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幸福人生 :尊師重孝

 

人為什麼要孝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家庭中最重要的分子是親與子,夫與婦。親與子的成因,是由於血統的結合。所以親與子之間,有一種自然的愛。這種愛在親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父母對待子女應該竭力愛護,並教養他們;子女對於父母應該敬重承順,並奉養他們。

  幼兒是要靠父母撫養的,否則就難免保育失當,老年是要靠子女奉養的,否則就蕭條無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善生經裡,規定親與子之間,有五個互相對待的條件。

  子女敬養父母的五條:“一、供奉能使無乏。二、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不斷父母所為正業。”

  父母對待子女的五條:“一、制子不聽為惡。二、指授示其善處。三、慈愛入骨澈髓。四、為子求善婚娶。五、隨時供給所須。”

  可知釋尊教誨我們,是要父慈子孝的。

  為什麼要孝

  石天基居士說:“凡人在初生之時,一刻也離不得父母,半載周歲,認得人的面目,在父母懷中便喜,若別人抱去便啼;自三四歲以至十四五歲,饑則向父母要食,寒則向父母要衣。這時人人皆知道親愛父母,及至娶了媳婦,添了房中許多恩愛,就與父母間隔一層了;及至生了兒子,又添了眼前許多恩愛,又與父母間隔一層了。若遇著賢孝的妻子,就是家門之幸。遇著不賢孝的妻子,這個在枕邊說公婆的是非,那個在膝前說爺娘的厚薄,三言兩語,蓄積心頭,反覺得父母有許多不是。日深月久,妻子漸親,父母漸疏;妻子漸厚,父母漸薄。只知房中妻子是自己的,把兩個老人家丟在堂上,冷冷清清,全然不管。絕不思你當初十四五歲以前,何曾有妻?何曾有子?那時候懷抱你的是何人?衣食你的是何人?今人不孝順的事也甚多,且將眼前的,說幾件與你們聽:假如父母要你一件東西,值些甚麼?你就生一個吝惜心,不肯與他。要知你的身子也是父母生成的,何況身外之物呢?父母吩咐一件事,沒甚的難干,你就生一推托心,不肯從他。要知死亡尚且不避,何況是勞苦的事呢?又何況是容易做的事呢?父母說了你幾句,或罵了你幾聲,或打了你幾下,你就生起瞋恨心來,不肯服他,甚至反面相向,怒目相看。要知道你奉承勢利的人,無所不至,就是被別人罵,別人打,也甘心忍受的;只是遇到了自己的父母;便生瞋恨了。你何不將那奉承勢利人的念頭,來奉承父母,性氣自然平和了。況且父母因你做的事不好,才說你,罵你,打你,這都是教訓你學成好人。就是老人家做事顛倒,說話瑣碎,以非理相加著你,你還要歡喜承受,何況教訓得正當呢?又有一等人,背了父母只愛自己的妻子,丟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兒女,你何不將愛妻子的心腸,愛父母呢?疼兒女的意思,疼父母呢?古人雲:以愛妻子之心愛父母,則無有不孝。又有父母不和,為子者偏、執意見,不能調和感化者。又有父母有過,兒子當面斥非,背後議短者,此皆不孝也。”

  順從父母固然是對的,然而我們不要忽略了佛所說的“父母正令,不敢違背”和“不斷父母所為正業”,這幾句話的反面意思。就是父母倘有不正當的言語和舉動,或是迷入外道邪見的,子女們不但不應該聽從,而且要婉轉地谏阻他們。但進谏時,要在沒有旁人的時候。做子女的倘只曉得順親於情,而不曉得順親於理,結果使父母陷於不義,造成罪惡,這就將成為孝行的絕大缺點。

  悅親是養親第一要訣。使父母常生歡喜心,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這是壽親之道。在父母前萬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無論我們的環境順逆,總應該克制感情以悅親為主。於“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這是孝父母應該有的態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兒女們更應當推父母的愛敬,而信仰佛教,這才是好兒女啊!

  奉養父母,孝順父母就使到了極點,也只是我們應該這樣做的分內事,不可有一毫居功的念頭。古德說得好:“孝莫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善休望報,回頭但看你兒孫。”這是最徹底的話。

  古今來有很多頌揚親恩的詩歌,真是至情流露,真摯動人。現在選錄幾首在下面:

  親恩歌 虞汝明

  十月懷胎兒欲生,牙關緊閉眼睛昏。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才是人。

  撒得渾身尿屎來,爺娘忙把破衣揩。略無半點憎嫌意,洗滌勤勞日幾回。

  聽得嬌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只愁伸縮驚兒覺,自己何曾睡得成。

  幸得兒生兩歲齡,扶牆摸壁自能行。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

  六七齡時要讀書,經營修脯費躊躇。現成茶飯朝朝奉,道是吾兒辛苦初。

  孩提轉眼已成人,食愛肥甘衣愛新。但願吾兒知愛好,自身粗草也甘心。

  如何容易得成人,費盡爺娘萬苦辛。娶婦入門看習慣,暗添白發數莖新。

  親恩歌 孫念劬

  豈不深知父母恩,世間那有鐵心人。只因看得妻兒重,沒得工夫到老親!

  漫把錢財米谷論,此身亦是父娘身。如何毫發能私得,你是雙親什麼人?

  兄弟原同一樹栽,專心供養莫相推。譬如孤子無兄弟,更向何人推卸來?

  縱然牲鼎祭吾親,不及生前菽水真。打駕來時陪笑面,庭帏歡喜一家春。

  莫怪雙親說話煩,但須忍耐博親歡。老人總為兒孫計,我到衰年也一般。

  可曉雙親手內貧,要穿要用懶求人?莫因親未分明說,做啞裝聾不作聲。

  要一分時討一分,誰人常有許多心。勸君六飯三茶外,還要供親幾兩銀。

  戲采承歡自古聞,但求父母意歡欣。縱然體貼能周到,猶恐芳樽對夕曛。

  誰人不具好心腸?貧苦人家孝益彰。但得吾親能飽暖,自身凍餓又何妨。

  不識親恩看養兒,千辛萬苦不推辭。試將受養親兒意,愛養雙親到老時。

  事親之道,有物質的供養,和法味的供養。

  怎樣是物質的供養

  石天基居士說:“養親條目約有四樣:一是飲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

  “飲食的事,為人子者,那個不欲竭力珍馐,羅列甘旨。若是個富貴人家,何難措辦;若是家業淡泊的,便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要知古人說得好,菽水承歡,蓋為貧賤者言也。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鹹淡得宜,生熟中節,不敢潦草,然後敬奉,略有好食,先進父母;至於自己,粗粝俱不計較。要奉得父母歡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虛薄,飲食難得消化,進的食物,須要炖得熱的,軟爛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膩堅實難化之物不可與食。食不可過飽。這飲食調理,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衣服的事,為人子者,那個不欲錦繡細軟?但富貴人家便容易制造。若是寒儉之家,何能如意?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歡喜,就是盡心。大約年老的人,氣血自然衰竭,身體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熱先就怕熱。冬月衣服內棉花,每年要換新的,去舊的。薄棉襖要做兩件,秋冬來漸漸加添,春暖時漸漸減去,霜冷之月,若有煖閣輕裘,固是上等,如不能的就是布被布衣,只要溫暖。至於晚間,宜將湯壺,放於被內。再如夏月夏衣,須要涼爽,凡有汗者,頻頻洗換。這衣服調理,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起居的事,為人子者,須要時時照看。凡是江湖風浪,危橋險岸,絕早黑夜,雨雪霜霧,俱不可任父母輕往。凡是喪祭斗訟憂愁的事。俱不可任父母輕到。至於勞心費力的事,俱不可任父母去做。若遇歡樂安逸的事,不妨勸父母去行。再如父母性所喜好的好事,亦勸多為。其行住坐臥,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穩自在,快活過日,就是盡心了。這起居調理,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

  “疾病的事,為人子者,須要加意調攝小心扶持,請名醫用藥。病中煎制湯藥,進奉飲食,俱要自己親為,不可盡委奴婢,切不可生一個懈怠的心。只想你在幼小的時候,有了疾病,為父母的,不知替你調理了多少,你今日可有不盡心的理!父母有病,萬一作污床褥,為子者,俱要勤勤洗換,切不可生一個嫌惡的心。只想你在懷抱中,便溺糞污,為父母的,不知替你潔淨了多少,你今日豈可有嫌惡的理;這疾病調理,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這是物質的供養。

  怎樣是法味的供養

  恩愛眷屬,不過數十年罷了。這數十年的光陰,是很容易過去的。“風木生悲”誰也是免不了的啊!父子夫妻平日聚首的時候,很是難割難捨,可是一旦到了生死的分途,壽命不能假借,罪苦不能代負,就將手足無措了。智慧無上的世尊,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且看他怎樣的警告我們罷!

  世尊在無量壽經裡,懇切地告訴我們:“人在世間,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又說:“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又說“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又說:“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怨。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又世尊在善生經裡說:“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壽已盡,捨故當受新。各追所作行,無際如車輪。”所以大慈悲的世尊,指示我們念佛,使我們到達極樂世界,解決這人生的缺憾。我們應該勸父母念佛,把父母從苦海裡度到淨土,這才是真正徹底的報恩啊!

  王日休居士說:“世間之孝,一世而止,猶為孝之小者。出世間之孝,無時而盡。以父母生淨土,福壽不止,如恆河沙劫,此莫大之孝也。父母存,而不能以此勸勉,他日徒傷其心,徒為厚禮,亦何益乎?若又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以此功德,資父母之福壽,厚父母之善報,佛不阻眾生之願,此意必可遂矣。上品上生者,先言孝養父母,吾能推是心以為孝養,其往生品第可見矣。”

  王蓮舫居士說:“兒子事親,生求其安,死求其樂。”佛說:“死生無常,沉淪六趣。”親求超脫,須仗佛力。為子者親在之日,當勸親念佛,即世安養。親沒之後,宜廣行善事,勸修淨業,資親冥福,往生淨土。庶先靈早得永久之安樂,而子心亦可稍慰於無憾,斯又孝之至矣。或謂奉佛救親,未免以不肖之心待父母。不知父母有德,非仗佛力,難逢佛境。天福享盡,還應墮落。父母無德,不免沉淪,三途受苦,靠誰超拔?此孝子愛親之心,所以不容已於懷也。”

  親與子的問題,限於篇幅不能盡量的殚述,我們只要記著:“要知親恩,只看自己怎樣養兒育女;要求子順,必先自己做到孝順爺娘。”這幾句話就是了。

 

上一篇:索達吉堪布:佛法住世期到底有多長?
下一篇:余秋雨: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