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請坐。今天是我們一起學習《俞淨意公遇灶神記》的圓滿日,這篇文章給我們講的是俞淨意公,這位明朝的書生如何在遇到灶神、經過灶神的指點之後改造他的命運。
昨天我們講到本文的第二章是「灶神勸勉」。灶神爺親自示現來指點俞淨意公,指出他之所以命運不濟,家庭這麼不幸(生了九個兒女死的剩一個女兒,家庭貧困,自己的夫人因為哭泣兒女,雙眼都失明,真是非常不幸),不幸的原因是什麼?灶神指出,因為他的意惡太重,在念頭當中常常充滿著這些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這些惡念在自己的心中糾纏不清,非常復雜,把原本有的純淨純善的德都破壞了。而在內心深處的這些惡念是不為人知的,所以人們見到俞淨意公好像一個正人君子一樣,一生沒有犯過錯事,還大力提倡積善修福,在文昌社裡面提倡這些惜字、放生,戒YIN、殺、口過,殊不知他內心深處隱藏著這麼多罪惡,這些叫陰惡。而鬼神對於人的陰惡是最痛恨的,所以天對他的懲罰也就十分重。
灶神爺今天給俞淨意公指點迷津,才讓俞淨意公恍然大悟,若不是這位善知識慈悲教導,可能他這一生就沒辦法明白,就更加沒辦法改造命運。所以俞淨意公聽了灶神爺一番教導之後,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求忏悔,希望灶神爺來教導他。於是灶神爺就給他指出,一定要改過,從哪裡改?從心源隱蔽的地方把自己的惡念斷除。我們看看俞淨意公可不可以受教,如果能夠受教,轉變命運就有把握。我們看本文的第三章「改心作善」,請看正文:
【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誓除諸妄也。】
我們見到俞淨意公確實是真心忏悔,立志要改過自新。第二天就是元旦,就是春節大年初一,也就是我們開講的第一天。他怎樣做?『拜禱天地』,向天地來發誓,誓改前非,把以前所做的一切過失,特別是心地裡面的那些意惡,一定要改正過來;除了改惡,之後還要行善。改惡可以補漏,我們說一個人有沒有福,看看這個容器,福器會不會漏,他首先要把漏的器補起來之後,然後才可以裝福,福怎樣來的?要行善。所以人要改造命運一定要先改過,後行善。
這個俞淨意公是真干!他自己改自己的號,古人有姓、有名、有字、還有號。這個名是父母起的,一般人不可以亂叫。朋友、同學那些人可以叫我們的字,好像俞公是字良臣,他名都,字良臣,他號什麼?他自己號『淨意』,淨意道人。從這個號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俞先生就是希望從自己意念上面下功夫,清淨自己的心地。他叫這個號是為了紀念,字就是紀念,紀念自己所發的誓,常常不可以忘記,能夠永遠都記住自己的誓詞。他的誓詞是什麼?『誓除諸妄』,一定要把心底裡面的那些妄想、那些惡念切除。《弟子規》裡面講過一句話,說「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如果一個人有過失,有過失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過如果能改就歸於無,過失沒了,改了;如果他不肯改過失,還要為自己掩飾,這樣的話這個人就沒救了,為什麼?因為他是錯上加錯,倘掩飾就增一辜,辜就是什麼?過錯,又增加一個過錯。
所以人真正想提升自己、改造命運,學佛的人希望這一生道業能夠有所成就,希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是什麼?每天要改過,這就是修行。修行,行就是行為,修是修正,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包括自己身體造作的錯事、口所講的錯話、意念裡面錯的想法,統統要改正過來。用什麼改?一定要用聖賢的教誨,所以學經教、明事理非常重要。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學佛都學好幾年了,功夫還沒有得力,天天都好像浮沉,是什麼原因?因為道理沒明白。我們老法師經常給我們教導說,佛法是知難行易,知道是難,你懂得道理難,你沒因緣你就沒辦法學到這個道理;如果你知道道理之後,其實行起來是很簡單的事情。日常生活中你就懂得去用心,沒有改變你的生活,用心不同,用對了,你就可以入到聖賢的境界。當然改過是不容易的事情,古人改過都是要下定決心,站穩腳跟,要和自己的煩惱習氣做斗爭,毫不留情。我們看看俞淨意公是怎樣改過的,請看下文: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從這段話我們看出,俞淨意公和自己的煩惱習氣做斗爭也是經過一番努力的。『初行之日』,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雜念紛乘』,不容易!他想要用「淨意道人」這個號,他想真正達到清淨意念,不是簡單事情。做起來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妄想紛飛,那些煩惱習氣想壓都壓不住,這是每個修行人在開始的時候都會出現的現象。好像念佛的人,剛剛開始念佛就會發現一個什麼現象?我不念佛就無所謂,一念佛,發現自己的雜念這麼多,好像不念佛還沒這麼多雜念,一念佛雜念全部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不是因為你念佛的時候才把雜念念出來,是你雜念本來就這麼多。你不念佛的時候你就覺察不到,你不知道,等你念佛的時候心清淨下來,好像池水平靜下來了,它可以現出這些東西出來,原來,發現心裡面那些骯髒邋遢的東西這麼多。這個時候你不可以懷疑,更加不可以懶惰、懈怠,不可以。你看俞淨意公一開始這些念頭出現的時候,『非疑則惰』,這個疑就是懷疑,懷疑什麼?我這樣念下去究竟有沒有效果?佛菩薩的教導是不是真的?灶神爺告訴我的這種改造命運的方法究竟行不行?疑。對自己懷疑,我這麼差的人難道可以成聖成賢,我可以成佛?對自己懷疑,對佛菩薩、對聖人的教誨他懷疑。這個懷疑是很大的一個煩惱,你看《無量壽經》都講,疑是一切菩薩最大的障礙。因為他疑心一起的時候,他當然精進的力量就沒有了,自己就給自己打退堂鼓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怎樣?用精進、用虔誠的心深信佛菩薩教誨,他不會騙我們的,深信我們自己本來是佛。儒家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我本來是善的,是純善純淨的,既然是純善純淨,現在我那些煩惱習氣是表面現象,是暫時現象,我可以把它去除的,要堅信這點,這點是我們道業之所以能夠成就的最關鍵,所以以信來斷疑。
怎樣可以能夠有真正的信心?一定要學教理,我們的學習討論非常重要,不能一天不聽經,不能一天不讀聖賢書。因為如果放棄經教,離開了聖賢的教誨之後,你自己那些煩惱習氣就起來了,而你自己覺察不到,就隨著自己的煩惱習氣去漂流了,愈來愈遠。所以關鍵是什麼?當你學習聖賢的道理之後,你就可以對照自己的用心,觀察自己的行為舉止是不是符合聖賢的教導,就有個比較、對比,如果不符合,立刻把它導正過來,所以學經教的功德就在這裡。你明白之後一定要怎樣?努力精進,不可以說停留在「明白了之後就算了」這個程度上面,不行。明白之後一定要真干,不可以懶惰,因循苟且、自己寬容自己,這往往是學業不能夠成就的主要原因。所以灶神爺提醒他,把自己的念頭『先具猛力,一切屏除』,真是好像用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把自己那些煩惱習氣一刀兩斷,不能夠姑息、不能夠客氣,自己要動真刀真槍,這樣就能夠很快達到效果。你看俞淨意公自己都發現,剛剛初學的時候,雜念紛乘,非疑即惰,每天『忽忽時日,依舊浮沉』,一天一天這樣過去了,還是表面上的那些浮沉,沒能夠真正踏實下來,沒有真正的效果,所以他會怎麼做?『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他在觀世音菩薩像面前拜,叩頭叩到出血,發一個什麼誓?發一個毒誓,他說願我的善念永純,他對自己毫不留情,願我自己的『善念永純,善力精進』,自己的善念能夠純潔,不能夠有一點污染,自己改惡修善的力量精進。如果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他說自己如果萬一姑息自己、放縱自己的話,不能夠認真改過,我這一生一定要墮地獄,對自己發這樣一個誓。從這個誓願裡面我們知道,他的真誠心出來了,真正改過。有這種勇猛心,當然改過的功夫就很容易得力,加上他每天清晨都要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尊號一百聲,祈求佛菩薩的暗中保佑,『陰相』就是暗中的加持、保佑。
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保佑是什麼?就是使我們時時刻刻不忘記佛菩薩的教導,能夠善念永純、善力精進,這是佛菩薩對我們真正加持。而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最關鍵的是我們這個真誠之心,我們真正想改惡修善,不是開玩笑,不是講假的,真干。所以你看俞淨意公念觀世音菩薩,每天只有念一百聲,這個不多,一百聲念下來,十五分鐘之內就念完了。為什麼他能夠有效果?因為他有這一顆真誠之心。有的人說我念佛一天都念幾萬,甚至十萬佛號都沒有效果,為什麼?那個原因不在佛菩薩那裡,不是佛菩薩偏心不加持你,佛菩薩是平等的慈悲,一切眾生有感他一定會有應,原因不是在佛菩薩,是在哪裡?是你自己,你自己真誠心沒出來,念佛當中還夾雜著那些人我是非,還夾雜著貪瞋癡慢,還不能夠專心,有點什麼聲音出來了,你立刻注意力就轉移過去了。坐在那裡念佛的時候,是坐得正正經經的,心裡面不專注,還想著我的孫子今天放學有沒有人接;我現在那個爐上面還煮著水,什麼時候一定要記著關;今天有人給我拜年,幾點來,我明天還要去拜訪他…全想著這些事,妄想,統統都是雜念,所以你當然不能夠有感應了。真正真誠之心就是念頭清淨,他沒有雜念,好像曾國藩先生所講的,什麼謂之誠(真誠的誠)?一念不生就叫做誠。所以你誠心念佛就有感應,你念頭這麼多就不誠了,沒有誠心念佛,怎麼會有感應?請看下面一段: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裡是一段,這段是講俞淨意公勇猛精進,功夫漸漸得力了。他『一言一動,一念一時』,就是時時刻刻都不會忘記鬼神就在他旁邊。因為他親身經歷過灶神爺給他開示,連他心裡面想什麼念頭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知道自己起心動念都騙不了鬼神,更何況說一言一動,你口講的話、身體的造作,怎麼可能騙得了鬼神?所以他就『不敢欺肆』,欺就是欺騙,欺騙什麼人?自欺欺人,他不敢再自欺了,他不敢再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善人了,他知道自己有錯誤,他要改,他更加不會欺人。所以整個心就沉下來了,不是好像以前這樣專慕虛名。肆就是放肆,他不敢放肆了,他知道假如一放肆,一縱容自己,那些妄想、雜念、習氣又會起來,非常不容易把它壓下去。所以一定時時刻刻都謹慎自己,都有一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樣的感覺,好像在薄冰上面走,走一步都要輕輕走,如果大力一下,人就掉進冰裡去了;好像在深淵邊上面,你都不敢亂動這樣的感覺。說明改惡念、控制自己的惡念,功夫已經得力了。
下面除了改惡還要修善,『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只要是對人家有好處的,只要對事物有好處的,就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的事情,『不論巨細』,巨細就是大小,事情無論大小他都要去做。為什麼說事情不分大小都要去做?因為只要是做善事,而我們是用一種純淨純善的心,不圖報、不慕名這樣的心去做事,這件事就是大事,就是圓滿的好事。所以事沒有大小,關鍵在我們用心是不是真誠,如果用心真誠,哪怕你做一件小小的善事都是大事。
你看《了凡四訓》裡面講過一個例子,一位貧女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拿到寺院裡去布施,結果寺院裡面那個住持是一位證果的和尚,他已經知道這位貧女把所有的財產今天拿來布施,於是他就親自披上袈裟出來迎接,給她做回向。後來因為這位貧女這樣的善心、這樣的功德,結果在一個很好的因緣下她做了王妃,入了宮。做了王妃之後她又來這個寺院布施,感恩,覺得我之所以有今天的富貴,都是我當年在這個寺院裡種過福,所以拿上千兩黃金來布施,浩浩蕩蕩跟了很多丫鬟、僕人來這裡布施寺院。殊不知這個住持和尚只是讓他的徒弟,一個小和尚出來給她回向,自己都不出來。這個王妃就覺得很奇怪,就問這位法師,她說,「為什麼當年我做乞丐的時候只布施了兩文錢,你親自給我回向,而今天我帶了千兩黃金來布施寺院,這麼大的布施,為什麼您都不親自為我回向,只是叫你的徒弟給我敷衍了事?」那位住持和尚就跟她笑著講,說「施主,當年你拿著兩文錢,這是你全部的家當。雖然只有兩文錢這麼小一個布施,但是你的施心甚真,你布施的心地非常真誠,如果不是我老衲親自給你回向,不能夠報答你的恩德。今天你已經富貴了,你帶著千兩黃金來布施,雖然布施的財物很大,但是你的施心不如往日那麼真,你沒有以前那麼真誠」。原來布施的大小不在於財物,在於什麼?在於你的真心,當你的心用得真的時候,哪怕兩文錢的功德,都超過千兩黃金。所以懂得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就知道事無巨細,沒有大小之分,大小是什麼?是我們用心的真誠與否。
『身之忙閒』就是無論自己有沒有空,只要有善事他一定做。其實人有沒有空,說我現在沒有空我就不做善事,這其實是一個藉口。事在人為,有什麼事沒有空?你說沒有空,你肯定正在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認為你正在做的那件事情比做善事還要重要,你才沒有空的,是不是這樣解釋?所以你想一想,很多人之所以不肯做善事,就是因為以自己沒有空為藉口,這就是自己放縱自己,他沒抓住這個機會來做善事。所以,你懂得做善事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無論有沒有空,我都要去做。
當然我們做善事關鍵是要有一種善心,也不是勉強而為之,也要去隨緣隨力。關鍵是什麼?保持你一個純淨純善之心,當你有純淨純善之心,你做什麼事都是善事;如果你沒有純淨純善之心,心裡面都是想著人我是非,或者是這些求功名、求報應的心去做,那個善事都不是很善的。所以,『人之知不知』,就是人家知不知無所謂,這個事情該做的我一定去做。『力之繼不繼』,我的力量能不能夠做到,我都不去想這麼多。很多時候人做善事,往往是考慮太多,沒做之前就已經睡不著覺了,他在那裡想,我究竟有沒有能力做?我做了之後的話人家會怎麼講我,我家裡人會怎麼說我?我如果做不成功怎麼辦?很多這些念頭。事情沒去做,妄想一大堆,這是什麼?就是把他自己的那些善念慢慢就去除了,因為那些妄念太多了,一點善念帶起了這麼多妄念,那個妄念就把他善念壓住了。所以做善事也不要猶豫太多,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我們保持這顆純淨純善之心,即使做不到,我們『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做善事要帶著歡喜心去做,可能做善事的時候很多人障礙,或者很多人譏笑你,因為什麼?人人都不做善事,就只有你做,所以人家就覺得你很怪,好像看一個動物這樣看著你,這時候你要不要做?要做,「委曲成就」,委曲是什麼意思?要忍辱,委曲求全,就這樣去做,好事多磨,你要忍受得住那個磨難。即使是這個事情可能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是失敗,但是它是善事,我們都要努力,就是力之繼不繼,我們要去努力,好像孔子所講的「知其不可而為之」。
好像我們老師淨空老法師,他在世界上推動和平教育的工作,很多人懷疑他的講法,懷疑,「你提出的理念是非常好,很高,你是理想主義者,究竟你能不能夠做到?」他們是什麼?「非疑則惰」,他很多疑慮,更加不會去做。但是老法師委曲成就,他團結宗教,一開始在新加坡團結宗教的時候,很多宗教不理解,不知他有什麼目的,為什麼要布施給我?他很多這些疑慮,但是老法師是一顆善心,純淨純善,他就「不論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一直做下去,做了三年,你看新加坡宗教團結的好像一家人一樣,九大宗教真正做到和睦一家、平等相待,這是世界的典范。連最近,就是今年一月份的時候,在新加坡的「溫馨晚宴」上面,十大宗教,現在多了一個宗教,十大宗教的那些代表來參加這個晚宴,三千人參加。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先生上台致辭,兩次提到我們老法師,贊揚他對新加坡宗教團結的貢獻,老法師是委曲成就。這個溫馨晚宴也有很多人障礙,但是終於通過努力成就了。
『隨緣方便』,隨緣就是隨著緣分,一有機會我們要去做。隨緣不是隨便,不是說緣分到了你都不想做,這就不是隨緣;緣分到了,你就要抓緊機會去做,這才叫隨緣。方便,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宜、合適的,方便就是合適的方法,用最合適的方法來幫助人、幫助社會。這樣能夠『廣植陰功』,陰功就是不為人知的功德,如果別人知道你做善事,他贊歎你,甚至供養你,你的福馬上就報了,你就留不住;如果你做了善事,人家不知道,甚至人家誹謗你、嘲笑你、障礙你,這個時候你那些功德就變成陰德,積到你真正的福田裡面,那個報應就更大。請看下面一段: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他除了自己斷惡修善之外,他還教化眾生,這個功德就更大了。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最大功德的供養是什麼?是法供養。能夠教化一切眾生,用自己的行為來教導眾生,使大家都能夠看到你自己做的好榜樣,跟你學習,使社會穩定、和諧,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他用什麼來供養眾生,用什麼倫理道德?敦倫、勤學、守謙、忍辱,這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敦倫』就是敦睦倫常,一個人一出世,他自然就帶著五種關系,這叫五倫。哪五種?第一是父子,第二是君臣,第三是夫婦,第四是兄弟,第五是朋友。這五倫關系是自然的,天生出來就有,不是哪個人規定的。好像父母,每個人都有父母,不是哪個人幫你造一個父母出來,沒有理由的。君臣就是指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我們在一個團體裡面自然就會有領導與被領導。好像我們佛陀教育協會就有領導,總干事,我們這裡的執事領導我們修行,我們被領導的人要尊重領導的人,領導人關懷被領導的人,君仁臣忠。父母對兒女,父慈子孝,父母對兒女是慈悲,不可以害兒女。現在害兒女的父母很多,怎樣害他?他不用真正倫理道德的教育教導自己的兒女,等於害了他,讓他受社會的污染,不就等於害了他嗎?這個不慈悲。所以,真正對兒女慈悲一定要教化他,「子不教,父之過」,不只父親,母親,父母都有過。父慈子孝、君仁臣忠。
夫婦這一倫,夫婦之間一定要有義,互相敬信,這樣家庭就可以和睦;兄弟互相尊敬,兄友弟恭;朋友之間要講信用,真誠的交往。所謂的五倫十義,五種關系代表十種人應盡的義務,五倫十義。能夠遵循這十種義務,五倫的關系就會處理得很好,就可以和諧。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只不過兩個字「敦倫」,就可以做到。每天能夠都做到自己的本分,盡自己的義務,社會就和諧了。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很多人學了佛之後,反而搞得家庭很不和,為什麼不和?因為他在寺廟裡面學了很多東西,看見家裡的人又殺生、又吃肉,開始對他們批評,說你們這樣造業將來會墮地獄的。家人一聽,他們也就生氣了,和你開始有矛盾。這是什麼?沒有做好倫常的關系。學了佛更應該對自己家人慈悲,要用很方便的方式能夠帶動他們學佛,不可以勉強。首先要使家人生歡喜心,你要比以前更加慈悲,更加努力去表現自己對他們的愛,把家庭關系處理好。所以印光大師講,人真正想要往生極樂世界,首先要「敦倫盡分」,敦倫,搞好五倫關系,盡自己的本分;「閒邪存誠」,閒邪就是把自己的邪念去除,防止邪念起來,存誠就是永遠心裡面存在著一種誠心、誠意,真誠;這樣再加上「深信因果、信願念佛」,就可以往生了。
俞淨意公教導人家敦倫、勤學,『勤學』是什麼?是勤學聖賢之道。現在的學生,你不可以說他不勤學,他讀書也讀得很辛苦。我見到現在的學生,一個小小的中學生就能夠學十幾門課,書包很重,眼鏡戴的很深。不是不勤學,但是學的都不是聖賢之道,糟糕就在這裡,學的是什麼?知識,那些是枝末,真正根本的沒去學,所以麻煩在這裡。所以學習的次序要知道,一定要注重德行。孔門教育四科有次序的,這個次序不可以亂。第一個是什麼?是道德、德行;第二個才是言語,就是講話,處理好人際關系;第三個是政事,就是學一門學問、學一門技術,這是政事;第四個就是文藝、文學。當你學完這些德行、言語,有一門技術之後,你能夠工作,能夠自己養活自己、養活家庭,這樣可以多學點精神生活方面的東西,或者是學一些文藝、藝術陶冶自己的性情,可以。所以要知道學習的順序,一定要注重德行。現在的學生問題就出現在哪裡?這個順序沒有走對,德行都沒有學,言語又沒有學,所以他不懂得做人,不知道怎樣講話、怎樣處理好人際關系,只學了一門技術,將來走到社會裡面自然他自己就容易墮落,同事關系也處理得很緊張。所以這不是真正教育兒女之道,要教育好兒女一定要首重德行。德行裡面最好用的教材就是《弟子規》,我們從明天開始就一起來學習這門課。這門課是儒家的教育精華,是道德教育的集大成者,又很簡單,三字為一句,容易背誦,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簡單易學。但是裡面的道理每一條都使我們能夠奉行終身,你如果想做正人君子,想入聖人之流,《弟子規》不能不學。學佛的人也要以《弟子規》為根本,你為什麼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好像功夫都不得力?因為你的基礎沒有打好,打好基礎的話你上路就快了。所以老法師現在非常強調《弟子規》、因果教育裡面的《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儒釋道三家的基礎,不可以忽略。
『守謙』,就是能夠守住謙虛的心態,時時刻刻對人、對物都有一種謙卑的心態,認為自己總是不如別人,人家總有比我們強的地方。我們要處處虛心向別人學習、向別人請教,這個是守謙。守謙的人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尊敬,不要認為說「我謙卑起來,別人就看不起我」,不會的,你愈謙卑,別人會愈覺得你這個人有學問,因為大家都有一種公理在心,你有沒有學問,你的言談舉止可以表現出來,你不用自己說自己厲害。厲害是別人說的,自己是什麼?自己是謙虛、真誠,這樣和別人相處,這樣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喜歡、大家的恭敬。『忍辱』這條很重要,學道之人最關鍵是能忍,任何事都不會在意,如果一件事發生了自己就急躁起來,甚至心裡面就不舒服,發脾氣,這種忍的修養就出不來。
一個社會上的正人君子修養都很好。修養好的人就會令人尊敬,別人罵你、打你,你都不還口、不還手,誰贏?你贏了,因為你贏得大家的尊敬、大家的佩服;那個打你的人、罵你的人,他輸了,為什麼?因為他回去之後,他自己覺得很慚愧,他自己就覺得,「我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別人這麼有修養,我這個人好像一個壞人一樣」。他會自己生慚愧心,他會回頭。所以,忍辱的人自然就會受人尊敬。學道之人,學佛,這個忍辱很重要。忍住什麼?忍住自己,不要執著,這個要學。很多時候我們見到一些人、一些事不如法的,心裡面就起心動念,這個就錯了,你要記住老法師常常所說的話,「人家錯了都是對的,我即使對了都是錯的」,要這樣忍。要忍住、守住這種觀念,真正見到人家做錯事、不如法,都要忍住不講,還要忍住自己不想,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這是真正的忍辱。如果這樣忍的話,念佛的功夫很快就得力了。所以我們念佛,當我們見到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把阿彌陀佛的佛號提起來。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丑,好丑起於心」,外界的一切人、一切事物、一切境界沒有好不好的,好不好是你覺得的,好不好是在我自心。夏蓮居老居士把後面那句話改了改,改得很好,他說「境緣無好丑,佛號一掃過」。這是真正念佛人,我不管它外面的境界、人事物好不好,這個我統統不理,不關我事,關我事的是什麼?我這句佛號不可以放,用一句佛號把所有的好丑觀念、人我是非全部掃得干干淨淨,這是真實話。
『因果報應之言』,對於廣大社會市民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倫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但是很多人一聽見倫理道德,他就很討厭,他認為這個都過時了,現在都是二十一世紀,E時代了(Electronic),電子化時代,還要講什麼倫理道德?他不聽你的。但是講到因果,你做好事有好報,你做惡事你會有惡報的,他一聽他就怕了,一怕他就會修正好自己,就不會這麼放肆,就不敢做惡事。因果教育很快速就會有效果,所以,提倡因果報應的這些教育,對於穩定社會、淨化人心有非常大的作用。印光大師當年最重視因果教育,他說要拯救社會人心,除了因果教育之外,即使佛菩薩再來,他都沒有其他方法。所以老法師也非常重視因果教育,他曾經吩咐我,把西方國家那些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搜集起來,要我講課,我也就依教奉行,聽老法師這樣說,我就搜集這些資料,也搜集了好幾年,很豐富,發願把「因果輪回的科學證明」這個課在世界四十八個地方講,講四十八場,回向社會消災免難,也回向我們的老法師能夠長住度眾生,回向自己的父母、家人、冤親債主,歷劫冤親、祖先能夠得度。我去年已經超額完成任務了,已經超過五十場。我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曾經講過三次,最長一次是八個鐘頭,用廣東話和國語都講過,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拿來聽,這是科學家證明有因果輪回,不由得你不信。
俞淨意公就用這些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逢人化導,惟日不足』,他一有機緣就為大家介紹,真是不辭辛苦。當然,如果你真正發這個心想去教導別人,你能夠幫助別人的這種心發出來之後,你會覺得好像有無窮的力量,你講課也是,天天講你都講不厭,天天和別人講,口水都不會干,你不會累。為什麼?因為你有法喜,法喜充滿。所以,他自然就有這種動力可以堅持下來,惟日不足,就是天天都做,不會滿足。請看下面一段:
【每月晦日。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俞淨意公功夫得力了,他每月到月尾那天,『晦日』就是每個月農歷最後一天,他都把這個月所做的一切事情,包括自己的善事、惡事統統都寫到疏文裡面向灶神爺禀告,這樣來用這個鞭策自己。如果我這個月不認真去奉行、把灶神爺教導我的事去落實,我有什麼臉向灶神爺禀告?所以這條是激勵自己、鞭策自己不可以懈怠。他這樣每個月每個月做,做得久了,持之既久,他就能夠入這種境界。是什麼境界?『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這就是純淨純善的境界。在靜的時候一念不起,純淨,心態非常清淨,猶如止水,一池止水,水很淨,它能夠映外界的山河大地,映得很清楚。當一個人心淨的時候,他觀察事物就會很清楚,他有智慧。所以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得來的。很多人處理問題他沒有智慧,很煩惱,事倍功半,為什麼?因為心不清淨,看問題看得不清楚,看人也看得不清楚,所以往往做的決定都是錯誤,不是失敗就是浪費時間,所以最關鍵要有清淨心。
真正要做事的時候,有因緣來了,有善事的因緣,他就會即刻把握住要做的善事。動即萬善相隨,他不動就無所謂,一動,萬善相隨,萬善就是純善,心裡面一個為自己、自私自利的念頭都沒有,全為眾生、全為社會,孔子所講的「天下為公」,所以他萬善相隨。這個心境要知道,他不是說我靜的時候一種心境,動的時候就萬善相隨又一種心境,是兩個心境,不是,這是一種心。這種心就是純淨之心,有緣的時候,立刻這個純淨之心會自然反射,就是萬善相隨,他就會做善事,全心全意做,做完就放下;靜則一念不生。他這個心態完全是看外界的反應如何,外界有感它就有應,外界沒有感它就沒有應,所以是一種心態,不是說兩種心態,這裡面一點的執著、分別、妄想都沒有。
如果念佛的人能夠好像俞淨意公這樣的境界,這個叫做念佛功夫成片,他的妄念就可以控制住了,他不會起心動念。沒事的時候,他的阿彌陀佛就自自然然在那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下去,他也不執著任何的事情,心裡面空空蕩蕩,只有一句佛號在那裡回蕩。這就是一念不起的時候,這個一念不起是其他雜念統統都沒有,只有一念阿彌陀佛;有人要求我幫助的時候,我馬上就去幫助他,是真誠的這樣幫助他,沒有任何需要回報的。佛號其實還在念,他就在那幫他,幫完之後即刻事情放下,佛號又起來。所以真正要學念佛要怎麼樣念?就是當你做事情的時候,你全心全意去做,把這件事做好。你譬如說思考的時候要用腦筋,你就去用,你不要想著「我要念佛,我不可以整天打妄想」,這個事情就沒有做好,佛又沒有念好,兩邊都搞不好。應該怎麼樣?做事的時候就全心全意做事,做完事了立即放下,然後佛號自然提起來,這樣用功就容易達到功夫成片。
這一章就是告訴我們俞淨意公是真干,從意念上面去改惡修善,真正對於灶神爺的教導依教奉行。下面這一章講的是他的果報,正所謂「修善因得善果」,有這樣努力、精進的修善,果報就會很快速,「善果速至」。我們來看正文:
【如是三年。年五十歲。乃萬歷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辍闱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萬歷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這段話是講到俞淨意公由於他修善,得的第一個果報就是中了功名。原來他十八歲開始考取秀才之後,年年去考舉人都考不上,所以他一直都沒有功名。他在四十七歲時遇到灶神爺,到他五十歲那年(三年之後),用功用了三年果報就現前了。『甲戌』年,這一年有一次『會試』。當時,『張江陵』是他的一個同鄉,是一位宰相,叫做張居正,是明朝的一代賢相,「江陵」是他的故鄉,湖北省的一個縣,古人為了尊敬這個人就不稱呼他的名,甚至字都不稱呼,稱呼他的什麼?他的地名,所以叫他張江陵。你這個地方出了一位賢能的宰相,是你這個地方的福報,所以用地名來稱呼這個人,這是表示非常高的恭敬。『首輔』就是宰相,當時張江陵是宰相。『辍闱後』,辍闱就是考試結束,張江陵在同鄉人當中想為自己的兒子選擇一位老師,選擇老師的標准一定是有德有學的,有德行、有學問,所以他去尋找,看看有沒有這樣一個人可以做自己兒子的老師。結果,大家知道俞淨意公這三年來努力修善,所以道德學問增長了很多,人家都『交口薦公』,大家都互相推薦俞淨意公,於是張江陵就請他做自己兒子的私塾老師。當時俞淨意公就帶著自己的家眷,他的夫人和他的女兒一起進到『京師』。
當時張江陵宰相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才能、德學,果然見他是一個非常用功、非常真誠的人,所以就推薦他進入『國學』,就是古時候的國立大學,又叫做國子監。進了國子監之後,再過了兩年,『萬歷四年』,『丙子』年,這年他就參加『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萬歷五年他就中了進士。你看他舉人、進士就是連連考上,連在一起,第一年舉人,第二年就進士,快速得不得了。『進士』是古時候最高的功名,進士的頭三名叫做狀元、榜眼、探花,所以進士就是最高學位。現在社會最高學位是博士,其次就是碩士,再其次是學士,好像以前的進士、舉人、秀才這樣的意思。俞淨意公由於他的積德行善,第一個感應就是考上功名,這是古時候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他都得到了。再看下面他的果報就更加殊勝了。
【一日谒內監楊公。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問其籍。曰江右人。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裡。公甚訝之。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辭江陵回籍。張高其義。厚贈而還。】
這段話講到他一個非常殊勝的果報,是失散多年的兒子又找回來了。這個因緣是怎樣的?是在京師的時候,在京都結識了一位楊公公,一個太監。因為太監是沒有子女的,古人對於養兒防老這個觀念是非常深的,所以雖然他是太監,他也收養了五個義子。這一天俞淨意公就來拜訪楊公公,楊公公叫他五個義子出來拜見俞淨意公,這五個義子都是楊公公收養回來的,當然為了將來老年的時候有所靠。你看古人養子他知道養兒防老,今人當然,他養兒子都很希望養兒防老,但是養兒的人有沒有想到是不是真是可以防老?換句話來說,你養的兒女將來能不能夠到你老的時候還孝順你?你看現在的現代社會,孝順父母的人,有多少人?香港你看看,不用看其他的方,報紙整天都登兒女折磨自己父母,虐待自己家的老人,很多。甚至這些老人家受不了,跳樓的都有,自殺的或者是含恨出走在街邊乞討的,過年期間我們見到路邊都有很多老人家在那裡乞討。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可以養兒防老,現在的人就沒有辦法,原因出自哪裡?這就是教育出了問題,最重要就是什麼?教育沒有了,孝道的教育、倫理道德沒有了,人從小到大就受功利的教育。你不可以說他不是認真學習,不可以說現在的人學習不精進,他讀書讀得很精進,但是受的教育都是功利教育。父母又在從小,養兒女的時候就有一種觀念,你好好讀書將來可以賺大錢、做大官,不要被人看不起,都是這樣說。有幾個父母教導子女說,你好好讀書,將來要做一個聖賢,讀書志在聖賢?現在的父母都不懂得這樣教,當然有什麼因就有什麼果,你都不是好好教導他的因,將來你就不會收到很好的果,他將來就是以功利來判斷,他做任何的決定也都用功利,是不是對我有利益,如果對我沒利我就不做。現在你都老了,我養你的話,對我沒利,我就不養你了,所以他功利思想就是這樣的後果。現在真正想要社會和諧從哪裡做起?一定要從提倡孝道開始,孔子在《孝經》裡面講,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就是孝道,一切的教育必須要從這裡出生,所以這點不能不重視。老法師現在命我在香港住下來,每天講課。他給我一個講課的總題目就叫做「純淨純善,和諧世界」,所有講課都在這個系列當中。第一堂課他叫我講的就是「純淨純善的根本—孝道」,從孝道開始講,老法師很有智慧,認識到教之所由生也,所有教育要從孝道開始出生,所以我就從孝道開始講起;這一次課是第二個科目「改造命運,心想事成」,也是教我們如何落實孝道,因為人如果不修德、不改過自新就對不起父母;明天開始講《弟子規》,孝道的落實都非常重要。
楊公公這五個義子當中有一個義子十六歲了,俞淨意公一見到他,發現他好像很面善,好像以前見過。所以就問他「你是哪裡人?」心裡面已經有點疑惑了。他答覆說,我是『江右人』,江右就是江西,就是俞淨意公的家鄉。他說他小時候因為出去玩,一下子誤入了糧船,在糧倉裡面,結果船就走了,於是就和家人失散了,但是他還依稀記得自己鄉裡的名和自己原來是姓什麼的,姓俞。俞淨意公愈發覺得驚奇了,好像就是他的兒子。因為他記得他兒子在左腳的腳底有兩個痣,這個天生出來的胎記,所以立刻讓他脫了左腳的鞋,一看果然有兩顆痣,證明這個人正是俞淨意公過去失散的兒子。他八歲那時候就失散了,今年十六歲,失散了八年。他見到自己久別重逢的兒子,又是悲又是喜,所以他『大呼曰』,大聲叫出來,說你就是我的兒子。楊公公在旁邊看見都非常驚訝,這個是人生的巧遇,誰都沒有想到。他是非常開明,楊公公是個開明人士,所以他也不阻攔,就即刻把這個義子送回給俞淨意公,讓他們父子重逢,能夠一家人重新團圓。所以你看這個楊公公都很有德行,等於他幫他養了八年的兒子。
當然,由楊公公這樣有德行的人來教育,這個兒子一定是有品行、有道德的,他就懂得五倫十義,懂得孝順父母,證明楊公公所用的教材也是好像《弟子規》這類的(當然那時還沒有《弟子規》這本書,但是宋朝開始就已經有很完整的家庭教育的這些教材),所以教出來的兒子都非常有規矩,懂得道德倫理。這個兒子跟著俞淨意公回到公寓,回到自己的住處,『公奔告夫人』,你看這個「奔」字看出他的心情多激動,告訴自己的夫人。這個兒子回來抱住自己的媽媽,母子兩個就大哭,哭得怎樣?『血淚迸流』,就證明這真是父子有親,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情,這是天性,自然流露出來。大家都非常感動,感動得那個母親血淚都流出來。這個兒子非常孝順,他邊哭邊捧住他媽媽的臉,然後用自己的舌頭來舔他母親的眼睛。這麼一舔,結果使他母親雙目復明,這是非常奇妙的一個現象。很多人問,這麼厲害,是不是口水可以醫眼病?你試試看,拿點口水可不可以使一些盲人復明?我不行,為什麼不行?為什麼這個俞淨意公的兒子就可以?
你要知道,日本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給我們證明什麼?水結晶是受人心念影響,當善心,純淨純善的心對待水的時候,那個水結晶就很美麗。你看兒子拿口水來舔他媽媽的眼睛,那個口水裡面的水結晶你想一定很美麗,為什麼美麗?因為這是兒子的孝心,孝心對待這個水,水結晶一定美麗,可以治病。所以他這個口水一到他媽媽的眼睛裡面,立即把她多年的眼病就醫好了。再加上他媽媽在那裡哭,就震動那些神經,一下子就可能通了。因為她以前是因為那些煩惱、憂郁塞住了,那些眼神經、血管都被塞住了,不通,那些經絡不通所以就雙目失明。現在一哭,加上一高興,就通了,這樣就雙眼復明。所以人不可以有憂郁,有憂郁的人病痛就會很多;如果能夠歡歡喜喜的,整個人,你看那個面相就知道這個人很通。你看我們老法師八十幾歲的人,面相都看得出,面色白裡透紅,非常難得。這個是什麼?他是通的人,通的人身體一定好,因為他沒有煩惱、沒有憂郁,一切放得下。
俞淨意公考取了舉人,考取了進士,再得到久別重逢的兒子,又使他的夫人雙目復明,一連串的善報,真是使他自己想都想不到,真是灶神爺跟他所講的「久久行之,有不測效驗」,不測就是他預先都預想不到,想都想不到竟然有這麼殊勝的善報,而且來得這麼快,三年就來了。所以他『悲喜交集』,都不想做官,為什麼?因為他明白了,人為善最樂,做善事是人生最快樂的。做官不一定快樂,做官的人都很苦惱,一天到晚都要應酬,一下子不小心犯了過錯還要受批評、受處分,膽戰心驚,不快樂;如果是做錯了事情,還贻誤了社會,對這一方的眾生有害,還是造業。所以他知道,做官他不喜歡做,他辭別了張江陵宰相就回到自己的家鄉,『回籍』回到自己祖籍家鄉江西。張江陵也非常敬重他的人品,真是放下名聞利養,你看進士,有功名了他都不做,所以對他『厚贈而還』,贈給他很多的禮物這樣送他回家。最後看下面最後一段:
【公居鄉。為善益力。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悉嗣書香焉。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身享康壽。八十八歲。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同裡後學羅祯記。】
最後一段就講到俞淨意公辭別了張江陵宰相之後,回到自己家鄉更加努力去行善,因為他知道善因得善果,一定沒差錯,所以他的果報愈來愈殊勝,他的兒子,久別重逢回來的兒子,後來長大娶妻生子,連生七個男丁,而且都讀書明理,都有功名。俞淨意公自己親手把自己遇到灶神受點化的這些事情,和如何依教奉行改造命運的事情都寫下來,訓導自己的兒孫,做為自己的家訓傳下去。自己得到了長壽健康,八十八歲才往生。所以人人都知道俞淨意公的這種改惡修善,能夠改造命運,都知道他是善有善報。
這篇文章是他的『同裡』一位書生叫做羅祯記錄下來。當然這樣記錄下來我們都很感恩,因為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真正了解到,人只要真正努力改惡修善就可以改造命運,即使命運不幸我們都可以把它改好,改得很殊勝。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道是專門降福給修福修善之人,禍福是沒有門的,只有是自己招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古今不易的真理,而善惡之門,就是禍福之門,在哪裡?就在我們自己一念心中,那個念頭起動的地方就是禍福之門,當這個念頭善的時候就是得福,當這個念頭是惡的時候就是得禍。
我們真正學習《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之後,要懂得從念頭裡面去把持自己,從根本修,從心地上面改,這樣創造命運、提升自己,這是不難的事情。學佛的人能夠學到好像俞淨意公「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這種功夫俞淨意公達得到,我們學佛的人更加應該有信心可以達得到,能夠達到這點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最後,在這裡恭祝各位如意平安,怎樣可以得到如意平安?「諸惡莫作」就「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即「年年如意」,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粵語)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五集) 2007/2/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195-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