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傳說還是確有此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中國的一個傳說故事,由於電影《少林寺》而使這個傳說變得廣為人知。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最早見於民國初年梁啟超為《中華新武術棍術科》一書所作的序,文中說:隋大業末,天下亂。流賊萬人,將近少林寺。寺僧將散走。有老頭陀短棍沖賊鋒,當之者皆辟易,不敢入寺。乃選少壯僧百人授棍法。唐太宗征王世充,用僧眾以棍破之。敘其首功者十三人。此後姜容樵在《少林棍法》中也持此說,韓慕俠為之作序,也持這一說法。然而根據現存《唐太宗告柏谷塢少林寺上座書》、《唐太宗賜少林寺教》、《皇唐嵩岳寺碑》等碑文,只有提到昙宗等13人擒王仁則的記載,並沒有少林僧人用棍和救李世民的記載。而史籍中更沒有唐宋時期少林僧人用棍習武的記載

  其他答案

  1.隋朝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各霸一方,戰亂連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陽後,自立皇位,定國號為“鄭”,封其侄兒王{二則為領兵大元帥。這叔侄二人終日東殺西戰,民不聊生。那時候,洛陽城郊十五裡的柏谷莊,有少林寺干畝田地,住著十三個有武藝的和尚,專管種田護園。一日,飼養牲口的和尚智守,聽見有人在谷草垛後嘀嘀咕咕說,原來他們是青泥沱人,聽說唐王那裡年景好,在闖潼關逃荒要飯時,拾到上書“秦王之印”玉印一個。丟印的是一個被抓的郎中。智守聽完以後,把這夫婦帶進莊院,讓他倆把經過又說了一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發逃荒夫婦走後,十三武僧議論起來。說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說唐壬李淵父子辦事順天理和人情,關內五谷豐登,軍隊秋毫無犯。王世充自稱皇帝,禍國殃民,實屬蟊賊,要設法搭救那個郎中才是。最後上座僧善護決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陽,十三人扮成挑柴漢子,混在人群裡。

  來到“禁地”洛陽監獄那裡,在距監獄門口不遠的地方,正好碰上一個巡邏禁卒走來。普勝來個猛虎跳澗勢,飛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嚨,像提小雞一樣,毫無聲息的將那個禁卒提到僻靜之處,昙宗得到鑰匙,又將那總管捆了手腳,嘴裡填上東西,推到牆角暗處,昙宗開了監門,背起李世民跑出內監,智守、普勝緊緊跟上,三人一起離開了“禁地”。他們當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於脆兵分兩路,一路護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陽橋頭相等;一路人去捉賊子王仁則。在善擴帶領下,昙宗、明嵩、善護等五人,穿過伊洛街口,見星光下三四個鄭兵在一座高樓前游蕩,便抓住其中一個讓他領到王仁則院前,又想辦法打開了房門。屋內的王/二則正******—女子,忽見有人進屋,劈頭就是一劍,昙宗來個金沙飛掌,過來劍,閃進屋中,兩人就在屋內相斗起來。幾個回合。昙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著王仁則砸去,只聽“啊呀”一聲,王{二則倒在地上。昙宗一腳踏在王仁則身上,讓姑娘開門、點燈。明嵩進到屋裡.用繩子將王仁則—綁,昙宗像扛糧食袋子似的,往肩頭一放,五個僧人一同趕往洛陽橋。再說志操他們,在官馬棚牽了十四匹戰馬,把李世民扶上馬,破門來到洛陽橋頭等候。昙宗扛著王仁則來到橋頭,翻身上馬,用胳膊夾著王仁則,十四匹戰馬直向西而去。不遠遇見了李世民的唐營兵將,十三個少林和尚,把俘虜到的鄭將王仁則和那塊玉印,一並交給了李世民,便得勝回柏谷莊去了。唐王李世民當了大唐皇帝之後,便封昙宗為大將軍,其他十二個和尚因不願做官,各自雲游四方去了。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2.隋文帝開皇年中(581~600年),下诏將柏谷屯一百頃田地賜給少林寺。大業未年,天下大亂。山賊曾攻入少林寺,遭到僧眾的抵抗,便縱火焚燒了塔院。奇怪的是埋葬跋陀的“靈塔”(木制)卻不起火,得以保存下來。

  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在洛稱帝,號“鄭國”,派其侄王仁則扼守柏谷屯,改為州。武德四年四月二十六日(621年5月23日),少林寺上座善護、寺主志操、都維那惠、寺僧昙宗、普惠、明嵩、靈憲、普勝、智守、道廣、智興、僧滿、僧豐等十三位

  僧人,在城內州司馬趙孝宰等配合下,裡應外合,奪取了州城,擒拿了王仁則,歸順了秦王李世民。秦王派王君廓占領了這個軍事要塞州城。三大後,李世民派李安遠持秦王教書,往少林寺宣慰。

  這就傳說的“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來源。後來秦王下令將柏谷屯田地四十頃、水碾一具,賜給少林寺。

 

上一篇:你貪到了,但福報也損了
下一篇:淨空法師:不求,一切佛菩薩安排,得來全不費工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