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一切善行的基礎。一個人如果不孝父母,此人根本不可能是一個善人,即便有所謂的善行,也只是虛偽狡詐之舉而已。
《增一阿含經》中說:“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飯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親於肩上放於屎尿,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思,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左肩扛父親,右肩扛母親,供養他們吃穿住醫藥等一切資具,父母雙親在自己肩上拉屎拉尿都無怨言,即便這樣也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比丘應當經常思惟父母的養育之恩:父母從小就抱著我將我養大,隨時呵護自己,從來不會拖延懈怠,才使得我漸漸長大,能夠活在天地日月之間。以此念父母大恩的方法,就知道父母恩實在難以報答。所以,你們比丘,應當供養父母,恆常孝順,不可拖延懈怠。你們比丘應當這樣去修學。
《四十二章經》中說:“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親矣,二親最神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想通過供養天地鬼神求福消災,還不如孝敬父母,通過孝敬父母求福消災,是最靈驗的方法。”《佛說未生冤經》中說:“夫善之極者,莫大於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意思是說:“功德最大的善,就是孝敬父母;罪業最大的惡,就是傷害父母。”《雜寶藏經》中說:“於父母所少作不順,獲大苦報;少作供養,得福無量。”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世間所高,莫過山岳,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此經又說:“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又說:“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
在孝敬父母方面,不僅要孝養父母的身體,還要提升父母的心靈。如《本事經》中說:“若父母先無,信戒聞捨慧,子令其修習,名真實報恩。恭敬給所需,唯現世安樂,令修信戒等,究竟得涅槃。”意思是:“如果父母沒有對因果的信心、沒有持戒、沒有聞慧、沒有布施的理念、沒有世出世間的智慧,為子女的讓父母具備,這是真實的報恩。恭敬地給予物質上的需求,只能讓父母得到現世的安樂,而讓他們修習‘信戒聞捨慧’,他們可以得到究竟的涅槃大安樂。”《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中說:“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
孝敬父母,要從經常憶念父母的養育之恩開始。人之所以不孝,都是不知父母的恩德;而不知恩德,都是由於沒有好好地去思惟父母的恩德。下面摘錄唐朝王剛中書的《勸孝篇》,以幫助大家思惟父母的恩德,反省自己對父母是否盡了孝道:
“世有不孝子,浮生空碌碌,不念父母恩,何殊生枯木。”世間有不孝順父母的子女,他們一生忙忙碌碌,但最後都如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念父母養育之恩的人,與沒有任何情感的枯木有什麼差別呢?
“百骸未成人,十月居母腹,渴飲母之血,饑食母之肉。兒身將欲生,母腹如殺戮,父為母悲辛,妻對夫啼哭。惟恐生產時,身為鬼眷屬,一旦見兒面,一命喜再續。”在母腹之中時,百骸尚未長成人,在此十個月中,所有的營養都依賴於母親的身體獲得。將要生產的時候,母親疼痛得像要被殺戮一樣,父親也不知所措地忙碌,看著妻子在痛苦地啼哭。在生孩子時,父母唯恐孩子喪命,成為鬼的眷屬,而一旦孩子順利出生,他們就像自己又重新獲得了生命一樣歡喜。
“自是慈母心,日夜勤撫鞠,母臥濕簟(diàn)席,兒眠干裀褥(yīn rù)。兒睡正安穩,母不敢伸縮,潛身在臭穢,不暇思沐浴。橫簪與倒冠,形容不顧恤,動步憂坑井,舉足畏顛覆。乳哺經三年,汗血計幾斛,辛苦千萬端,年至十五六。”從此之後,父母就日夜辛勤地撫摸擁抱著孩子,母親寧願自己睡在潮濕的席子上,也要讓子女睡在干淨的被褥上。孩子睡得安穩的時候,母親不敢隨便伸縮,怕吵醒孩子;呵護子女汗流浃背,也沒有閒暇去洗澡。父母忙於呵護子女,母親頭上的簪子倒下了,父親的帽子戴歪了,也沒有心思梳理一下;由於懷裡抱著孩子,動步怕踩到坑裡傷了孩子,舉足怕顛簸使孩子不舒服。母親哺乳喂奶孩子需要三年,各種呵護付出的汗血不知有多少升,吃盡了千辛萬苦,總算將孩子撫養到十五六歲。
“性氣漸剛強,行止難拘束,朋友外追游,酒色恣所欲。日暮不歸家,倚門至昏旭,兒行千裡程,母心千裡逐。”此時孩子漸漸成人,性格卻越來越剛強,行為舉止很難去管束了,他們常常隨朋友外出游玩,耽著酒色。晚了還不回家,父母會在家門口等待著孩子的歸來;如果兒子出行遠門,母親的心就日夜掛念著兒子。
“一娶得好妻,魚水情和睦,看母面如土,觀妻顏似玉。母若責一言,含怒瞋雙目,妻或罵百般,陪笑不為辱。母披舊裙衫,妻著新羅縠,不避人憎嫌,不解人羞惡。”不孝兒子,一旦娶了長相好的妻子,就整天耽著於男女之情,在父母面前,面無表情,而見到妻子則笑逐顏開。母親若責備一句話,兒子就怒目相對,而妻子即便百般辱罵,卻仍陪著笑臉,不覺得是恥辱。母親穿的衣服是破舊的,而妻子穿的衣服卻是嶄新時髦的,即便這樣,也不怕人非議,自己也不覺得羞恥罪惡。
“父母或鳏寡,長夜守孤獨,健則與一飯,病則與一粥。棄置在空房,猶如客寄宿,將為泉下鬼,命若風前燭。”父親去世或母親去世了,剩下孤獨的母親或父親一個人,子女也不去關心他們,無論他們健康還是生病,都只是給一頓飯而已。把孤獨的父母拋棄在空蕩蕩的房屋裡,就像暫時寄居的客人;父母很快就會離世,命就像風中殘燭,此時也不去關心。
“怏怏至無常,孤魂殡山谷,魂靈在幽壤,誰念膺桎梏。才得父母亡,兄弟分財祿,不識二親恩,惟言我之福。”父母一旦離世,身體被葬在山谷之中,靈魂在陰間受苦,但孩子根本不去思念父母。父母才過世,兄弟之間就忙著分家產。不去思惟雙親的養育之恩,只是想著自己眼前如何享福。
“鹹謂此等人,不如禽與畜,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都說這類人連禽獸與畜生都不如,為什麼呢?因為烏鴉還知道捉食喂養不能飛的母親,羔羊還自己跪著接受母羊哺乳。
“勸汝為人子,經書勤誦讀,黃香夏扇枕,冬預溫衾褥。王祥臥寒冰,孟宗泣枯竹,郭巨尚埋兒,丁蘭曾刻木。”為人子要多讀聖賢書。漢時黃香,九歲就知道夏天為父母扇枕頭床席,令枕席清涼、蚊蚋遠避,冬日嚴寒則以身為父母暖被子。王祥為了父母冬天臥在寒冰之上求魚,孟宗因沒有竹筍為母親治病而在竹林中哭泣,郭巨無力贍養父母而埋兒,丁蘭雕刻亡去父母的木像而懷念父母。
“如何今時人,不學古風俗?勿以不孝頭,枉戴人間屋;勿以不孝身,枉著人衣服;勿以不孝口,枉食人五谷。”為何現在的人不學學古人的孝順?不要以不孝的頭,枉住在人住的屋子裡;不要以不孝的身,枉穿著人穿的衣服;不要以不孝的口,枉吃著人吃的五谷。
“天地雖廣大,不容忤逆族,早早悔前非,莫待天誅戮。”天地雖然廣闊,卻不容不孝父母之人,不孝父母者應當早早忏悔改過,不要等待老天降下災禍誅戮自己。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