無量,它們都是由各種寶貝和合而成的,不是由木頭,不是由水泥;在每個光明台的兩邊,還漂浮著數之不盡的很華麗的幢幡,上百億華麗莊嚴的幢幡,那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對不對?此外還有無量的樂器,各種各樣的樂器漂浮四周。像這些,什麼樓閣、幢幡、樂器等等,統統都是由百寶光明和合而成的,萬物在這裡交相輝映,溢彩流光,那個莊嚴壯麗的景象是我們平常人做夢都難以想象的。

  在這裡,修行者第一次要從“靜觀”轉變成“動觀”,我們要觀想有八種清風,有代表八正道的八種清風從光明中出,吹拂鼓動各種樂器,於是在極樂世界的這個無限“空間”裡,立刻就流淌、回響起了種種無比美妙的清淨樂音,無論在哪裡都可以聽得到。這個大概就是我們常講的天籁了,不須要人工去演奏的,而是自然發聲,極樂世界因此充滿了難以形容的勃勃生機。

  這些音樂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們會令人開悟,破迷開悟,明白嗎?我們人世間的音樂,它們在娛樂眾生的同時,往往只會令人沉迷,什麼情呀愛的,痛啊恨的,聽了一萬首都是這些,我們人間的這些歌曲音樂,這些聽多了不得癌症就不錯了,它們不會讓人開悟。但是淨土的音樂就不同了,淨土的音樂在好聽之余,還能直達修行者的靈魂深處,讓他清心凝神,生起“苦、空、無常、無我”的洞察和明悟,從而覺照一切法,了然無掛礙。這就是水想,由水而起修的一個觀想,是為淨土第二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這個第二觀從水到冰,從冰到琉璃,從琉璃到七寶金幢,再到琉璃地上的種種莊嚴,光明樓閣、華幢樂器、清風鼓樂等等,這些景象修行者都要仔細地按照次序“一一觀之”,要懂得祈求佛力的加庇,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觀想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然後閉目開目,都要保持這個境界,“不令散失”,如此,才可以算是觀想成功了。而且,修行者除了吃飯的時間,“唯除食時”,因為吃飯的時候你必須要觀想供佛和施食,所以不能作淨土觀,除此之外的其它時間,即使是睡覺,即使是上廁所,修行者也必須“恆憶此事”,不能有片刻忘懷,這是佛陀明確提出的一個要求,對修行的一個要求。

  「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能這樣觀想、這樣做到的話,就叫做“粗見極樂國地”,這還只是比較粗糙的一種見,不是真實的、詳細的見,但是能這樣已經很了不起了,已經讓人很羨慕了。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進一步,修行者如果能夠在觀想的過程中,證得三昧大定,證得觀想三昧,那麼他就能夠在定中,清清楚楚地看見真正的極樂國土,“了了分明”,一切細節都可以看得非常真切,這時的修行者體驗到的境界,那種身臨其境、一體不二、任運自然的奇妙覺受是很難形容的,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佛陀講“不可具說”,明白嗎?如果非要說上一說的話,那我們也只能引用古德的一首偈子,引用一首偈子來說,當年古印度的天親菩薩曾經寫過一首贊歎淨土的偈子,他說: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他的意思是說,極樂世界的那個莊嚴之相啊,遠遠超越了三界人天的境界,那是無法想象的真空妙有之相,要說究竟的話,它究竟如虛空,不生不滅,要說廣大的話,它廣大無邊際,無限無涯。所以,這個境界不是一般人、不是我們凡夫靠想能想明白的,不能妄測,你必須要依照佛陀的教導,老老實實地去實證,然後你才會明白。否則,如果你自以為是地認為它是神話、是假的,從而簡單的否定它,哼哼,那你就死了,那是你的損失,是你沒福報,活該你輪回!

  那麼,按照前面所講,實證到這個境界的修行者,他所成就的,就叫做極樂世界的“地想”,這就是淨土第三觀。這一觀和第二觀——粗見極樂國地,這兩者,它們有什麼不同呢?佛陀曾經打過一個比方,他說,這就好比學箭,剛開始的時候,箭手需要非常專心地集中注意力,集中精神,這樣才能射中目標,熟練之後呢,只要拿起弓箭,稍一瞄准,就能射中目標了,都不用太刻意。到後來功夫更進一層,這個時候即使完全不刻意,不瞄准,也可以隨心所欲,箭箭中的,這個當然要比原來厲害多了。原來還需要注意,還需要用力、用功,到後來,習慣成自然以後,就不必注意,不必刻意了,這時自然就能百發百中,任運成就。

  所以,這個觀想三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它和粗見極樂國地的境界差別就在這裡,開始的時候,修行者必須要刻意集中精神,除了吃飯時間以外,其它時間都必須把這個心力集中起來,放在觀想上,但是得了三昧以後就不需要那樣了。這時的修行者,自然而然地,念念任運,他隨時隨地都能很輕松地觀想到淨土,隨時隨地都能很清晰地“看見”淨土,並且他所見到的淨土,絕對是真實成就的彌陀報土,不是幻覺,不是想象。這完全是在佛力的加持下才能迅速契入的境界,修行者的全力以赴,感通了最大程度的佛力加持,所以他才可以比較容易地成就這個三昧,得到這樣的大自在。

  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達到這個程度的修行者,他解脫生死,往生極樂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了,他決定可以得到這個無上大利,所以佛陀在下面緊接著就強調了一句。

  半桶水的幾個小問題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陀再次叮囑阿難說,你要好好受持我說的話,你要為未來世的一切眾生,尤其是那些想要解脫、想要離苦得樂的眾生,你要為他們好好地解說這個觀地法門。(至於那些不想脫苦的眾生,那就不必多說了,因為說了也沒用。)那麼,那些真心想要解脫,然後努力用功成就這個法門的人,他們在證得三昧,見到淨土實相的當下,彈指之間就能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八十億劫的業障就像夢幻泡影一樣的,可以一時頓除!這些人,“捨身他世,必生淨國”,這一輩子壽命結束後,他們必定能夠往生極樂國土,這是決定無疑的。修行者自己對這一點會非常清楚,他心裡會非常清楚,因為這個信心是從實證來的,所以他不會有絲毫的懷疑,這就叫做“心得無疑”,又叫做“疑根永斷”,對淨土、對淨土法門、對往生這件事情疑根永斷,這也是我們很心向往之的一種狀態。

  像這樣,依照佛經所說,從第一觀到水觀,再到地觀,這樣一層層的修學下去,然後如法證得三昧境界的,這就叫做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如果你所觀想的境界,和經文描寫的明顯不同,明顯不相符合,那就說明你八成觀錯了,這就叫做邪觀,你應該馬上把它捨棄掉,重新再來。你所觀想的,必須要印證經典,必須要依照經典來,否則你邪觀觀得再好,那也不能往生,那樣用功只是在浪費時間罷了,所以這點大家要清楚。

  講到這裡打個閒岔,我們前面講,佛陀要求阿難、其實也是要求我們,要為未來世的一切眾生,“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那麼大家就要知道了,這個觀地法、這個淨土法門不是隨便對誰都可以說的,我們要看人來。比如我們好心勸人家念佛:“你要相信淨土法門啊!要念佛,要求生極樂。”我們說是說了,對方也聽了,但聽了和不聽其實是一樣的,你叫他相信,有的人他根本就不會相信,他只是在口頭上敷衍而已,我們可以發現這種人有很多哦,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浪費唇舌,這不是什麼不慈悲,而是沒有辦法,因緣如此,沒有辦法。善導大師說,按照佛經的講法,佛經上講得很嚴重,這種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那麼你就要曉得了,這種人往往都是從三惡道裡面剛剛出來的,或剛出來不久,這一生他雖然得了人身,但是因為業障深重,所以他對淨土法門生不起信心,這是因緣的問題,因緣不到,不可強求。

  因此我們勸人念佛的時候要懂得觀機,要懂得觀察眾生的根機,只要碰到這種情況,那最好就不要多說了,最好能三緘其口,弘法的心要理智,不要勸人不成,反遭疑謗,那個因果就很重了。現在這個社會什麼人都有,有很多人表面上甚至也在念佛,知道吧?他念佛念給你看,表面上看來他很尊敬佛教,但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他實際上心裡根本就不信佛,他根本就不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種人最了不得!假借念佛別有企圖,像這些實際上就是業障,這是很重的業障。但是,反過來說,假如有人一聽到淨土法門,一聽到極樂世界,他就“悲欣交集”、“身毛為豎”,身上的汗毛都會豎起來,然後莫名其妙地起大信心,那麼你就要曉得了,“當知此人過去曾修此法”,這個人過去生肯定修持過這個法門,宿有善根,所以“今得重聞,即生歡喜”。這樣的人,如果他能夠好好“正念修行”的話,那麼他今生絕對能夠往生淨土,“必得生也”,這是絲毫沒有問題的,這也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講的。

  那麼,我們現在就要回過頭來觀察一下自己了,我們可以自己仔細看看,看看我們到底屬於哪一類眾生?如果我們是屬於第二類眾生的話,那恭喜你,我們可以自己恭喜一下自己,我們這裡(指心)會覺得很安慰。我們聽到淨土法門能夠信心歡喜,那說明我們還不算太差,我們比那種剛從地獄裡爬上來的人要稍微好一些,所以當務之急,是要注意鞏固這個難得的信心和歡喜心,要多念佛。

  有一個問題我們要大致講一下,像現在佛教界有幾種論調,我個人覺得很危險,這幾種論調很容易誤導那些信心不堅定,對淨土法門半信半不信、一知半解的人。這幾種說法,一種是說,西方極樂世界太遙遠了,我們應該提倡人間淨土,要建立人間淨土,這個才是最現實的。另一種則說,淨土是當下的,當下即是,所以不用念佛,不用求生,你只要悟道,娑婆即是淨土!哦,口氣很大!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他們說,你們念佛的,統統都求生西方了,那這個世界上那麼多苦難的眾生,誰來度他們呢,你們只顧自己求生,是不是太自私了?所以他們說,我們應當發願生生世世到這個世界上來,我們要救度眾生!這個話咋一聽好像很有道理,很慈悲,對吧?但實際上,這幾種說法,統統都是半桶水的說法,統統都是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客氣地說——屁話!狗屁不通,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我來告訴你們為什麼,像第一種說法,什麼建立人間淨土,人間淨土怎麼建立啊?在這個虛妄無常、顛倒分別的娑婆世界裡,你怎麼建立淨土啊?淨土是真如不二的清淨自性的大圓滿顯現,它是超越一切時空想象的,所以在這個虛妄的時空架構內,你怎麼建立淨土啊?連這個都不懂,我看這些人建立穢土還差不多!那真是很狂妄的話,還人間淨土!前輩大德提出“人間淨土”這個理念其實是有其特殊用意的,那是在特殊時空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方便說法,如果你執著這個理念,以此為真,並且以這個理念來否定淨土法門,否定求生,那你就是在謗佛謗法了!明白嗎?這個因果很嚴重,所以真懂這個法門的人,你要真有智慧啊,那就絕對不會這樣胡說亂說了。

  至於第二種說法,淨土是當下的,當下即是,沒錯!這個話沒錯的,只要悟道,娑婆即是淨土,那也沒錯!但那也要你真證到、真悟道了才行,否則你想當然的胡說八道,那就是不負責任的戲論了!比如說,你說當下即是,對吧?那我問你,什麼叫做“當下即是”啊?真正地證到“當下即是”的那些大成就者,他們所體驗到的那種生命狀態、時空狀態是什麼樣的啊?如果你答不出來,那最好就不要人雲亦雲地瞎起哄。歷史上,那些真正悟道、真正千辛萬苦證到“當下即是”的大成就者,那些祖師大德,我們看記載就知道了,他們悟道以後,只會更加地贊歎淨土,贊歎念佛,沒有一個例外的,因為他們已經非常清楚地實證到,淨土這個境界是那麼的難得、那麼的了不起,所以他們只會更加積極地鼓勵眾生信願念佛,正念求生,而非相反!

  除了那些在特殊情況下,針對特殊的上根利器,為了幫助他們破執,某些禅宗祖師可能會故意作一些特別的開示,比如“念佛一聲,罰洗禅堂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像這些特殊的開示,這些不是狂妄,這些只是祖師大德對機而作的霹雳手段,特殊手段,我們不能死在祖師的句下,以為祖師是在否定淨土、否定念佛,那誤解就大了。如果你那樣認為的話,那你實際上就是在活埋祖師,明白嗎?你就是在活埋祖師!所以我這裡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了!

  那麼,最後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嚴格來講不是什麼慈悲,而是糊塗,是自不量力!你想發願生生世世度眾生,很好,但是你有那個能力、你有那個水平嗎?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功夫,那說這種話就是空話了,就是奢談!而且,我們念佛之人,我們之所以發願求生淨土,其中一個最大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的救度眾生!只有求生淨土以後,修行者才能常隨佛學,才能速疾圓滿無量方便行門,只有在淨土證得不退轉地以後,我們才有資格像佛菩薩那樣的,以無上道力,生生世世乘願再來,來到這個世界上,自在如意地救度每一個眾生,那個時候就不僅僅是發願了,而是行動!所以,對求生淨土的修行者來說,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自私不自私的問題,這樣想、這樣講的人說明他並不了解淨土,他們所謂的慈悲其實也並不是真正的慈悲。

  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慈悲、假慈悲很麻煩,它並不是出於空性的解脫智,並不是出於對真相的洞察,它更多的只是“愛見大悲”——愛見大悲,還記得嗎?我們在講《維摩诘經》的時候講過的,看來大家又還給我了。有這種愛見大悲的人,他看上去對人對物好像會顯得很慈悲、很有愛心,但實際上那只是一種執著而已,一種很微細的放捨不下的心理。這種出於貪愛執著的眷戀、眷顧心理,會很隱秘的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障礙真正的解脫!關於這方面,我給你們講一個真實的故事,現代的故事。

  在四川的德陽市有那麼兩個老居士、老兩口,他們原來都是市政府的公務員,老太太姓王,老頭子姓什麼我忘了,他們大概是在八十年代末進入的佛門。老兩口退休後,他們的這個信仰才開始從地下轉向公開,他們每天堅持念佛、拜佛、早晚打坐,從不間斷。就連上街買菜的時候,這個王老太太都在默默地念佛。老兩口去公園散步,也不怎麼說閒話,不像某些老兩口,光斗嘴,兩個人都在心裡邊各自念佛。為了不影響修行,他們盡量地減少人際交往,少攀緣,不走親戚,甚至不串門,不說張家長李家短,要說就說佛法,勸人念佛。在物質生活方面,他們力求簡單、省事、節儉、惜福,不和人攀比,而且堅持吃長素,兒女們給老兩口祝壽,那個宴席上全是素菜,一家人吃得其樂融融的。那麼在他們的影響下,兩個女兒也開始學佛了,還有一個滿腦子科學觀念的兒子也開始看佛教書籍,深受影響。老兩口單獨在一起的時候,基本上不談什麼家庭瑣事,也從來不回憶那些過去的人我是非、恩恩怨怨,這點很重要!他們更多的是在談佛法,互相交流一下學佛的心得。

  有一天,這個王老太太突然就對老頭子說:“昨天晚上我打坐念佛的時候,看見了阿彌陀佛,全身金光閃閃的,阿彌陀佛很和善地問我,你想不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啊?我說,當然想啦。阿彌陀佛說,那現在就去好不好?那我有點兒遲疑不決了,我心想,小女兒還沒有成家,我怎麼放心得下呢?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正在猶豫間,阿彌陀佛笑了笑,忽然就不見了。哦,我那個時候心裡好後悔呀!當時為什麼不馬上一口答應,馬上就去呢?”這個王老太太的心理,大家要注意,這個就是我們絕大多數居士都有的共同心理,放不下這、放不下那的,看上去很有愛心,很負責任,但實際上只是掛礙執著而已,沒有真正的當機立斷的智慧,因小失大,這點大家要自己好好反省反省。

  王老太太的這個老伴、老頭子聽到這件事後,老人家就開始沉思了,他想了好一會兒,才說,佛菩薩叫我們看破一切、萬緣放下,這句話說起來簡單,要做到可真難!他說,人生在世,五欲六塵,各種感情糾纏啊,理不清、剪不斷,要讓這顆心不打妄想,老實念佛,沒有嚴格的自我要求和長期訓練,沒有一絲不苟的作風,確實很難。這個老頭子就對老太太說,你這回的經歷,增加了我往生的信心,只要信願堅定,認真念佛,和佛菩薩心靈相通,那麼西方三聖一定會接我們去極樂世界。你這次沒有去成,也給我敲了警鐘,在思想深處放不下一切,兒女親情斬不斷,總是擔心這個,掛念那個的,臨終四大分解的時候,身心痛苦,神智不清,到時一句佛號提不起來,不能正念相繼,那搞不好就會錯失往生的良機了,哦,那才是後悔莫及呢!”這個老人家很有智慧。那麼,從這件事情以後,老兩口就更加精進了,他們通知兒女盡量少來看望,少打電話,打電話的時間定在每個月的一號中午十一點到一點,特殊情況例外,所以你們看看。

  就這樣,三個月後,三個月後的一天上午,老太太從市場買菜回來,嗯?喊門沒人開,她只好放下菜籃子,自己掏鑰匙開門。進門一看,客廳、飯廳裡都沒有人,廚房、衛生間裡也沒有人。這個老頭子的臥室,這個門虛掩著,老太太就推開一看,發現老頭子正背對著門,面向西邊的窗戶直挺挺地站著,床頭櫃上的念佛機正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放著佛號。老太太就想,這個老頭子是不是聽佛號、念佛,聽得太入神、念得太入神了,那麼大聲喊門都聽不見!於是老太太就走過去,她就看見這個老頭子雙手合什站在窗前,眼睛微閉著,好像睡著了一樣的。老太太就喊:“喂!老頭子,擇菜啰!”老頭子不搭理,照樣合掌站著,臉上一點反應都沒有。老太太有點疑惑,就推推他的背,紋絲不動,再推推,還是不動。老太太就有點兒慌了,就伸出手掌貼近他的鼻孔,嗯?怎麼沒有一點出氣的感覺呢?沒有呼吸,摸他的手腕,咦,怎麼摸不著脈搏?再掰開他的眼皮一看,眼珠定定的,一點光都沒有,沒有光了,沒有神采。哦,老太太緊張得啊,心都快要跳出來了,老太太就想,“難道他……”點點點點,不敢想,一時間惶恐著急得啊,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等老太太回過神來,四下一看,她才發現,在這個床頭櫃的念佛機下面壓著一張紙,老人家就雙手顫抖啊,拿起那張紙一看,正是老頭子熟悉的筆跡,上面寫到:“師兄老伴:我先走一步了,在極樂世界等你。一周前我就見到阿彌陀佛,知道自己要往生了,心裡非常高興,但是不敢告訴你。你我夫妻近五十年,一同經歷了無數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值得慶幸的是,臨近退休時終於接觸了佛法,全身心地投入念佛法門,這一輩子沒有白活。我往生後,不要慌亂,不要動我的身體,讓念佛機繼續開著,你也跟著念佛,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該吃飯時就吃飯,等明天早晨再打電話通知兒女。遺體送到寺院火化,骨灰就撒到寺後的樹林裡,不要買什麼骨灰盒,四大皆空。你要抓緊念佛,一心念佛,切記,切記!”這是老頭子的遺書。老太太看完後,再看看落款的日子,原來昨天就已經寫好了,老太太就嘀咕了:“怪不得昨晚他洗了個澡,這個老家伙硬是穩得住,把我瞞得一絲不露。”看了老頭子的遺囑,老太太的心裡才踏實了,所以她就按照老伴的吩咐該干嘛干嘛,把後事給辦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發生在四川,其中值得我們思考、反省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希望大家聽完這個故事後,尤其是老居士,希望你們能把念佛的心態扭轉過來,把錯解丟掉,把掛礙去除,把情執放下,萬事以求生為第一,萬願以淨土為至願,了解嗎?這樣你們往生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希望大家以後都能像那個老頭子、像那個老菩薩那樣的,站著往生,這樣師父的故事才沒有白講了。

  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是嗎?有人心裡想,呵呵,其實一點也不高,人家隨隨便便一個普通的老頭子都能做到的事,你們怎麼就做不到呢?還有你們這些年輕的居士,你們時間大把,怎麼就做不到呢?對不對?當然能做到,你們要對佛力有信心,對自己有志氣才行,對佛力要有信心,對自己要有志氣!明白嗎?不要忘了。


 

上一篇:淨空法師:真念佛人、真信佛人、真求生淨土的人
下一篇:淨空法師法語:學佛好多年,遇到高名、厚利、美色,為什麼會變質?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