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四、依所作之業 任何善惡,若加行、正行、結行三者皆善,則為白業;若三者不善,則為黑業;若意樂、加行,善與不善混雜,即為雜染之業。若意樂善而加行惡,如為救護眾多有情而殺死一作害者。若意樂惡而加行善,如回遮施咒於他人般。以意樂而言,則應前為所取後為所斷。 講解: 若加行、正行和結行三者都是善,則一切皆為白法,也就是善法;若加行、正行和結行都是惡,則一切皆為黑業,也就是惡業。如果發心和行為混雜善與不善,就是雜染之業。若發心為善,行為是惡,如往昔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為了拯救五百羅漢而誅殺短矛黑人一般,仍然是善,因為一切取決於自己的內心。
一切取決於自己的內心(資料圖) 如今漢地有一些不懂的人,認為在漢傳佛教大乘教法中沒有煩惱即為菩提的說法。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明聞思還不夠廣博。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了救度五百個羅漢、避免短矛黑人因殺害五百羅漢而墮入無間地獄,而殺死短矛黑人,釋迦牟尼佛因發心為善的緣故而積累了四十劫的福報。這個公案在大乘教法中有講解。我等歷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也說:“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一切都在於自心。大乘教法以菩提心作為一切法之根源,以調伏內心作為主要的教法,就是因為心在支配一切。如果內心為善,完全不摻雜一點點私心,即便行為是殺生或者破梵淨行,都會積累福報。往昔嘎瑪拉修在化緣過程中,一個施主的女兒見到他的莊嚴威儀而心生愛慕,希望和他結秦晉之好,並揚言,如果嘎瑪拉修答應,她和她的家族都會跟隨嘎瑪拉修一起學佛,否則就自殺。為了救度這位施主的女兒,嘎瑪拉修在清淨心下還俗了,並因此積累了四十劫的福報。這些公案都是大乘教法中講解發心為善的功德。 現前漢地也有很多人在不懂的前提下做一些不如法的行為。要記住,我們講解發心為善的前提是沒有絲毫私心,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殺短矛黑人的時候,完全是為了拯救五百羅漢和短矛黑人,而沒有想到自身安全。如果有私心,即便你當時講得多麼冠冕堂皇,一切都是惡業。 如果發心為惡,做的事情是善,就好像念誦回遮咒語,但卻希望回遮他人般,所做變成惡業。比如有一個人對你很不好,如果直接傷害他,可能會觸犯法律,怎麼辦呢?就想到用回遮的方式來奪取他的性命。這樣,由於你的發心是惡的緣故,即便念誦的咒語、儀軌是善的,最終還是會墮入地獄,所以一切取決於意樂。 當我們坐在這裡聞法的時候可能覺得,當今這個時代是最幸福、最快樂、最和諧的,但是當我們步入生活、社會,各種壓力就會紛至沓來,甚至可能會遭遇很多指責。由於我們內心煩惱沒有消盡的緣故,難免產生一些情緒,這時口裡念誦回遮的時候可要仔細問問自己,是否在針對某些對境?如果是,那你就在造業,還不如到山上去游玩。 我們平常講解煩惱對治的方式,小乘為斷除,大乘為轉變。在遇到令自己煩惱的對境時,應該把他觀想成父母(大乘)或本尊(密宗),細致想一下,誰會回遮自己的父母或本尊呢?可能有些人又有疑問,如果不能回遮,為什麼平常還要念誦心經回遮儀軌、大白傘蓋修法儀軌和獅面佛母修法儀軌呢?要記住,我們所謂的回遮,是回遮貪嗔癡煩惱,可不是針對某個人啊!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必須以菩提心攝持,即便是魔王波旬等一切眷屬,也在我們救度的有情眾生的范疇之中,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的佛子行。即便我們不像觀世音菩薩般有四只手,也不像文殊菩薩般天天拿著一把寶劍,但只要心懷菩提心,你就是真正的菩薩。 作為修行者,要時時觀待自己的發心和行為,特別是初行者,如理如法地守持清淨戒律,時時調伏內心,非常重要,絕不能欺騙自己。(文:普巴扎西仁波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