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在家菩薩戒本》第七十一集(四眾弟子均可聽聞)
界诠法師講解:
佛言。若佛子。欲受國王位時。先是這段勸受偈,從國王開始,為什麼呢?國王能夠受戒,他就能夠護持佛法,是很重要的事。受轉輪王位時。上面這兩者是世間的,現在話叫統治者。百官受位時。百官通道俗,當時也有僧官——僧官,就是專門管僧人的。僧官。也有僧人去作僧官的,舊時代有這樣。現在僧官最多是一個佛教會會長,那只是民間的社團組織而已,具體也管不了太多事情。應先受菩薩戒。一切鬼神救護王身百官之身。能受戒,有戒神在護持,諸佛歡喜。
既得戒已。受了戒以後,應該怎麼樣?下面告訴說應該要敬戒,上面是受戒,生孝順心。恭敬心。見上座。和尚。阿阇梨。“見上座”,這裡“上座”是一般上座。和尚只是你依他受戒的叫作和尚;“上座”通指,不一定是依他受戒的,只要是“上座”、“阿闍黎”、或者是出家阿闍黎,授經阿闍黎,乃至受戒阿闍黎,等等。出家的阿闍黎。
大同學。大同學,這有一些本說大德同學,有一些其它的本有大德同學,這些本出入的,《梵網經》的文字出入的比較多。
同見。同行者。“同學”,宗同一師,解釋是這樣:蕅益大師解釋說,“宗同一師”,就是你學的是同一個宗的,叫作同學。“同見”,就心同一解,見解相同。同行,就是互相同行嘛,一起,能夠合得來的才走在一起。
應起。承迎。應起,你見到上座、和尚、阿闍黎都懶得起來?這裡說,你既然受菩薩戒,應該有這個恭敬心,應起,怎麼樣呢?承迎,禮拜問訊。這是應該做的。底下是相違——這菩薩戒都是基本上前面是應該做,中間是他沒做到,後面是沒違反而結罪。
相反了,而菩薩反生憍心,憍心就是不敬,慢心就是自大,慢心就是自大,憍心就是不敬,憍慢,我們憍慢憍慢合在一起,心就不一樣。癡心就不知賢聖,覺得“他跟我都一樣,我為什麼要恭敬他呢”?這樣起這樣的心。
不起承迎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不起承迎禮拜,也不禮他,不禮拜,一一不如法供養。
以自賣身,底下舉況,不一定能夠完全做到這樣啊,這是必須要進入忍位菩薩才有辦法賣身啦;國城男女,外財施還可以啊,七寶百物而供給之。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所以在《禮記》裡面講,“傲不可攢,欲不可縱,自不可滿,樂不可極”。樂極不是會生悲嗎,你玩得差不多了就可以的,樂不可極。自不可滿,你總是傲,我什麼都滿足了,我們估計學佛人的願,無量無盡的發願不能滿足。欲不可縱,不有個縱欲,縱欲不得了。傲不可攢,傲慢越攢越深就不得了,我們要謙卑呀,自己沒學什麼東西,你憑什麼起傲慢?
有一些人,他就是要起傲慢。曾經有一位“大德”,他總是說,“我就是這樣好愛起傲慢心”……他跟我坦白了好幾次,我說“你憑什麼起傲慢心”?他說“我看別人我就會起傲慢心”。我說“你為什麼要這樣?”他說“我不知道”。他就要起傲慢心,總是覺得別人不如他,這是個障緣啊,這煩惱很重,你看見沒有。他來來去去很多回了,那次不讓他回來,他死心要回來;回來現在又走了——他就起慢心,覺得這平興寺人都不修行;他出去外面一看,那更不修行,他又想回來;回來他一看呢,大家還是不修行……
修行,自己修啊,他一天到晚看別人修不修,這是很糟糕的事情。你為自己修行嘛,自己了生死,哪裡一天到晚看別人,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這是“傲不可攢”。有一點傲氣的人,人家就掀下去,你會一點點本事,哪怕你就會那一點點伎倆的東西,你都認為說“這沒什麼,只是一點點而已,世間還有很多東西不懂得,還有那麼多佛法我們都不懂得,煩惱不沒斷啦,還沒證果位呢”,你說你憑什麼值得去那麼去傲慢,不需要。這是世間四境,世間的四種緣境,不應如是。
好,那麼這條戒當然也有開緣,他開緣就是為了調伏對方:你太過謙卑,他認為你真的傻瓜蛋。我也發現這樣子:有一些人,你越是謙虛,他越說你是傻瓜蛋。這個時候,你就是要“你傲,我比你更傲;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這樣。我怕你干嘛,對吧。
那對一般的,我們一起同學、同道的人,沒有這麼好傲慢的,乃至剛出家,我們在他們面前都沒有什麼值得好傲慢。我們先出家的,慎護後學的,是我們應該做的。我們應該指導他們,讓他們呢,安住於佛法,威儀啊,等等,那是應該的。
但是我們不要在他們面前傲慢,“啊,我出家多少年了,你這個小屁孩,你出家多少年”……你也就是吃飯長大的嘛,對不對,就沒什麼嘛。隨著年歲的推移,你慢慢變老而已——我們這麼想,你就不會覺得說我老資格了,我老和尚了,老和尚,早晚他們給你送到化身窯去嘛,對吧,沒什麼好傲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