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界法師:必須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個圓滿的結合!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那麼第三種就是從空性的修學,提升到菩提式的修學,這是最高境界了。我們前面兩種的修學都是站在我們個人的生命、個人的緣起來談怎麼改造我們的來生,改造我們的生命,但是淨土宗的人我必須提醒你,你到淨土去其實是為了成佛的,不是只是追求個人的安穩快樂而已。佛教的思想很強調一個概念叫“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就是你必須把你一種個人的生命體,把它擴充為無量的生命體,就是無盡燈法門。

  所以你最好在因地的時候,把你每一句佛號都能夠把每一個眾生都考量下去。你這個佛號的船只坐你一個人,以後這個佛號會很孤單的,你只能夠自受用,“法性量等虛空,眾生發心自小”。阿彌陀佛的功德,他本來是一個全面性的功德,但是因為你心量太小了,所以你只開啟它某一部分的功德,非常的可惜啊!所以我們一再的鼓勵淨土宗的同修們,你既然花同樣的精神體力在念佛,其實你可以把佛號的功德開得更圓滿,就是擴大你的心量,你把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景,放到這句佛號去,這個佛號以後的力量會發揮得更大,就這個車子的力量更大,它不但帶你到淨土去,它還會不斷的陪著你加持你,直到成佛為止。

  所以我們必須把往生的心跟菩提心做一個圓滿的結合。

  所以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除了你能夠去思惟娑婆世界的過失,極樂世界的功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以外,思惟空性,調伏你的粗重煩惱,你還要思惟佛道的問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然這個是後半段最圓滿的念佛,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為了成佛、為了廣度眾生而念這句佛號,那麼這樣子的念佛是最圓滿,你能夠成功的把所有佛號的功德都開啟出來。

  總而言之淨土宗它是二力法門,心力跟佛力的結合。佛陀的功德已經准備好了,佛陀花了很長的時間,把這句佛號創造出來,其實佛陀的功德已經沒有瑕疵了,他已經成功的做好無量光無量壽,關鍵是你准備好了沒有。也就是說,你是用什麼心態來念這句佛號,佛陀會給你相應的東西。如果你要的是糖果,佛陀只好給你糖果,你要的是蛋糕,佛陀就給你蛋糕,你要的是摩尼寶珠,佛陀就現出摩尼寶珠給你。所以淨土宗的人一定要知道,心力會帶動佛力的,雖然佛力也會加持心力,也就是說你准備好了沒有,這就是為什麼淨土宗的人,你不學唯識的人,你根本不知道第六意識怎麼去操作。

  諸位,阿彌陀佛他可以對你很大的加持,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阿彌陀佛不能改變你的思想。如果你一意孤行,佛陀是拿你沒辦法的。

  我們必須做好准備,你准備好了,佛陀也准備好了,這才叫感應道交。你都不准備,你該打妄想打妄想,該起顛倒起顛倒,你就是時間到了去念念幾句佛號,你得到的只是糖果,得到人天的快樂,因為你的思考模式沒變。

  佛號是沒有方向的,它是一個萬德洪名,但是這個佛號,到底是投入了娑婆世界的輪回,變成人天果報,還是到了淨土,還是這個佛號能夠永遠帶到你成佛,是你的思想決定的,叫心力引導佛力。

  所以做好你思想的准備,變成很重要了,因為它決定了這個佛號會給你什麼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結合唯識學的道理,因為整個第六意識的思想改造,講得最清楚的最有條理的就是唯識學。因為你再往後走,你到了《楞嚴經》《法華經》,它已經不談第六意識了,它完全講真如了,那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了。到了《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時候,佛陀會假設你已經學過唯識學了,就好像你讀到碩士班,他假設你學過大學了,它不會重復以前的東西了,它直接講不共的東西。

  所以你現在不知道怎麼從第六意識的生滅因緣裡面去改造思想,你直接接觸《華嚴經》,《華嚴經》的東西完全不動念頭的,那是稱性起修,那完全講真如緣起的境界,但是問題是你連基本的工作都沒做好。我們要先求改造思想,然後才有資格談到不生不滅,所謂的沒有思想,因為到了真如的境界是沒有什麼思想,那完全是願力的表現,菩提心跟空正見,到了《法華經》《華嚴經》,全部是你的菩提願力的顯現,哪有什麼思不思想?它認為你思想早就應該調整好了。但是你忽略了唯識這一塊,就好像說你這個基礎都沒做好,你就直接跳到空中花園去了。《法華經》《華嚴經》全部是稱性起修,它才不跟你談什麼思想盲點這一塊,它認為你應該早就准備好了,你應該上路了。

  所以我們務實的淨土宗的修學,先從信仰下手,信仰當中去改造我們對娑婆世界的信仰對極樂世界的信仰,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後到空性的修行當中呢,調伏我們的盲點,把生命歸零,回到我們原始的清淨心,最後再發起廣大的菩提願。我們不是順從本願而已,我們要順從廣大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這樣才是一個圓滿的念佛法門,信仰、觀照、菩提,當然這個都是跟唯識的操作有關系。

  好,那麼這堂課我們等於是把前面的唯識學跟念佛法門做一個總結。我們先講到這,有沒有問題,可以討論一下。

  唯識學概要——227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佛這個教誨是真實智慧的教誨
下一篇:一位慚愧佛弟子的泣血發露忏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