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關於捨貪的清淨教誡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捨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教我們怎麼樣判斷一個善知識,佛陀對於這種比丘,即將面臨住持正法,統理大眾的責任,身為一個領眾修行的善知識,他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他必須“循方乞食,捨其貪愛,成菩提道。”循方就是一家一家、有次第,不能選擇性的去乞食,就是說這個人貪愛的煩惱要輕薄。作為一個善知識,他的貪愛要輕薄。
第二,他“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他對今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人生過客,透過今生來成就來生的理想。
所有的善知識,不管是修密宗、禅宗、淨土宗,什麼宗都沒關系,修的法門會不一樣,但是善知識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相貌,他的人生一定是內因緣帶動外因緣,以願力主導生命。願力的相貌是無所求,隨緣,一個活在願力的人,人生是活在未來,不把今生看得太重。目的是透過今生實踐來生的功德,所以他忏悔業障,積集資糧,他的心住在來生,為了未來而活,所有的善知識沒有例外。也就是說善知識是“但有所願,無有所求”。因為有所求就是攀緣,活在外因緣,便是活在生死業力。怎麼樣是善知識呢?這是很簡單的判斷方法。
善知識的修學對今生是完全隨緣盡份的。因為他只有願力沒有攀緣,這是佛陀說的,所有的善知識沒有例外。他一定是用願力來主導他的生命,而不是由他的業力來引導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