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十八頁:

  疏【今謂約生滅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則無明所覆,失本流末,渾亂真體,故名曰濁。如澄泥沙,復使淨潔,斯之謂清,即指轉五濁而成清泰也。】

  這一段文對我們研究佛學的同修來說是非常的重要。許多同修問:無明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蓮池大師在此地把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不過這段文的意思有相當的深度,一定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注解裡面多半是引用《大乘起信論》的文字來解釋。

  『約生滅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這就是無明怎麼起來的,給我們說出這個原因。請看注解:

  演【約生滅門者。】

  就『生滅門』上來看。

  演【上明性一科,是約真如門說。】

  前面「明性」這一大段落,是從『真如門』來說的。「真如門」裡面所講的完全是本性的性體,不生不滅,是從法性上說的,「生滅門」是從法相上講的;相則有生有滅,性是不生不滅。

  演【今贊經,是約生滅門說也。】

  現在我們是贊歎這部經,這就是序分裡面的第二段;序文一共是五段,這是第二段。贊經是從生滅門來說的。

  演【論雲。】

  這個『論』是《起信論》。

  演【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二門是一心裡面建立的,決不是有兩個心,一心裡面有二門。

  演【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一個是從真心理體上說的,一個是從真心作用上說的,可見得還是說的一樁事情。從心體上講,這就是『真如門』,從心的作用上來說就是『生滅門』,所以生滅與真如是一不是二,就是體用是一不是二。懂得體用的關系,你就曉得一心二門的意義。

  演【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佛學十四講》第一講開端說「一切智,知法總相」,總相是從體上說的,總相是空相,所謂是萬法皆空。空不是無,空是有。我們凡夫最怕空,認為空了就不得了,非常恐懼、恐慌。凡夫著有,著有就有煩惱、生死、輪回,麻煩大了。如果你真正了解空,煩惱沒有了,煩惱空了、生死空了、輪回空了,你所證得的是法身、般若與大自在。空的功德利益的殊勝,實實在在是無法形容的。凡夫怕空,學佛的人不怕空,空才能夠見性,才能夠與一真法界,就是法門的本體相應。這是從真如本性上說的。

  『真如』這兩個字,妙極了。「真」,不但講性真,相也真,一真一切真。悟了確實是這個境界,沒有一法不真,所謂是「諸法實相」,實是真實相。可是一迷了之後,一切都迷了。迷了,找一樣真的也找不到,為什麼?完全被迷情覆蓋,找不到真實法。諸位要細細體會「如」的意思。智者大師在《法華經文句》裡面,把「十如是」用三種方法來讀,就變成三十句,又從三十句演變為百界千如,這就是看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法」是法相。法相如其法性,法性如其法相,換句話說,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性相不二,性是真的,相也是真的,所以叫「真如」,這就是《般若經》裡面常說的「諸法實相」。

  《彌陀經》修行的境界有上中下三品,好比讀書成績有上中下三等。甲等的成績,這是最高的,理一心不亂就見到真如,見到這個境界;乙等的成績是事一心不亂,這個境界沒見到;丙等的成績,當然更見不到了,那是功夫成片。可是諸位要曉得,丙等就算及格了,決定可以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慢慢把這個境界往上提升。終極的目標一定要證得真如,證得實相,這在淨土裡面稱為實報莊嚴土,理一心不亂才能夠證得。

  演【心生滅者。】

  「心生滅」是我們現前的境界,這個意思比較容易懂,「心真如」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心裡的念頭,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一天不曉得打多少妄想,這就是心生滅門。生滅心是真心的作用,這裡面就有迷、就有悟,悟了就叫「如來藏」,迷了就叫「阿賴耶」。《楞嚴經》說得好,阿賴耶跟如來藏是一樁事情。為什麼叫如來藏?如來就藏在其中。生滅心可以說是真妄和合,有真有妄。悟了,它是真的;迷了,它是妄的。可不是說它一半是真,一半是妄,那就搞錯了!沒有半真半妄的。悟了就叫如來藏,迷了就叫阿賴耶。

  演【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雲雲。此即生滅門也。】

  『阿黎耶識』就是阿賴耶識。學佛的宗旨是破迷開悟。所謂凡夫就是迷了如來藏,生滅心裡頭迷了如來藏,一迷一切都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不出來,這是迷失了。

  演【以不如實知。】

  不能像諸佛與大菩薩們真正的了解『真如法一故』。所以《華嚴》稱為「一真法界」,整個法界全體是一不是二。所以在真如門裡面講,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本體;心生滅時,一法界大總相法門用,作用。諸佛菩薩的作用大自在,像《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的作用是無礙的境界,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在。可是迷了之後,我們這個果報,現在受的是一切苦,不平等、不自由,這個麻煩大了。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這是眾苦之因。所造的是縛具,所造的是分別業,迷了才干這些事情,才有六道輪回生死不斷。

  演【不覺有其念者。】

  『不覺心起而有其念』,不覺的心是一個迷的心,就是無明。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還在三細相之先。

  演【論雲:阿黎耶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我們修行要依它的『覺義』,要離它的『不覺義』。凡夫所用的,可以說權教二乘、外道、凡夫統統用阿賴耶裡面的「不覺義」,所以才迷惑顛倒。正如同《地藏經》所說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因為他起心動念是依那個不覺的心。

  底下給我們注解,什麼叫「覺」,什麼叫「不覺」,一定要搞清楚,這就是我們修學的處所。

  演【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

  這四個字要牢牢的記住,什麼叫覺?『心體離念』就覺了。現在最麻煩的,我們一天到晚起念頭,念頭沒離開,換句話說,有念頭就是不覺。不覺而有起念,覺了就沒有念了。你的念愈多就是迷得愈深,幾時沒有念頭就覺了。這就是覺迷的現象,我們一定要認識。覺的相是心裡面沒有念頭,迷的相就是有念;不覺就有念,覺就沒有念。覺的時候:

  演【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心體離念」,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一證一切證,既然證得清淨法身,當然圓滿報身就現前了。圓滿報身是智慧成就的;覺就是智慧,智慧就現前了。覺起了作用,就是千百億化身。三身圓證,只要你能夠真正做到心體離念。佛與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所以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在這裡打妄想不是好事情。

  所以學佛,我一再提示,佛法不是世間的學術,換句話說,用世間做學問的方法來學佛法,那就糟糕了。世間做學問的方法都是不覺而有其念,你用有念來學佛法,怎麼能入得了門?古德講得好,我們在講席中一再提示,希望大家牢牢的記住,而且要會用,聽經要「消歸自性」,消歸自性就是心體離念;這歸到自性,因為自性沒有念。句句聽得清清楚楚,決沒有一點分別、執著、妄想,才叫消歸自性。如果你把所聽到的統統記在心裡,那是不覺而有其念,就變成世間法,這是決定不可以的,那樣學佛,無量阿僧只劫也不能成就,那就是凡夫。

  就像《金剛經》所說的,我們與會的大眾,每一位都是善根深厚,過去生中都親近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親近那麼多諸佛如來,現在還當凡夫,還是一塌糊塗,原因在哪裡?就是你不懂得消歸自性,完全記言語、記文字,著了言說相、名字相,起心動念著了心緣相,沒有離念,所以不能成就。今天把這個毛病真正明白了,痛改前非,這就叫改邪歸正。邪是什麼?有念!不覺而有其念,這是一切邪知見的大根大本。我們修行從根本修,治病從根本治,從這個地方下手。

  有同修告訴我,這個《經》在這一段期間講得很深,聽不懂!縱然聽懂了,日常生活當中也用不上。用不上也得要聽,還得要認真的聽,不聽不行!多聽就是薰習,聽久了就會用。我自己也是過來人,我最初學的時候比你們還困難,那時候老師給我們講這些,沒有我講得這麼清楚。一定要體會,要有耐心!我入這個境界,給諸位說,差不多是學佛二十年才入境界。這麼多年來锲而不捨,沒有一天放松過。最初聽經,老師也常講「消歸自性」,「轉識成智」,我也會講,可是不知道怎麼消法,也不知道怎麼轉法,反正就這麼說就是了,以後才逐漸懂得一些。

  我告訴諸位,要真正想能體會入進去幾分,如果只是在台下聽很難,恐怕二十年都沒有消息。我提供諸位一個方法,就是你要上台講,天天講,縱然不能天天講,一個禮拜也得講三、四次,能夠講上二十年決定有消息,這是我自己的經驗。所以我覺得學生是在台上學,不是在台下學,台下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學生在台上,不是講經,是天天在這裡作心得報告。換句話說,每天都有這麼多老師在督促你、監督你,才會成功。一個老師、兩個老師眼睛太少了,可以騙騙他,可以偷偷懶,馬虎一下就過去了;幾百個老師,幾百只眼睛,這個瞞不過的。

  一定要認真努力,自己才能夠入這個境界,曉得如何消歸自性,如何轉識成智。真懂得就不難了,到那個時候才叫真修行。不能運用這個原則,可以說都是盲修瞎練,很難收到顯著的效果。譬如修忍辱,很多人都說,事實也是如此,忍耐有限度,到了極限會爆炸。為什麼爆炸?沒有消歸自性,沒有把它消化掉,存在那裡,愈存愈多,當然到最後要爆炸。會的怎麼樣?它一來,就消歸自性,沒有了,一來就化掉了,沒有攢積,化成什麼?化成智慧,化成禅定,化成功德,它變化,這個變就是轉變,豈不是轉識成智嗎?貪瞋癡慢都是識心裡面才有的東西,一接觸就變成智慧,這叫轉識成智。

  到這個時候才真正證得『平等法身』,法身是平等的。平等心才見到平等法,才見到平等境界。十法界,上自諸佛下至阿鼻地獄完全平等,無二無別。像禅宗黃龍祖師勘驗學人:「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就是上與諸佛平等;他再伸出一條腳,「我這個腳像不像驢腳?」驢是畜牲,下與畜牲平等。這是顯示一真法界,要懂得他這個意思。我們凡夫看到決定不平等,那是沒入門!所以才講十法界。十法界平等了,就是一法界。一法界裡面,有沒有佛菩薩、餓鬼、地獄?給諸位說,有;相上有,性裡面沒有。成佛,我們的真如本性沒有增一點,墮到阿鼻地獄,真如本性也沒有損壞一點;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相有體無,事有理無。理上沒有,不是說相上也沒有了,那就錯了,相上是有的。相是不覺那一分變現出來的,不覺心起,變現出森羅萬象;一覺,那個不覺也覺了。覺不覺,不覺的理事都明了了,沒有一法不明了,於是在一切境界裡得大自在。

  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樂受,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沒有樂?這個樂,給諸位說,是苦樂之樂,相對的;因為平等境界,在阿鼻地獄沒有苦受;一切受離開了,受是假的,不是真實的。苦、樂、憂、喜、捨,這是講凡夫五大類的感受。到你心體離念的時候,苦樂憂喜捨的受統統沒有了,這個時候的受是一味的,清淨平等,這種受才叫極樂。所以,苦樂憂喜捨那個受統統是苦,不覺裡面才有,覺了之後沒有,覺了以後有真樂。

  演【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這幾句是蓮池大師《疏》裡頭的文,蓮池大師自己寫的,也是引用《起信論》的。

  演【今釋不知真如法一。】

  我們現在不曉得法界是一真,這就是生死輪回的病根。『真如法』是什麼?是法界全體。佛門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或者說盡虛空遍法界)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很不好懂,我們很難接受。怎麼說『法一』?我是我,他是他,我跟他怎麼能合一?決定不能合一。永遠沒有辦法承認這是一體的,這是迷,這是不覺,所以你才一切法裡面生了這些分別執著。這都是分別執著所劃的界限,離開分別執著,這個界限就不存在。所以,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諸位想想,這個萬法是不是歸了一?萬法本來是一,這些分別執著是虛妄的,決非真實。

  我舉一個淺近的比喻,我們這個地球是一個整個的,地球是一。可是這些人在地球上,這個人劃一塊,這是我的國家,那個人劃一塊是他的國家,好了,兩個國家邊界上就要打仗,互相殘殺。如果他忽然覺悟,原來這是一,並沒有界線,一家人!他就不打仗了,就沒事了。所以這些界線,就是人分別執著才生起的。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人很聰明,聰明到了極處,科技武器發展到最後的結果,把人類整個都毀滅掉。聰明人才會把自己毀滅掉,為什麼干這個事情?分別執著。要曉得,真心裡頭原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有分別執著,這是「不知真如法一」。諸佛菩薩絕對不打架,決沒有爭執,為什麼?他曉得「真如法一」。一切眾生得樂受,他自己很快樂,就是自己的樂;一切眾生有苦,他也很苦,就是自己受苦。這個了不起!這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麼?因為是一體。

  諸位每天睡覺都會作夢,好好的想一想那個夢境,能作夢的是我的心,所做的那個夢,夢裡頭哪一個人不是自己?都是自己變出來的。夢到一個親愛的人,是你自己心變現出來的,不是那個人從外面跑到你夢裡面去,不是的;夢到討厭的人,那個人也是你自己心變現出來的,並不是討厭的人跑到你夢裡面去。你才真正覺悟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夢裡面有情無情、山河大地統統是自己,豈不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夢境的時間短,你一下醒過來,能想得通這個道理。所有的境界是一,是一個心所現的,都是自家所現的。可是你醒過來之後,其實還是在作夢,做一場大夢,這個大夢你就沒辦法覺悟了,你不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性不覺而有其念,現的這個境界。

  真如本性是什麼樣子?現前依正莊嚴就是真如本性的樣子。如果是夢中,你夢中那個心是什麼樣子?夢中境界就是心的樣子。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全夢是心,全心是夢,心跟夢是一不是二。十法界依正莊嚴,跟我們的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如果諸位真正能從這個地方體認,你就證得法身。好像在夢中,我忽然覺悟到我作夢了,整個夢都是我自己,那就叫法身。法身是全體,整個境界原來就是我自己,這就叫證得法身。所以法身顯現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不承認,不知道依正莊嚴是一體!一體裡面起分別、執著,這個不得了!覺悟了、明白了,法界是和睦的、是自在的。迷了,他因為有分別、有執著就有斗爭,就要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要受無量的苦報。「不知真如法一」,這句話的意思是:

  演【謂不了如理一味也。】

  『了』是明了。他不明了一切相如其理,是一味不是二味。『一味』就是平等的意思,一切法確實是平等的。性中平等沒有話說,我們都能夠肯定。相中平等,縱然森羅萬象種種差別,那個相是一不是二;相的基本、物質的基本,就是基本粒子。森羅萬象,都是基本粒子組成的;在佛經裡面叫做「極微之微」,也叫做「鄰虛塵」,十法界森羅萬象就是這個東西組成的。你要是看到基本粒子,一切相平等,一相無二相,沒有兩樣東西,是一樣東西。而且這一樣東西,這是相分,相分與見分同一個根源,更平等了,見相同源。

  相從哪裡來的?相是見分變現出來的,實在沒有這個東西。諸位如果真正通達這個道理,契入這個境界,才曉得一切現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性是空的,相也是空的。這個空不是無,空是有。為什麼「有」說它空?因為它不可得,確確實實不可得。我們要細心去體會,眼前無論哪一法俱不可得,不可得這是事實,這是真相。你要是把得失的心捨掉,得自在了。不可得裡頭想求得,痛苦!俗話常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們看到哪一個人死了,他帶些什麼東西去?一樣都沒帶去,這就說明不可得!可是我們現在還沒死,還要得。其實每天晚上睡覺睡著跟死了有什麼兩樣?換句話說,每天晚上你都要死幾個鐘點,你還不覺悟,這很愚癡!

  這個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你的,連這個身體都不是的。你仔細想,睡著了,這身體還是你自己的嗎?睡著作夢去了,早把這個身體忘掉了。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何況身外之物!作夢的時候,身都帶不走,你還能帶什麼?所以一個覺悟的人,天天警覺、時時警覺、念念警覺,要有這麼高的警覺心才能入門。佛法句句跟我們說的是真實法,沒有一句妄語,決定不欺騙我們。如果我們想真正得自在,一定要了解事實的真相。

  福報、受用是稱性的,所以你真正入了門,得大自在。這個假相也非常之殊勝,你看看《華嚴經》前面十二卷講的華藏世界依正莊嚴,那種享受,我們人間沒有,不但人間沒有,天上也沒有。他那個富貴享受從哪裡來的?不是人造的,也不是修來的,是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稱性的福報,你只要見了性,你只要把得失取捨這個念頭打掉,你的受用就那麼樣的自在,完全稱性。如果你沒有能夠打掉,你這個真性裡還有一分不覺,那你這個福報是修來的,為什麼?稱性的福報不能用,不起作用。

  我再舉個比喻,稱性的福報好比你家裡的財產,假設你銀行裡面有百萬的存款,那是稱性的。現在你上街去吃飯,口袋裡沒錢,窮得不得了;雖然有錢,那是稱性的,可是現在你身邊沒有,拿不出來。現在身邊零用錢,修得的。如果稱性,就不是修得,那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你說,哪一種福報大?曉得這個道理了,趕快求明心見性,見了性,福報才大,真大!見性,就是淨土法門所講的一心不亂。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到一心不亂,稱性的福報就現前。

  我們現前在迷位,我們的福報是修得的。經上常跟我們說:修財布施得財富。你過去世修得多,這一生得的財富多,發大財;你前生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物質生活一定貧乏,這是一定的道理。你修法布施,這一生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這一生得健康長壽。有果,一定有因。在迷位,修因得的這個果報,因果絲毫不爽,這是修來的。既然修因可以得果報,果報能不能捨掉?給諸位說,捨不掉,因為有因在。你說「我得這個富貴果報,我不要了,我送給別人」,可以,你能夠送給別人,沒幾天又來了。你命裡面有!命裡面有,丟都丟不掉;命裡面無,怎麼求也求不到,就是這麼回事情。以前大陸供的財神是陶朱公,就是春秋時候的范蠡,他一定是菩薩再來的,真了不起!他幫助越王勾踐復國,功勞非常大,國家光復了,他功成身退。他不做官,改姓名叫陶朱公,做生意,三聚三散。沒做幾年,發了大財,他把這個財普遍布施救濟窮人,統統散光,再從小本生意做起,沒幾年又發大財。這說明他命裡面有,捨都捨不掉。這是說我們在迷位的現象。如果是稱性,一切福報是自然的,不是修得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修因要緊!

  菩薩法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修布施。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唯有真正能放下,才會看破,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幫助你放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解脫、是自在,三德裡面般若、解脫、法身就在其中。你不是要證三德密藏嗎?那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這一段講,他不能明了法界是一。

  演【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如實知。即此不知,即是根本無明。】

  什麼叫『如實知』?如實知就是見到心性。心性兩個字連在一起講,「心」就是第八識,「性」就是真如本性。性是心之體,心是性的作用。心性連在一起是指體用不二,體用是一不是二。分開來講,有的時候心就是性,性就是心,要看上下文這個句子的意思。兩個字連在一起,一個是講真心,一個是講妄心;真心是體,妄心是作用。

  如果你見到心性了,心性是一,體用不二,體用一如,心就常住。《楞嚴經》上說的「常住真心」,住就是不動的意思,動就不住了。常住真心,常住的心是清淨寂滅心,也就是心體離念的心,沒有一切妄念,這是真心,這就叫「如實知」。這個「知」,就是《法華經》所講的「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實知就是佛知佛見,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正知正見。可見得,正知正見是從心體離念裡面生出來的,換句話說,是從真心裡面起來的。真心起作用就是佛知佛見,就是如實知。

  『即此不知』,他不如實知,那就是胡思亂想、處處猜疑,就變成這種現象。『即是根本無明』,佛法裡面講的根本無明就是指這個,就是最初這個一念不覺,於真如法界不能夠如實知,這叫做根本無明。無明就是不明。

  演【心起有念,即是業相。】

  這兩句要特別注意。心裡頭起念,就叫造業。什麼人不造業?如來才不造業。菩薩都造業,菩薩叫「覺有情」,有情就是他造業,雖造業他覺悟,覺而不迷,就叫菩薩。真不造業,就是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覺悟之後,造的業叫做淨業;不覺,造的業叫染業。業有染淨,染業裡面又有善惡,惡是染,善還是染。惡業果報在三惡道,善業果報在三善道,他出不了輪回,為什麼?統統是染業,染污我們的真心。淨業雖然有業,不染,所以他能夠超越三界,道理在此地。諸位要記住,心不能有念,心有念就是「業相」,這是阿賴耶三細相頭一個相。

  演【論雲: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也。】

  業是事業,「業」就是造作;不造作不叫業。『心動』,就成了業。心是虛的、心是寂靜的、心是離念的,這些意思總得要明了。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我們這個心很惡要把它修成很善,固然是修心,你還是修的染業。假如你真正明了,心是空的,心什麼都沒有的,你修寂靜法,這叫真修行。

  佛法常用「圓」來代表,所謂「法輪常轉」。圓,諸位想想,圓心有沒有?當然有。在哪裡?找不到!真心就是如此,它有,但是它是空的。心,確確實實什麼都沒有,它起作用就好比是圓周,大轉法輪,妙用無窮。所以學佛是修心,修心就是修這個心的湛寂虛靈。心一定要虛,什麼都不能夠有。可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換句話說,妄想始終不斷,連睡覺都不老實,還作夢,作夢就是打妄想,你就曉得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修行容易,修心難!而念佛這個法門對於修心來講是一付清涼劑,是非常妙的藥方。你不是有妄念?好,妄念洗不掉,把這個念頭轉。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把一切妄念轉變成一念,這個法子妙!這一念的功德無量無邊,雖然這一念還是妄念。把所有拉雜的妄念整理統一了,歸到一個妄念,這是佛法修學的要領。只要這個念頭歸一,歸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久而久之,一定會恍然大悟,那就得理一心不亂,就證得真如法一,換句話說,證得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一真法界」。實是真實,真實法只有一,唯有真實法才叫莊嚴。一切虛妄不足以稱之為莊嚴,唯有真實才是真正的莊嚴。

  我們要特別注意,心動就造業了。所以,要趕快轉業,把起心動念轉成阿彌陀佛,把我們的染業轉變為淨業,就是從這個地方轉。你會轉,這就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捧著經本念經,數著念珠念佛,敲著木魚,天天在那兒磕響頭,不是在這形式上,那都是做表面功夫。真正的修行是要在心地上做功夫,起心動念處做功夫,念頭才起就轉成佛號,這就叫做「從根本修」,我們現在要從這個地方做。

  這個地方做,是不是從業相下手?不是的。雖不是,是向業相這一個方向沒錯,但是沒能轉業相,為什麼?這個業相是極微細的動,這個微細的動、起心動念,我們自己不能覺察。譬如你晚上作夢,心動才有夢境,那個心動你能覺察到嗎?覺察不到,太微細了。我們現在能覺察到的是粗念,貪瞋癡慢這個粗念頭,細念頭覺察不到。像業相這個細念頭,大經裡面說八地菩薩才能覺察到,所以到八地才能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是講圓教,從初住見性到八地,這裡面三十八個菩薩位次。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念到三十八年級。這個等級一共是四十一個,四十一年級畢業,到三十八年級才見到微細的念頭!我們今天粗念自己能夠覺察出來,這個念頭一起來馬上轉成佛號,這就是了不起的功夫,這是我們修行下手之處。

  所以古德講,大乘佛法的行門,這個修行不在跡相上,是在起心動念之處,特別要注重這些。形式也不能廢除,形式是大慈大悲接引眾生,這是它最殊勝的作用,能夠影響那些還沒學佛的人,個人修學就不需要重視這個形式。有很多同修的家人還沒學佛,如果有這些儀式怕家人反感、毀謗,甚至障礙,你就在心地上用功夫。如果家人不反對就可以用儀式,為什麼?這個儀式能影響你的家人。他雖然不拜佛,看你天天拜佛,他阿賴耶識落下拜佛的種子,他不念佛,天天聽你念佛,這個念佛種子也落在他的識心裡面,這就等於你度了他,只要他不反對。如果他反對,總得要避免,不拘形式,一樣是圓滿功德。

  演【然此雖動念而極微細,緣起一相能所不分,即當黎耶自體分也。】

  這是三細相,是非常微細的念頭。就因為這個念頭動了,所以才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宇宙從哪裡來的?就是不覺心動而來的。我們晚上睡覺,不覺心動就現夢境。我們真如本性裡頭不覺心動,就現十法界依正莊嚴。『緣起一相能所不分』,能動、所動,能現、所現,在最初一念當中,實實在在很不容易辨別。為什麼不容易辨別?這也說明動與靜是同根同源,同一個真如本性自體,『即當黎耶自體分』,就是阿賴耶的自體分,唯識四分所講的自證分,就是它的「自體分」。所以在最初,見、相是同源的。見分是「能」,相分是「所」,能所同源,所以最初這一念很不容易區分,幾乎是一樁事情,必須讓它相續增長,見相兩分就愈來愈清楚。

  到這個地方只解釋了一句,『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這一念關系非常大,這一念當時沒有能夠覺察,才演變成我們現前這個境界。

  演【無明所覆,失本流末者。】

  『本』是一真法界,『末』是十法界;「本」是真如本性,「末」是三細六粗。

  演【無明,即根本無明,即不如實知也。覆,謂覆蓋真性。本即真性,末謂三細六粗,既失本自流末。】

  『三細六粗』就變化成我們現前六道輪回,變現出諸佛的國土、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就是大千世界。所以是自己迷、自己造、自己受,這裡面決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如果怨天尤人,這個業就愈造愈重,愈陷愈深。一定要覺悟,一切的境緣是自作自受。覺悟的人是菩薩,菩薩不怕果報,逆來順受,受得很自在。因為他在這裡面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好像在作夢一樣,曉得「一切法俱不可得」,所以無論是逆境、順境,無不自在。覺悟的人才辦得到!迷惑的人不行,他得不到自在。《佛學十四講》裡面說,「惡難遣,好難求」,勉強的要把惡斷掉,要去求好,求不到的!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真正要懂得求,一定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修學,那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今天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十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17

 

 

上一篇:把春天的味道卷起來,馬蘭核桃雞蛋卷
下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說佛經讓人明三世因果出輪回苦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