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德,阿彌陀佛。
弟子開西今天向大家匯報學習海賢老和尚的一點粗淺感受。師父說,聽經看經不要著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如果停留在我在學海賢老和尚,這裡有我、有海賢老和尚,這還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如再進一步,我就是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就是我,我與海賢老和尚是一體,自他不二,如《中峰三時系念》曰:「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與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相不一樣,自性無二無別,這樣就能全部接收到海賢老和尚的一切,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悲、柔和、心量、忍辱、清淨、平等……一念就全部都得到了,當下即得老人家的加持,這樣的心學就會很快契入。海賢老和尚說他是回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是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真正能融進去,不也是回極樂世界了嗎?阿彌陀佛的加持,諸佛菩薩的加持,海賢老和尚的加持,即是自性的起用。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信心。真正相信諸佛與我是一體,虛空法界與我是一體,海賢老和尚與我是一體,有了真信才有切願,才能真正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那個求往生的心才是真心,才能進入聖賢的隊伍。
以上是愚鈍弟子笨拙的一點心得。由於自己根性鈍劣,智慧不開,業障深重,沒有真正力行落實下來,浮於表面,一直也不敢、也沒信心匯報心得,所以非常慚愧。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開西跪呈師父及諸位法師大德。
敬祝師父上人六時吉祥,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廣度眾生。
老法師:我們聽了開西的報告,想到古人常常告訴我們,學佛,破戒不怕,就怕破見,也就是見解錯誤了,那完全就脫離佛法,你這篇文章是破見。海賢老和尚是很高的層次,高到什麼程度?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你把《起信論》上講的這個話,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全解錯了。你是真的不著,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一切經在你面前你都能講得頭頭是道,跟惠能大師一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如果我們不能,我還是凡夫,你著不著相?著了,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統統都著了,著了是凡夫。凡夫學佛得有層次的,像念書一樣,你得從小學一年級念起,你慢慢來。這個完全不著相是什麼人?法身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十信菩薩還沒做到。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對誰講的?是對十法界佛、菩薩講的,主要是對佛講的,菩薩是旁聽的。佛如果聽懂了,這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要把這三種相放下,他就脫離十法界,他往生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實報土去了,是對這種人講的。在《華嚴》是五十一個階級,它從十信算起的,這是第十信的菩薩,才給他講這個,第九信還談不到,他還沒能放下。到第十信的時候,勸他放下,他真的放下,他一放下馬上就提升,就十法界不見了。我怎麼知道你沒放下?因為你還在人間,你沒有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六道輪回才是阿羅漢。阿羅漢,這個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他統統都有,他都齊全的。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不能講錯了,不能想錯了。
我們從哪裡修?還是要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從《十善業》,從三皈五戒十善,從這裡認真修,這很踏實。這是什麼?先做個好人,能保人身,不會墮三惡道,這是佛弟子裡面剛開始的。等我們到了九信位的時候,你再來學這些東西,管用。因為你已經契入這個境界,就差那麼一點你沒有辦法證得,放下就證得了。所以這個話是對什麼人說的?你看看《大乘起信論》,大乘是菩薩,不是對小乘說的,不是對羅漢說的,不是對辟支佛說的,是對大乘菩薩說的。大乘菩薩把這三個相放下,他就真的是大乘菩薩。如果不放下,他不是真的菩薩,套天台大師的話來說,他是相似菩薩,不是分證菩薩。如果這一放下,他從相似菩薩就馬上提升到分證菩薩。為什麼叫分證?菩薩階級很多,剛剛放下的時候是初住,往上面去還有四十個階級,他得慢慢的,那在放習氣。事上是放下了,習氣不好斷,習氣斷干淨要到等覺菩薩,才把這些習氣(無明習氣)放下,就真的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等覺菩薩還有上,上面還有一級,到妙覺的時候這就無上了,他才能到這個等級。我們學佛最可貴的是知道自己在哪一個階段,向上的我們知道了,盡量努力去模仿,為什麼?這樣可以把我們修學的時間縮短。那要是抓到淨土的話,這一生很可能成就。很可能,不是保證的,完全靠自己是不是真放下,真放下就真往生。念佛人不能往生,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牽掛。
學經教學一門,我們一心求往生,當然最好的是依靠《無量壽經》,我們現在用的會集本,讀經就讀這一部。讀到什麼時候?讀到開悟,其義自見。自見也要心裡明了,小悟也是自見,大悟也是自見,徹悟也是自見,不能得少為足。你契入境界之後,你天天都有悟處,真的是法喜充滿。要一直努力下去,積小悟成大悟。不要有積的念頭,自然的,順水推舟,完全是自然的,小悟是自然的,大悟也是自然的,大徹大悟還是自然的。就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把這個世界,大乘教講諸法實相,諸法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裡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經上講得很多,我們都懂,你也會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會講,但是你是不是真的看到所有相都是虛妄?沒有,你還執著,人家罵你,你會生氣;別人贊歎你,你會笑。這就不行,受外界影響了。真正看到諸法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打你不會生氣,贊歎你不會歡喜,那是入境界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沒入境界的,就還受境界影響,聽到、看到、接觸到了,你會有反應。沒有反應是什麼?沒有反應是智慧,是定功、是智慧。定功、智慧一定也要達到自然而然,那就真好了,沒有絲毫勉強。絲毫勉強都不是真的定,都不是真的慧。真實智慧也是實相。
這個很好,只要自己認真努力,像老和尚那種慈悲、柔和、心量、忍辱、清淨、平等,應當學,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就是它把理事講清楚、講明白了。真正明了,就像老和尚一樣,決定沒有自贊毀他。賢公老和尚一生沒有,就是自己謙虛,贊歎別人,好!沒有一個人不喜歡他,沒有人不尊重他,也應當學的。首先要養自己,養什麼?養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要養這個。覺,覺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是通大徹大悟這條路,你想大徹大悟先要求得清淨平等。清淨,小乘人的禅定;平等,菩薩的禅定。跟人相處學什麼?學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要落實歡喜幫助別人,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要把他放在第一位,先幫助他解決,自己慢慢再來。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國外跟宗教、跟不同的族群相處,我們都是用這個方法,很有耐心,一年、二年、三年,我們在圖文巴做了十三年,大家現在信任了,知道我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只要求別人,是要求自己,自己做到了,感動他們,他們也跟我們一樣來學習,好!開西的報告我們就說到此地,我們看下面黃警官的。
學生:尊敬慈悲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同修大德,大家好。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題目:「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韬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
《太上感應篇匯編》:「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中經文,「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韬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人生必有所長,每個人必定有他的長處,長處要怎麼辦?要韬光養晦,在涵養上下功夫,使自己的德行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道業。韬晦涵養要從哪裡下手?要從謙虛下手。《群書治要》裡面講,「謙以養德,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易經》說,有一個東西非常珍貴,你只要持有它,大的話可以守住天下,中的話可以守住一個國家,小的話可以保護你這一身,那個東西是什麼?就是謙虛。《群書治要》裡面又講,「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它說江海為什麼能成為山谷河川匯集的地方?因為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君子要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夠日益增長。
這裡我們就來報告,如何韬晦涵養?尤其我們修行人更加需要,我來恭引《印光大師文鈔》,印祖所提到的這一個人,我們以前在講座裡面也有提過,就是顯蔭法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善知識是我們的老師,任何示現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顯蔭法師,一九O二年到一九二五年,只活二十三歲(有另說二十四歲往生),他是近代的僧人,江蘇省崇明縣人,他用功勤讀,學業優異。他十七歲的時候,禮浙江寧波觀宗寺谛閒老法師出家,在五磊山受具足戒,觀宗學社受業,習天台教觀。當時谛閒老法師創辦的觀宗學社,類似佛學院,在當時很有名。谛閒老法師跟東北的倓虛老法師,在近代的天台宗體系,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站著三天往生的鍋漏匠菩薩就是谛閒老法師的學生。
顯蔭法師二十歲的時候,擔任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編輯部的主任,然後他專志修習密宗。他一九二三年東渡日本,入日本高野山大學,從金山穆韶阿闍黎學密法。一九二五年春,學成歸國,到寧波見谛閒老法師,谛老令其閉關用功。老法師都很有智慧,他知道這個弟子的長處在哪裡,毛病在哪裡,所以教他閉關。但是顯蔭法師沒有聽進去。
印光大師與谛閒老法師相交甚笃,顯蔭法師做為谛公器重的弟子,自然會由於師父的關系認識印光大師。印祖做為修持經驗極為豐富的一代祖師,對顯蔭法師的早逝,從修持的角度進行了更深入的評析,做為給學佛青年的前車之鑒。印祖在《文鈔續編卷上.復游有維居士書》中做了系統的開示:「十年前,谛閒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雲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而谛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谛公雲: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余而死。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俦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顯蔭以因此而死,為汝作前車之鑒。」
印光大師還專門寫一篇文章給他,在《復顯蔭法師書》裡面有這一段,他說,「接手書,不勝欣慰,座下宿根深厚聰明過人」,印祖贊歎他的根機非常利。「不幾年,於宗、於教、於密悉已通達」,他說你沒用幾年,對於禅宗、教下、密宗都已經通達。「恨光老矣,不能學座下之所得」,可惜我老了,不能在你座下修學。你看印祖是這樣的謙卑。「唯望座下從茲真修實證,則台、密二宗當大振興矣」。印祖說,我希望你能夠真修實證,天台宗跟密宗就可以大大復興了。「但現在年紀尚輕,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出而弘法,則其利溥矣」。但是你現在年紀尚輕,你要韬晦力修,就是《匯編》講的「韬晦涵養」,等到你涵養到一個相當功夫的時候,如果出來弘法,利益就大得不得了。「聰明有涵養則成法器」,你天資聰明、天生利根,如果你的修持涵養能夠加深,那麼可以成為佛門的法器(弘法人才)。「無涵養,或所行所言有於己於法不相應而不自知者」,如果沒有涵養,你所做所說於你自己、於法不相應,而自己沒有發現的話。他說,「此光區區愚誠也」,這是我印光小小的誠心來供養你。
「了道師已來,勿念。春風易於入人,祈保重調攝,當勿藥有喜矣。」顯蔭法師與印光大師的通信,大約在他從日本學成回國之初,雖然見不到顯蔭法師的原信,但根據資料介紹,他在日本因用功過勤,已身染疾病,他在給印祖的信中應提到自己生病的事情。因此,印祖在回信中一方面勸其韬晦力修,對治其聰明而缺涵養的毛病,另一方面叮囑,「春風易於入人,祈保重調攝,當勿藥有喜矣」。《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八期按編者說:「顯蔭法師為自修起見,現已決定閉關若干年雲。」這證明顯蔭法師接受了印祖的開示並打算閉關,但未能實行就病故了。印祖指出:「顯蔭之死,亦以只知求勝求名,不知息心靜養。聞病中日常談說,不靜養,故得此果。」
印光大師另外有一封《復恆慚法師書》,裡面也提到顯蔭法師,那時候顯蔭法師已經往生了,大師在哀痛憐惜之余,他把重點講出來,這個重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包括在家跟出家。印光大師怎麼說?「顯蔭天資甚高,顯密諸宗皆得其要領」。他說他的天資非常的高,通宗通教,乃至於密宗都能夠抓到那個要領。「但以志尚浮誇」,可是他的習氣非常的重,浮誇就是喜歡表現、喜歡名望。「不務真修」,他沒有真修。「死時顯密之益不得力」,他死的時候,顯教跟密教統統幫不上忙,得不到利益,也就是說沒有功夫。「念佛之事向未理會」,他念佛的功夫都沒有,也不能夠體會。「亦不得力」,也沒有功夫,也就是說沒有功夫成片。「雖有多人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裡糊塗,不省人事」,應該是顯蔭法師當時昏迷了,才說是糊裡糊塗,不省人事。「此可為年輕之聰明人一大警策」,這個可以做為年輕又聰明的人的一個警策。「良由顯蔭天資雖高,氣量過小」,他心胸不夠寬大。「無韬晦涵養之真修」,他沒有韬晦涵養的真功夫。「有矜張誇露之躁性」,躁性就是很浮動,他沒有定功,坐不住,定不下來。
印光大師在這封信裡面又指出,一般人都「不能接受認真長時間念佛之辛苦」。有很多人就這樣說:「哎呀,在那邊呆一天、二天,打佛七太辛苦了!」《印光大師年譜》上怎麼說?「其實此本非苦」,念佛不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因為你不習慣,所以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你能夠忍受這個苦,才能離開三界輪回的苦。出苦之苦是什麼?你要離苦得樂,現在煩惱很重,現在人生不如意,病苦,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八苦。你怎麼離開這個苦(出苦)?必須覺悟,要知道輪回才是大苦,眼前這個是花報,這個是你看得到、現在感受得到的苦,將來還要在三界輪回,你這個苦受完,還有下一個苦在等你。為什麼有人覺得念佛是苦?因為還沒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生死心不夠切,不了解苦、空、無常、無我,不了解《大般若經》裡面講的「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不悟《金剛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沒有覺悟「命終棄捐,莫誰隨者」、「無常根本,蒙冥抵突」,等到無常來的時候,身體也沒有了,修行的機會也沒有了,所有的錢財都帶不走,房子、妻眷都帶不走,到那個時候要後悔都來不及了,那才是大苦。所以印祖說:「若不能忍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
印祖針對顯蔭法師自覺顯密圓通,何謂圓通?印祖說:「藏通別圓四教,乃如來隨眾生根機,說相契之法,有此等義,故智者依義而立此名目。」眾生根機淺深不同,佛陀應機說相契之法,故有方便五乘佛法。古德雲:「說法不契機,等於閒言語。」世間法是人天乘,出世間法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至法華會上《法華經.方便品》曰:「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無上道是一乘道,對誰說?對菩薩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對別人說,他不懂,對別人說什麼?說方便法。方便法是什麼?二乘、三乘。《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印祖《復黃智海居士書》說:「藏教,為小乘根性,說經律論之三藏,故名藏教。大乘亦有三藏,此單指小乘說耳。通教,乃大乘初門,以根機不同,鈍根則通前藏教,利根則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別者,各別,此教獨菩薩法,所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一一各別,未能如圓教之圓融互攝,故名別教。圓者,圓滿、圓融,以法法圓融,法法圓具,故名圓教。此教為最上佛法,乃佛以自己所證所悟之理,與一切大根菩薩所說者,當看《教觀綱宗》,自知其義」;「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於教義禅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從以上這段印祖開示,顯示印祖通達天台教理。印光大師選擇淨土念佛法門為歸絕不是偶然的,這是他深刻觀察了中國當時社會環境、僧伽實際情況,同時又熟谙佛教諸宗門派傳承、特點,以二十年披閱藏經心得,認定念佛一法可以適合其當世弘傳需要,是從暢佛本懷的意旨出發,自利利他,度己度眾的最終之道。
《復黃智海居士書》又提到說:「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顯蔭法師的死遠不如愚夫愚婦,也許他的佛學知見不錯,他所知道的可能愚夫愚婦說不出來;但是愚夫愚婦所真修的功夫,又不是顯蔭法師所能跟得上的。為什麼會這樣?印祖說:「正光所謂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停凝」。性水澄清,我們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是清淨澄澈的,但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由分別而昏動,住相生心,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有能見相、所見相就有六粗了,就識波奔湧了。我們煩惱雖然這麼多、這麼重,但是因佛號以停凝,因為這句佛號(六字洪名)而停止。「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所以修持到後來顯蔭法師反而不如愚夫愚婦。印光大師用顯蔭法師跟愚夫愚婦做對比。這一段我們特別引用顯蔭法師的公案,還有印祖的開示,來闡述韬晦涵養要怎麼去做,那麼各位就清楚了。
印祖看了顯蔭法師之死,在《復黃智海居士書》懇切垂慈,「願居士專志淨業,勿歆羨於宗通說通,庶可於了生脫死,不成畫餅」。他舉周德廣居士為例,「周德廣,二月初二,念佛坐逝,無悲戀之情,有悅豫之色,當必直入蓮邦,為彌陀弟子矣」。顯示周居士自在往生,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臨終正念分明。又說周居士往生前捨財布施,「去年病中,發願以所積萬金作善舉,因以七千元交光,三千四百元,印大士頌一萬部,一千六百元印不可錄,二千元印新排之增廣文鈔,余三千元,作別種善舉。其子四人,俱不甚豐裕,而能以親所積者,為親作功德,不肯自己受用,亦可謂難行能行矣」。可見病人往生前,其子女依《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悉得解脫」,故功德亡者分分己獲。
印祖以顯蔭之死與周德廣居士往生西方做比較,印祖又說:「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且勿說平民,即班禅之心行作為,佛氣尚無,況說成佛乎?」「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謂佛法東流中國,唯弘法大師教理圓妙。歷斥中國各宗祖師,皆不及弘法大師之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祈洞詧(音察)是幸。」剛提到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可見今生我們能遇到念佛法門,又能遇到明師、師父上人,好像大海中盲龜遇到有一圓孔漂流浮木,真是稀有難逢。
老法師說:「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修什麼?清淨心。佛法歸結到最後是覺、正、淨三個門。覺門,性宗修的,禅宗修的,要上上根人才得力,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入門。」什麼叫性宗?有空宗跟有宗,性宗就是空宗,講般若的,講自性的。有宗就是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性宗,他是修覺門。覺正淨,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就是皈依淨。皈依佛,覺而不迷,就是皈依覺門,境界很高。如果根器不是很高的人,是沒辦法修覺門的。皈依法,就是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僧,皈依淨,清淨不染。這叫皈依覺、正、淨三個門。
老法師說:「要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中下根性的人一生做不到。所以走覺門固然是快,決定是少數人。在中國歷史上,禅宗六祖惠能大師會下得度的人最多,也只有四十三個人。諸位想想,接受六祖能大師教誨的有多少人?我們概略估計一下,幾十萬人決定是有的。幾十萬人當中,只有四十三個人開悟,少數,不是上上根,決定做不到。六祖以前,從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一生只得一個人(慧可大師),所以單傳。六祖以後,這些祖師大德會下開慧,三個、五個,從來沒有超過十個人,三、五個就很多了。所以覺門雖然好,很難走。」
老法師說:「正門也不容易,正門是研究教理,漸修。覺門是頓修、頓超。禅宗以外的,全是屬於教下,天台、賢首、三論、法相、唯識都是屬於教下,典籍太多了。就跟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逐漸逐漸向上提升,中下根性的人走這個路是方便,但是耗費時日太久了。時間長了,相對的障礙就多了,人事上的障礙,環境上的障礙,總是在所不免,所以進得少退得多,成就也相當艱難。我們在史傳裡面都看到的,沒有恆心,沒有毅力,不能真正做克己的功夫,都不能成就。所以教下的路非常遙遠,也不是容易學的。」
老法師說:「第三個是淨門,淨是修清淨心。從這個門,在大乘佛法裡有兩個宗派,淨土宗走這個門,密宗也走這個門,都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的人,如果常常夾雜著是非長短,你的心怎麼能夠得清淨?」現在手機、電腦都很普遍,污染得非常嚴重,你不聽,他都傳給你看、傳給你聽,你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拒絕!老法師說,「我不用手機,也不看電視」,就是拒絕污染,你的清淨心才容易成就。老法師說,「常常聽是非,常常說是非,口業就造得重」,因為你會傳播是非。「不但心不清淨,將來造的果報也很難想像,佛經裡面講拔舌地獄,拔舌地獄是口業的果報。」像有些所謂電視名嘴,每天造口業,甚至謗國君,或毀謗他人,將來統統要到拔舌地獄去。老法師說:「你所造的業,對別人、對社會如果有大傷害,不只拔舌地獄,可能由拔舌地獄就轉到無間地獄去了。」
本文古德聖賢告訴我們如何養德,如何藉修德顯性德?只有四個字,「韬晦涵養」。藉由顯蔭法師之示現,印祖用一生閉關普陀三十年徹悟智慧,融佛法經論奧旨而凝煉成短短一言數詞,自肺腑中瀉出金言,語重心長告訴顯蔭法師:「急宜韬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出而弘法,則其利溥矣。」顯蔭法師算是根性不差,自稱通宗通教,臨終尚且昏迷,一句佛號也念不出來。我們呢?只能說根器陋劣。因此必須依印祖教誨,《復周群铮居士書二》,要放下「好高務勝之念頭」,一般人「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否則求升反墜,乃自悞(同誤)耳,非佛咎也。」顯蔭法師之死及周德廣居士往生瑞相,不是很明顯警惕、學習榜樣嗎?你還不信嗎?
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至此,祈請師父上人教誨,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黃居士這一篇的報告非常重要,顯蔭法師是好例子。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頭,像顯蔭法師這樣的人很多,他的才干不見得能趕上顯蔭法師。顯蔭法師的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我們常常都看到。所以他用印光大師的教誨提醒我們。印光大師一生謙虛,自謙而尊人,跟海賢老和尚一樣,這是大德,這才是真正的高僧。我們自己沒開悟,要自以為是、貢高我慢,還喜歡批評別人,其他不多說了,就有這麼幾樁,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他將來是什麼結果?往生極樂世界沒指望,三途確實有分,這不可怕嗎?年輕人,說老實話,他沒想到,才狂妄。年老的人應該有所覺悟,雖覺悟,還是放不下。放下談何容易?名利放不下,財物放不下,在家情執放不下,出家道場放不下,徒子徒孫放不下,還是麻煩。這些東西要不徹底放下,這句佛號不得力。佛號不得力,他疑心就生起來了,問他能不能往生?他也說老實話,說沒有把握。這是老一輩的法師,我向他們請教。忏雲法師,這我最早親近的,我就曾經問過他,他是念佛的,就修淨土宗,我問他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他也很老實告訴我,沒有把握。人都有習氣,我們在旁邊觀察,習氣不容易放下。斷惡修善他知道,忏雲法師在台灣也算是持戒的法師,習氣重。我跟他半年,他介紹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非常感激他,這也是他做了一樁功德,要沒有這個緣,我不認識李老師。所以我們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成就,他有分,我們一生是感恩戴德,永遠不會忘記。
所以謙虛,忍辱。為什麼他不能忍?放不下就不能忍。所以《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跟佛法,你要成就你一定要忍,你不忍你不能成就。為什麼?不忍,心是亂的;忍,能忍,心是定的。所以六波羅蜜,布施是修福積德,能把你的福德保持著就靠忍辱波羅蜜。我們在此地看到顯蔭法師,他最嚴重的習氣,不能忍,別人對他一句批評的話,他都要生病,這麼嚴重。一般人心裡不高興,好幾天不高興,還沒到生病的程度。由此可知,他是絲毫委屈都不能忍受,這就是他短命的原因。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他的特長的地方是博聞強記,他有這個長處,喜歡接受,去學習,他記憶力很強,理解力也不錯,這個顯出他特殊的優秀。傲慢,不懂得謙虛,不知道恭敬,一切法從孝敬而生的,我們就知道,在家裡也瞧不起父母,在學校也瞧不起老師,出家對老師未必能恭敬,看看老師樣樣他還不如我,記得沒有我的多,講沒有我講得清楚。這不是好事。我們讀到之後要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人的命運,人有命運,但是命運不是一定的,可以改變的。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人的命運全部都改變了,都不是他自己的命運。改,有往善的改,有往惡的改。人不能不立志,顯蔭沒有志,只是好高骛遠。如果他有志來中興佛法,因為他那個時代佛法已經衰了,明顯的衰了,但是還有一些高僧在世,像印光大師、谛閒法師這些大德還在世間,居士裡頭也有不少真正有成就的、有修行的,甚至於有證果的。這是真正可惜,我們今天想親近高明的人,沒有了;他有,而且有機會去親近,自己沒有能把習氣改去。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我覺得根都是相同的,就是淨業三福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孝養父母學孝道,從奉事師長學恭敬。黃居士在此地也是總結了兩句話,恭敬就是孝敬,沒有孝敬,德行沒有根,沒有根禁不起財色名利的誘惑,遇到了這個關就過不去。顯蔭的脾氣太大了,火太旺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一生氣就要病幾天,這個很可怕。所以這篇報告我勸同學們要多念幾次,要把它記在心上。
我們學佛,無論年齡大小,都要把目標放在極樂世界,還沒有走之前,在這個世界要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我們做好樣子給眾生看,這就是弘法利生。這是搞真的,不是搞假的。我做給你看,我往生的時候也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自在往生。你發這個願,佛菩薩決定幫助你。為什麼?因為你不是為個人,我做好樣子不是炫耀自己,是給大家做證明,往生是真的,念佛是真好,不為我自己。要有自己的話,我還好名,要留個名給後面,這個就靠不住。不為自己,給佛法做影響眾。在這個世間,這個世界亂到極處了,我們如果有緣分幫一點小忙,盡心盡力去做,名聞利養別沾。我們用這種方式跟遠方同學天天在一起學習,很好,這些年來很有效果。換句話說,別搞道場,搞道場很麻煩,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錢,都是造孽。天天就想到如何來維持道場的運作,就是要有人力、要有財力,這兩樣東西在心上,對於我們功夫成片就會造成障礙。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一生什麼都不管,沒有道場,這多自在。我們要能體會得到。體會到之後,要學習才得受用;體會到了,沒有學到,還是沒用處。體會到了,還要真干,這條路真是智慧的道路,大智慧,大福德。
今天有個同學,北方來的,來告訴我,他們有一塊好像有上千畝的地(土地),想造一個儒釋道的道場。我說儒釋道太少了,只有三家,我建議他,如果你們真要建,建一個多元文化中心。多元文化,什麼宗教都包了,也就是全世界所有宗教的活動中心,我們都要學。既然能稱得上是宗教,一定有它的戒律,有它的規矩,有它的學說,有它的智慧、德能,我們都應該學。真正落實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世界沖突才能化解,和平才能實現,我們從這上去努力。你真正發心不為自己,干這樁事情,建設要很大的費用,你不要操心,佛菩薩、老祖宗會送來,只要不為自己。夾雜自己名聞利養在裡頭就不靈了,那要搞成功是你的福報。福報未必是好事,福享多了,不免有意無意造作罪業,這個罪業會把你帶到三途去。所以不是好事。
我這麼多年來想了多少次,不能有道場,搭個蒙古包,一個蒙古包可以住三年沒問題,三年之後我再換個新的。我以前是這個念頭,簡單。吃飯確實可以托缽,現在不要托缽,有人供養。如果我們住在這個村子,這村子有幾十家,一天到一家去托一次缽,一個來回二、三個月,二、三個月他才供養我一次,皆大歡喜,他歡喜,我也歡喜。這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報佛恩,我們報眾生恩,就用這種方式來學習就好。現在愈來愈方便,手機可以收看衛星電視,可以收看網路,真的太方便了,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這個方法多好,多省事。有同修們樂意支持,這就放心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比什麼都重要。像印祖所說的宗門教下,宗門,我們不是那個天才,那是上上根人,我們不是;教下,要費很長的時間,我從那裡走過來的。我學教,學了三十多年,講《華嚴經》看到五十三參,這才警覺到淨土,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成就的,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始終不離念佛。我們今天又看到淨土這麼好的資料,前人所沒見過的,我們遇到了,無比的幸運,這一生這個路要把它抓穩,有把握往生。只要肯發心,蕅益大師說得好,真信切願,一向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縱然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重要!善導大師提五個願重要的,我要把這一願加上,六個重要的,讓我們非常非常仰慕,我到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好,我們看下面還有一篇。
學生:學習心得報告,主題:「道德講堂 同濟世界 人類福祉」。
半個月前,師父上人受邀訪問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行程期間,新加坡當地擁有百余年歷史頗負盛名的中醫診所「同濟醫院」,盛情邀請師父上人參觀訪問並致辭。師父為同濟醫院揮毫落紙,題寫了「同濟世界」四個大字。在致辭中,師父對在場的嘉賓們說:「這次到達馬來西亞當天,交通部長的兩位秘書告訴我,十年前在馬六甲就認識我了,並非常感慨的告訴我,現在的人心跟十年前相比大幅衰落。」師父又講到,「現在人心病了,病得非常嚴重……不但要醫身,還要醫心。醫心怎麼落實?就是最近三年出現的道德講堂。」今天報告的內容正是緣起於此。
再過兩天就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清明節。古人把寒食節和清明節比作母子關系,意思是沒有寒食節就沒有清明節。中國的一切傳統習俗都是祖先以超人的智慧,用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對後人進行的意義深遠的教學,其目的就是藉此揭示出「至極的真理、宇宙萬物的本體、一切現象的本質、自然而然的因果和不可改變的定律」。所謂「象外之趣、弦外之音」,萬事萬物都是自然定律的體現,還不是定律本身,但都是依循這種自然定律發生、發展和運行的;「超以象外,得其環中」,只有透過表面事物的現象,才能得到其內在精髓,道家稱之為得道,佛家稱之為見性。以起源於二千六百多年前的寒食節為例,當時禁火的習俗是監督大家將一切舊火全部熄滅,以表示過去的一年已經全部結束,要保證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間的火與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與天象合一,啟發人們要順應自然。古人從不設想去征服自然,因為他們明白要想成事,必須尊重這種天人合一的至理。這才是寒食節的弦外之音,講的就是道。
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順應民意,為了給世人這種追賢思孝的「寒食節野祭」正名,特敕令將「寒食節上墓」編入五禮之中的第一項吉禮中,使其永為恆式。自此,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清明節依其時令而言,如《歲時百問》中所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俗語雲:「一年之計在於春」,清明節正是善根增長的好時節。清字表示拔除惡習,洗濯宿垢,名為清潔,這是因;明字表示自明其德,這是果,也是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顯明這種人人本有的圓滿性德,進而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整個社會風氣,此謂清明二字的因果含義,重在講德。「寒食通清明」,這個合二為一的重要祭祀節日,其韻外之致是啟示人們回歸道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一個民族只有代代延續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這個民族才能充滿希望和未來。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間,清明過後就是陽春三月,人常言:「奼紫嫣紅總是春」,這是春天氣息最濃郁的時節。古人有「見微知著、見盛觀衰」的憂患意識,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剛剛沉浸在最美麗的春景中,就警覺到這種美好短暫而易逝。這是從事物的內部著眼,發現促使事物走向反面發展的因素,是智者的遠見卓識。
「見盛觀衰」的思想直接指向「變」的問題。變是一種客觀現象,特別是當歷史發展出現轉折點,社會面臨種種弊端的時候,怎樣正確有效的應對,是擺在當政者和人民面前一個共同的問題。《周易.系辭下》曰:「變則通,通則久。」要針對弊端的根源,進行徹底的根治和改變。改變的准則就是《史記》中總結的「使民不倦」、「使民宜之」的思想,當人民真正受益、安定和適應這種變革,就會擁護這種思想並使之傳承延續。近觀十年,全世界范圍可以說是經濟之花一枝獨秀,在物欲極度飽和的世界波沖擊下,國人的道德底限也徹底瓦解,價值體系全面崩潰,民族自信心衰微至極。在精神信仰荒蕪的窘境面前,我們必須深入反思、慎重抉擇、更新改變、覺醒踐行,自愛自救。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道德的綱紀,我們如果不能經常仰望前賢,汲取寶貴的精神養分,那麼流失的將是祖先用至高之德為我們保存了千秋萬代的藍天、綠地、清水,這些我們得以安身立命的、寶貴的自然資源。
一個有序的法治社會其顯著特點就是「教學為先」,《周禮》稱這種教學、教化為「教治」,因此法治的基礎是教治。古人又提出:「教治,謂修德學道也。」教化的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德和學道,也就是修養德行和明白宇宙萬物的自然定律。這其中修德又排在學道的前面,可見德治是教治的大根大本。修德是和天下、撫萬民、度四方、化災難、轉衰微、積昌盛的首要。近現代以來,人類因貪婪無知所犯下的所有罪孽,引發的一切災禍,必須用古人開出的這一劑「修德補過」的良方才能化解。
兩百年間,道德的極速淪喪導致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明顯的就是氣候災害。氣候問題已經從單純的環境問題演變成了威脅國家安全和人類安全的重大發展問題。今年三月二十三日是第五十五個世界氣象日,中國氣象局局長在氣象日致辭中明確提出:「近百年全球氣候顯著變暖,高溫和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未來氣候災害風險更趨嚴重,並將深刻的影響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他更深刻的指出:「高度重視氣候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這既是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途徑……更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保障。『天人合一』是我們祖輩在長期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總結出的一種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髓,需要繼續發揚光大並世代傳承。面對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的挑戰,我們需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增強氣候安全觀念……」作為一名普通公民,很欣慰國家的最高領導層有承傳祖先經驗、成果的睿智。尊重、順應、保護自然,以至於達到天人合一,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景象,這一系列過程都是要以修德為根本大計,從而徹底認識自然定律的過程。
回顧歷史的種種瞬間,各種災變給我們的重創足以證明,違背天理倫常所要付出的代價有多麼慘痛。二OO四年印度洋發生逾九級強震,引發最高可達十七點四米的巨浪,總計死亡二十二點六萬人,成為人類歷史上有記錄的、最致命海嘯災難。二O一四年印度洋沿岸各地舉行儀式紀念海嘯十周年,當年受災最嚴重的亞齊省省長說:「對亞齊來說,沒有比這更慘痛的教訓了,好像亡者的靈魂還與我們同在。」亞齊省曾長期陷於武裝沖突,但此次海嘯過後,各方共同努力達成了和平協議。印尼副總統稱,紀念儀式讓他不禁落淚,但他對當初達成的和平協定感到欣慰,和平協定證明,人們在逆境中反而可能同心協力、化解分歧。印尼副總統的這番話點明了災難對人類起到的反思作用。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這個生生之德更深層次的意義是生生不息、和諧有序。當人類自己不能尊崇上天施予之德,反而掠奪爭搶,破壞了彼此之間的和諧,感召而來的自然是痛失所愛。大地的胸懷承載萬物,人類不能效法大地承載之恩,厚實和順、互相包容,反而沖突對立,感召而來的也就是家園被顛覆摧毀。「逆境反而可能同心協力、化解分歧」,這句話讓我們深深體會到,災難也是上天給予我們反思改過的機會。
科技發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面對海嘯這樣的災難,人類顯得如此不堪一擊。過去十年中,國際社會著手建立了印度洋海嘯預警系統,二十八個國家共同參與,耗資超過四億美金。包括九台深海海嘯探測儀、一百零一台近海海平面測量儀和一百四十八台寬頻帶地震計。如此龐大的投入,人們對其有效性及維護性仍然存在深深的顧慮。醫學和科學之上是哲學,哲學之上是宗教教育所開化顯示的自然定律,當醫學、科學、哲學都束手無策時,比如面對氣候災變的危害,只有回歸到自然定律裡面,才能明其因而知其果。
很多人會認為海嘯離我們很遠,災難的記憶也已經是過去式,不需要杞人憂天。思想家赫爾岑說過,「充分的理解過去,我們可以弄清楚現狀;深刻認識過去的意義,我們可以揭示未來的意義;向後看,就是向前進。」世界各國都在斥巨資全面增強災害風險管理,習主席也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德育的缺失與信仰的喪失不僅僅是某一個民族的悲哀,更是為全世界人民敲響警鐘。雖然這些是災難的根源,但在這根源的背後,還有一個加速道德體系瓦解的元凶,那就是大眾傳媒。
過去曾有教育官員請教著名哲學家方東美老教授,如何復興中華文化?方老教授凝思五分鐘後,答覆了三樁事情,「電視台關閉,廣播電台關閉,報紙、雜志停刊」。官員們聽到都搖頭,說做不到。方老教授說:「你們想復興中華文化,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華文化,你要不把破壞中華文化這些東西連根拔除,還能談復興嗎?」方老教授這番話是六十四年前所說的,當時的各種大眾傳播媒介也只是剛剛起步,前去拜訪的教育官員即使絞盡腦汁也不會預料到,這些傳播媒介半個多世紀以來對整個世界的負面影響會如此惡劣。假如時光可以穿梭,讓他們俯瞰今日之世界,想必他們也會毅然決定聽從老教授的指點而行事。老教授一生以弘揚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為教學的主旨,晚年皈依佛門,可以說是一位「懷濟世之略,經綸天下之心」的智者。
一如古人,「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不可否認,大眾傳媒有其固有的政治導向、經濟導向和對普通大眾的價值導向。但是社會的良性運作要依靠德治、教治和法治,失去了倫理道德教育和自然因果教育這兩塊奠基石,法治的監督、制裁作用顯然是亡羊補牢的。傳播學創始人之一施拉姆認為:「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區別是他們在教什麼。」這句話堪稱經典,也耐人尋味,電視或任何傳播媒介本身都有正面的社會意義,但是當人類的利欲心已經掩蓋了仁愛心,大眾傳媒的經濟性格就會凸顯,導引社會一律向金錢和欲望看齊。
雖然近年來各界人士亦都大聲疾呼,大眾傳媒應當積極肩負起其社會責任,但是只有少數人意識到大眾傳播媒介的向導作用,其最初的理論指導是來源於西方的自由主義理論。經濟上展開自由競爭,思想上要求言論和出版自由,在這樣的氛圍下,大眾媒體的社會責任終究只能是西方自由主義理論的一種修正,字面意思上的改動而已,無法從根本上發揮應有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采取商業化運作模式以求得自身發展,一定程度上新聞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媒體主導了公眾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然後又進一步迎合這種價值觀和消費需求,簡直是雪上加霜、火上澆油。美國廣播電視體制在其興起的早期就確定了較為徹底的「新聞出版自由體制和商業性競爭為主的方向」。當全球范圍的大眾傳媒追隨這種自由體制和商業競爭模式後,全世界人民幾乎都生活在一片欲望的火海裡。佛經上講的「熱惱」,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
讓我們重溫一下傳播學創始人之一施拉姆的話:「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區別是他們在教什麼。」再思考一下方東美老教授建議關閉所有公眾媒體的智謀遠略。我們深信,一個社會只有和諧統一,擁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持續發展。而六十四年前的大眾媒體就已經開始傳播西方的自由主義和競爭主義,這種自由和競爭通過各種傳媒,每天在教育、轉化著世道人心,「言論自由」導致各執一詞,不能統一,「商業競爭」導致互不相讓,不能和諧。一個不能和諧統一的社會,其最大的憂患就是人民沒有幸福可言,災害威脅日益頻繁。這才是電視、網絡教壞了人們的根本原因,它所倡導的有悖於千秋萬代、祖祖相傳、繁衍生息的中華民族和諧統一的思想。可以說,現代大眾傳媒的運行模式已經成了貪瞋癡慢的滋生床,成為了人類幸福和福祉的殺手。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聯合國大會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宣布每年三月二十日為「國際幸福日」。大會確認:「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願望,具有現實意義,在公共政策目標中,對此予以承認具有重要意義。」幸福和福祉本來是平凡而又平常的,人人都可以擁有的,自然本來具足的。我們的祖先也是淌下勤勞的汗水,收獲了無數幸福的果實,留存了寶貴的福祉給後世。而站在科技巅峰的我們卻離幸福愈來愈遠。幸福是一種滿足感,不但具有可持續性,還可以推己及人,由一個人的幸福深化為利樂全人類的大事。福祉是人類生存依靠的自然和社會資源,是幸福的基礎條件。但幸福和福祉都和我們漸行漸遠。
在第二個國際幸福日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強調:「幸福的含義因人而異,但我們可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幸福意味著努力結束沖突、貧窮和其他不幸的境況。」而我們人類有許許多多的同胞正生活在這種種不幸的境況之中。今年是第三個國際幸福日,潘基文秘書長說:「追求幸福乃嚴肅之事,追求全人類的幸福乃是聯合國的主要目標之一。」他希望人類和這個星球均能享有可持續發展之福,免遭氣候變化的災難性影響。聖馬利諾郵政發行了一套兩枚「國際幸福日」郵票,不同膚色兒童快樂的笑臉,成為貼在信封上的幸福小使者。但現實世界裡,還有很多兒童在忍饑挨餓,不知幸福的滋味。
既然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世目標和願望,而現代大眾傳媒的運行模式,已經成了人類幸福和福祉的殺手。那麼,全世界各國政府都有責任和義務,停止大眾傳媒所傳播的不良內容,使得大眾傳媒回歸到教育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上。如果世界各地的傳統與新興媒體都能宣傳道德教育,那麼修德補過的實際行動,真的可以挽救人類因自作自受而面臨的滅頂之災。通往真理的道路上只有一扇門,但那絕對不是言論自由,而是道德。學道而明心得見真實,修德以立命是乃至理,由此方能大開真理之門。言論自由不是通往真理,而是走向地獄,因為它從產生的起點上就背叛了人性本具的仁愛與和平。
五千年中華文明從未有過危言聳聽的自由主義理論,老祖宗以德為本,興邦治國,同和天下,德澤萬民。現代大眾傳媒是自由主義理論的產物,真正帶來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形成了快餐文化。人們無法拒絕和過濾這過多的資訊,於是就陷入了看不見、摸不著的焦慮之中,影響了正常的判斷力,不再相信自己,也難以相信別人。不自覺的攀比形成了惡性競爭,為了抬高自己的價值而不顧人倫道德、宗教信仰去任意诋毀他人,這種心靈的污點不及時加以調整和洗滌,一旦爆發就只有毀滅。
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屋建瓴的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一論斷,既明確了當代教育的根本使命,又進一步豐富了培養人才的深刻內涵。「立德樹人」是我國從古至今教育所共同遵循的理念。國家最高領導層的這項決議是真正的仁政,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在當代更好的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永不褪色的思想價值觀,就需要人民的覺悟。做為普通的公民,我們雖然沒有能力直接改變和制約媒體的宣導內容,但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就是從自身做起,用實踐證明道德教育是當代所必須的,不但能淨化人心、化解沖突,更能為世界帶來永續的安定和平。
去年,末學有幸參加了一次為期七天的道德講堂培訓。百聞不如一見,七天真的能使人變好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能有這麼顯著的效果?在前往學習之前,我的心中對道德講堂沒有任何概念。一位前輩告訴末學:「學習時先清空自己,以一張白紙(的心態)去學。如果先存一個目的,就只能看到片面,不客觀了。」前輩還叮囑:「白紙就是全心全意去領受,不存成見,是完全的誠意,是真心。」聽了前輩的話,回想自己這三十幾年的人生道路,什麼時候最像一張白紙?就是剛剛上小學的時候,那時的自己簡單、純淨,對老師的恭敬心就像小草仰望天空。於是翻箱倒櫃找出了當年的照片,那恭敬二字彷佛赫然寫在臉上一般。雖然自己無法變成毫無瑕疵的白紙,但是願意以至恭敬的心參加道德講堂的學習,如同初見啟蒙老師。
道德講堂的開辦完全是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才得以成長發展的,免收任何食宿和學費,完全義務教學。沒有任何老師現場授課,除課程輔導員以外,均采取光碟教學,避免名聞利養,而且光碟內容完全經過有關部門審核批准。經驗、效果、成績都歸於國家。課程內容通俗易懂,都是愛家愛國、孝敬之道、為人之本。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在一個清淨之處,放下手機和電子通訊設備的一切干擾,與眾多來自五湖四海、經歷不同的人匯聚一堂,薰習如何做一個好人,升華生命的價值,這就像跑累了的孩子們棲息在自家院子裡的大樹下乘涼一樣,自然而又恬淡,這就是道德講堂散發出的家的感覺。記得報到當晚第一餐飯結束後,剩菜桶幾乎被殘湯剩飯擠滿了。這些殘羹就像我們身上的毛病習氣,自己不願意承認,但它確實給周圍的人和社會造成了負擔,污染了他人以及自然環境的清淨。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在「日學而不察」間,在學員們的心田裡暗暗的起了化學反應,那就是當輔導員播放關於家庭倫理、孝道慈愛的影片時,無論何種身分、年齡、性別、職業的人幾乎沒有不為之動容的,面巾紙是觀影時的必備,浸濕的都是所有成年人對於慈親忏悔的眼淚。第二天的剩飯桶裡面,殘羹明顯的減少了,就像是胡亂塗鴉的一張紙,漸漸擦去了一些痕跡,顯露出了一點本白色。七天當中,自己幾乎每晚都深深思考,難以入眠。其實光碟播放的內容雖然感人肺腑,但絕不是什麼新鮮、稀奇之作,為什麼能在短短幾天,讓這麼多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放下身價,反省自己做人的根本?首要的因素就是「良知人人本具」,因此「人是可以教得好的」。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而如何致那本有的良知就是最為艱難和關鍵的。致就是在事上磨煉,在實際行動中把握住良知的根本。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理論與修行的統一,也就是道德講堂所實現了的,將人人本有的良知推導顯露出來,落實在生活中得以受用。
為什麼這千百年來「致良知」這一兼知兼行的大難題,能在道德講堂短短七天的時間就被突破?這就是道德講堂成就的第二個因素,找對了突破口。血濃於水,孝道親情是人倫綱常的軸心,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堅毅的走過來,就是始終沒有離開孝親這個軸心。親親是人性的原生點,沒有慈愛親情,人又從何而來?誰能逃出十月懷胎的慈愛和日夜呵護的養育之恩而來到這個世界、成長於這個世界?避開親情就不可能有道德教育和社會秩序。社會之所以能正而不邪,必須一路皆從人性的原點親情出發,以綱紀人倫,規范行為,和諧社會,達到人與萬物融為一體的至高境界。曾幾何時,大眾媒體所導向的內容是來自於西方的現代意識形態下,把某種公共需要當作衡量道德的至上准繩,廢棄親情而大談公德,純屬謬論!親情是將一對一的幸福傳遞給他人,一傳十,十傳百,伸延到整個社會,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因此沒有任何一種幸福是可以拋開親情而孤立存在的,因為這是正常的人倫,只要是人,皆不能超出這個綱紀。西方社會和其公眾媒體倡導的跨越親情而建立社會公德,是以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基礎衍生出來的理論,不但不能帶來社會的和諧,還會嚴重扭曲人性和人格。
道德講堂的成就,因其抓住了「孝道親情」這一關鍵突破口,像春天的陽光融化冰雪一樣,消融了所有人的傲慢與自私。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學員,都會被人性本具的親愛之情導引,回歸到自愛的軌道上。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很多,身在苦中不覺苦的人卻很少,擺脫痛苦是個比獲得幸福難度更大的命題。痛苦是自我懷疑、自恨、與人對立的結果,只有自愛才可以轉化怨怼,解脫痛苦,從而「一視而同仁,笃近而舉遠,修德而濟世」。這就是師父上人題字的「同濟世界」的含義。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幸福既非無聊瑣事,也非奢侈之求,而是人類大家庭每一成員都抱有的一種深深向往。」在道德講堂的教學成果中我們看到了希望,道德講堂喚醒了麻木的良知,培育了幸福的沃土,保障了人類的福祉。生態文明是靠人心締造的,一個人人都有幸福感的社會,它所依靠的福祉也將是千秋萬代的。借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道德講堂的作用,天秤的一端是中華傳統文化全部思想內容,另一端是道德講堂,那麼這兩端一定是平衡的。因為道德講堂真正踐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且確實落實在生活中了,還有什麼功德能超過於此?
國際幸福日,這份幸福決議的起草人巴亞提曾表示:「當今世界利益紛爭、弱肉強食,戰火和硝煙從未平息過;在這個發展與博弈並存的時代,平安、和諧、幸福應該是人類共有的追求。全世界人民必須團結起來,杜絕戰爭,消除貧困,美化地球,共同實現世界幸福,這一全人類最偉大的目標!」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全世界人民的幸福同頻共振,道德講堂已經匯聚了強大的正能量,中國夢可以同濟世界,鑄造人類命運的共同體,帶給人類永恆的、無限的福祉。修德補過,老實念佛,以此功德,回向祭祀祖先,祈願六道冤親、法界有情同出苦輪,共登覺岸,光壽無量。
慚愧弟子上官恭敬報告完畢,敬請尊敬的師父上人斧正,亦請十方大德同修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老法師:上官這一篇報告,無論是在理還是在事,都說得很周到,確實能幫助我們解決當前社會問題。這個問題非常嚴重,而又不能不解決,從哪裡做起?從道德講堂。謝總道德講堂做了三年,今年是第四年,他真做,決定沒有名利夾雜在裡頭,所以來參加學習的完全免費,也不接受任何人贊助,你送錢給他他不要。他自己做了一個小企業,以他這個企業的收入來做這個事情,他說我這個企業每個月賺得少人數就減少一點,賺得多人數就增加幾個。從最初的五、六十個人,三年了,最初有五、六十個人,這三年之後到現在有三百多人;換句話說,他的生意做得不錯,收入可以能夠養三百人。一個月辦兩次,就是十五天,提供十五天的這些衣食住行,他全包了,所以很難得。謝總告訴我,他說現在生意愈做愈好,上天保佑,大概到今年年底,他可以能擴充到八百人到一千人。
教學完全用光碟,不用老師,地方政府的書記、市長對他這些光碟統統都看過,審查過。在前兩個月,政府在他這個道德講堂門口掛了一個牌子,潮安地區家庭道德教育基地,政府承認、肯定了。現在這個道德講堂是政府辦的,是黨辦的,用他們的名義;實際上還是謝總主持,還是謝總一個人供養,也不需要花政府的錢,做得真難得。寫這篇文章的人她去參加過,去參加了七天,學習了,她看到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全世界最有力的一個證明,證明中國傳統文化是神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讓一個惡人七天之內變成好人,讓一個貪官七天之內變成廉潔,不敢再貪污了,對國家、對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我在澳洲,我澳洲淨宗學院派了二十多個人在那邊接受訓練,台灣台南極樂寺也派了二十多個人,受訓完了之後回去如法炮制,我們用他同樣的教材,用他同樣教學的方法,試驗著來辦這個道德講堂,都辦得很成功。
我從這個經驗就想到,二十年之後可能大學裡頭沒教授了,為什麼?教授的水平都下降了,我們的文化人才一代不如一代。以後教學怎麼辦?全用光碟,把過去這些老教授的著作統統做成光碟、有聲書,用這個來學習,等於集體來學習,只要一個助教就行了,助教帶領我們。助教容易培養,助教把光碟自己先看上三十遍、五十遍,他就有能力做助教了,這種人才好培養。一個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不容易培養,要很長時間。這個很短的時間就能收到效果。除這個方法,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將來光碟教學是很時髦的,變成非常興旺的一種方法,我們帶頭做了,我相信別的國家也會做。這個政府很放心,光碟全部通過審查,對人心、對社會有不利的就可以把它刪掉。這個光碟應該大量流通、普遍流通。
這一份報告文字我預先看過,我看了之後,我告訴寫文章的同學,我說這個寫得好,應該在這一次我們清明祭祖法會裡頭分送給大眾,也放在我們學習班裡面做一次學習,讓我們的網路也能夠播出去,希望大家都看到,很好的一篇文章。好,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 開西法師、黃柏霖居士、上官居士 (第一三八集) 2015/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