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寓言:口渴人找到半杯水。快樂人選擇:“啊,我終於找到水了!雖然眼下只有半杯水,但千裡行始於足,有良好的開端,我一定還能找到更多的水...”於是幸福;苦惱人選擇:“怎麼就只這半杯水?就這半杯水有什麼用?”一氣下手舞之足蹈之卻碰倒水杯,然後坐以渴斃。
教授:“你能說出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的區別嗎?”
大學生:“能,先生,二人共飲一瓶酒,喝去一半時,樂觀主義者說‘還有半瓶’,而悲觀主義者說‘半瓶完了’,對嗎?”
兩個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職,經理把第一位求職者叫到辦公室,問道:“你覺得你原來的公司怎麼樣?”
求職者面色陰郁地答道:“唉,那裡糟透了。同事們爾虞我詐,勾心斗角,部門經理粗野蠻橫,以勢壓人,整個公司暮氣沉沉,生活在那裡令人感到十分壓抑,所以我想換個理想的地方。”
“我們這裡恐怕不是你理想的樂土。”經理說,於是這個年輕人滿面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個求職者也被問到這個總是,他答到:“我們那兒挺好,同事們待人熱情,樂於互助,經理們平易近人,關心下屬,整個公司氣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發揮我的特長,我真不想離開那兒。”
“你被錄取了。”經理笑吟吟地說。
有一個國王想從兩個兒子中選擇一個做王位繼承人,就給了他們每人一枚金幣,讓他們騎馬到遠處的一個小鎮上,隨便購買一件東西。而在這之前,國王命人偷偷地把他們的衣兜剪了一個洞。中午,兄弟倆回來了,大兒子悶悶不樂,小兒子卻興高采烈。國王先問大兒子發生了什麼事,大兒子沮喪地說:“金幣丟了!”國王又問小兒子為什麼興高采烈,小兒子說他用那枚金幣買到了一筆無形的財富,足以讓他受益一輩子,這個財富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在把貴重的東西放進衣袋之前,要先檢查一下衣兜有沒有洞。
有一位父親想對自己的雙胞胎兒子進行一次“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新奇的玩具給悲觀的兒子,又把樂觀的兒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裡。結果,悲觀的孩子泣不成聲,父親便問:“為什麼不玩那些新玩具呢?”“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父親歎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樂觀的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裡掏著什麼。“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裡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樂觀者與悲觀者的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者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前蘇聯作家巴烏斯托夫斯基講述過,在某處的海島上,漁夫們在一塊巨大的圓花崗石上刻上了一行題詞———紀念所有死在海上和將要死在海上的人們。這題詞使巴烏斯托夫斯基感到憂傷。而另一位作家卻認為這是一行非常雄壯的題詞,他是這樣理解那句題詞的:紀念那些征服了海和即將征服海的人。
悲觀者的眼光總是專注在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上,到最後他們只看到了什麼是沒有可能的。樂觀者所想的都是可能做到的事情,由於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做到的事情上,所以往往能夠心想事成。
美國有兩家鞋廠為了開發市場,分別派業務員前往非洲考察當地的需求量。甲廠的業務員考察回來,立刻晉升為主管;乙廠的業務員考察回來,卻從此被冷落在一旁。同樣去非洲考察,為什麼會受到不同的待遇呢?
原來,乙廠的業務員,到了非洲,當天就發了一封電報回廠報告。電報的內容是:「完了!一點希望也沒有,因為這裡的人都不穿鞋子。」
而甲廠的業務員到了非洲,當天也發了一封電報回廠報告,電報的內容則是:「太好了!希望無窮,因為這裡的人都沒有鞋子穿。」
同樣的事,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看待,不同的結果,為什麼?『用心』的不同。
樂觀之於人生,是浮蕩在地平線那袅袅升起的熱望與希冀,是尋得一份曠達與美好的鋪墊與勇氣.
讓我們在樂觀中撷取一份坦然,你的面前就會盎然多彩,若在悲觀中摘下一片沉郁的葉子,只能瓦解你積蓄的力量.
一味抱怨的悲觀者,看到的總是灰暗的一面,即便到春天的花園裡,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斷的殘枝,牆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飛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裡到處都是春天。
一個比喻,說是吃甘蔗,樂觀的人是這樣的:如果從蔗頭吃起,他會想現在吃的總是最甜的;如果從蔗尾吃起,他會想現在吃得越來越甜了。悲觀的人是這樣的:如果從蔗頭吃起,他會想現在吃的越來越不甜了;如果從蔗尾吃起,他會想現在吃得總是最不甜的。經典的比喻,可見明明是同一件事,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之間竟會有如此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