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也就是你了解得夠徹底、夠圓滿,於是你才深信不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蕅益大師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牢牢的記住。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還有讀誦其它大乘經典回向往生的,統統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怎麼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也是四十八願裡的。第十八願是講一向專念,十念往生;第十九願是講發菩提心;可見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有本願做依據,這決定不是假的。佛在《觀經》跟我們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跟我們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名相,我們都很難講得清楚。講都講不清楚,我們怎會聽明白?菩提心,大家都曉得,什麼叫做菩提心?大家都迷迷糊糊,對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自己總是打個問號:我連菩提心都不曉得怎麼回事情,念佛怎麼能往生?也就是說,信心不具足。所以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
蕅益大師這一句‘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簡單明了,把菩提心給我們說出來了。原來“深信發願”,深信,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絲毫懷疑;發願,就是我決定要求生淨土,我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一個念頭,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統統具足了,就包括在這一念之中。這是過去祖師大德們沒說過的,蕅益大師一語道破,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悟的什麼?不少鄉下老太婆,字也不認識,經也不會念,就一句“阿彌陀佛”,人家臨命終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問她,什麼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真的往生了。現在明白這一句,我們才曉得,原來她有深信切願,菩提心就具足了,真發了,但是她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她真發了,她也真的往生了。這是無上的菩提心,還不是普通的菩提心!
我們要問,菩提心經論上講得很多,《觀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所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於是就有人懷疑:自古至今有不少念佛人不認識字,他什麼也不懂,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對什麼叫深心、大悲心,統統不知道,為什麼這些人也能往生?例子《淨土聖賢錄》裡頭有,《往生傳》裡頭也有,而我們現實看到一些念佛人,農村裡的阿公、阿婆念佛往生,瑞相希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不生病,他也沒聽過經,他也沒有念過經,人家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就老實念。
再像近代谛閒法師座下的那個念佛的鍋漏匠,這個故事很多人知道。倓虛老法師早年在香港常常提起,勉勵大家。不認識字,沒有學過經教,雖然跟谛閒老和尚出家,他跟谛閒老和尚同鄉,小時候在一起的玩伴,由於家裡面清寒,沒有念過書,什麼都不懂。跟谛老出家,谛老也是沒有辦法,就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准有好處。他聽話!就這麼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了三年,你看站著往生,在鄉下。鄉下人趕緊給谛閒法師去報告,你那個徒弟已經往生了,站著走的。谛閒老和尚趕緊趕到鄉下去,一個往返三天,他站了三天,死了以後站了三天,等谛閒法師替他辦後事。
這個人沒發菩提心,他怎麼能往生?如果你看到《四帖疏》裡面講的深心,深信心,這段話你就明白了。我們要問,鍋漏匠有沒有深信自己業障深重?這肯定有;對於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他有沒有懷疑?沒有懷疑。只要對這兩樁事情有深信心,知道自己罪業深重,除了念佛求生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能脫離苦海,深信阿彌陀佛接引,決定沒有疑慮,這就是大菩提心。你看誠心誠意去念,具足了至誠心;有這個信念,那就具足了深心;念佛的效果,三年這麼樣自在潇灑站著往生,這就是回向發願心。做給大家看,讓不信的人相信,信的人信心加深。你們想想,他是不是菩提心具足?真具足了。
凡是這一類人往生,你細心去觀察,決定是一個厚道的人,是個老實人、忠厚人。知道自己苦,苦是自己罪業深重,前生沒有修福;對老師的教誨,佛陀教誨他沒有接觸到,經典沒有接觸到,老師的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他成功了。我們自己好好認真反省反省,跟他兩個比一比,他那些長處我們有沒有?我們這一生造的罪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想想他有沒有?他沒有。他一心一意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沒有絲毫貪著,所以他成功了。
“發菩提心,圓攝信願”,包括信願都在裡頭,深信切願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看到有不少老阿公、老阿婆,教理他不懂,但是他們往生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的。那跟我們這部經上對照,「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我們看到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不懂,不間斷,他真干。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真信切願就是發無上菩提心。印光大師對這句話非常贊歎,這是古人沒說過的,蕅益大師說出來了。對我們來講,我們明白了,不再懷疑了。
【按】 對於淨土修行者來說,最主要的就是深信、切願。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信願如目,眾行如足。信願如牛,眾行如車。信願如棋之有眼,眾行如棋之有子。故信願行三,雖缺一不可,而尤以信願為主為導也。蓋信願既專,凡種種諸善,皆淨土資糧。縱萬不幸,誤作諸惡,誠心懺悔,斷相續心,亦足為往生妙行。苟無信願,則戒感人天,定感色無色界,慧剋二乘權果而已。”
能夠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去笃行,印光大師說“極功尚能成佛”,難道還不含攝菩提心嗎?因此,修行人如果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去笃行,則自然能與佛感通,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然會越來越與四弘誓願相應。
有人引用印光大師的開示來強調往生淨土必須要發菩提心:“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印光大師此言正點出了深信、切願中已具足了菩提心。
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在《答淨土四十八問》中開示道:“凡人在世,固有惡心雖熾,聞淨土而不疑。亦有福業雖修,忽念佛而不信。是以雖為惡,而能生淨土者此也。然而罪障乍消,淨因未廣,生則必生,但應卑位耳(品位不高)。故知內蓄疑情,前功枉棄;心存笃信,帶業還生。”這段開示是對“往生與否全憑信願”的诠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