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在此輪回的長河中,沒有一個眾生不在苦苦地追尋著安樂,但是以佛陀的慧眼現量看見,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最後只能得到痛苦。宗薩欽哲仁波切所著的《不是為了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中說:“請您展開無盡的悲心之網,慈悲地擁抱這一切受苦的眾生,他們無止盡地追逐快樂,卻只帶來不幸與傷悲。”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悲慘的結果呢?大悲的佛陀告訴我們:是存在於眾生相續中的愚昧。所謂愚昧,就是對自己、他人乃至宇宙的真相還處在未知或謬知的狀態。由於內心的愚昧,所作所為就背離了因果之道——明明是安樂因,卻避之唯恐不及;明明是痛苦因,卻趨之若鹜、萬夫莫擋。正如《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眾生不欲苦,反行痛苦因;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又說:“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大圓滿前行》中更明確地說:“所有這些具有大恩的眾生,雖然欲求安樂,卻不知修持安樂之因——十種善法;雖然不想受苦,卻不知捨棄痛苦之因——十不善法。所想所作背道而馳,入於邪道,就像盲人獨留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非常迷茫,這些眾生多麼可憐啊!”
對照聖人的教言,反省當今時代的很多人,他們簡單地將幸福與金錢、地位、美食、住處、美色等身外之物劃等號,錯誤地以為只要擁有了這些,就可以擁有快樂。但是,當他們苦苦地追求這些外在的物質享受時,卻發現自己離快樂愈來愈遙遠。這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安樂的因唯一是內心的善念,而不是這些身外之物;僅僅得到這些外在的物質享受,但內心缺乏知足感恩等善念,即便置身於黃金做成的宮殿中,快樂也永遠沒有有機會在內心駐留。此外,他們在“擁有了物質財富就等同於擁有了快樂”這個邪見的驅使下,不擇手段地非理妄求身外之財富,於是造下了非常可怕的不善業,所以等待他們的就只有痛苦。
眾生追求安樂的動機並沒有錯,也是一個智者應當竭盡全力所要做的事情,錯就錯在用錯了方法。所以,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真正負責的人,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地學習一下古今中外的聖人們所教導的真正的離苦得樂之道。
我們應當知道,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宇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能觀察到的一切現象,都受著一個巨大規律的支配,我們只有按照這個規律行事,才能順利地達成離苦得樂的目標。這個隱藏在一切萬法背後的規律就是佛陀所宣說的因果律。佛陀所宣說的三藏十二部,都是在向人們昭示著這個宇宙間永恆的法則、恆古的定律——在小乘的經典裡面,這個定律被稱作“十二因緣”;在大乘唯識的教典裡面,這個定律被稱作“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在大乘中觀的教典裡面,這個定律被稱作“緣起性空”。因果律在這些宗派的教典裡面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卻被闡述得越來越深刻,越來越細致。我們只有沿著佛陀所指引的離苦得樂之道前進,才可能真正獲得安樂,遠離痛苦。
也有不少修行人,雖然知道“因果律”這個詞匯,對因果律的大致描述也略知一二,但對因果律的本質以及細微之處仍是似懂非懂。在這種狀態下,要想獲得修行的進步,實際上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藏地高僧仲敦巴曾教誡說:“仁者!你的心不要太粗大,因果之相太細微了。”
也有一些修行人,熱衷於談論空性,而不重視因果。他們認為空性是高深之法,而因果只是淺顯之法。從他們所執持的這個對空性與因果的見解中可以看出,他們對空性的理解實際上已經走入誤區,將空性理解成了一個與因果無關的事。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完全是對空性的大邪見。麥彭尊者在《定解寶燈論》中說:檢查一個人對空性的修持是否真正進步了,就看他對取捨因果的信心是否增上了。如果增上了,就說明所修持的空性是無誤正確的;如果沒有增上甚至減退了,說明所修持的空性已經墮在了斷邊,應當幡然醒悟,懸崖勒馬。這是因為空性的“空基”就是因果,離開了因果根本不存在一個所謂的空性;而因果之所以能夠成立,完全是因為空性,離開了空性這個基礎,因果律就根本沒有成立的可能。
康垅巴尊者曾對樸窮瓦尊者說:“善知識仲敦巴曾說,唯有業果極為緊要,可是現今人們對業果的講說、聽聞和修習都不是那麼重視,但我認為單單這個業果也是極難修持的。”樸窮瓦尊者回答說:“確實如此。”
所以,每一個智者都應當高度重視因果律的講聞、思維與修習,將修學的重點放在因果的聞思修上。這一次,我們打算通過學習《感應篇》,來培養因果正見以及取捨因果的能力。
有人問:宣說因果的教典很多,為什麼要選擇《感應篇》來學習呢?另外,《感應篇》不是道家的著作嗎?我們佛弟子為什麼要選擇道家的論典來學習呢?答:選擇《感應篇》來學習的理由如下:
一、通常的因果典籍只是略說因果的原理與總相,像《感應篇》這樣,將善惡之事進行詳細例舉的論典不是很多。要想仔細取捨因果,就需要對善惡之事進行詳細觀察,觀察得越具體越好,越細致越好,這樣就能對照自己的身口意進行善惡取捨。這一次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對一些具體的善惡事相進行觀察,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對照取捨。
二、《感應篇》雖屬道教典籍,但是在漢傳佛教歷史上的地位不可忽略。近代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一生弘揚此書不遺余力,他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又說:“《感應篇》等,直陳因果報應之事,使人一目了然,實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報應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實。”意思是說,《感應篇》直接陳述了善惡之事,讓人一目了然,對修行人非常有益。從道理上大談因果,但不涉及具體的善惡取捨之事相,這只是想在理論上高人一等,實際所談的因果全部都落空了。又說:“兒女從小,即為其常念《感應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須念一遍。盡此一生念,再看看《感應篇直講》,依之而行,則自可歸於正人君子之域矣。”此外,當代高僧淨空老法師也竭力弘揚《感應篇》,諄諄勸勉佛弟子,日常要用《感應篇》來對照自己的行為。
三、《感應篇》雖是道教典籍,然印光大師教誡說:“不必究其為何人所作,只取其書所說之益,所以不以人廢言也。聖人立法,固不必定取聖人所說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為事。”意思是說,我們不必在這部論典是誰所著之上糾結,只要取書中對人心有益的觀點接納即可,這就是不以人廢言——不能因闡述真理之人的地位低下,就不采納他所說的真理。此外,聖人佛陀說法,也沒有規定一定要用他指定的語言來宣說,只要將其所宣說的利益世道人心的道理包括在所說的言語中即可。《感應篇》雖是道家老子所著,但其內容與佛陀所宣說的利益世人的因果律並無二致,所以我們不應因人而廢言。
摘自《太上感應篇淺釋》(明如居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