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七行看起: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余業障。今於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從這一段看起。前面說過,這一些業障深重愚癡的菩薩,有意無意之間造作種種的惡業,造作惡業的時間雖然不長,果報實在是太恐怖了!經典裡面類似這一些開導處處可以見到,何以學佛之人依舊不知道警惕,還是毀犯?這一樁事佛在這個經上有詳細的為我們說明。此地我們要細心去觀察,造作罪業似乎並不很嚴重,為什麼果報會有這麼重?這個地方的事理要不能透徹明了,就不能叫我們斷疑生信。
我們看這一段經文。這一些菩薩聽佛說了之後。「舉身毛豎」,我們常講聽了以後寒毛直豎!我們今天聽了有沒有這個情形?沒感覺到。沒感覺到,那叫麻木不仁,這個罪業我們還照干不誤。由此可知。這六十位菩薩他們的業障雖然說重,比我們輕的太多了。他們聽了有這樣的感觸,我們聽了沒有感觸,他們有救,我們沒救了!
「結罪」,前面佛說的很清楚,不是對一個人結罪。因為造作罪業的人,由於嫉妒、瞋恚,所以才惡意的毀謗,造謠生事,破壞道場,破壞大眾的信心。佛門常說,殺人生命,這個罪輕。你殺人,殺一個人,殺一百人,乃至於殺一萬人、一千萬人,那個罪業都不重。斷一個人的法身慧命,這個罪就重了!為什麼?這一個人如果遇到機會,今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作佛作菩薩。他作佛作菩薩,你要曉得他在虛空法界要度多少眾生,不止千萬億萬!所以障礙一個人的法身慧命,比殺一千人、一萬人那個罪不曉得重多少倍!這是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細細去觀察思惟,也許能夠體會到一些。
法師縱然有過失,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法師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何況法師的過失是真的過失,還是他有意示現的,我們也不曉得,我們凡夫看不出來。過去天台智者大師說得很好,他曾經講,作法師的人講經說法的時候,「能說不能行」,他能說,說了自己做不到;叫大家斷貪瞋癡,他貪瞋癡沒斷。這個人我們要不要尊敬他?要尊敬他,他是「國之師也」,他是國師,我們一國人的老師。因為他教的是正法,教的沒錯,不是邪法;所教的我們如果能夠肯學,決定得利益。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的成就往往超過老師之上。只要他說的不是邪法,這是「國之師也」。「能說又能行」,那是「國之寶也」。國寶少,國師多,都要尊重。不能看到他有一點瑕疵,我們就把他所說的法也整個否定掉,這是斷眾生的法身慧命,所以才遭這樣殘酷的果報。
經上說他墮地獄,從阿鼻地獄、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是一千八百萬年。實際上,他在地獄裡面受苦所感受的,那真的叫無量劫,這就是我們諺語常說的,度日如年。他在地獄裡感受的時間,比這個時間不曉得要長多少倍。時法不是一個定法,每一個人感受不一樣。有的人感受一年好像沒幾天,很快就過去了;有一些人在苦難當中,覺得這一年好長好長。這是佛告訴我們「時」不是一個定法,全憑個人的業感。所以這一些菩薩善根還算是深厚,聽了佛說過去這個因果報應,舉身毛豎。
「深生憂悔」,這是生慚愧之心。
「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抆淚是用衣袖擦眼淚,他們在佛前發露忏悔。露是將過去、現在所造的罪業毫無隱瞞,都能夠說出來。忏悔最要緊的是從今之後再不做同樣的錯事,真正徹底改過自新,這種忏悔才有用處。絕對不是做錯事情,在佛的面前禱告、忏悔,明天照做,做了再忏悔,那個一點用都沒有,那個罪就更重。等於天天欺騙佛菩薩,在佛菩薩面前打妄語,所以忏悔最要緊的是「後不再造」。他們真干。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菩薩乘人就是弘法利生的人,這裡面有出家菩薩,也有在家菩薩。無論是出家在家,弘揚正法的就叫「菩薩乘人」,也叫大乘菩薩。
「輕慢嫉恚及余業障」,輕是瞧不起他,輕視他;慢是怠慢他;嫉是嫉妒;恚是瞋恚。「嫉」跟「恚」是心裡面的,「輕、慢」是表現在外面的。內有嫉恚,外表示輕慢,以及其他業障。
「今於佛前如罪忏悔。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過去所造的罪業,今天在佛前發露忏悔。怎麼忏悔法?改過自新。
下面他們發的這十三條大願就是具體改過。請看經文,這些地方是我們要認真去學習的。第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有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這一句話很要緊。因為本經是大乘經,是菩薩法。小乘法裡面是「盡形壽」,我這一生盡形壽。大乘法裡不能講盡形壽,這個范圍太小。「盡未來際」,也就是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不是這一生。這才是真實的忏悔,徹底的悔改。
「若有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這是從前干的事情,看見弘法利生的菩薩,不管是在家出家,他犯了戒、做錯事情,「舉露其過」就是把他的過失揭露出來,向大家宣布,讓大家遠離這個大乘菩薩,不要去聽受他說法,不要去跟他學習。從前有這個嫉妒障礙,從今之後再不做這個錯事了。
如果還有這個,「我等則為欺诳如來」。再干這個事情,那我們就是欺騙世尊。這一條擺在第一,正是前面世尊所舉的造業的這個例子,這一條是最重的。第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這十三大願,每一條前面都是「從今日至未來際」。
「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诳如來」。句子裡面好懂的,我們就少說幾句。恐懼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威脅,嚇唬他。這都是過去常常犯的毛病,或是有意,或是無意。無意怎麼會犯?無意是無始劫以來的惡習氣,自己不能控制,常常犯這些過失。第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以五欲樂游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
這一條也很難得。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世間人所講的娛樂。他見到在家出家的大乘菩薩,也去享受世間五欲六塵之樂,在過去看到這個情形,在裡面找麻煩,找他的毛病、找他的過失、找他的把柄來毀謗他,來糟蹋他,這是過去所干的。
從今而後悔改了,不但不再像往昔這樣造罪業了,反過頭來「常生信敬起教師想」。即使他享受五欲六塵之樂,我們還是相信他,還是尊敬他,還是以他為師跟他學習,這就是具體改過的樣子。
「若不爾者」,若不如是,「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在這一條裡面,特別提出在家出家。這個裡面在家菩薩示現享受五欲游戲的娛樂多,出家比較少。在一般世間歡樂場所,出家人少去,但是在家的菩薩會去,所以特別提出在家出家。我們學佛常常在經論上看到,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諸佛菩薩度眾生,就是接引眾生,手段、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們肉眼凡夫沒有智慧,看不出來,往往我們看到好像他不遵守戒律,破壞清規,實際上他是度某一類的眾生。
像在中國歷史上,古代的,大家知道中國出現「濟公活佛」。近代,民國初年,江蘇金山寺人稱妙善法師是「金山活佛」。妙善法師的行持跟濟公差不多,也是示現瘋瘋癫癫的。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決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能夠測度的。
像這些人我們一定要尊敬,一定要深信不疑。仔細去觀察他的言行,都是正法,都是教導人了生死出三界,於佛經教沒有違背,但是他的手段不相同。第四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悭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弘法的這些大德;「菩薩乘人」包括在家出家,一定有很多人尊敬他、供養他。也許這些親近的、供養的有你的親戚朋友,有你很多認識的人,你看到這些人對他供養,對他尊敬,心裡就很難過。這個事情真有,不是假的,我們也見到。最明顯的就是父母親。往往法師到信徒家裡,他的兒女是法師的信徒,見到法師都跪拜,恭敬供養,父母在旁邊看到,好難過,「兒子對我都不拜也不供養,天天還給我氣受。那是外人,他為什麼天天跪他、拜他,好不容易賺到的錢去供養他」,心裡面不服。這是指這一條,那麼就想方法障礙了。
「惱彼身心」,逼迫他,叫他生煩惱,這個事情常見!
這部經是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講的,那個時候就有,何況今天!實在說,法師教導信徒,首先要教他孝養父母。你對父母不孝敬,對你的師父孝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哪有親人不孝敬,去孝敬對自己關系疏遠的呢?這在理上講不通,違背倫理。所以佛教給我們,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個才是奉事師長。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是法師一定要教導的。如果他在家裡能夠孝順父母,你這個法師到他家裡去,他的父母就歡喜了。這些事、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深思,都要認真去反省,不要叫眾生造罪業。第五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麤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麤言」,粗魯的言語,說話不好聽,讓人家聽到心裡難過,這個口業也是很容易犯的。三業清淨裡面,《無量壽經》在修行綱領上把口業擺在第一條,「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把這個擺在第一條。身、語、意這三條應當是身業擺在第一,為什麼把語業擺在第一?就說明最容易造的是口業,最容易犯的是口業,所以把這個擺在第一條。第六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前面五條是過去、今生常常犯的過失。對於大乘菩薩不知道恭敬,不知道承事,而且常常以嫉妒、傲慢這種心態來對待這些菩薩乘人。從第六條以下,從今而後不但過去這些惡劣的心態要改過來,還要認真的勤修恭敬承事。所以他發願晝夜六時不間斷,這種恭敬心不會退失,勤於禮事。事是侍奉。第七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此地講的「護持弘誓」,廣義的是講這十三條,狹義的來講就是前面的六條,發誓我一定要做到。不但現前要做到,生生世世永遠去做到。「不惜身命」,這是遇到障難,即使捨身命也在所不惜,絕不違背自己的誓願。第八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前面是對大乘菩薩,這一條是對小乘。往往修學大乘的人輕慢小乘,看到修小乘的法師,總是把他貶低一級,瞧不起他、輕視他,這也是錯誤的。大乘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禮敬諸佛」,那個「諸佛」范圍非常廣大,除自己之外都是諸佛。諸佛裡面包括著有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哪有不恭敬的道理!聲聞、緣覺也是未來佛,現在雖然修的是小乘,將來必定回小向大。佛在經上說,小乘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經二萬劫回小向大;辟支佛在一萬劫的時候,他就回小向大了。所以,那都是未來佛,怎麼可以輕慢心說他不如我?
「彼等」,就是說這些小乘人。「不勝於我」,意思就是他不如我,我修的是大乘,他們修的是小乘。不可以生這種貢高我慢之心,生這個心就是生煩惱,心不清淨、不平等,對於自己修學已經造成嚴重的障礙。第九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這一條很重要、也很難得。佛法講根本煩惱,除貪瞋癡之外就是傲慢,「貪瞋癡慢」。傲慢是大煩惱、根本煩惱,世出世間聖人都承認。哪一個眾生不驕傲?你們去調查一下,看看你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找到一個沒有驕傲這個念頭的?這個煩惱是與生俱來!儒家是世間法,不是講出世間法,所以儒家教人「傲不可長」,就是傲慢不要再增長,沒有叫你斷。佛法是叫你超越世間,超越世間一定要斷煩惱,煩惱不斷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所以你要想超越六道輪回,這個傲慢心一定要斷,這一條就是斷煩惱的方法。儒家教人卑謙,謙虛卑下,佛在此地教我們,這些人忏悔也是教導我們。
「善能摧伏其身」,就是摧伏自身傲慢這個煩惱。
「生下劣想」,下劣就是我不如人。對諸佛菩薩我們當然不如,對聲聞緣覺我們也不如。小乘裡面地位最低的須陀洹果:小乘初果,初果之人已經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人?我們的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人家能斷八十八品!即使是世間一般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都有超過我自己的地方,怎麼可以輕慢別人!常常要生下劣想,這是降伏自己的貢高我慢。
下面舉了二個比喻。印度古時候社會階級不平等,「旃陀羅」是四種人當中地位最卑下的。乃至於「及於狗犬」,用這種方法來降伏自己貢高我慢的煩惱習氣。第十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贊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自贊毀他,這也是我們常常犯的毛病,學佛也不例外。我們今天學的是淨土法門,覺得淨土法門第一殊勝,其他法門都比不上,這些話就是犯了自贊毀他。可是這些話我們在經典上也看到,佛有時候也說,祖師大德也常常講,那是他有特別的用意,勉勵修學這一個法門的同修。但是在外面決定不說,特別是對於不同宗派法門的道場更不可以說。因為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他是學襌根性的,他參襌,他有成就,他念佛不能成就。就像病人一樣,他得的病不一樣,因此他服的藥不相同。但是藥服下去之後,他的病就好了,藥到病除,這就是真實的利益,真實的效果。這是我們學佛人應當要懂得的常識。
我們遇到學襌的人,我們一定要贊歎參襌。遇到學教的人,一定要贊歎學教,勉勵他、幫助他,這才對!絕不能毀謗,那就錯了。你說襌不好,襌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那你不是謗佛!既謗佛,必定謗法,也毀謗參襌的這些人,你是謗佛、謗法、謗僧。你毀謗三寶,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絕不犯自贊毀他。第十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斗诤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這是叫我們一定要知道避免有斗爭的場所,凡是有爭執的,我們應當要遠離。「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跑這麼遠,反正避開這個場所就對了。「如疾風吹」,要快速,趕快離開。學佛最要緊的是修清淨心,這樣的場所對修清淨心決定有妨礙。所以佛教給我們要離開,要避開。
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覺、正、淨」。宗門、襌宗是從覺門入,覺而不迷;教下從正門入,正知正見;淨土是從清淨心入,淨而不染。雖然說「覺、正、淨」,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哪有覺悟的人是邪知邪見?哪有覺悟的人心不清淨?所以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就是「法門無量,殊途同歸」。《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意思就在此地。一個得到一切都得到了。所以我們對於不同法門應當贊歎,這才是正確的。
這一條我們要記住。在現前這個社會,有爭執的地方很多,凡是遇到這個場所要知道回避,一定要學!人家是盡未來際,我們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的心就清淨了,道業才能成就,道業就是清淨心。第十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這一條就是說自己成就,自己或者是持戒,戒律持得很嚴;或者是多聞,廣學多聞;或者是修苦行,頭陀是苦行。「少欲知足一切功德」,這是說你修學有成績、有成就。雖有成就絕不傲慢。「身自炫曜」,就是現在說的值得驕傲,這一值得驕傲就壞了。
修得再好也不值得驕傲,為什麼不值得?你跟菩薩比比,你跟諸佛如來比比,還差遠了,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人家成了佛了都不值得驕傲,你自己有一點點成就就覺得了不起,就覺得值得驕傲,所以你就不能再進一步。不但不能進步,反而天天在退步,不進則退。所以世間流行的「值得驕傲」是很糟糕的一句話,這個觀念把許多修行人都拉回來了。本來你還有成就,都把你拉回三惡道去了,就是因為你「值得驕傲」,驕傲的人都入三惡道了。第十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诳如來。】
這一段是總結,也是概說。所修的一切善要能夠保持,要能夠持久,不能自己把它毀壞了。如何能保持?忍辱能保持。所造的罪業要懂得慚愧,要知道發露忏悔。
這一條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早晚課誦。早課的目的是提醒自己,我今天這一天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們今天決定不去做。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我今天這一天對人對事對物,有沒有依教奉行?如果是對的,明天還要繼續保持;如果是做錯的,趕快要改過來,這叫做晚課。這樣做早晚課就有功德了,你是真的在學佛,真正在修行。
早晚課不是拿著經本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不喜歡聽這個東西。經是他講的,還要你念給他聽?許許多多人把早晚課的意思搞錯了,認為早晨念一遍給他聽,晚上再念,天天都不缺,我這是佛的好學生,佛一定保佑我了。其實你是造罪業,自己不曉得。什麼罪業?早晨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一次,一年到頭三百六十天,天天不缺,你這個罪過大了!佛菩薩不是真的在那裡,泥塑木雕的像,你都忍心去欺騙,你想想你的罪過多重。你不學佛不做早晚課,沒有這個罪過;這一學佛做早晚課,最後都到阿鼻地獄去了,還不曉得怎麼去的。學佛不能不明理,不能說糊裡糊塗的學,糊裡糊塗的修,不可以!一定要明理。這是十三宏願。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佛對他們的贊歎,佛看到這些人真正能夠改過自新,回頭是岸,值得獎勵。
【爾時世尊贊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爾時世尊贊諸菩薩,善哉善哉」,贊歎上面講的六十位菩薩。
「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我們佛門裡面常講開悟了。大家聽到開悟都感覺到很玄,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的毛病過失,這個人叫開悟。把這些毛病過失改正過來,這個人叫修行;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諸位要知道,你每天讀經、念佛、拜佛是不是修行?不一定!如果你在生活行為毫無改變,還是老樣子,你每天念經、念佛、拜佛都不是修行,與修行不相干。你錯誤的觀念沒有改正過來,錯誤的言行也沒有改正過來,你沒有修行。
千萬不要以為每天念幾部經就是修行了,還覺得修得不錯。不念經還沒有傲慢心,念了經覺得自己了不起:「我《無量壽經》都會背了,你還差得遠哪!」所以你不念經沒有這個煩惱,你不造罪業;你把這個經背熟了之後,是天天生煩惱,到處造罪業,這都是錯解如來真實義!
佛是教你讀熟了,常常記在心裡,起心動念要想到佛的教誨,我該不該動這個念頭?該不該說這個話?該不該做這些事情?目的在此地。所以知道自己過失是真正覺悟了,「善說如是覺悟之法」,覺悟之後能回頭。
「善發如是廣大誓願」。這是指前面十三願。十三願是真正看到他們回頭,改過自新。
「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末後這二句話我們很愛聽,我們自己業障很重,怎麼樣消業障?你現在會不會消業障了?你要學這六十位菩薩,要找自己的毛病,不要去找別人的毛病。找到之後就把毛病改正過來,你的業障就消滅了,你的善根就增長了,這叫功夫。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诃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淨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佛對彌勒菩薩說,意思就是對我們大家說。彌勒菩薩在這個法會裡面是我們大眾的代表,代表我們請法,也代表如來對我們宣示的一些教誨。我們要想身心清淨、消除業障,就要像這一些菩薩一樣,發廣大的誓願。
由此可知,我們讀了這十三大願,不要以為這十三大願是他們六十位菩薩的,與我們不相干,那你算是白念了。我們要細心體會他們這十三大願,用他這個願把自己的願望引發出來,我們就得受用了。看到他們所犯的過失,想想我們自己犯的跟他同樣的過失,他覺悟,我為什麼不覺悟?他能改過,我為什麼不能改過?這樣讀經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實在講,彌勒是代我們問的,「善男子,善女人」實在就是指我們現前的大眾。如果我們也發這個願,也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我們是不是能夠得到圓滿?是不是能夠得到不退轉?這是我們很關心的。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這是佛很肯定的說明,行菩薩道,自行化他,我們自己依照佛的教誨去做。這個「做」,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一點,就是依照佛的教誨去生活,依照佛的教誨去過日子,這叫「行菩薩道」。佛法與生活是一片的,絕不是說佛法是佛法,生活是生活,這是兩樁事情,那我們學它干什麼?那就錯了!所以菩薩道就是日常生活,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離開生活,到哪裡去修行?
我們歸納日常生活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這三方面。凡夫在這三方面,因為自己迷惑,沒有智慧,知見不正,所以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都錯了。佛的教誨是把我這些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你懂得修正自己的觀念,對人對事對物的這些錯誤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你的生活就能得到幸福美滿。學佛非常現實,佛法殊勝的利益立刻就得到。
有許多學佛的同修,我看到很難過,我一見面看到這個人,相貌一年比一年衰。有些人一年沒見了,見了面比去年瘦了,這都是學佛功夫不得力。如果你學佛功夫得力,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的話,應當一年比一年好。你的相貌好,容光煥發,身體好,這是一定的道理。
這些理論實在講並不難懂,佛在經上常講「相隨心轉」,相貌不好,就是你用心不善。你的心地要是真誠、清淨、慈悲,你的相貌一天一天要跟佛差不多,佛菩薩相貌多圓滿!你的體質也一定一天比一天健康,一天比一天正常,這是你學佛功夫得力,你得到真正的受用。清淨心能轉業,轉業具體的表現就是這個身體,我們身體是不是轉過來了?現在常講的改變體質,體質真的會轉變,體質是隨心所轉的。
再看下面第五大段。第五段經文不長,只有一行半。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我想這個問題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這在佛法裡是講,末法時期最初的五百年叫五百歲中。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末法一萬年,要是整個說起來,最初的五百年,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二千五百年,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一句是講我們現在這時代。
「法欲滅時」,「滅」不是真的滅,而是佛法逐漸往下衰退。我們看看現前社會上的佛法,確確實實如佛所說,法欲滅了。不要看到台灣的佛法好像非常興盛,那個興盛是假的,不是真的,台灣的佛法可以說熱鬧而已。過去黃念袓老居士在北京講經說法,公開跟大家說。我到北京,那些聽眾告訴我的,而黃老居士沒有到台灣來過。他告訴我:「台灣的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他說真正的佛法在中國大陸。這些人把這個話拿來問我:台灣佛法是不是假的?諸位仔細觀察一下,台灣佛法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真正的佛法是教人了生死、出三界,假的佛法是叫你繼續再搞六道輪回。台灣修福的人很多,修道的人很少,修福報到哪裡去享受?那個問題可大了!來生能不能再得人身是大有問題。來生要不得人身,福報是有的,畜生道裡面很多有福報的。我們不要自己認為自己福報很大,實在想一想,我們不如畜生!你看外國人養的寵物,多少人侍候他、照顧他。我們到哪裡去?誰來照顧我們?想想福報不如它!你看小貓、小狗照顧的周到,它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前生修的。多看看就明白了,應當要警覺。
這個地方講,在末法時代,我們要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安隱無惱而得解脫」。解脫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這是第一次的解脫。第二次的解脫,再往上去要超越十法界,那是究竟解脫。所以超越六道輪回並不究竟,一定還要超越十法界。我們淨土法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十法界,西方淨土不在十法界之內。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佛給我們說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必須要遵守。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如果違犯了,你所修學的都不能成就。
【何等為四。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永斷一切麤犷之言。】
第一是「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不但是對這些大乘菩薩們,對一切眾生都不要去找他們的麻煩,都不要去看他們的過失。這一句話正是六袓在《壇經》裡面所說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人,念念當中他顧自己的正念,哪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知道,看別人的過失,就是自己的過失現前。你自己心裡面要清淨,沒有煩惱,你怎麼會看到別人的過失?外面境界一接觸到,我們裡面煩惱起現行,這就是見人家的過失。
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我們業障深重的人,看諸佛菩薩也是業障深重,這就是佛所講的「相隨心轉」。所以你看外面境界是什麼相,你就明白自己是什麼心。你看到一切人都有過失,自己的過失是無量無邊。什麼時候看到一切眾生都沒有過失,那恭喜你,你成佛了,很要緊。所以說「於諸眾生不求其過」,這是修行人第一條要遵守的。
第二是「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菩薩就是指弘揚正法的人。無論是在家菩薩,或是出家菩薩;也不管他是真菩薩,或是假菩薩;只要他講的是正法,不是說的邪法,縱然他有過失,也不聞不問,對他還是要生清淨的信心、恭敬心,這個很重要。
第三是「於諸親友及施主家,不生執著」。自己的親友施主供養法師,不要生執著,不要去障礙。
第四是「永斷一切麤犷之言」。麤是粗魯的言語,犷是凶惡的言語,不可以有這個態度。佛說這四條。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只要守住這個四法就行了,你的道業就會有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說經的體例跟我們一般人作文章不一樣。佛經裡有長行,長行就是所謂散文的體裁;有偈頌,有時候還有咒語。他的用意很深,偈頌像中國的詩歌一樣,它也有押韻,但是並不講求平仄,目的是便於記誦。因為佛這個開示太重要了,怕我們忘掉,經文有的時候不熟,記不住,你把偈頌背熟,常常記在心裡,一切時一切處要依教奉行。這四句:
【不求他過失。亦不舉人過。離麤語悭吝。是人當解脫。】
【彌勒。復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後面四句是佛的補充說明,也非常重要。佛前面說了四法,又說四法;換句話說,總共是八法。我們才保得住在現前這一個時代,學佛能夠有所成就而不退失。
【何等為四。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愦鬧之眾。獨處閒靜常勤精進。以善方便調伏其身。】
第一是「所謂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我們常常接近的這些人,對於我們修學會有影響。我們是初學的凡夫,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所以交往要選擇。往往有許多同修對於這一樁事情沒有保持警覺性,被環境所轉,非常可惜。這就是一般所講的「人情佛事」,這個對於初學的凡夫影響很大。學佛必須要有理性,要把人情放下,我們才能成就,這一條就是說的這個。
「不應親近懈怠之人」,懈怠的范圍非常廣泛,你能夠看得出來嗎?懈怠懶惰是不是每天去睡大覺的這些人?這些人當然你不會親近他,因為他要睡覺,他也不會找你。哪些是懈怠的人?從前印光大師所講喜歡跑道場的,很勤快,天天跑道場,天天去趕熱鬧。他怎麼懈怠?對於修道懈怠,修定懈怠。修定修慧他不造,天天去趕熱鬧,這才叫懈怠之人,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
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在《永思錄》裡面看到,印光法師的這些歸依弟子去看他的時候,老和尚一見面就呵斥,就罵人:「你來干什麼?」
弟子說:「我來看看師父。」
印光法師說:「師父你過去看過了,你還要看什麼?到處跑,把心都跑亂了。叫你在家老實念佛,你不肯念,你還要到廟裡看看師父。有什麼好看的!」
把他們罵回去!這叫懈怠。每個人都很尊敬印光大師,但是他的法沒有人提。現在道場就希望信徒多,信徒都不來了,那道場怎麼能維持!所以現在大家都搞熱鬧,熱鬧就是懈怠,對修定、修慧、修清淨心懈怠了。佛在此地教給我們,這樣的人不要去親近他,不要去跟他天天去跑,把心都跑散亂了。
第二是「捨離一切愦鬧之眾」,喜歡熱鬧;不但是世法裡面喜歡玩樂的,在佛門裡面喜歡熱鬧的也不許可。總而言之,與戒定慧相違背,與覺正淨相違背,就是懈怠愦鬧。所以,它裡面含意很深很廣。
我們的目的是求解脫,要懂得這兩個字。「解」是解開;什麼東西解開?煩惱解除;「脫」是脫離六道輪回。學佛的目的在此地。你要不想解脫,那就沒有問題了,你天天去湊熱鬧吧!真正想了生死、出輪回,念佛的人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佛這些話你一定要遵守。
過去倓虛法師在佛七裡面跟我們講的那些故事,都是事實。他講谛閒老法師一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出身的,念佛三年站著往生。這個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但是人很老實。出家之後,老和尚只教他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教。就告訴他:「你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住在一個破廟裡面,果然大門不出,就這一句佛號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等谛閒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他憑什麼能成就?就是他「不親近懈怠之人,捨離一切愦鬧之眾」。
所以講解脫不難,為什麼我們今天學佛這麼難?就是你犯了這個過失。天天在湊熱鬧,把湊熱鬧當作佛事,你說糟糕不糟糕!觀念上錯誤了。
第三是「獨處閒靜常勤精進」。這是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的,真正想在這一生要解決問題的,你要懂得寂靜之樂。清淨環境裡面,那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裡面有真樂。什麼叫精進?精是精純專一,進是不退。現在我們學佛人,他也很勤進,但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亂進,所以他沒有成就。要想成就,一門深入。
第四是「以善方便調伏其身」。這一句我們看底下的偈頌,意思就明了了。偈頌裡面,「寂靜常知足」,「調伏其身」,知足常樂,生活很好過。有衣服穿,三餐飯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不必再求了。再求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求了。你的心定了,你才真正享受到安樂,用這個方法調伏其身。
世間人所爭的都是假的,一樣都帶不去,一樣也爭不到,那都是愚癡造作罪業。真正明白人、覺悟的人,不再爭了,統統放下了,一心向道。向道就是向清淨心,向自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望。
【彌勒。是為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當捨於懈怠。遠離諸愦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佛在此地又給我們說出四種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資料恭摘: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二集) 1996/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5-01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