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敏於事而慎於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這個“敏於事”,就看得出來他的修養在哪裡呈現?在他做事、處世當中。不能很用功,聽經、讀經都比一般的人的時間長,可是跟人相處很執著、跟人沒法溝通;做事,經典也都沒有用上去,做出來比沒有學的人還沒有章法。那他那個學習不就變執著了嗎?他沒辦法學以致用。他學了以後執著了,跟人不能和睦相處、不能溝通,那他學的是順著自己的想法,最後就產生新的執著。所以假如一個行道之人,反而學了以後跟家裡人、跟朋友,反而相處更不和諧、更不自在,這個都有問題。

  我們看,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次,有個學傳統文化的人開車。他開車,我們坐在後面,結果他邊開,他就這樣轉過來跟我們聊天。我說:“你開車不要往後轉頭,這樣有點危險。”他說:“你放心,我們都有上天保佑的。”首先,有沒有上天保佑,得先守規矩,你開車這樣子就不守法律常規了,是吧?再來,你假如把保佑都用在“自己做的不對都有保佑”,這就錯了。要跟天理相應才有保佑。

  包含很多時候,我們學了以後,要求別人都比較高。“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比方說,朋友生病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帶他去看醫生,能夠把他病治好的醫生。你總不能,他生病了,“業障真重!你這幾天都起什麼念頭?才會造成這種病。你首先從念頭反省,你的病就好啦!”你說他講的有沒有道理?“你不知道一切法從心想生嗎?依報隨著正報轉,你心一轉,病不就好了,趕快忏悔!”我都講得有點講不下去了。真的,這都有可能會發生的。要不愈學愈執著,而且好為人師,那怎麼是好學?你看,這些經句要背得出來也不簡單。

  十幾年前這些話我也講不出來,現在學了以後,假如沒有從心地的柔軟,現在也拿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是吧?本來身上不懂這些道理,還沒有佩劍,現在學一條就配一支刀,見人就砍。所以不從格物下手、不從調伏貪瞋癡慢下手,就學到形式上。沒有從心地真實功夫的話,“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尤其這個好為人師,一定增長。

  真的學得好,在處世待人當中體現出來。跟人家共事,“敏於事”,這個“敏”在哪?首先他很謹慎,什麼事情做好規畫。“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們現在變成,這些道理沒有領會清楚,都沒有做好准備,“你放心,祖先會保佑的,不要擔心。”事情做不好,也沒有反省,說:“隨緣,過去就過去了,隨緣。”做事的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我們反而不能領受,拿著一些好像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其實是順著自己的習氣。

  你看,我們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隨緣”兩個字。什麼是隨緣?隨緣下面要隨緣“盡分”、隨緣“盡力”。你隨緣沒盡力叫隨便、叫不負責任;你太強求了,叫攀緣。所以隨緣是中道、隨緣是智慧,不能把這兩個字拿來變借口。所以事情還是要非常慎重、盡心的去對待。所以“敏於事”,事前的規畫。再來,做的過程當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這個都是“敏於事”。這個體現什麼?《曲禮》曰:“毋不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佛門講,“禮敬諸佛”,事情也是諸佛,也是要恭敬對待。

  “慎於言”,言語要謹慎。因為言語它能體現忠信,你已經講出去的話,你就要盡力、你就要守信。所以這個時候,都要很謹慎的去應對,你不能輕諾。“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我們之前講到老子的“輕諾必寡信”。你事情沒有考慮清楚,“度德量力,審勢擇人”,都沒有清楚,輕易就回答,這是不穩重的表現。所以學問有沒有用在你的言語當中,很重要。


 

上一篇:蔡禮旭:念頭轉了境界就變了
下一篇:淨土與禅能不能同時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