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聖凱法師: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聖凱法師: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

  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聖凱法師在第八屆覺群文化周上發表了《中國佛教放生習俗的淵源及其流行》的主題演講,演講摘要如下:

  放生習俗的開展,成為宋代以後佛教深入社會的重要傳統之一。放生習俗的形成,既有佛教戒殺護生的思想根源,同時亦受到儒家好生思想的推動。南北朝以來,在皇權貴族的支持下,逐漸以天然海灣為放生池的屏障,形成中國佛教的放生習俗;宋朝以後,僧人在寺院設置放生池,供民眾放生,使放生習俗深入民間。明清以來,雲棲袾宏修訂放生儀規,成立“放生會”,積極提倡放生。一、放生習俗的淵源

  先秦時期,孔子以舜為好生榜樣,強調環境保護;孟子則強調恻隱之心,並以仁義思想啟發梁惠王,《呂氏春秋·異用》、《列子·說符》等已經開創戒殺放生的風氣。佛教傳入漢地後,昙無谶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放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商湯之所以討伐成功,除了擅用萬物之外,更懂得珍惜生靈,不讓一切生命被趕盡殺絕,其治國所行仁愛之風,由“成湯解網”事跡可見一斑。《呂氏春秋·異用》記載: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成湯仁民愛物,強調放生為上合天心,下順民意,仁君不忍見獵人四面布網,有違上天好生之德,於是去除三面,僅存一面;並更改祝禱詞,化殺戾氣為和祥之氣,表現了統治者若行放生將比殺生較易獲得民心。

  “成湯解網”對後世影響很大,明代蓮池《戒殺放生文》仍然引用其故事。《列子·說符篇》記載了“周簡子正旦放生”的故事: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鸠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由此可知,邯鄲在春秋時代已經出現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風俗,但是民間放生主要是表示對生靈的恩惠,先捕生靈然後再放之,則功過難以相抵。當時,周簡子聽眾門客勸導,將“捕物放生”的作法改為“禁民捕捉”,這是中國禁止屠釣的早期記載。

  春天生物滋長,古人已有保護生物措施,《禮記·月令第六》說:“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牡,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 在春天萬象更新之際,切勿伐木營生、覆巢嬉戲、殘害幼苗等,否則有失大地萬物生存之道。

  “成湯解網”和“正旦放生”說明了放生習俗在中國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背景。昙無谶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流水長者子品》為佛教的放生提供了自身的資源,內容簡錄如下:

  流水長者子不忍魚為日所曝,乃求其國王,與以二十大象,暫往負水,濟彼魚命,王允其請。長者子乃及請二子,至象廄中,隨意取二十大象,雙從酒家多借皮囊,往決水處,以囊盛水,象負至池,瀉至池中,水即彌滿,還復如故。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予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

  《流水長者子品》對佛教的放生習俗具有重要的影響,如十二因緣法、諸佛菩薩聖號、放生功德偈、放生程序、放生儀軌等。流水長者子救魚放生的情節,增進了中原人士對佛教放生思想的理解,更易於接受和傳播。

  儒家的放生思想源於恻隱之心,如“子產畜魚”等具有影響力。所以,佛教的放生結合了儒家的號召力,能夠順利推行於民間。

 

上一篇:素食者如何“均衡營養”
下一篇:蓮池大師放生“三無定”法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