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問:“念經不如持咒,持咒不如持名號。”這樣的觀點對嗎?
答:沒有究竟的對與錯,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
也許有人會追問,那麼,誦經﹑持咒﹑持佛菩薩的名號到底需要嗎?重要嗎?
從某個角度來說,誦經很重要。就如漢地禅宗六祖慧能大師,如果沒有聽到誦經的聲音,他絕不會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因為有人誦經令他聽聞而開悟了。持咒、持佛菩薩名號也是如此。
大家不難發現,在經中往往把“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放在開篇,而所有經裡的精髓就是咒語。經就像是藏地的牛奶一樣,咒就像是牛奶裡取出來的酥油一般,酥油既有牛奶的營養和精華,又能做成酥油燈以帶來光明。由於一切咒語是金剛真言,所以在藏地非常重視持咒。就如同觀音法門中的六字真言“嗡嘛呢貝美吽”是精髓一樣,而其他的一切咒也同樣是精髓。我們可以透過持誦短小的咒淨化自己的惡業,慢慢感悟,開啟智慧。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因緣。有些人持咒開悟;有些人持佛菩薩名號開悟;有人誦經開悟;有些人修持禅定而開悟;有人修持菩提心而開悟。佛法很難用一句話來闡述。佛法是針對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根器、不同的因緣、不同的意樂而言的。不同的根器中有小乘、大乘、金剛乘之分。譬如:同樣的一句話對十個人宣說,如果十個人的根器不同,那麼他們的受益自然不一樣,領悟也有所不同。再譬如:我講了十句話,有些人覺得第一句有幫助,有些人覺得第二句有幫助,有些人覺得第三句的幫助最大。所以,十句話裡哪句最重要,要看對誰來講。
佛法絕不可以一概而論。因為佛法從開始入門皈依的引導,直至大徹大悟之前的整個過程都是方便法門。在沒有開悟之前一切的顯現都是真的,開悟之後什麼都不是真的。所以,佛陀在四十幾年的傳法中,傳播的法門大部分是方便法門。
佛法中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分,也有“依義不依語”之說。所以,誦經﹑持咒﹑持佛菩薩名號哪個最重要?我們要去看內容是什麼,哪一個內容比較究竟,哪一個內容比較透徹﹑圓滿。經有淺深的分別;咒裡面有內外密的分別,有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的分別,越往上,咒語的含義更深,內容更廣。同樣,有些佛號是屬於化身佛的佛號;有些是屬於報身佛的佛號;有些是屬於法身佛的佛號。佛號的意義內容不一樣,其加持和境界也有所不同。
由此可見,想要了解佛法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佛法需要智慧來通達,也需要善巧來圓融。這裡的圓融並不是指心胸開闊,而是我們要了解這句話的佛法是對誰說的,在什麼環境下宣說的,意義或內容是屬於哪一種等等。有些是佛陀對一個人傳了一部經,對這個人來說,這部經很重要,對其他人也許並不重要。“拈花一笑”就是佛陀一個微笑令摩诃迦葉徹底開悟了。
總而言之,佛法是因人而異,而不是一概而論的。(文:太橋旦曾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