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動辄談開悟,所謂的開悟,究竟如何?標准是什麼?最平實的說法,是永明壽禅師在宗鏡錄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見地、修證、行願。
宋朝有兩部大著作,一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一是永明壽禅師的宗鏡錄。兩者差不多同時。可惜,談世間學問的資治通鑒,流傳後世,研究者眾。而宗鏡錄幾乎被丟到字紙簍裡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來,幾次下令,特別強調要大家研究這本書。
宗鏡錄告訴我們,什麼叫作悟了。書中提出十個問題,悟了的人沒有不通經教的,一切佛經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說一樣,一看就懂,不須研究。
永明壽禅師宗鏡錄卷一:
“設有堅執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絕他學路,今有十問以定紀綱。
一 還得了了見性,如晝觀色,似文殊等否?
二 還逢緣對鏡,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否?
三 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谛了無疑否?
四 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征诘,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
五 還於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
六 還於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
七 還於百法明門心境之內,一一得見微細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
八 還向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只對,著衣吃飯,執作施為之時,——辯得真實否?
九 還聞說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
十 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源,乃至千聖出世,得不疑否?
一個人到底悟了沒有,前面這十個問題,可以作判斷標准。
第一問,是明心見性的境界,於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畫圖的顏色一樣,與文殊菩薩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這樣嗎?
第二問,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別人當面妨礙了你,總之,逢緣結鏡包括很廣,見色問聲了不動心,日常生活間,甚至晚上睡覺都能合於道,你做得到嗎?
第三問,佛教的經典,法華經也好,楞嚴經也好,拿過來一看,都懂了,聽到最高明的說法也不怖畏,而且徹底的透徹明了,沒有懷疑,你做得到嗎?
第四問,所有的學人,拿各種學問問你,你能給予解答辯才無礙嗎?
其余還有六問,大家可以自己研究。
最後一段:
“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诳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學無疑之地,此時方可歇學,安息游心。或自辦則禅觀相應,或為他則方便開示。設不能遍參法界,廣究群經,但細看宗鏡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諸法之要,趣道之門,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
解釋: 若這十個問題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為是。有任何疑問都應到處向善知識請益,一定要到達諸佛祖師們的境界。祖師們所悟到的,你都悟到了,才可以到絕學無疑之地,不須再學。到達大徹大悟後,或閉關、住山進一步修習禅觀,破除微細之我執和法執;或為眾生犧牲自我的修持,出來宏法。
假設你認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永明壽禅師勸你仔細參看他所編的宗鏡錄,因為一切經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書中。“ 如守母以識子,得本而知末,提綱而孔孔皆正,牽衣而縷縷俱來”。文字多美,這是永明壽禅師所講此書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