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獲得觀音菩薩感應之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一心稱名”

  要獲觀世音菩薩的感應,經中說的“一心稱名”最為重要。所謂一心稱名,就是專心一意的念,使能念的我與所念的觀音融而為一。《觀音義疏》卷上釋曰:“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續余心不間,故名事一心也。……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是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也。”《法華經》之觀音普門品的深意,是在闡明萬法一體的理念——個別的眾生與一切眾生本具的宇宙本體或佛性之認同,就像一滴水流入大海一般,其方式即是藉著一心稱念觀音,與觀音合而為一。

  2勿存功利觀念

  眾生常念觀音聖號,固然會在冥冥之中得到觀音保護,卻不應老是求菩薩的物質幫助,應該更進一步地向人格的內心下工夫。所以普門品中說:“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3勿臨時抱佛腳

  人們每有一怪現象,即不到苦難當頭,想不起觀音菩薩,就是信仰,也不懇切。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行為,非智者之所為。真正信仰觀音菩薩,不僅是臨時救急,更應重於平時的實踐,在忠實的實踐中,得菩薩的感應,自能解脫現生的苦痛與內心的熱惱。也唯有在平時奉行菩薩的言教,才能增長清淨的功德法財。

  4發起大悲心

  眾生欲得菩薩的護念,無有恐怖,應學觀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慈悲是觀音的德性。如果不殺生,而且對一切眾生,能予以普遍的愛護,心行就與觀音的慈悲相應,相應則相感。故《壇經》說:“慈悲是觀音,喜捨是勢至。”觀音菩薩教化眾生是以身作則的。他自身精進地修大悲行,也教眾生修大悲行;他從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積集了無量功德,而得究竟的解脫;眾生若依菩薩的言說奉行,定能離苦得樂;若能累世修大悲行,即可成就觀音菩薩的無邊功德而得無上的解脫。

  結束語

  觀音菩薩之受中國人的歡迎,從佛學的角度言,是由於他的大慈大悲,拔苦與樂。佛教給中國民眾塑造了一個慈善的、極富人情味的觀世音菩薩,讓她擔當起救苦救難的全部責任。雖然中國民眾少有獻身佛教的決心,卻極願意接受佛教的保祐幫助。特別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更是滿懷深情,不僅以香火、供品和隨時的供奉來表達崇拜之情,並且一遇困難就會想到觀音菩薩,這正好滿足了中國民眾對宗教的功利欲求。而且這種功利欲求又往往局限於一人一家的小圈子。然而,觀音菩薩拔眾生之苦,與眾生之樂,其旨則在使眾生得解脫。總而言之,觀音感應之事跡雖近乎怪異,然如釋贊寧雲:“知此怪則正怪也。在人情則謂之怪,在諸聖則謂之通。”亦如釋道宣曰:“聖人之為利也,權巧眾途示威雄以攝生,為敦初信現光明而授物,情在悟宗。規模之道既宏,汲引之功無墜。” 
 

上一篇:能弘法師:佛陀的慈悲與你同在
下一篇:揭秘身體7個體征對健康的影響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