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君主不賢那國家就會危殆,而人民、人心離散紛亂,他就沒有安全感。而且君主不賢,很可能就會貪財、貪色,去搜刮民財、搜刮民女,那老百姓都在恐慌當中,所以『國危而民亂』。但君主賢明,『君賢聖,則國家安而天下治』,就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序,而且老百姓都視君王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尊重。所以禍福,整個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跟不賢,不是跟天時、跟氣運的變化有關的,是跟賢跟不賢。
後面文王很難得也接著問,「古之賢君可得聞乎」,所謂賢的君主是怎麼樣的?就是格物、就是節欲。不與民爭財富,不注重個人生活上的享樂,然後體恤老百姓的生活,這就是賢君。
這一段「文韜」的話,從國家來講,國家領導人就要有這樣的一個期許、這樣的一個反思,團體當中領導者,也要有這樣的一個自我要求。
所以在《中庸》當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文武的德政,那些制度都在經典當中有記載。但這麼好的制度,可是後世不一定能治理得好,主要的還是君王他有沒有德來用這個制度。制度是其次,為君者有沒有德行,才是關鍵所在,所以這裡講的,『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恭錄自《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11/8/13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57-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