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是道則進,非道則退_太上感應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中的“道”是指離苦得樂的方法,“是道”是指正確的離苦得樂之法,而“非道”是指錯誤的離苦得樂之法,“進”是“進趣”之意,“退”是“遠離”之意。連貫起來理解,“是道則進,非道則退”的意思是:對正確的離苦得樂之法——也即前面總綱章中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的因果之道,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與恭敬,要去認真地聽聞、思維、學習,使之在內心生起確信與皈依,進而在語言和行為上依教奉行;而對錯誤的離苦得樂之法——例如宣說通過“殺生、偷盜、邪YIN、妄語、惡語、離間語、绮語”等十惡業的手段來獲得安樂的方法,要去觀察其荒謬性,並發誓在思想、語言和行為上生生世世徹底遠離這些錯誤的離苦得樂之法。

正確的離苦得樂之法,也即“是道”,其基本特征就是宣說:“苦樂不從外來,而是由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招感而來,善的身口意招感快樂,惡的身口意招感痛苦,因此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惟其如此,才能離苦得樂。”凡是這樣宣說的道,就是“是道”,我們應該滿心歡喜地去聽聞、思惟,並在心裡生起確信與皈依,繼而依教奉行。此外,在佛法中,般若空性是更加了義的“是道”,通過學習般若空性,不僅可以對因果之道生起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還能通過修持般若空性,獲得究竟的解脫與大安樂,從而心想事成,隨心自在,普利眾生。所以,對這樣的了義“是道”,更加應該以歡喜皈依之心去聞思修。

錯誤的離苦得樂之道,也即“非道”,其基本特征就是宣說:“苦樂禍福是外來的——或者是外在的金錢、權利、地位、物質給予的,或者是外在的神靈給予的,或者是偶然的;自己的思想、語言和行為並不會招感未來的禍福苦樂——或者,作惡未必受惡報,行善未必受善報,或者,作惡可以獲得快樂,行善反而會招來痛苦,因此人不能善良,應該凶狠邪惡,為了一己私利,害盡天下之人也不要緊。”凡是這樣宣說的道,就是“非道”,應該去觀察與思惟其荒謬性,對持有這種與事實不符的顛倒見解的人生起悲憫心,發願生生世世遠離這樣的歪理邪說。

需要注意的是,對“是道”的“進”程有這樣六個次第:一、歡喜與希求之心;二、恭敬聽聞與閱讀;三、認真觀察與思惟;四、生起確信;五、生起皈依;六、依教奉行。

第一、歡喜與希求之心。對“是道”的第一個“進”程就是,首先內心要對正確的離苦得樂之道有歡喜與希求之心。有了這個歡喜與希求之心,就會漸漸遇到宣說正確因果之道的善知識給自己宣說正確的離苦得樂之道,或者能夠閱讀到這方面的善說。古語說“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佛經中也說,諸佛遍知的智慧恆時覺照著三界的所有眾生,任何一個眾生心裡一旦發起追求真理的心願,必然與諸佛菩薩的大悲心相銜接,諸佛菩薩一定會加持各種因緣迅速成熟,使得這位根基成熟者能夠聽聞到善法。

第二、恭敬聽聞與閱讀。當遇到善知識宣說正確的離苦得樂之道時,就要認真恭敬地去聽聞,得到這方面的書籍時,也要認真恭敬地去閱讀,不可馬馬虎虎,不以為然。佛經開經偈中所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我們要持有的態度。

第三、認真觀察與思惟。僅僅聽聞與閱讀還是不夠的,要在聽聞與閱讀的基礎上去觀察與思惟,在道理上徹底搞明白,為什麼“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為什麼“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只有在道理上徹底明白了,才能得到堅不可破的定解。

第四、生起確信。聽聞與思惟是否合格與到量,要從自己內心對“是道”是否生起確信作為判斷的標准,如果內心對因果還有懷疑,還似信非信,這都是聽聞與思惟的量還不夠造成的,還需要進一步通過聽聞思惟而觀察因果律,直到生起確信與定解為止。

第五、生起皈依。僅有確信與定解還是不夠的,還要生起皈依。所謂皈依,就是一種決心、一種誓言,也即下決心,或者說發誓,以後生生世世依靠因果正道承辦自己和他人的離苦得樂。有了皈依的誓願,身口意自然就會依教奉行。

第六、依教奉行。也即在生起皈依的基礎上,取捨善惡,斷惡行善。

同樣道理,對於“非道”的遠離,也有類似的次第:首先,對非道應該有遠離心;其次,要去觀察與思惟其荒謬性,並對其荒謬性獲得定解;第三,要發誓生生世世遠離這樣的邪說,並對持這種見解的眾生生起悲憫心,發誓將來有機會讓他們也遠離這樣的非道;第四、徹底遠離一切惡行。

以上是“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的完整含義,我們應該牢記在心,並對照自己的心相續,看自己是行在了是道之上,還是行在了非道之上。如果是行在是道之上,要看看自己到了哪個次第,下面還需要怎樣努力;如果是行在了非道之上,就要按照這裡所說的對非道的“退”步方法,一步一步地退出,並趨入是道的“進”步中。

如今雖然很多人皈依了佛法僧三寶,在某個法師處領了皈依證,但這種皈依只是入門性的外相皈依,不是真實的內相皈依。此時的外相皈依只是相當於這裡所說的“是道”六個進程中的第一個進程——對“是道”有歡喜與希求心,還沒有趨入後面的認真聽聞、思惟,所以內心對因果正理就還沒有生起確信,因為沒有生起確信的緣故,所以不具真實內相皈依,不具真實內相皈依的緣故,在身口意的善惡取捨上就猶豫不決、飄飄忽忽、若有若無。

因此,得到外相皈依之後唯一要精勤而作的事情就是,以此外相皈依為起點,從此追隨有道德的善知識聽聞、思惟以因果為主的佛法正見,使得內心對因果正理生起確信和真實皈依,而後毫無懷疑地依教奉行。

如《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中說,外相皈依之後的學處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初級階段,需要做的事情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裡,“親近善士”就是追隨有道德的善知識,“聽聞正法”就是在善知識面前聽聞以因果和空性為主的正理,“如理作意”就是對所聽聞的因果和空性正理認真如理地思惟與觀察,以在內心生起定解,“法隨法行”就是依教奉行的意思。第二階段是高級階段,需要做的事情是“諸根不掉、受學學處、悲愍有情、勤修供養”。這裡,“諸根不掉”就是意根等不散亂,內心專注於所學的因果與空性正理之上,這需要我們斷除很多世間雜事而認真修學;“受學學處”是指受持戒律,通過戒律來控制與調整自己的身口意;“悲憫有情”就是專門修習慈心三昧,讓慈悲心在內心成為習慣;“勤修供養”是指不間斷地供養佛法僧三寶,以積累福慧資糧,並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與幫助。

為什麼“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連同“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這兩句話並稱“善本”呢?因為一個人只有通過落實“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從斷惡的角度來說達到“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的境界,從行善的角度來說達到“積德累功,慈心於物”程度,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善人,此時的善才算是真正生了根,未來的安樂也才可以得到保證;此外,一個人的斷惡行善即便暫時還沒有達到“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的境界,但只要是行走在了善道之上,對因果生起了誠信與皈依,也是很有希望的。相反,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落實“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沒有對因果生起確信與皈依,即便暫時看上去是善良的,但這種善良並不可靠,很有可能夾雜虛偽與造作,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被周圍的邪知邪見與惡友的惡言惡行所影響,漸漸沾染他們的惡習,而走在非道之上。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這句話的道理極為深奧,應當再再認真觀察與思考。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空法師:釋尊五百大願裡最殊勝的願
下一篇:信心來為三寶付出的心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