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鐘茂森: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善欲人見。不是真善。】

  這是講做了好事很想讓別人看見,很想別人知道,所做的善事也就不善,這個人也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善人。從事上來講,這個善事有陰陽之分,有陰善、有陽善。了凡先生在他的家訓裡面就說得很明白,他說,“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這段話講得很好,他講到善的陰陽。凡是做善事,人都知道,你做慈善,你布施,大家都知道,這是陽善;你做了善事,人家都不知道的,這就是陰德。人雖然不知道你做的善,天知道,所以天報之,天給你報答。我們做的陽善如果是人人都知道,在世間享受人家的贊歎恭敬,還有新聞媒體報導,你是大慈善家,你在世間享有盛名,要知道名也是福,這個福不好受。為什麼?因為造物者往往是忌恨名太高的人,特別是在世間享有盛名而名不符實者。譬如說人家贊歎你,你真是一位大慈善家,心地慈悲、大公無私,或者說你很有德行,你很有智慧,很有操守,假如名不符實,名過於實,往往則會有奇禍。我們偶爾也聽到這個世間的所謂大慈善家,竟然會死於橫禍,往往有這樣的事情,那大概就是因為名太高了,而實不符。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所修的是陰德,他不希求陽善,做了好事不願意別人知道,這個真正是福,這種陰德往往是子孫後代都能得到他的福蔭。反過來,如果人沒有過錯而被人侮辱、毀謗,有了惡名的,蒙受不白之冤的,他子孫往往會驟發,一下發達起來。為什麼?這消業障,橫加的逆緣,往往是給我們加福。所以你從這個陰陽分判,我們細細去考量,確實很值得深思,到底我們是想要做陽善還是真正做陰德。

  《德育古鑒》裡面講到一個故事,宋朝有一個女孩子叫鄒瑛,她是繼母所生。她有同父異母的哥哥,這個哥哥是父親前妻所生的孩子。後來哥哥娶了媳婦荊氏,這繼母就很憎恨兒媳,竟然常常不給她飯吃。結果鄒瑛,這是繼母的親生女兒,暗中就把自己的食物給她嫂嫂吃。繼母迫使荊氏干極重的活,而鄒瑛一定也跟她一起做。假如荊氏犯了過錯或有了失誤,鄒瑛就盡量不讓她母親知道,而是把錯誤歸到自己身上。當這個繼母鞭打荊氏的時候,鄒瑛就會跪下來苦苦哀求,說女兒今後難道就不會當人家的媳婦嗎?如果是將來婆婆對我也像您對她一樣,那您會有快樂嗎?這樣子去開解她。有時候她母親非常憤怒的時候,甚至要打鄒瑛,她就會跪下來說,我願意為嫂嫂受鞭打,嫂嫂沒有錯,是我有錯。這樣子積累了很多的陰德。結果後來鄒瑛嫁給了一個讀書人。有一次,她剛生了兒子,抱著只有幾個月大的兒子回娘家,這個嫂嫂把她的小孩放到了床上,這小孩偶然就掉到火裡頭燒傷了額頭。這個繼母就大怒,鄒瑛就馬上說,是我睡在嫂嫂的房間裡,不小心就燒傷了孩子,嫂嫂並不知道,為她開解。後來她的兒子竟然死了,嫂嫂非常悲痛,痛不欲生,不吃不喝。結果鄒瑛卻安慰她的嫂嫂,說我夜裡做了一個夢,說這孩子應當死的,否則我會不吉利。這樣來開導她,於是這個嫂嫂才勉強忍住悲痛,吃飯了,而且是她一定要嫂嫂先吃飯,自己才吃飯。最後,她以這種孝悌之心感化了母親,母親本來也是非常的暴虐,現在也轉成很慈悲了。鄒瑛後來有一次患了重病,嫂嫂還為她吃素三年。鄒瑛最後生了五個兒子,有四個都中了進士,而自己享年九十三歲才去世,得到高壽。

  所以我們真正看到,真心行善,像鄒瑛那樣為了不陷母親於不義,為了保全自己的嫂嫂,把所有的過失歸到自己,而並沒有絲毫求嫂嫂報答的心。她的這個果報是夫榮子貴、富貴長壽,所以天的報應真的是絲毫不爽。《書經》上講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一個人真正行善,不要人家知道,天就會降下吉祥給他。如果不是真心行善,還是以自私自利、圖名圖利的心去行善,那就不是真善了,所以也往往會有災殃降臨到他身上。他修的這麼點善,有點福,這個福因為他享受世間的名譽,就已經報掉了,剩下的是不善,所以會遭到災殃。

  在民國初年,在上海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這是清末有一個官員,後來他退休了,辭職回到家鄉。當然他自己很有錢,於是做起了慈善事業,在家鄉修橋補路,做很多善事。人人都對他非常的誇獎,認為他是一個很有仁慈心、很有德行的人。結果沒想到,有一天他竟然暴死了。他太太很不解,為什麼她先生行善,結果得到這樣的一個下場?所以她去找了一個通靈的人,是個法國人,大概這法國人也有點本事,可以看到人死了以後到了哪一道。她就問這個人,這個人就用他的法術去找、去看。剛好這家太太的兒子因為吃喝嫖賭,他也最後夭折了。這個法國人就去找,先找到她的兒子,在鬼道受苦,要找她的這個先生,怎麼找都找不到。就跟他太太說,我怎麼都找不到你的先生,但是找到你的兒子,要不問問你兒子,看看你的先生現在在哪一道?於是就用通靈的方法來問。這個兒子的鬼魂就附在這法國人的身上,這法國人是個靈媒,就附在他身上跟他母親說,說我見到我的父親,他現在在地獄道。這個太太聽了之後大吃一驚,說怎麼可能我的先生會在地獄道?她怎麼都不能相信,他這一生行善,人人都誇他是善人,怎麼會墮到地獄道?

  結果後來偶然的因緣,找到了她先生過去做官時代的一個朋友,這朋友也很老了,才說出她先生過去一個沒有人知道的歷史。原來這個官員在沒有退休之前,曾經奉朝廷的旨意去赈災,朝廷撥款,撥了一大筆款項去赈災,結果他貪污了這筆赈災款,致使很多災民就餓死了。這件事情真的沒有什麼人知道,只是他們密謀的幾個人,瓜分災款的這幾個人才知道。後來他拿了這些錢,這錢很多,他退休回家過晚年的幸福生活,當然拿出一部分來做慈善。但是要知道,他做慈善的這些錢都是他貪這些赈災款的錢,而且只是拿出一小部分,所以他所修的善抵不過他的罪業。更何況他修的善,人家都見到了,這陽善,而他心中的陰惡沒有人知道。這個沒有人知道的惡叫大惡,下面講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他那個“善欲人見”,就“不是真善”,所以他會墮到地獄道。因此善的真假全在自己的心地,在心源隱微處自己要默默去檢點。特別是不被人知曉的這些事情,我們去細細省察,到底這個心是私心還是公心,我修的善是真善還是假善。所以從心上講,我們要完全修一顆真誠的善心,而不是在做表面的功夫。

  在元朝時代有一位佛門高僧中峰和尚,他住在天目山。當時有幾位儒生上山拜訪他,就向他請教,說佛門裡面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可是我們現在看到某人很善,但是他的子孫卻不發達,某人不善,非常惡,可是他的家門隆盛,這難道佛講的不對嗎?因果報應是不是有問題?結果中峰和尚,他當時是元朝的國師,就是皇帝的老師,中峰國師說,凡夫這種凡情沒有洗滌干淨,正眼沒有開,所以往往會有認善為惡,指惡為善。那是因為自己不能明辨是非,怎麼還要怨天報應會有差錯!結果這些儒生就不服,就問,那善惡怎麼會有相反,怎麼可能說看見善事是認善為惡,指惡為善?中峰國師就讓他們,那你們說說看,你們說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結果有人說,打人罵人的那是惡,敬人禮人的、對人禮敬這是善。中峰國師搖搖頭說,未必。一個人說,那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國師還是搖搖頭,未必。結果每個人都講了善惡的樣子,中峰國師都說“未必然也”。

  於是他們就請教,那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中峰國師告訴他們,“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當對別人有利益的時候,即使是打他罵他也是善,如父母教子,老師教學生,那心真是為他好,打人罵人都是善。如果是為自己的利益、自私自利的,你去恭敬別人也是惡。所以“利人者公,公則為真”,什麼是真善?純是利人之心,這是真的,這是公心。如果是利自己的、自私自利的,這個私心就是假了。真誠心做善事,不計得失、不圖回報、不要名利,這個心是真心。如果只做表面功夫,裝模作樣,表現出俨然一個慈善家模樣,那是假的。能夠無為而為,這是真善。無為而為是什麼?你不是刻意一定要計較後果,得失心重,你放下得失的心,這是真心。有為而為,得失心很重的,一定要見到結果,這個心來行善,這是假善。這裡面善惡真假,我們要細細去考量,裡面有大學問。

  東漢時代有一個人叫薛包,這也是《德育古鑒》上面一個故事。薛包對他父母非常孝順,父母去世之後,他幾個弟弟要求分家,自立門戶,薛包本來不想這樣,但是也沒有辦法阻止,只好勉強同意。結果要分家的時候,首先分家裡的傭人,薛包就專挑那些年老的,他說這些人跟我相處的時間久了,我使喚起來很順手,把那些年輕力壯的傭人就留給自己的弟弟。當分家裡這些物品的時候,他就專挑那些老朽毀壞的,然後說這些東西我都用了很長時間,用習慣了。當分田地的時候,他專挑那些最貧瘠的,把肥沃的土地分給弟弟,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常常在這些貧瘠的土地上耕作,我很留戀這些土地。弟弟們要什麼東西,立即都給他們。結果後來這幾個弟弟都破產了,薛包總是救濟他們。真是人有善心,天就會報答他,希望利益的,重利而輕義的,往往他會失掉大利。薛包難能可貴的是,他行這個善,用非常巧妙的方法,讓幾個弟弟根本不知道,讓弟弟們都很容易接受,不露聲色讓利給弟弟們。他不希望弟弟們知道他的善行,這個是真善,是一片利人之心,而沒有絲毫利己之心。

  《了凡四訓》上說,“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什麼是耳目?讓別人聽到,讓別人眼睛看到,覺得你這是在積善,這叫徇耳目。更不能夠自己欺騙自己,自欺欺人,那不是真正積善。“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我們要從自己的內心深處,默默的洗去那些自私自利的念頭。“純是濟世之心”這是端,端就是直,正直的心,大公無私。“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這個心就彎曲了。在行善的時候,裡頭夾雜著一絲毫媚世之心,媚世是什麼?討好,討好世人,讓別人知道,你看我是善人,我是慈善家。有句俏皮話說得挺有意思的,“慈善家,慈善家,慈善起家”,用慈善事業來圖名圖利,這是媚世之心。“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就像薛包對他的弟弟,純是愛人之心,沒有一絲毫怨恨。他弟弟要求分家,都分好的,他完全都讓給他們,沒有絲毫計較,這是沒有憤世之心。“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這個心純是敬人,尊敬別人。我行善,我積德,我對別人是一種恭敬的心,沒有絲毫玩世之心。

  譬如說我們這些從事傳統文化教育的老師們,從事這個行業,這是崇高的事業,是為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正挽救世道人心,那我們從事這個行業,就是敬自己的行業,敬業。講課認認真真,老師教導我們,講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以恭謹的態度上好每一天的課,不希求自己有名聞利養。對於名利,對於人家的報答,對於人家的評價,不在乎,不放在心上。如果是想著,你看我做得多麼崇高,俨然一個聖賢的樣子出來,這是什麼?媚世之心。講課隨便亂講,沒有經過認真的考據,特別有一些歷史的史實、資料我們都應該去查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是不知道還硬裝著知道,這是玩世之心,講出來的話很容易誤導大眾。所以這都要“皆當細辨”,細細的去思惟辨別,自己的心到底是什麼樣的心,是善的是惡的,是正的是偏的,是直的是曲的,是真的是假的,都要細細的去辨別。
 

 

上一篇:海濤法師:你是真愛對方嗎?其實不是,我們是愛自己
下一篇:蔡禮旭:苦之以驗其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