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一名大學教師修學淨土法門的因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昌梓

末學曾撰文《慈母往生西方http://www.xuefo.tw/nr/article24/240102.html》。我之所以如此信願堅定,排除萬難,護持母親圓滿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根本原因是我自己對淨土法門生起了堅定的信念,信念是信仰的核心,在最困難的時刻,是信念讓我堅持下來!然而,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我對佛教,對淨土法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佛教文化講習班”改變了我對佛教的偏見

我老家在江蘇沛縣,十六歲參軍到重慶,十九歲從部隊到上海讀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從小接受科學教育,對宗教懷有偏見。“宗教是迷信”,是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觀念。後來在大學學哲學以及教哲學,又增加了對宗教的另一重偏見。在哲學史上,凡主張物質第一,精神第二,物質決定精神,世界的本原是物質,屬於唯物主義哲學;凡主張精神第一,物質第二,精神決定物質,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屬於唯心主義哲學。所有的宗教都主張精神(不同的宗教名詞不同)決定物質,所以所有的宗教都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我學哲學時是這樣學的,教哲學時也是這樣教的。直到一九八八年我參加了方立天教授主講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講習班,才改變了我對佛教的偏見。

一九八八年暑假,我們哲學教研室的一位老師收到一份“佛教文化講習班”的通知,他臨時有事不能參加,把通知拿給我,問我願不願意去。因為我認為佛教是迷信,所以對講習班的內容不感興趣。但是,當我看到這個講習班的舉辦地在浙江奉化溪口時,知道那個地方是旅游的好去處,又看到通知上寫道,講習班除上課之外還組織參加講習班的人員去普陀山考察,普陀山更是旅游的勝地了。就這樣,我懷著游山玩水的目的參加了講習班。

萬萬沒有想到,這次講習班顛覆了我對佛教的偏見。當方立天教授講到華嚴宗“四法界說”(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時,我被這精致的充滿哲學思辨的理論震撼了。我把華嚴宗的“四法界說”與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理念論”(理念的世界,事物的世界,後者是對前者的摹仿)加以對比,發現華嚴宗的“四法界說”比柏拉圖的“理念論”要辯證得多。從這以後我不再把佛教當作迷信看待,而是當作哲學去學習和研究。

就在這一年秋季學期,我在任教的大學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選修課《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這門選修課一開就是二十五年。

佛教的人生觀讓我皈依佛門

在我身上有知識分子比較明顯的習氣,那就是貢高我慢,自以為讀了一些書,比一般人懂得多。所以我自從一九八八年參加了“佛教文化講習班”之後,雖然不再認為佛教是迷信,而是博大精深的哲學,但是,讓我皈依佛教,把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給佛教,我還是放不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從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三年,我抱著尊重的態度一邊教授《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一邊學習研究佛教的教義。

一九九一年,我在任教的大學開設了另一門選修課《人生哲學》。在《人生哲學》選修課上,要對不同的人生哲學流派進行分析,例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叔本華認為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欲望得到滿足便無聊。人為什麼會有痛苦呢?因為人有生存的意志。解決痛苦的方法是人轉向藝術,建築、繪畫或雕刻、詩歌、悲劇、音樂,同情的愛等。

我把叔本華的“人生痛苦論”與佛教的“十二因緣說”對照,發現佛教“十二因緣說”對人的生死輪回之苦的分析比叔本華的人生痛苦論的分析更透徹。佛教的十二因緣說涉及到過去世二因(無明、行),現在世五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世三因(愛、取、有),未來世二果(生、老死),總共為三世二重因果。人為什麼會有生死輪回之根本大苦?佛教認為,歸根到底是無明遮蔽了自性。這讓我認識到佛教不僅是博大精深的哲學,更是我應該安身立命的皈依處。就這樣,在一九九三年暑假,我毅然決然地在五台山皈依了佛教。

學密修禅後歸心淨土

那時的我雖然把佛教作為信仰,但是對淨土法門並沒有生起信心,一心要學即身成就的無上大法。所以我第一步就是當年暑假在五台山修學藏傳佛教,一直到一九九八年才停止。在這期間,雖然也看過有關介紹淨土法門的錄像帶,對淨土法門生起歡喜心,但是並沒有起修,仍然在修藏密。

漢地人修藏密有兩個不便,一個是語言問題,我不懂藏語,請法溝通有困難;另一個是路途遙遠,從上海到青海長途跋涉,往返不便。而且修學密宗不同於修學顯宗,要在依止上師座前時時受教。由於這兩個不便,我開始打聽上海有沒有傳授密法的上師。二〇〇四年,我曾經兩次赴揚州高旻寺在德林老和尚座下修禅。我先學密,又學禅,十多年之後才專修淨土法門,修學上似乎走了彎路,但是這個彎路沒有白走,這十多年練了“腳力”(領悟力和覺照力),在我死心塌地念佛之後,念佛的效果事半功倍。

我體會到對於曾經修學過密宗或者禅宗的人,決定修學淨土法門,就要把先前所學法門全部放下,如同一張白紙,專修淨土,專心念佛,不能腳踩兩只船。

修學淨土法門的念佛體會

我發現許多念佛人不知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的危害,還美其名曰“散心念佛,帶業往生”,這要引起念佛人的高度警惕啊!我念佛的體會概括起來是四句話十六個字:真為生死,深信因果,唯求生西,一心念佛。

真為生死。講一個真字,不是口頭上說說,真干,不搞花架子,不重形式,不湊熱鬧,在起心動念處修。

深信因果。不信因果,即便廣修六度萬行,是為有漏之修。五戒、十戒、菩薩戒,都離不開因果。深信因果,持根本戒,修行才能得力。立足因果修行,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不好高骛遠,不談玄說妙,只進不退。用因果觀說服自己,度化有緣。因果觀是修己化人、淑世度眾的世出世間之大權。信佛但不信因果,那是自欺欺人。這是信仰的基礎,世出世間法不出因果,在因果觀上扎下根,修學才算入門。
唯求生西。念佛不求人天福報,不求健康長壽,不求神通,不求開悟,唯求生西。蕅益大師雲:“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一心念佛。念佛第一,念佛唯一,世出世間法都要放下。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必然成功,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了生死的出世間大法。只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沒有不成功的。

善導大師把修行分為正行與雜行,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而修的行業,雜行則是正行與助行之外的一切諸善萬行。而正行又分為正定業與助業。稱名正行屬於正業,其余讀誦、觀察、禮拜、贊歎供養等行皆屬助業,導祖提倡捨雜行而歸正行,於五行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唯以往生淨土為期。

蕅益大師雲:“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念佛講方法,講真修實干,下死功夫、笨功夫、鈍功夫,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投機取巧心理。沒有捷徑,不談境界。講一個“誠”字,不自欺,不欺人。

念佛功夫得力的標志不能光看每天念多少萬聲佛號,每天拜多少大拜,念佛進步的標志是煩惱(妄念)減少,分別執著減少,習氣輕了,話少了。看破(淡)放下原來最執著的人、事、物了,欣厭心生起,佛號愈念愈親切,不可遏制。生活以及人際關系包括同修道友之間的關系愈來愈簡單,思想愈來愈單純,心愈來愈清淨。

以生命倒計時的緊迫感念佛,“如救頭燃”。如果念佛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還妄念紛飛,就要問問自己,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是教理不明,是生死心不切,還是方法不對?我念佛的體會是要死心念佛,“哀莫大於心不死”。不死心念佛,還是生死心不切,不想去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雲:“不參禅,不學教,彌陀一句真心要。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如果你什麼都放下了,世間名聞利養放下了,出世間三藏十二部經典也放下了,這一句佛號信得真,不動搖,靠得穩,把得牢,假如釋迦佛現在其前告訴你,還有比念佛法門更殊勝的特別法門,你都不為所動,這才叫死心。老實念佛,莫換題目。這才能成就往生!

 

上一篇:慈母往生西方
下一篇:慧淨上人:學佛的目的在於今生離開輪回成佛度生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tw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29379286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