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鑿壁四十載,老和尚獨建“空中梵閣”
釋法妙和尚 讀者王先生一次路過連江琯頭壺江村時,偶然看見了一座大部分建築懸空在山坡上的寺院。村民告訴王先生,這裡以前是一座陡峭的山崖,四十年前有位和尚在這裡開山鑿牆,幾乎全是憑借雙手的力量將山崖鑿平,並建起了房捨。 “這位和尚如同愚公移山般的毅力與執著,令當地的村民十分感動。”王先生趕緊給我們報料,希望我們也能來看看這座奇特的“空中梵閣”。 近日,記者拜訪了這位令人生敬的和尚,聽他講述了開山鑿壁40年的經歷。 怪夢中他來到了“白土洞” 開山的和尚法名叫釋法妙,年近70歲了,但身體還十分健碩,走山路健步如飛,年輕的記者有時跟不上他的步伐。釋法妙長老笑著說,由於常年開山的關系,他已經習慣走山路了,不會覺得累。 時光追溯到40年前。那時釋法妙長老還沒有出家,20歲出頭的他當上了壺江村的一個土匠。他說,當時自己日度三餐、夜度一宿,過著最普通的生活,開山鑿壁的事原本是連想都不敢想。 我不是壺江村當地人。我小時候一個人從閩侯流落到這裡,去投奔當土匠的叔叔。我的手藝,就是叔叔教的。那時我還不知道壺江村內有個白土洞,也就是後來開山的地方。一切改變的開始,都要從一場奇特的夢說起。 1966年春夏之季,我做了一個夢,這個夢我之前沒有做過,之後也再也沒有做過。夢境中,一只蛤蟆跳跳跳,把我帶到了島上旗山的一個小山洞裡。那個山洞好像非常深。我跟著蛤蟆,順著洞口往裡走,忽然蛤蟆不見了——它轉眼間變成了一個中年人。中年人對我說了一番勉勵的話。之後,夢就結束了! 醒來後,我似乎做什麼都沒有興趣,腦子裡反復萦繞著只有那個夢境的片斷。但是真有這個洞嗎?我起先有些懷疑。 熟悉地形的村民說,旗山上確實有個白土洞。我找到白土洞一看,洞口與夢中所見一模一樣,洞裡冷飕飕的,還有蝙蝠。可是,這個洞的面積遠比夢中小。夢中的蛤蟆好像是帶我走到了洞壁之後的地方。 我做了一個決定,要把住的地方安在這裡。繼續勘探了幾次白土洞後,我想出了一個初步的開山計劃:把洞穴鑿寬,還要開出一條上山的路。 一人之力開始鑿山 在我們看來,那或許就是個平常的夢,但釋法妙長老卻堅信這個夢是個預兆。他放棄了土匠的生活,走上了“愚公”之路。 開山計劃剛定下不久,“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壺江村離縣城較遠,受“極左”風波的影響較小。可是釋法妙還是只敢低調地開山,生怕節外生枝。由於沒有幫手,開山鑿壁的工作絕大部分是他一個人完成的。 我在山上搭了一個竹棚,吃住都在竹棚裡。每天上午,我背著一堆土匠、石匠用的工具爬到白土洞。山巖非常陡,只能用手來攀爬。 洞裡的石頭很硬,我是用錐子一捶一捶地敲打巖塊,將洞穴一尺一尺地鑿深。由於洞很高,鑿下的廢石料不少是直接滾到了山腳下。 手掌上的水疱被擠出血絲,裸露的皮膚被太陽曬得發疼,這些苦頭在開山時我是經常吃的。但最艱苦的還是沒有資金。鑿山時,我把積蓄全拿了出來,但我不願意伸手向別人要錢。 由於條件太差,我連雨衣都沒有,下大雨時就用塑料袋裹在頭上,繼續鑿山。工具也是最普通的,就是鑿、錐、斧、扁擔之內的東西。 開山也很危險。有時在高空施工,我要用繩子綁在腰部,等於今天的“保險帶”。記得有一次,我在施工時從七八米的高處摔下來,當場昏了過去,多虧醫生救助才蘇醒過來。傷略微好一些後,我又回到了山上。鑿山的事一天沒有完成,我一天也捨不得休息。 起先還有人以為我是在開鑿梯地,但慢慢地村民大都知道了我是修佛寺。大部分村民很理解我,沒有把這事向上級“革委會”打小報告。有人見我把幾乎所有時間都用在開山上,便好心地勸我去休息。我搖頭謝絕了:“不辛苦,我要堅持下去。” 十年之後終於鑿出了一片天 整整十年後,寺院的雛形終於在釋法妙長老手中完成了。每層建築都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裡面卻如同迷宮般曲折幽深。“欄桿之外是絕壁,禅房就在山巖中”,這就是寺院的寫照。 但釋法妙長老說,工程還不能算完成。在接下來的30年時間裡,他又傾力將寺院修葺、擴大。1980年,連江縣宗教局正式為這座寺院定了一個名稱:明心寺。 剛開始開山的時候,進度很慢,有時一天只能鑿巖石幾尺。所以過了10年的時間,我才大致把寺院的雛形開鑿出來。接下來,就是依照山形把寺院臨空延伸出來。明心寺大部分建築都是臨空的,底下用柱子支撐地板。抬頭看, 天花板就是巖石。 由於我當過土匠,所以開山鑿壁時的圖紙,幾乎全是我自己畫的。這樣做的好處一是我最熟悉這裡的地形,能夠因地制宜,二是自己設計可以節省不少開支。 山上每一寸能夠利用的地方,連一個拐角,我都巧妙地應用起來。原先寺院的面積才500多平方米,現在已經擴大了兩三倍。 如今我還想修繕明心寺,繼續擴建車庫、假山之類的東西。不要看我年紀大了,只要一提起開山建寺的事,我全身都是力氣。寺院中不少家具、裝飾,也是我自己做的。 比如大殿中的花瓶架子,不少人還以為是木雕的,其實是我用水泥做出來的,外面塗上一層漆,簡直可以亂真。 記者手記 壺江村島是個美麗的小島,離海很近。明心寺處在壺江村島的制高點上,俯瞰可以看見大海,風景非常好。 跟著壺江村老村主任俞寶興左拐、右拐、再上爬,不知轉過了幾層山洞、幾處樓梯,我們這才進入金碧輝煌的大殿。俞寶興說,由於依山而建,第一次到這裡來的人很可能會迷路。真正最熟悉這裡的人,恐怕只有釋法妙長老一人。 釋法妙是個很虔誠的人,平常不大出島,大部分時間都在寺院裡修行。記者問他:“有人稱你叫‘愚公’麼?”長老笑著說:“有吧。但愚公是把山移掉,我是把山改造。” 俞寶興說,要不是釋法妙長老開山鑿壁,這裡恐怕還是荒山。記者握了一下長老的手,很粗厚,如同老農的手。 長老說,現在如果再鑿山,人可以用電鑽之類的工具,可惜那個時候沒有這些高科技,只能靠力氣。但對於開山鑿壁40載的事,長老一點也不後悔。站在寺院的最高點眺望著天空,長老的臉上露出了平靜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