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對多數學佛人來說,可能都會遇到以下這些問題。諸如:修行時應如何循序漸進?學佛應該經過幾個步驟?這些環節都有什麼要點?我們來聽聽希阿榮博堪布怎麼說,或許能有意外收獲。
修行有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這個順序,也正是修行的次第。
第一步,要生起出離心,即厭倦輪回、希求解脫之心。
許多人會想,這不是消極避世嗎?其實,怎樣是消極,如何是避世,這都值得去思考。一頭扎進名利財色中,裡裡外外應接不暇,不一定就是在積極負責地對待人生。至於避世,社會關系簡單、生活簡單算避世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呼朋喚友、扎堆湊熱鬧的。文明發展到今天,人們應該學會尊重多樣性,接受別人選擇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畢竟人生各有因緣,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樣的喜好,都走同樣的路。
我們回過頭來談出離心:輪回指的是陷於煩惱之中以缺憾、局限為最大特征的一種生存狀態,厭倦輪回,就是厭倦了缺憾、局限、煩惱的無盡循環。煩惱這個詞真是妙,說盡了人心的不得安生、無可奈何。然而僅有厭倦還不夠,還要希求解脫。心生厭倦容易,心向解脫難。煩惱是生生世世熏習成瘾的,沒有決心、毅力和正確的方法,如何輕易能戒掉?又有幾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煩惱成瘾?佛陀說,要先看到輪回的“苦”的本質,進一步知道苦、煩惱都有其原因,通過聞思修行佛法去滅除苦因,才能遠離痛苦煩惱,得到身心自在之樂。
第二步,在出離心基礎上生起菩提心。
不僅僅滿足於個人的超脫,而是希望一切眾生安穩快樂、永斷煩惱,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而精進修行,通過布施、持戒、忍辱等六波羅蜜不斷完善自己的修持,並幫助教化眾生。發菩提心重要,是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修行者對空性的見解和證悟能否圓滿究竟。
第三步,證悟空性,在菩提心的攝持下逐步圓滿聞慧、思慧、修慧。
空性的話題,有些人很忌諱,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卻很喜歡談論,而僅僅止於談論:這兩種態度都無法讓人真正接觸到佛法的精華——般若空性。證悟空性的智慧雖說是我們自家的寶貝,不待外求,但是沒有聞思修的鋪墊啟發,智慧是很難顯發出來的。不重視建立正見,更不願意實修,只把些似是而非的話頭拿來空談,這樣是誤己誤人。
現在學佛的人當中,能靜下心來聞思的人不多,肯實修的更少。為什麼?主要是沒有真正的出離心。表面上學佛,心裡還抱著世間八法不肯放松,護親伏怨,搬弄是非。縱然聞思,也是得少為足,稍懂一點名相,便迫不及待要炫耀,人前人後架子十足。殊不知文字上的理解若不通過實修串習內化,文字就還是文字,你的煩惱還是你的煩惱。學那麼多,卻沒怎麼往心裡去,煩惱照舊,是非日增,著實該慚愧。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修行可以從善護身語意、遠離十惡業開始,行動上盡量避免殺生、盜竊、邪YIN等惡業,言語上盡量避免惡口、兩舌、妄言、绮語,盡量遠離貪心、害心以及執著恆常或拔無因果等極端見解。所謂“生活即是修行”,在我看來也就是這樣,把佛法的正見落實到起居應對中,在日常小事上也謹慎取捨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