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中國式家教的通病:從小慣,長大管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我一向主張家長給孩子留下充份的成長空間,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毫無原則的放任嬌慣。有的家長跟我說:“我並非一定要讓孩子達到我的什麼期望。但孩子養成了難以容忍的壞毛病,比如沉溺於網絡、手機中不能自拔。不強制不行!”

孩子陷於網絡、手機而不能自拔的,是我的學生中最普遍的現象。這些東西對有些孩子來說,如同毒瘾一樣戒不了,最終嚴重影響到學業,乃至高中畢業呆在家裡無所事事。甚至有些學霸型的孩子,也會熬夜玩兒網絡游戲。我知道,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但是,至少就我接觸的圈子的情況看,中國的情況似乎比美國嚴重的多。

我曾經在一系列文章中介紹過,美國的家長,特別是教育背景好的家長,在網絡、手機等方面對孩子控制的很嚴。硅谷那些創造了這些玩意兒的高科技人士,往往更嚴。比如,硅谷的高工、高管喜歡把孩子送到當地的華德福學校,那裡在一定的年級以前甚至連頻幕都禁止。這些高科技人士,往往不讓孩子在13歲以前接觸網絡、手機等等。過了這個年紀,每天的上網時間也控制的很嚴,而且上網一定要在全家的起居室,不得在自己的臥室裡,等等。

我們的女兒,也是從小不接觸移動通訊等玩意兒,乃至喬布斯死了的時候還不知道喬布斯是誰。我把這事曬在微博上,引起很多人的抨擊,說我把孩子管出毛病。我告訴大家:女兒一天到晚有許多自己的事情作,從來沒有用過喬布斯制造的產品,為什麼一定要知道喬布斯呢?這下子更捅了馬蜂窩:怎麼會?沒有iPad,

iPhone?這不是變態嗎?

其實,我們對孩子一直“放任自流”,從不干涉她的行為。她有計算機,可以在自己的臥室上網,我們進屋從來敲門獲准。顯然,她在網上可以為所欲為。為什麼我們這麼放心?也許,她確實看了些“不該看”的東西。但從她的行為中就可以觀察出來:她對網絡沒有那種病態的瘾,不可能沉溺於某種有害的影響中。另外,她是學校同齡孩子中最後一個擁有智能手機的。14歲那年向我們提出要台智能手機,原因是運動隊訓練、俱樂部活動等等,大家都在手機裡打短信。她沒有,誤了好幾次。最後決定給她買,她自己上網挑了個剛過時、僅能滿足基本功能的型號。可以看出來,14歲前沒有,她除了感到點不便外,沒有什麼同伴壓力,一直不提買手機的要求。等決定買了,心裡想的是怎麼給父母省幾個錢,放棄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上瘾的孩子當然不會這樣。我們當然由她去了。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小的時候最依賴父母,也最容易接受父母的影響。“管孩子”在這個時期最有效。當然,這種管,不是消極的,如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等等;而是積極的,即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占據孩子的注意力。女兒小時候,對頻幕等等基本沒有興趣,因為粘媽媽還粘不過來,媽媽又捨的所有的時間。等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迅速形成,獨立的欲求強烈,正好是父母逐漸退出、讓孩子“自作主張”的階段。這也是為孩子遠走高飛的必要准備。孩子小時候的習慣越好,此時父母撒手就越放心。

許多中國的父母,則恰恰相反:孩子小時候依賴父母,自己沒有時間,索性讓孩子看電視、上網、玩手機,只要不來麻煩自己就行。等孩子進入青春期、該獨立的時候,父母一看大事不好,反而開始管了。孩子年紀越來越大,但獲得的自由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這種反人性、反成長的作法,自然會激起反叛。

更糟糕的是,這些家長為了改變孩子的壞毛病,往往操之過急、矯枉過正。我對許多家長說:孩子迷戀網絡、手機,一是從小養成的壞毛病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掉,一是他們的生活也太單調:整體關在學校刷題,回家被父母看著做作業,心理的厭倦和疲乏已經到了極限,自然要從這些東西裡面尋求解脫。我建議家長更多的從積極的角度想辦法,比如送孩子去學游泳等等,引導他們發展些課外的興趣愛好,有個調劑,同時也培訓性格、拓寬自己的社會視野和網絡。當生活不再那麼單調以後,從網絡游戲中脫身也就容易了許多。

從小慣,長大管,這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大毛病,目前還遠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現在是該警覺的時候了。(來源薛湧微博)

推薦1:中國家庭教育九大敗筆

我們的家庭教育成在很多問題,特別是獨生子女時代,我們的家庭教育顯得更是問題成堆,本文就家庭教育的問題做了些總結,給家長的學習提供了一些借鑒,希望能從中有所收獲。

第一、過份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

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的愛被放大以後,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後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

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的學死知識,一味的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後。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有無數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借口,去挑戰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於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別:

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的象不象?

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的好不好?

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

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麼,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於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麼可怕呀!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第三、物質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於物質刺激這個詞語一定並不陌生。據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全部85分以上,給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台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裡,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裡,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悄悄拉開。

第四、動辄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凶

體罰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村孩子和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裡。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麼“不打不成才”、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於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但對於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凶。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現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的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後做大官;明天他們如果覺的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奮讀書。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的出現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

甚至,這個現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份重視,帶來的後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那麼以下四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份。

經常可以聽到家長們說這樣的話:終於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裡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系不斷確立和穩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常不見面,見面後又只是不冷不淡的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

第七、事業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份中國家長都是這麼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後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份高學歷家長的說法。於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後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麼志願啊?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麼專業!此種後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的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後到向家長詢問,終於淪為家長實現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於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中國家庭教育裡,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於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麼去要求家長呢?

小時候發的紅獎狀裡寫的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績優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麼?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生差異的話,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支持就開始了。

據筆者的經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

一是成績達標後的“獎金”;

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

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

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

五是節假期間打的小零工。

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支持相提並論。物質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推薦2:家長的十個壞習慣,會毀掉孩子

為什麼父母的苦心付出不能得到優良的回報,當真我們的孩子都是白眼狼嗎?如果你是一個充滿困惑的家長,又或者你是一個不希望未來遭遇這種困惑的家長,請你和我們一起,撥開這團困惑的迷霧,看到迷霧後面藏著的真相——中國完形教育著名的親子教練陳鵬宇老師,經過大量案例的積累,探究出父母如何用自以為是的愛毀掉原本自信快樂的孩子的十條共性問題,您不妨對照一看。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通常的說法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的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優秀”是一把雙刃劍!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麼大的代價得來的“優秀”!這樣“優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秀”者。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持。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緒支配,只想著:你是我孩子,你要給我臉上貼金,你要讓我有面子,你不能丟我的臉!然後用你自己奇多的規條和框框來束縛孩子。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縛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聽!

鵬宇老師家的寶貝女兒在有一個假期剛開始的時候天天打游戲,晚上打到12點才睡覺。家裡的媽媽、姨媽和姥姥都沉不住氣了:這天天打電腦,作業不寫怎麼辦!指責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聲,依然故我。鵬宇老師那次出差回來,正趕上妻子為此事犯愁。他進了女兒的房間:女兒回頭叫了一聲“爸爸”。他說:玩電腦呢,沒事,你玩!然後手放在女兒的頭上,半開玩笑說:爸爸給你傳送一些愛的能量,別耽擱你玩,你繼續玩吧。十幾分鐘後,他松開說:好了,不想玩了就早點休息啊,別累壞了!那天晚上,女兒十點半就睡了。

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在負疚的狀態下仍然可以得到愛,孩子才會有順從以及有自我負責的可能。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麼滿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時,無言的陪伴,單純的給予孩子愛的支持更顯的重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所有家長的通病。鵬宇老師說:當你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

4.有條件的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游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准,才是被愛的。然後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鵬宇老師對女兒學習從沒什麼要求,甚至戲谑說:“不要考前幾名,考前幾名被老師盯上就麻煩了!”可是有次女兒考了第三名,心裡還是很高興的。她對爸爸說:爸爸,今天請我吃肯德基吧!這個爸爸說了:好啊!不過爸爸不是因為你考第三名才要請你。爸爸愛你,即使你考倒數第一倒數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會請你的!孩子不耐煩的說:好了,好了,知道了。你的她心裡怎樣,還用說嗎,幸福著呢!

5.數落孩子的不是

家長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家長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征服的快感。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氣,還是心裡服氣!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後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斗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個農村長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個哥哥。從小父母就偏愛哥哥,認定哥哥比她有出息。她心裡很委屈、很不服氣。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爭口氣給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後來她果然比哥哥成績還好,考上大學,有不錯的工作,成家立業。但是因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證明給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無可忍,要和她離婚……

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麼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麼樣!

9.總是擔心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結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擔心!你擔心孩子早戀,孩子一准早戀;你擔心孩子網瘾,孩子一定網瘾!有個媽媽在孩子還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經過一間網吧時警告孩子:看見沒,這是網吧,很多孩子一進去就變壞了,你可不能進去!一天又一天,一開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裡好奇極了,終於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進這間網吧看看。再後來孩子網瘾了!孩子是否自信,取決於父母對待他們的態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你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的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致力於培養孩子成“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以至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越來越多。鵬宇老師認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平靜和喜悅的過程,平靜和喜悅的狀態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心量拓寬的過程!改變孩子很容易,當你“容”下孩子時,孩子就“易(改變)”了!父母小小的改變,孩子大大的不同。他會一點一點從父母那裡學會“比較”,並且用“比較”殺掉自己的自信,讓自己永遠被“比較”來的“痛苦結果”所折磨。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每個孩子都自有一份屬於他的優秀之處!不要用比較殺傷孩子的自尊。

如果您碰上了這樣的孩子,趙淑敏老師建議您家長會後一定要理性對待孩子。

“針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你著急就行的事,關鍵在於要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幫助我們的孩子。”趙淑敏老師說,“家長不能簡單照搬別人的方法和標准直接運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而且要通過認真的觀察和分析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調整方法修正標准;對孩子的嚴格教育不只是簡單的嚴格要求孩子,而是要同時嚴格要求自己。要想使孩子改正缺點,先看看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同樣的缺點。”

面對問題孩子家長是“包容”還是“溺愛”是有本質區別的。包容是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改錯,對孩子是有原則的愛;溺愛是允許孩子犯錯,並接受孩子的錯誤,是對孩子無原則的愛。

針對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孩子的現狀,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沒有機會進行嘗試,所以更需要我們家長理性地對待孩子。有的家長會想,面對一個問題多多的孩子,你讓我理性,我做不到呀!但是孩子的問題越多,問題越嚴重,越需要家長的理性和耐心!

開家長會也要提前“備課”

每個學期每個班主任都會至少開一次家長會,但不同的家長開完家長會後的感覺卻不一樣。有心的家長在去開家長會前會提前“備課”。

趙淑敏老師說,平時,家長要注意與孩子的班主任及各學科的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各方面的詳細情況,並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裡,注意傾聽孩子關於學校、班級、老師、同學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想法。家長只有如此詳細的備了課,才能在當他參加家長會時提出的問題明確而有針對性。

但不少的家長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開家長會。有的只注意與老師溝通,忽視了對自己孩子的觀察和交流,這樣的家長盡管也給老師打電話了,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現,但只對孩子轉達老師對孩子的看法及要求,孩子是怎樣想的就不知道了;對孩子在家裡的表現不能進行觀察和分析,對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就更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就是老師的事了,甚至對學校組織家長會或老師不斷的找他反映孩子的問題有厭煩情緒。因此,從表面上看,家長每天都在接送孩子,每次都來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但家長在對待孩子、對待學校、對待老師的看法和做法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最後導致了教育效果的不同。

家長會·觀點

家長不要當孩子家中的“班主任”

學校舉辦家長會,通常是要通過這個機會向家長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相關的教育政策、學校的課程改革等信息,使家長了解學校,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同時為家長提供了一個全面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機會。可家長往往只注意其中的兩件事:學校的要求,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家庭教育有自己的任務和方法。家長就是家長,你沒必要當孩子的又一個班主任,對孩子完全重復學校老師的要求,這樣的說教讓孩子覺的你好煩人。你在重復時往往斷章取義,借題發揮,弄不好讓孩子覺的你無知又無理。這樣隨孩子的長大,開始是怕你,慢慢變的煩你、恨你,最後蔑視你。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當你從內心佩服一個人時,他對你的說教你就能心悅誠服的接受,即使當時對你的指責嚴厲,你不能接受,但私下裡你也會去嘗試去努力做的更好,以便獲得他的認可。如果你從內心就很看不起的一個人,無論他跟你說什麼,無論他是怎樣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你要麼哼哈對付,要麼抬槓發洩你的不滿,要麼以沉默表示你的輕視,要麼以逃避表示你的回絕。總之,你很難聽的進去他苦口婆心的真言。

家長的作用有時更像“煽風點火”。“家長不是要到處找劈柴以維持已經點燃的火苗,因為家長總要有累了的時候、總要有不能及時找到劈柴的時候,這樣火苗的熄滅就是早晚的事情。”趙淑敏老師說,“家長的作用是觀察風向,然後向著有草和可燃物的方向煽風,火借風勢,自然就會越燒越旺。”

成功家教與失敗家教的方式差異是微小的

無論你有心還是無意,真正的家庭教育就在你與孩子相處的日子裡進行著,也就是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時時處處存在著,它深刻而不可避免。

趙淑敏老師指出,雖然家庭教育的成功與否給孩子以及整個家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但在實施家教的過程中,往往成功家教與失敗家教的方式差異是微小的,有時讓人無法發現。

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積極密切的配合學校教育。這裡所講的配合,並非是家長簡單的地重復學校和老師對孩子的要求,不是讓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充當學校老師的角色,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協助和完善學校教育。有些教育功能在學校裡效果不如在家庭教育中更明顯,比如:培養孩子孝敬父母和熱愛勞動的觀念和習慣,在家庭生活中教育效果會更好。家長就是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這些特點,對學校教育不能做的、做不好的地方進行補充教育。


 

上一篇:印光大師:心生邪YIN易招來魔鬼及前世冤家
下一篇:百練不如一步,百走不如一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