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 第3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請坐!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前兩天我們介紹《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文章,第一天我們談到文章的緣起,我們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和宗旨以及所得到的利益。昨天我們開始討論,討論到第二章,第一章是「苦報不明」,是講到俞淨意公家境不幸,他雖然十八歲考取了秀才,人很聰明、很有才華,但是十八歲之後年年考舉人都考不中,家裡又窮,只能夠教書來謀生。他的太太為他生了九個子女,五個兒子死了四個,還有個兒子在八歲的時候失散了,生了四個女兒也死了三個,剩下最後一個。他的妻子因為非常難過,哭泣,把兩只眼睛都哭瞎了。所以一家可以說是貧窮到極點,不幸到極點。難得的是他非常虔誠去拜祭灶神,每年的年三十都會寫一篇疏文,把自己家裡的情況和自己在鄉裡結一個文昌社來勸導大家行善事這些功德寫入疏文,祈求灶神爺幫他上天去報告上帝,希望上帝來降福於他。但是一直到他四十出頭,年年如是,都沒任何的回音。

  這一年他四十七歲,當除夕這一天,一家三口相對而坐,非常悲痛、非常難過。正在這時候,灶神爺來,化身變成一位叫做張先生的,張先生自己講從遠道而歸,路過這個地方,聽見俞淨意公家裡哀歎的聲音,因此特意上門來安慰。兩個人在家中坐下來,慢慢聊起來。當然俞淨意公滿腹的怨氣,一直埋怨,為什麼,我為人都算不錯,天天都做好事,還建文昌社,提倡同鄉一起來做善事,但是為什麼我的家境愈來愈不幸?上天真是報應不公平!心裡很多的怨氣、牢騷向這位張先生發洩。這位張先生聽完俞淨意公的一番牢騷,對他說,你不用和我講了,我已知道你家裡事很久了。從這一段我們今天開始學習,大家請看文章,第二章是「灶神勸勉」,這是第二段開始: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渎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張先生對俞淨意公講,你不要再傾訴這麼多苦衷,我知道你的事情,很清楚。他說你,『君』就是對俞淨意公的尊稱。你看這位張先生雖然是灶神的化身,但是對於俞先生都是非常恭敬,稱他為君。說明真正有德行的人,我們不要說佛菩薩,好像這些神,乃至有德行的人,對人都會很恭敬。張先生說,你家裡之所以會有這麼淒涼,並不是上天對你報應不公平,而是你自己有問題,你自己的意惡念太重。

  他確實身體沒做什麼惡事,但是他的意念裡面有很多惡的念頭,很重。做這些惡事還要自我掩飾,做些好事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專務虛名』,為了顯示自己是一個善人,為得到這種虛名,他做很多善事都是敷衍人的耳目,不是發自內心。他這樣做,他自己不覺察,反而自己還認為自己是一個大好人,做了很多的善事,但是還是得不到上帝的降福,所以心裡面很多怨氣。甚至會認為因果都不是真的,古聖先賢所教導的因果道理是騙人的。你看看我做了這麼多的善事都沒好報,那些人一點善事都不做,竟然會有好報。心裡面很多不平、很多怨氣,還寫到紙上,每年寫成疏文,把它焚了,希望灶神爺能夠把這種怨氣帶上天,禀告上帝。這種是對上帝的亵渎,為什麼說亵渎?因為他認為他每年虔誠拜灶神、拜上帝,我經常獻上鮮花、水果來供養上帝,上帝應該來降福於我。這是什麼?把上帝看成他是可以收你賄賂的,他見到你給他東西,他就歡喜,他就會降福於你。把上帝想成一位只知功利不知公義的小人,是不是叫亵渎上帝?

  學佛的人裡面有這種心態的人是很多,你看他學了佛,知道佛菩薩能夠保佑他了,每天上香、每天買水果,買回來的水果還是自己喜歡哪種他就買哪種,買回來之後供養佛菩薩的形像,然後求很多事,升官、發財、家人平安、出門遇貴人,求的全部為自己著想。結果自己一天不如意,就把怨氣發洩到佛菩薩身上,說我這樣供養你,你都不保佑我,這種心態。你說這種心態把佛菩薩看成什麼人了?這些都叫做亵渎,這個有很大的罪過。所以張先生說『恐受罰不止此也』,恐怕你受到的懲罰不止現在這樣,換句話來講,你今後的命運會更差。張先生這樣嚴厲的口吻,使俞淨意公非常吃驚,心裡面很害怕,他就大驚。

  公大驚曰。】

  他說什麼?

  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

  我聽說在冥冥之中都會有鬼神,能夠對我們的善惡做好記錄的。

  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我自己,你看在同鄉裡面都是努力行善,在文昌社裡面發誓做善事,『恪奉』即是說嚴格的奉行,對於《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的教誨,一條一條我都做得很努力,很嚴格去奉行,而且做的時間都很久,為什麼你說我全部都是虛名,專務虛名?他在辯白,心裡不服氣。這位俞淨意公,起碼我們看出他有一點難得的地方,就是至少他相信有鬼神、相信有因果報應。所以他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來監察我們的舉止,即使我們有一點點的善事,『纖善』,纖就是輕,很小很小的這些善事,鬼神都能夠把它記錄下來,幫我們記一功,他相信有鬼神,也相信有因果。他認為我做了善事應該會有好報,他起碼這樣認為,有這樣的心態就有救;如果說做了惡事,他不相信因果、不相信鬼神,真是叫天不怕、地不怕的人,那種人沒救,即使是灶神爺來到他面前,都沒辦法救他,佛菩薩來到他面前,也都救不了他。所以有一點恐懼之心,這一點就是能夠改過自新、改造命運的轉機,這種信心很重要。

  人之所以能夠向上,能夠提升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道業,關鍵對佛菩薩、對於這些神靈有信心,一分信心你就會有一分的努力;如果你沒信心,對佛菩薩沒信心,你當然沒辦法按照佛菩薩的教誨去努力奉行。這種信心一定要清淨的信心,要知道佛菩薩是大慈大悲,對我們是一無所求,他所希望的就是我們能夠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對我們只是希望我們能夠好,絕對不會希望我們以後能夠報答他。所以我們要對佛菩薩有清淨的信心,佛菩薩是最可信之人,有這點信心的話,我們就能夠勇敢的依教奉行。就是最底限來講,即使是佛菩薩的教導我們不明白,我都應該去做,我堅信佛菩薩不會害我,我這一生我就投靠他,我都能夠得好的,要有這點信心。這點信心叫仰信,就是你自己還沒明白或者沒完全明白之前,對於佛菩薩人格的信心,我們跟他走、跟他學,你就會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們這種心對待老師也是一樣,我們要知道,父母生我們這個身命,老師是生養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對老師一定要有清淨的信心,雖然可能老師所講的東西不一定完全能夠明白,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奉行,這才是老師的好學生。當然這種信心是很勉強的,因為你還沒明白。等到你依教奉行之後,某一天你明白了,你證入老師的境界,你明白佛菩薩所講的教導、道理了,你對佛菩薩、對老師就叫做正信,真正相信,那種信心就絕對不會動搖了,那種信心完全清淨。《金剛經》裡面所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信心達到清淨的時候,就是什麼時候?就是你和佛菩薩見解相同的時候,佛菩薩見到的是實相,你見到的也是實相,所以對佛菩薩的話,你是堅信不疑的,因為你自己也是這個境界。在還未到達這個境界之前,我們只能仰信,但是仰信是非常重要。這位俞淨意公在這裡是仰信,他對鬼神是相信的,因為這點信心,這點對鬼神的虔誠恭敬之心,就能夠感得灶神爺化現到他家裡來教導他。

  俞淨意公幫自己辯白,他說我聽聞有因果,為什麼我造這麼多的善因,一點善果都沒有?難道我所做的這些善事,嚴格遵守《文昌帝君陰骘文》的教導,這些全部都屬於虛名?他還不承認,還在辯駁。我們看到這裡,雖然他不承認,但是他也沒反對灶神的批評,他用『盡屬虛名』,他說這個不是盡屬虛名,換句話來說,他都承認自己有虛名之心,但是只不過他不承認是完全盡屬虛名這樣。灶神爺見到他很可愛,能夠懂得承認,但是他有些歪理,他想辯駁。張先生就繼續和他講,毫不客氣把他的過失一條一條的講給他聽,要他講。

  張先生是很難得的老師,因為能夠講我們過失的人,這個就是我們的恩人,你走到街上或者你跟同事相處,你想想有什麼人可以會講你的過失?哪個人想無緣無故來得罪你?所以他不會隨隨便便去講你的過失,就是有智慧的人、明白的人,他見到你有過失他都不會出聲,沒必要與你結怨,因為講了你的過失,你都不肯改,我講來干什麼?浪費力氣。你什麼時候才會聽到自己有過失,才可以能夠改過?要你自己謙虛下來,願意受教的時候,這個時候善知識就會來到你身邊,他就會來點化你。如果你沒那種謙虛的心、恭敬的心,善知識就在你的旁邊他都不會來指教你。所以全在自己,能不能夠改造命運,其實就是這一點心。灶神爺見到俞淨意公今天是因緣成熟,他能夠受教了,所以就非常慈悲,把他的過失一條條為他開解。我們來看他犯了什麼過失,從中看看自己有沒有相同的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嘉勉。請看文章: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藉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谕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看到這段。這一段是張先生舉出文昌社裡面的規條中的一條來跟他說。文昌社裡規定有『惜字』這條,即是珍惜字紙,我們昨天講過,珍惜字紙是對法、對於經書的尊敬,古人是文而載道,這些文字所記載的都是聖賢之道,所以這些紙張對我們有很多教育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愛惜它,愛惜這些字紙就是愛惜我們自己的文化道統,就是愛惜聖賢的教誨。

  張先生說,俞淨意公,這個惜字一款你就沒做到。你的『生徒』,即是你的學生、你的徒弟,因為他是教書的,當然他會有些學生;和一些『知交』,即是一些朋友、一些同鄉的書生,你見到他們經常『多用書文舊冊』,用一些經書,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都是經文、經書,用這些紙,用舊經書的紙來『糊窗』,過去人沒有玻璃,那些窗是拿紙來封住的。我們可以理解,這位俞先生可能家裡也窮,或者是他這些書生朋友、這些學生家裡可能都不一定富裕,他們拿這些經書來糊窗,來包東西,『裹物』就是包東西,包食品這些東西,這些都是對經文的不尊重,甚至還要拿它來抹桌子,這樣更加搞髒這些經文。

  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佛是我們最高的導師,他所講的一切法,就是我們所依賴的聖賢教訓,所以一定要尊敬。好像自己的經書一定要保持得干淨,家裡裝經書的書架一定要清潔,不可以有很多灰塵,要經常抹一抹它,拿塊布做些清潔,這個是對法的恭敬。我記得有一次我去到淨空老法師的住處,在香港的住處,他住處有非常多的經書,很多書架,他當時正在和一些義工一起打掃衛生,他就吩咐那些同學,當你抹這些書架的時候一定要用一塊新布,不可以說用舊的爛布來抹那些書架、抹那些書桌,甚至是抹經書,一定要用全新的布,這是恭敬心。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老師真是為人師表,他自己就是做一個好的樣子給我們看,對於法的恭敬。一個人能夠重道,他能夠尊重法,他才能夠真正學到東西。

  你看俞淨意公經常見到學生做這些事情,他就見到這些人這樣做,只是講一個藉口說,這樣的字紙不要污染它,譬如抹完桌子的紙隨手就把它用火焚化了,但是他還是抹桌子後才去焚化。俞淨意公見到學生天天這樣做,都不勸誡他們,不阻止他們,這個做老師的就沒真正盡到做老師的責任,見到自己的學生做了錯事,竟然不指出。《弟子規》裡面講「過不規,道兩虧」,你如果見到別人有過失,你不進行規勸,不去勸谏他、制止他,要他繼續去做壞事,這是誰的過失?我有過失,我沒有盡到做老師、做朋友的義務。所以他有過失,我也有過失,道兩虧,兩個人都在道德上有虧損。

  這位俞淨意公在『途間』,走在路上,見到有些人扔的字紙,他隨手就撿起,然後在火上焚化了,做這件事當然是正確的,表示愛惜字紙,但是他這樣是為了做給別人看的,他不是真心自己愛惜字紙,尊重法、聖人的教誨,他不是由衷這樣做,敷衍別人的耳目,惜字這點他不是真心在做,所以這一條俞淨意公沒有真正做到。張先生又繼續講,舉出第二條放生,請大家看文字: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這裡一段是講的『放生』方面,俞淨意公也都沒真正做到。這裡講『社中』是指文昌社裡面,他們有一個規定,每月都去放生。雖然說每月放生,俞淨意公不是主動,因為有這樣一個規定,就跟著大家做,他只是『隨班奔逐,因人成事』,隨大流,別人做,他也做,如果別人不做,他也不做。他只不過是跟著『浮沉』,隨波逐浪,並不是真正有慈悲之心想愛惜生命、要放生它們,沒真正的慈悲心,只不過是敷衍了事做給別人看。而且他還吃肉,還在家裡有魚、有蝦、有蟹,吃這些海鮮,『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庖即是廚房,你看廚房裡面還見到他天天煮這些海鮮,這些蝦蟹難道它不是生命,『彼獨非生命耶』?你要放生,為什麼不放你家廚房裡面的蝦蟹?所以這樣一問,就把俞淨意公心底裡面的過失就彰顯出來,說明俞淨意公真是好像張先生所講的,敷衍人耳目,別人做他就做,別人如果不做,他就說隨緣,他就不做了。

  還有些人其實講起來也都很可笑,譬如有些人買魚放生,他一禮拜買一次放生,可能這次買了一百條,他就挑一條出來,放九十九條,剩下一條自己拿回家吃。這樣的人,大家說他放生有沒功德?大家不講都明白,這樣的放生怎會有功德?因為放生的目的就是培養我們慈悲眾生的心,放生是做功,得到什麼?得到的是生養自己慈悲的念頭。眾生與我們都是一體的,我們怎麼可以說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殘害別人的生命?所以,如果是這樣做,一邊放生還一邊吃它們,這樣真是一點慈悲的念頭都沒生出來,當然他就沒功德,可能他會有些福報,但是根本沒生長慈悲心,就沒功德。

  我們再進一步想想,我們現在學了佛,也可能經常放生,但是還未吃素,經常去放生的同時也經常吃肉,你想想,這樣做是不是和剛才所講的例子一樣?如果是慈悲心生出來之後,你見到那些肉你就知道它是受了殺害,受了多少痛苦,才有這些肉,我還會忍心吃?《孟子》所講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所以真正儒家的君子,我們不要講學佛的人,就是做儒家的正人君子,他都懂得這個道理,見到禽獸活生生的,他就不忍心見到它死;聞到、聽見它死時的聲音,被屠殺那時候的哀叫,就不忍心去吃它的肉。所以,為什麼說「君子遠庖廚」,做君子要遠離廚房?原因是為了保養自己的慈悲之心,儒家說的恻隱之心,不忍之心。當然儒家沒提倡吃素,所以他這條還沒做到究竟圓滿,在佛家裡面就講得圓滿。佛家裡面你看《涅盤經》中有講過,夫食肉者,斷大悲種,吃肉的人,他的大悲之心就斷了。本來每一個人的大慈大悲是他本來的道德、他本來的德行,但是如果吃肉的人,大悲的種子就會斷了。所以我們知道,真正想要培養慈悲心,真正放生,從哪裡做?一定要吃素開始。

  吃素,我們說它有很多利益,現在的醫學界都已經知道吃素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很多病痛都是由於吃肉而得來的,真是叫做病從口入。你看肉裡面有很多的膽固醇,豬、牛、雞這些肉,他們是怎樣飼養它們的?都是打些激素、打些抗生素,所以肉裡很多這些化學藥劑,吃了之後對人體一點利益都沒有,只有害處,所以他懂得吃素是健康飲食,衛生。它不只衛生,還衛性,保衛你的性情。你看伊斯蘭教裡面的教徒,他就懂得這個道理,伊斯蘭教在《古蘭經》裡面教導不准吃豬肉,為什麼不吃豬肉?因為他們知道,人所吃的肉,肉裡面所帶的訊息,那個畜生所帶有的性情,會通過肉吃下去之後傳遞到自己的身上。豬的性情不好的,真是叫做好吃懶做,很懶惰,很多不好的習性,所以不吃豬肉能夠保衛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性情比較高尚點,不要染那麼多畜生的性情,所以伊斯蘭教徒就不吃豬肉,有道理的。所以吃素是衛生、衛性,保衛你身體的生命、保衛你的性情,還有一點,衛心,保衛你的慈悲心,真正吃素不忍吃眾生肉,這個人就有慈悲心、有愛心。

  一個人如果有愛心、有慈悲心,他的面相都看得出來很有愛心、很有慈悲,慈悲心生出慈悲相。所以我們真正吃素有很多好處,衛生、衛性、衛心,為什麼不做?何必為了一點點口欲去殘害生命?它都是有血肉、有靈魂,它和我一樣都是父母所生,真是叫做「天同覆,地同載」,為什麼為了飽我的饑腹而殘害它的生命?我們再深一層去想,不只不可以吃眾生的肉,為了飽自己的肚去殘害眾生,不可以這樣做;當我們穿衣服,當我們穿鞋,要知道衣服如果是絲綢,絲織品是怎樣來的?絲綢是那些蠶繭,把它煮開了之後抽出來的,抽絲出來,換句話來講,一件絲綢的衣服,就不知有多少蠶的生命斷送在這件衣服上面。我們用的皮帶、穿的皮鞋,我們都知道這裡面都會有很多生命為之而受損害,甚至要想到,吃的水果、蔬菜,可能用過殺蟲藥,這殺蟲不知殺多少生命。所以這樣一想,知道如果我們鋪張浪費,好像穿衣服,本來一件就夠了,你要買很多件;皮帶一條就夠了,你要買很多條;水果也是,這些鋪張浪費可以講同殺生的罪過是一樣。從這方面我們知道,人生活一定要節約。所以一種不忍之心,你就會真正在處處防范,不忍傷害一切眾生。所以吃素是最好的放生方式,一個人真正一生不吃肉,你就跟眾生結了好緣。

  我知道有些同修很發心,他開一間素餐館,開一間素餐館就等於一個放生池,很多人在這裡吃素,他就可以減少殺生。我知道在廣東省汕頭市有一間素餐館,叫覺西園素餐廳,做這間素餐館的人,他的發心是什麼?為了推廣素食,為了使大家都來轉變他的飲食習慣,少殺生。多一個人來他的餐廳吃飯,就會少一個人去殺生,所以他的飯菜都很便宜,自助餐,一個人進來只是交三元人民幣,在裡面吃個飽,也可以打包,基本上三元這成本都是不夠。一開始餐館虧本,一天起碼虧一千塊,但是他們發心,就算虧本我們都要做,為什麼?因為我們做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使眾生真正改變飲食習慣,真正來推廣素食。後來吃的人愈來愈多,因為他做的菜很好味道,盡心盡力做;用的餐具都是非常清潔,連買的碗都是一次性用的,都是環保的,雖然是成本貴;那些油、米都是最好的等級。吃的人都很歡喜,來的人愈來愈多,所以現在每天平均都有一千人吃飯。

  他們不只推廣素食,同時推廣聖賢教育,讓大家在吃到美味食物的同時又能聽到精神文化的教導,精神食糧,所以他們在那兒推廣《弟子規》、推廣些道德倫理的教育,他們還請我去講過一堂課。同時他們還用賣飯剩下來的利潤,因為有一千多人吃飯,他們有一點薄利,把這些薄利捐出來,用於一些清貧學生的獎學金,做一些社會福利的事,所以受到汕頭市人民的愛戴。有一次市長都來吃飯,他也拿出三元錢去吃自助餐,然後拍著那裡工作人員的肩膀說,你們真是在為社會服務,在構建和諧社會。所以真正這樣做是最好的放生。這位俞淨意公對於放生沒真正去做,他不是發自內心有種慈悲心、愛惜生命的這種心,只不過是隨著大流去做,所以他沒真實的功德,他沒真正做到善事。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若口過一節。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讪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這一段張先生指出俞淨意公的第三個過失,也都是文昌社裡面的規條之一,戒『口過』,這條規條俞淨意公也都沒有真正達到。為什麼?這位俞公『語言敏妙』,能說會道,很會說話,誇誇其談,講得人們聽見都為他而傾倒,非常佩服他的口才,真是死理都會講得活的那種。有時候講話可以說是不會有口德,批評人的時候,可能是批評得很過分,為了顯示他自己的口才,他會講人講到最痛處,沒給人一點情面。語言敏妙使聽者都傾倒,這其實是犯了十惡業裡面的绮語,花言巧語。

  他自己出口批評人,『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他講的話很傷厚道,不留情面,這一點是犯了十惡業裡面的惡口,所講的東西可能是一點點影子,他就擴大來講,唯恐天下而不亂,而且批評的人可能上至領導人,下至貧民百姓,都在他批評之中,這些是很大的口過。在《無量壽經》裡面教給我們,真正修行人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修行人心裡面不可以去想別人的過失,口裡面不可以講別人的過失,完全都是觀照自己。但是俞淨意公剛好做得相反,心裡面專看別人的過失,抓住別人的過失不放,大肆的去批評,很傷厚道,鬼神都被他觸怒。雖然他知道自己傷厚道,但是又禁止不了,為什麼?因為他講話講慣了,形成了一種習氣,慢慢的自己都不覺得自己在傷厚道,所以很麻煩。

  口業最容易犯,犯得又最重,因為它容易犯,累積下來罪業是最重的,所以《無量壽經》要我們護持三業,身口意,它不是要身、口、意的順序,它是要先護自己的口業,然後才是身和意,證明口業是最容易犯的過失,犯了之後,自己都不覺察到。所以,『但於朋談慣熟中,隨風讪笑,不能禁止』,隨著自己的習氣,隨著不良的社會風氣,讪笑即是譏諷人、譏笑人,這是犯了兩舌的口過。《弟子規》裡面講「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跻;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這個是《弟子規》的教導,見到人的善事、善行,應該思考我可不可以好像他這樣做到,要向他學習,如果不及他的,即使是離他很遠,和他相差很遠,都要慢慢追上,有這種向善之心。但是俞淨意公見到別人做善事,反而會譏諷別人,見到別人讀書,他會笑別人裝模作樣,其實他都不是真正好學;見到別人做功德,放生也好、惜字也好,做這些功德善事,他會譏笑別人,你都是做給別人看的。他不知道是他自己正是慕虛名,用自己慕虛名之心去看別人,真是叫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己心裡有這樣的東西,你才會見到別人有這樣的東西,如果自己心裡沒有這樣東西,你不會看到別人有這樣東西。

  好像在佛門中有一段公案,有一個故事,宋朝時候的蘇東坡是位佛學家,他和一位法師是很好的,這位法師叫佛印和尚,佛印和尚的修持很好,和他是好朋友,經常兩個人在一起聊天。據說有一次他們兩人在一起喝茶,蘇東坡就想譏笑這位佛印和尚,他說,你眼中看我是什麼?佛印和尚就很誠懇的和他說,我見到你就好像見到一尊佛一樣。蘇東坡就譏笑他說,你知不知到我眼中看你是什麼?我眼中看你是一堆牛屎,這樣來譏笑他。回來還跟他妹妹談起這事,講起來還得意洋洋。他的妹妹是傳說中很有名的蘇小妹,就提醒他,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看到什麼是因為心裡有什麼,你心裡有那樣,你會看見的才是那樣。人家佛印和尚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你是一尊佛;而你看別人是一堆牛屎,你心裡面想什麼呢?

  我們要知道,真正講人過失的,自己一定有這種的過失,心上如果沒有這種過失的,怎會看人有這種過失?所以孔子曾經講過一句話,「揚人之惡,斯為小人」,這句話就是《弟子規》裡面的那句,「揚人惡,即是惡」,你張揚別人的惡事、過失,你自己就是小人,你自己已經是做了惡人。所以這個我們要非常清楚,而且隨便譏笑人,特別是譏笑一些修行人,這個有很大的過失,這個因果是很嚴重的。在佛經裡面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有一位沙彌,這是佛之前,有一位小和尚剛剛受了沙彌戒,我們叫他小沙彌。這位小沙彌有一天在寺院裡和一位老修行人,老比丘,在一起念經。那位老比丘就是年紀大了聲音不好,讀經就讀得可能很難聽,這位小沙彌就譏笑他,你怎麼讀經的聲音好像狗叫一樣,講他。這個時候這位老出家人就對他說,你知不知道我是什麼人?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哇!這個小沙彌一聽,全身嚇得發抖,因為他知道因果,知道,如果你譏笑一位得道之人,一位阿羅漢,那個罪業是非常重的,比譏笑一般人要重幾千、幾萬倍。所以小沙彌立即跪下來向這位老比丘來忏悔,誠心忏悔。他因為做了這樣的罪業,雖然他忏悔,但是因果還是有,他是免了墮地獄,但是他雖然沒墮地獄,後來五百世輪回做狗,做了五百世狗。

  最後一世他做狗的時候,有一天在叫,遇到一位商人,那位商人很討厭這狗的聲音,就把這只狗抓起來,把它四條腿都打斷了,然後就把這只狗扔到渠溝裡,這只狗很痛苦,奄奄一息的時候。這時候正是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釋迦牟尼佛已經得道了,他有一個大弟子叫捨利弗,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他用他的天眼看到有一只狗在溝渠裡很痛苦,已經奄奄一息了,於是他用神通飛到那只狗面前,用一碗飯,他有一個缽,裝一缽飯來供養這只狗,然後幫這只狗皈依、講法,這只狗聽見很歡喜,七天之後這只狗就死了,又投胎。因為它皈依了,又聽經聞佛法,就投胎做人,到他七歲時,捨利弗因為已經證得阿羅漢了,他用神通觀察這個人轉世到一個家庭裡,就去他家庭度這個小孩出家。沒過多久,這個小孩就證得阿羅漢果,他證得阿羅漢果之後就觀察到自己前世,原來自己前五百世都做狗。所以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一個人造一點口業,造的時候不知,隨風讪笑,講話的時候講得很爽,一時的過錯沒想到後患無窮,所以不能不謹慎。

  你看俞淨意公十惡業裡面的口業四條都做了,語言敏妙傾倒他人這是绮語,出口傷厚這是惡口,隨風讪笑、不能禁止這是兩舌,到最後『舌鋒所及,觸怒鬼神』也是惡口,到最後又『以簡厚自居』這是妄語。他造這麼多口業,那麼傷厚道,還激怒了鬼神,真是『陰惡之注,不知凡幾』,陰惡即是這個惡沒有人知道,叫陰惡,如果是給人知道是叫陽惡。善事也是一樣,給人知道的善事叫做陽善,如果沒人知道就叫做陰德,所以他積的是什麼?不是積陰德,他積的是陰惡。陰德多的人,他會無緣無故發起來,陰惡多的人他會無緣無故遭難,別人看他無緣無故,其實是有緣故的。別人看他無緣無故就會很不幸,好像俞淨意公一樣,別人看他好像無緣無故,明明見他做了那麼多善事,為什麼還會那麼不幸?原來他所做的善事被人看到,別人贊歎他,這個陽善就已經報完了。贊歎他是什麼?有個好的名譽,這個都是福報,你的福已經享了,剩下的是什麼?是陰惡,別人不知你的惡事。「陰惡之注」,注就是記錄,鬼神把他的陰惡全記錄下來。

  我們學《太上感應篇》我們都知道,真正「頭上三尺有神靈」,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監察我們,所以我們知道不可以隨便做壞事,即使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都要謹慎。他這個人陰惡之注已經很多,做了很多陰惡,「不知凡幾」,就是不知做了多少,他還要以簡厚自居,還認為自己很厚道,還認為自己很有良心,是一個善人,一世都沒害過人,很老實,還以為自己很好。這是什麼?妄語,還跟別人講。所以你看他十惡業中的口業,妄語、绮語、惡口、兩舌統統都做齊了,他還要欺騙世人,說我是一個厚道的人。所以張先生就不客氣,質問他『吾誰欺,欺天乎?』你騙誰,你欺騙誰?難道你可以欺騙天,你可以欺騙鬼神?你只是自欺欺人!所以口業的過失,我們要知道最容易犯,所以我們最要謹慎。

  我們今天已經學了佛,也想這一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好念這句阿彌陀佛。你想念阿彌陀佛念到心清淨,最關鍵是什麼?最關鍵是二個字「止語」,即是不可以講話,講多一句話就廢了一句,你為什麼不念佛?多念一句就是一句,所以你看念佛堂裡經常掛著這樣的標語,「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當我們不講話的時候,你看口業都不會造了,你也不用擔心造了什麼口業,也不用擔心自己造了都不知道,你不用擔心,你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功德,你就是念這句佛號,天天都是做大善事。所以真正懂得修行的人,一句佛號常在心中,要真正不間斷、不夾雜,功夫就容易成就。這一段是張先生跟他講到口業過失,下面一段又舉出一條,《文昌帝君陰骘文》裡面所講邪YIN這條過失,我們來看正文:

  邪YIN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余。】

  這一段是指出俞先生『邪YIN』的意惡,他講俞先生雖然對邪YIN沒真正做過這些事,什麼叫邪YIN?就是非正當夫妻之間的性關系就叫做邪YIN。雖然俞先生沒犯過邪YIN之事,但是他有邪YIN之心。為什麼這樣講?當他見到人家的姑娘長得美貌,他就會一直的看著人家,心裡面起心動念,不能夠自主了,『搖搖不能遣』,就是好像心裡面波瀾起伏,差點都控制不住了。所以張先生就說,你沒有邪YIN的事,不是因為你沒邪YIN的心,只不過因為你幸運,你沒有『邪緣相湊』,即是沒這個條件給你去做,萬一條件成熟了,你『身當其境』的時候,你自己反省一下自己,你能夠好像當年的魯男子那樣?這『魯男子』是什麼?是春秋戰國時代在魯國的一位男子,我們知道魯國即是現在我們中國山東省的地方,孔子、孟子都出生於魯國,所以那裡確實是聖賢教育的發祥地。

  當時魯國有一位男子,他自己操持得很謹慎,因為魯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當時非常注重禮儀,他們全國的人都知道一個規矩,男女之間如果不是正式的關系,不到六十歲不可以在一起住。這位男子的鄰居是一位寡婦,這位寡婦家裡比較清貧,有一天她的房子被雨水沖垮了,於是她就來到這位男子家敲門,半夜三更咚咚咚敲門,這位男子就在裡面問「誰?」「是我,我是你隔壁的女子。」魯男子說,「你來這裡干什麼?」「我家被雨水沖垮了房子,我想求宿一夜,請你開門。」這位魯男子在屋裡很嚴肅的說,「我不可以開門,我們魯國的規矩,不到六十歲不可以男女同居。」這位女人在外面就問,「難道你不可能好像當年的柳下惠一樣坐懷不亂?」我們知道柳下惠也是當時春秋時代的一位賢士,他有一天出外,因為天下雪很冷,見到一位女子非常清寒,她的衣衫很薄,冷得發抖,於是柳下惠立刻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脫下來給她,而且把她抱著給她溫暖。當時很贊歎,因為柳下惠做這事完全是為了慈悲、愛護她,心裡面一點邪念都沒有,所以真正坐懷不亂。

  這位寡婦這樣講,「難道你不可以學柳下惠坐懷不亂?」那位男子在裡面說,「柳下惠做這件事情可以,但是我現在做這事情不可以,我是不可以開門。」換句話來講,柳下惠坐懷不亂,他是因為有聖賢之心,他止於至善;我現在不可以開門,也是學聖賢之心,也都是止於至善。為什麼他這樣做?有些人問,難道不可以對她慈悲一下,放她進來住一晚?你真正能夠無邪YIN之心就可以。但是這位男子當時這樣做是有原因的,第一個是防止自己墮落,因為防止自己道德的虧損,比讓她住一晚對她的恩惠要重要得多。所以《無量壽經》裡面有句話講的好,「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如果我做這件事心裡面定力不夠,可能會犯過失的時候,就不可以去做,哪怕是供養恆沙聖,都不如自己能夠提升、持戒。

  再者,如果這樣做,會妨礙這位女子的名聲,她來我們家住了一晚,男女授受不親,無緣無故她來家裡住一晚怎麼行?對她的名節會有損害,這不是對這位女子真正的恩惠。真正的恩惠是使她立於社會受人尊敬。所以即使是一晚她沒地方過夜,在外面淋淋雨,小小的不慈悲換來對她的大慈悲。更重要的一點是什麼?這樣做是不破壞當時的規矩。當時魯國認為,六十歲以下的男女,不是一家人的,不可以住在一起。這個規矩是個好的規矩,如果我破了這個例,我會把社會風氣帶壞,可能很多人是故意這樣做,因為我已經做了前科。別人看了,他都這樣做,「他是一個君子他都這樣做了,我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把風氣帶壞了。所以我是這樣幫助這個女子一晚,但是延誤了千萬人的道德,使得他們一世都聲名、道德受損,你說哪個輕、哪個重?所以善和惡要分得出是非,《了凡四訓》裡面談到做善事有是與非,是非怎樣分,一定要著眼高,看的是社會風氣,不是看自己一個人。

  好像《了凡四訓》所舉的例子。春秋戰國時代,孔子時期,在魯國有一條法律,如果有人肯拿錢去贖被齊國俘虜的人,把他贖回來,政府就會對他獎勵。當時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很有錢,他就拿了很多錢幫助失散的家庭,去齊國把他贖回來,這是好事,但是他很清高,他不肯接受魯國政府的獎勵。這個時候孔子就批評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為什麼?你這樣一做,每個人都學你這樣,就算有些人想去贖人,他就得到一些獎勵,有些人可能是為了獎勵去贖人,但是見到你這樣做,就不想去贖人了,社會之風就被你帶壞了。你應該接受獎勵,鼓勵大家都這樣做,大家這樣做,你看就得到好報,這是一件好事,怎麼可以為了自己顯示自己的清廉、清高而破壞社會的風氣?

  後來孔子學生,另一弟子子路有一天救了一個人,那個人在河裡面差點淹死,子路是一個彪形大漢,來了立即下河就把他救上來,救上來之後那人就很感恩他,送了一頭牛給子路來報答他,子路就接受了。這個時候孔子很贊歎子路,從今以後魯國會有很多人學子路一樣,見到別人跌落水會救,會救人。為什麼?因為大家知道這件事是對的,而且做了好事之後就會得到好報,這是好的社會風氣,就這樣帶起來了。所以一般的人,世俗人看到子貢做件好事不接受政府獎勵,認為他很清廉、很高尚;看見子路做好事救了人,接受別人的報答,反而覺得子路沒做得那麼好,一般世俗人都這樣看。但是你看孔子,聖人觀念看的就不一樣,聖人看的是什麼?看一個社會風氣,看這件事情能不能夠帶動起一個好的社會風氣,如果帶動一個好的社會風氣就做,如果社會風氣會被破壞,不好,就不可以做。所以從這裡我們看出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這個是非標准要用聖賢之道來區分。

  剛才我們所講的魯男子這樣做,他是帶起一個好的社會風氣,做一個真正純正、純善的榜樣,不受誘惑,不能破壞規矩,所以這才是真正的善。張先生就問俞淨意公,如果你好像魯男子的處境,有人敲門來找你,你能不能夠好像魯男子一樣如如不動?這樣一問,俞淨意公就很慚愧了,確實做不到。然後張先生再進一步質問他,你既然做不到,還說自己是什麼『終身無邪色』,說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一個正人君子,我這一生一世都沒犯過邪YIN,可以『對天地鬼神』,這口氣真是不小,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他這樣做是什麼?沒這種條件給他做,如果有的話他就會做了。所以這是『真妄也』,這是大妄語,自己達不到的,他認為自己達到,這是真正的大妄語。

  在佛法裡面,修行人也都要注重不能夠犯大妄語,自己有這種修行的境界你才可以承認,還應該謙虛一點,不可以說承認得十足;更何況說自己沒達到這種境界,還自己跟別人說我已經達到這種境界,這叫做未證言證,這是大妄語,在戒經裡面說,這條妄語罪是墮阿鼻地獄的,這是非常嚴重的罪過。譬如講我念佛功夫自己未達到成片,我以為自己已經念佛念成片,還跟別人說;我自己沒達到一心不亂的,跟人說我已經達到一心不亂;我自己未證果的,跟別人說我證得阿羅漢果,甚至說我已成了菩薩、我作了佛,這是大妄語。有些妄語是他自己不明白,他誤認為自己達到這境界,這些是他的糊塗。真有這種人,他是對經教不了解,誤認為自己達到某種境界。好像念佛,念得剛剛有點輕安,心情有點法喜,就以為自己已經念佛功夫成片了。念佛功夫成片是什麼樣子?一句佛號從早到晚二十四小時沒間斷,連你睡覺的時候佛號都不斷,什麼都可放得下,一個念頭不起,這就叫念佛功夫成片,不是容易、簡單的事情。

  一心不亂的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不亂相當於阿羅漢果,他六種神通就具足了。對面牆外是什麼他可以通透,看得清清楚楚,街上走的行人,你在樓裡看得清清楚楚,想去哪裡馬上飛到那裡,天眼、天耳、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統統現前,這是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更不得了,大徹大悟,證入了佛境界,這是理一心不亂。這些我們只能夠知道這樣的境界,但是千萬不可以有求之心,只是老老實實去念這句佛號,念到時刻他就自然入境界了,不是你求來的,你求的心就不清淨,更何況跟人講我已經進入了這種境界,你看看心一點不清淨,怎可能說有成片,更加沒可能一心不亂。真正成片、一心不亂,他不會和人說,他不著相,怎麼會跟人說?這些是他糊塗。有些人是什麼?為了貪名聞利養,自己標榜自己是什麼菩薩再來、佛再來,那些罪業真是阿鼻地獄,目的是騙取別人的名聞利養的供養,罪業非常重。

  上面所講的他認為自己無邪色,能夠對天地鬼神,這是大妄語。這些所講的,都是俞淨意公文昌社中規條規定下來,他們發誓要做的,你看都沒做到,其他的沒寫入規條裡面的就更加不用再講了。講到這裡時間到了,以上所講的是張先生點出俞淨意公所犯的過失,下面就教導他,就會有非常重要的開示,教導俞淨意公怎樣去改正自己的惡念,能夠改造命運。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同一時間繼續來學習、討論,謝謝大家。

資料恭摘: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改造命運 心想事成—《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粵語)  鐘茂森博士主講  (第三集)  2007/2/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195-0003

 

上一篇:黃念祖:無量壽經(第32集)
下一篇:鐘茂森:《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學習心得 第4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