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生活中的修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在共修時段,坐在堂裡一心不亂地專注修業處,稱為專修。專修法由於避免了除坐姿以外的其他威儀,也避免了除業處以外的外緣,心是投入的,所以稱為專修。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由於威儀是不斷變化的,例如行走、站立、坐著、躺臥、移動等,或者手要不斷操作各種事情,走路時腳步要移動等。

  還有,平時眼睛是張開的,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外緣;耳朵是開放的,任何聲音都可以撞擊耳門,而且思維也不像專修時那麼專注、專心,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守護好心念,心就會像猴子一樣,像野馬一樣,這樣我們將會浪費很多的時間在胡思亂想。在坐時雖然很專心,但是一下座後,心又追隨著習氣,又追隨著煩惱,又追隨著妄想,這樣我們的修就很難有好的效果。

  應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修行呢?學會散修。散修的“散”是指姿勢,身體的威儀處於行立坐臥的任何一種,六門也處於活躍狀態,不像專修的時候關閉眼耳鼻舌身五門,只用意門,只是用心去專注業處。在平時六門都是開放的,接受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所緣以及法所緣的撞擊。比如走路的時候要看路面,特別是這個季節很多螞蟻、很多蟲,不小心的話會踩死它們,我們的眼睛不可能閉著。有些人比較忙,要抬東西、搬東西、掃地等等。

  這時是不是不能修了呢?不是的,還是可以!在這些情況下的修行稱為“散修”,或者稱為散心修。散修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知道身體的動作。如果心還很粗,也就是心比較散亂的時候,可以只是把心放在身體上,乃至只注意身體的動作。比如掃地的時候,注意肢體的動作,注意不要掃死螞蟻蟲子等,要有正念地掃。雖然速度上掃得快也好,掃得慢也好,只要有正念就好。

  心念放在身體上,屬於“有益正知”,它是一種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比掃地時胡思亂想更好。這一種方法是在心比較粗或者干活的時候,由於動作比較快或復雜,心難以細下來,就可以這麼做。

  第二、覺知自己的心念。要學會時時了知自己的心念。比如當你感到煩躁時,要知道你的心已經生起煩惱了,不耐煩了。例如在廚房服務時,看見有人不聽安排而讓自己心生煩惱,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的心沒有跳出這個外緣,沒有很好地觀照自己的內心的話,就會被煩惱控制,被煩惱綁住了。這個時候心要跳出來,要知道我的心已經在鬧情緒了,在賭氣、討厭、不耐煩了。

  經常很好地觀照自己的心,煩惱在一生起時即被我們的正念所鎮伏、壓服。如果沒有正念的話,煩惱就找到滋生的機會,會越來越滋長,會越來越強大。任何煩惱在剛剛開始時力量都是很弱的。例如生氣,當你看到冤家死對頭時,第一反應是討厭他。但是在你一接觸到不喜歡的外緣時,心很快就了知:“啊,我的心已經被對象套住了,我的心已經被煩惱抓住了。”

  如果你能很快地察覺到它,察覺到自己的心陷入了煩惱,那種嗔恚、生氣、厭惡、排斥的力量很快就變弱。為什麼呢?因為有了正念,煩惱就會變弱。如果出現了喜歡的對象,比如在托缽時看到有好吃的東西,於是生起貪心:“哈,今天又有肉吃了,我要舀多點!”這時你盯著的只是美味,卻沒有看到你的心在粘著好吃的東西,沒有看到貪心的生起。

  如果沒有正念,心就被貪欲抓住了。煩惱一生起時,正念就生起。就好像一個小偷,後面老是跟著警察,雖然小偷下手很快,但是警察也能很快地把他抓住,那這個小偷就不可能為非作歹到哪裡去。妄想、貪嗔癡就好像小偷,正念好像警察,如果任憑小偷去偷,小偷就會越來越大膽,甚至明目張膽,原來的暗偷變成後來的明搶。

  如果一個人沒有用正念防護自己的心的話,剛開始的時候還有點慚愧心,知道生氣不好,到後來明目張膽地生氣,還以為透過生氣才能樹立威信,這樣心就慢慢地陷入煩惱。你會生氣一次,就會生氣第二次、第三次……。生氣次數多了,就變成一種習氣。所謂“習”就是不斷重復,不斷重復的煩惱稱為“習氣”。一旦煩惱重復多了就變成性格、變成習氣。人家說這個人性格不好,難以相處,大家都不喜歡,就是因為不斷地重復做不該做的事情,重復說不該說的話。

  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守護好正念,沒有防護好心,任憑煩惱在心裡滋生。所以我們要提升對心的觀照能力,要提升心對煩惱的控制能力,這屬於“有益正知”或“適宜正知”,也是培養正念正知的方法。不過,有些法把這種訓練方法稱為“內觀”或“毗缽捨那”,但其實它還不是真正的內觀。為什麼呢?因為只要修者還沒有能力見到究竟名法,他所見到的這些所謂的“生氣”等就還是概念法,或者說是一堆名法的組合,所以不能稱為“內觀”,它只是屬於正念的訓練。

  第三、覺知業處。日常生活中更好的修行方法,是把自己的業處帶到任何一種動作、任何一個地方,這種訓練方法稱為“行處正知”。如果大家以入出息念為自己的根本業處,那麼走路也覺知呼吸,掃地、搞衛生的時候也覺知呼吸,洗缽等一切動作都在覺知自己的呼吸。專修的時候叫做專注呼吸,而在平時叫做覺知呼吸,即散修的時候是覺知呼吸。雖然所緣(目標)都是呼吸,但是用的心力有所不同。

  專注是指全心投入去知道它,清楚知道它,而覺知比專注的力度稍微弱一點,但還是清楚地知道。在平時甚至可以用知道呼吸的方法,但知道又比覺知呼吸稍弱一點,但仍然是把心放在呼吸上。為什麼平時不用專注呢?因為眼睛還要看,耳朵還要聽,手還要操作,腳還要行走,所以不能叫專注。比如掃地的時候,我們既要看會不會掃到蟲蟻,又要看哪裡樹葉多,把它們掃到一堆。這個時候不斷地分心,按照阿毗達摩來說,眼門心路、身門心路和意門心路交換不斷地生起,所以要說專注是說不過去的,至多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心念在呼吸上,這些都需要慢慢地訓練。

  平時的散修比打座中的專修更加難,但是能夠做好散修的話,其效果會比專修更好。有些修者之所以被傳聞或據說修得好,但是卻很難與人相處,或者說性格不好,就是因為只懂得專修,不懂得散修,只懂得在座中專心投入,在平時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因此我強調過很多次,以後還是會繼續強調的,就是“修好不如性格好!”我們不要求每個人修一定要好,但是卻要求大家性格要好。不管你的修行怎麼樣,但是你的言行舉止看上去要像個修行人。

  如果傳聞中你修行很好,但是你的性格卻連一個出家人都做不到,連一個修行人都做不到,那麼傳聞你修得很好,你的言行是帶給人信心,還是帶給人懷疑?所以,修行還沒有上去之前,就要先把自己的身行、把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意行先收好,先修好。修得好不好,很大部分是因為過去世巴拉密的原因,許多時候並不是因為今世。如果擁有很好的修巴拉密,今世可能稍微精進一下,你就有可能證得那,就可以修得很好。

  如果你今世沒有好好地防護自己的身、語、意,雖然在座中有能力專注,但是你的性格卻很容易讓人喪失信心,這是很不應該的!所以我們不應只是片面地追求在坐中、專修的時候能夠投入。專修的時候能夠專注,你的修修得上去,每天都有新的功課可以報告,但是在平時散修的時候卻不防護心,於是你的習氣、煩惱都表現出來,暴露出來讓別人看到,你的言行舉止讓人大跌眼鏡,於是別人會懷疑:“怎麼這個人修行那麼好還會這樣?還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由於懷疑你的行為,導致懷疑你的修行;懷疑你的修行,導致懷疑你的法。如此,傳聞中修得越好但性格不好的人,無論對他人,還是對教法都是一種破壞!所以我們應該透過正念正知,來鎮服這些煩惱、習氣。即使修還沒有成就,即使修還沒有提升,但是我們的言行舉止也要像個修行人,特別是出家人應該像個出家人。這樣的話我們不管修得怎麼樣都是在進步,都是在提升。唯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修行人的利益,而不只是弄一些虛名。

  除了專修之外,更要注重平時的培養,平時正念的守護,正念正知的維持。除了精進修、做好專修之外,平時的心念要保護好,要做好散修。我們可以說“專修容易散修難”,因為真正守護好心、保護好心還是在散修狀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堂裡一坐,大家的姿勢都一樣,你的習氣不容易表現、暴露出來。一旦用自己隨意的姿勢、隨意的威儀,行走、坐著、站立也好,這些威儀都顯示出你的心念。姿勢和行為是身表,所講的話是語表,身表和語表都源自於心。你有這樣的心念,才有這樣的行為,才有這樣的語言,如果你的言行舉止都顯現出你的煩惱習氣,證明你是一個煩惱的奴隸、習氣的奴僕。

  我們要做心的主人,要調伏好心,訓練好心,讓心納入正念的管理。心是很好訓練的,心是很好引導的,雖然這並非易事,但是它卻是可以引導的。最怕的是我們沒有去引導心,而是去放縱心。若放縱心,你就永遠是心的奴隸。我們要嘗試做心的主人,用正念正知去調伏它,去管理它、控制它、引導它,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性格上不斷提升,在修行上不斷增長,在修上修有所成!希望大家一起精進努力,與大家共勉!


 

上一篇:嗔心和惡念能催熟往昔所造惡業的種子
下一篇:布施應該有的正確動機,及其果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