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只懂得事業,不懂得道業。如果學佛人只懂事業不懂道業,就會把道場商業化。尊師重道是做人的起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成人的必然之路。
道業是什麼呢?修養、修行就是道業。道業就是做人、成人。如果懂得做人,又能成人,事業自然好。如果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成人之道更談不上,事業又是怎麼成呢?人成就事成,事成就佛成。
佛陀認為:“世界以人為本,人以道業為本。”道業就是修養、修行。修養是改變不良的禀性,修行是改變不良的習性。禀性是心,習性是行為。心的念頭好了,人的行為自然就好。因為念頭是推動行為的,所以我們經常講:“人人背後有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就是人的禀性。
佛教提倡修心,就是教育我們改變不良的禀性。改變不良的禀性,就是斷一切惡根。如果只是修身,心沒有改變,還有惡念,那麼惡的行為肯定又會暴露出來。所以修心是治根。
如果事業失敗,那就是沒有道。沒有道就人不成,人不成就事不成了。如果有修養,一般做事業都成功。我接觸過不少的老板,他說:“為什麼我原來做事業很成功,現在為什麼不成功呢?”我講:“你原來肯定有道,後來沒有道了。”他說:“不可能吧?”我就問:“你現在有沒有小老婆啊?”他說:“哦,現在的社會都是這樣的,我肯定有啊。”
原來很窮的時候,兩夫妻同甘共苦,把事業做成功了,所以當初是有道的。到事業成功了,就忘本了,開始看原來的老婆不順眼了,家不和事業還行嗎?儒家說家和萬事興。
佛教教育我們信仰因果、尊重因果。我想問大家:“萬事萬物有沒有因和果呢?”既然有因果,那夫妻的緣分就成立了。如果改變因果了,也是等於改變緣分了。當你改變的時候,重新種的因就是惡因了,那不就有惡果嗎?自己犯過了,不要把責任推到社會上去。沒有哪個社會叫我們一定要找小老婆才行,一定要包二奶才行。好女不做二奶。你有能力做二奶,明天肯定有人有能力做三奶,因為你會衰老嘛,明天肯定有人比你漂亮。所以人不成,事就不成了。
道業是成就事業,事業是證明道業。有多大的道業就會有多大的事業,沒有事業就證明沒有道業。經典裡面說到諸位菩薩在佛前發心:“末法眾生有三分發心,我等菩薩有七分擁護。”說明我們有三分的道業就成功七分的事業。如果我們一分道業都沒有了,那麼道業和事業都是零了。
我們生死凡夫是追求事業,不追求道業。追求道業的人,縱是一件小事也能做大。沒有道業的人,大事業交給他管,最後也垮了。
那麼道業的概念是什麼呢?道業是以人為本。意思說,做事業目的是要造福人類,那就叫做道業。如果做事業為了自己的享受,連員工的工資都不願意發,發財了用錢去賭博,去隨便浪費,那不是道業。所以有的人很快成功,又很快失敗了,那種人以享受立事業,不是以道業立事業。以道業立事業的人自然以人為本,做事業造福人類,這樣事業才越做越大。
道就是人的修養,有一分修養就會有事業的一分成功,有十分修養就會有事業的十分成功。德就是為天下想,為人類想;德就是為平安而努力,為平安而付出。沒有德的人就是得多少就浪費多少,寧可浪費也不願造福人類。
道場的靈魂
道場,先有道,後有場。道場不能只有場,沒有道。
道場要有什麼才有作用呢?要有靈魂。今天大家來到寺院,不是為道場而來的,也不是為法師而來的,是沖著靈魂而來的。靈魂是什麼呢?靈魂就是道德。所以我對道場的管理,宗旨一直以來都是:常住無條件地普利十方,十方無條件地供養常住。這是我管理道場的精神。
道場是有靈魂的地方,如果搞商業化,道場絕對沒有靈魂。搞商業化叫做商場,不能叫做道場。出家人要有兩種修養:一種是形象修養,一種是精神修養。形象修養相當於規范行為,精神修養就是智慧、覺悟和慈悲。
在家人來到寺廟,不要用你們生死凡夫的眼光去看出家人。不管出家在家,來到寺廟唯有念佛修行,不要挑撥是非。在寺廟挑撥是非,果報特別大,特別是針對出家人的是非。
為什麼我要在公眾前面,講關於出家人的形象問題呢?首先我們出家是自願的,不是誰逼我們出家的。但是出家以後,沒有修好這兩種修養,那跟在家有什麼兩樣呢?所以說形象修養是我們出家人的資糧,精神修養是我們出家人的解脫。如果借助出家的身份到處化緣,到處攀緣,然後又講自己有什麼神通,給多少錢就可以幫你解決問題等等,這都不是出家人應該做的。
我希望人人有神通,就怕你們沒有神通,怕你們是假神通真神經。那真正的神通是怎麼樣呢?無條件地救苦救難,也無條件地接受十方供養。今天我在這裡把話說完了,以後你們在家人,遇到哪個出家人跟你們講條件,你們可以回答一句話:“我不需要,謝謝大德的發心。”
我打算專門整頓道風,把南山寺的道風規范、莊嚴、清淨起來。不修道的出家人不能共住;攀緣化緣的,不能共住;騙人的,不能共住。出家人是為了脫生死而出家,不是出家以後做一個乞丐。出家是吃釋迦牟尼佛的飯,如果釋迦牟尼佛不養我們,表達我們果報了了。
這裡提醒大家,靈陽寺也好,南山寺也好,沒有委托哪一個出家人到外面去攀緣化緣。寺院發展到今天,我仁煥全部是無條件地接受十方的發心。我也願望未來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沿著這條路走到盡頭。願望四眾弟子人人知足常樂,做知恩、感恩、報恩的智慧人,做“我為人人,從我做起”的慈悲人。這是精神修養。
大乘佛教是什麼概念?大乘佛教是為世界和平而想,為國家安寧而想,為構建和諧社會而想。真正的修養人,不管出家在家,一定要做到尊師重道、依教奉行。學佛人必定要有禮儀和規矩。沒有禮儀沒有規矩,絕對不是學佛人。沒有禮儀就是沒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
什麼是佛法
(綜合版)
(一)佛教的來由
佛教是釋迦牟尼創立的。釋迦牟尼原本是兩千多年前古印度的一位王子,但是他卻不貪享世間的榮華富貴,而常常對生命的生老病死與貧富貴賤等現象百思不解,於是毅然捨棄江山,去尋找生命解脫、離苦得樂的答案。經過六年遍訪名師與雪山苦修,通透世間所有學問,卻仍不得到究竟圓滿的答案。最後他以一死之決心於菩提樹下靜坐,四十八天後終於大徹大悟。後來,釋迦牟尼就四處向有緣人宣說其覺悟之法,前後達四十九年,後人即稱之為佛教。
(二)佛教講的是什麼
佛教揭示了生命與宇宙萬有的本質與規律,告訴我們生命了脫生死、離苦得樂的方法。了脫生死,就是無論生還是死,都能安詳自在,沒有痛苦煩惱。
佛就是了脫生死、離苦得樂、安詳自在的人,因為佛通透徹悟了生命與宇宙萬有的本質與規律,也就是有無上的智慧、圓滿的覺悟與無量的慈悲。
佛教,就是智慧、覺悟和慈悲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讓生命解脫,離苦得樂。
佛法,就是讓人具足智慧、覺悟和慈悲的方法,也就是生命解脫的方式方法。
學佛,就是學做智慧的人,學做覺悟的人,學做慈悲的人,學做永遠快樂沒有煩惱的人。也就是說,學佛能給生命有良好的定位。
所以,佛教是一種做人的教育,是一門圓滿生命的學問;佛法,是覺悟科學的高等學問,是人類改良進步的究竟的科學觀。
佛教所講的道理無非是:一、如何做人——規范行為;二、如何改良進化生命——淨化心靈。
佛是怎麼成的?佛是先把人做好,然後修成的佛。佛教更重在心靈的淨化,因為行為是由心產生的。所以,心好行為就好,行為好做人就好,人好命就好,命好一切都好。
人的不良行為,首先給個人帶來痛苦和煩惱;第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痛苦和煩惱。因為人類有貪、嗔、癡,然後於貪、嗔、癡上形成了惡的行為。貪不得就嗔恨,隨著就不守本分,不守本分產生過分,人與人之間就互不相讓。這樣,從人與人之間到團體與團體之間和國與國之間,就產生了矛盾,矛盾激化以後就互相傷害了。
所以佛教的道理是用來教育人類規范行為,改良生命,提高人類文明程度,使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佛教的教育思想,完全是誠心願望每一個人都有緣享受到自在潇灑快樂每一天。
佛覺悟到,世界以人為本。世間所有的問題,包括社會問題、家庭問題以及個人問題帶來的種種痛苦煩惱,根源都來自人的無明。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覺悟。無明就是糊塗人,糊塗人就會做糊塗事,做糊塗事就會得到痛苦煩惱;智慧覺悟就是明白人,明白人就會知道怎麼做才對,做得對就會得到安詳自在。
所以佛教育我們行善,因為行善能給生命帶來安詳自在,行惡會給生命帶來痛苦和災難。斷惡行善就是人行為的規范。從規范行為入手,以淨化心靈為本,這就是佛教改良生命之法。規范行為是形象修養,淨化心靈是精神修養。
佛教是以戒為師,以心為法,以慈悲為懷,以教育為重,以離苦得樂為本。
佛教的大義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也是佛教的總綱。
(三)佛的智慧、覺悟與慈悲
智慧,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明白”。有智慧的人,就叫做明白人。智慧就是明白把握自己的生命,既明白自己生命的緣起緣終,又明白自己的生命與周圍一切緣分的緣起緣終。這就是佛的智慧。
覺悟,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理解”。覺悟就是理解周圍的緣起緣終,理解大自然的緣起緣終,這就是佛的覺悟。
一句話,智慧和覺悟就是明白和理解生命與大自然的一切因緣果報(簡稱因果)。
有了智慧和覺悟,才會懂得人該怎麼做,健康怎樣得到,家庭如何建立,事業如何興旺,財富如何賺取,生活如何平安吉祥……人生的一切問題都自有答案。
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統統要報”。
因果並不是你信就有不信就沒有,而是你信不信它都存在。因為因果不是佛創造的,因果是宇宙天地的定律,佛只是發現和明白了因果定律。
明白因果,人才做得好,才會有好的結果;不明白因果,人做壞了,就會得到壞的結果。所以說人命運的好壞以及這個世界的好壞,完全和人做好做壞直接有關。世界本來沒有好壞,都是人為影響了世界才有好壞。人為壞,世界就壞;人為好,世界就好。
我們凡夫就是既不明白也不理解的人,連自己的本分都不明白,更難以理解周圍和大自然。佛對大自然有理解,才受用大自然;凡夫不理解大自然,才被大自然折磨。
有智慧就不會有煩惱,有煩惱就是沒有智慧。
因為有智慧的人明白一切緣起緣終,懂得如何把握生命,所以知足常樂。人能知足常樂了,就沒有煩惱了。
沒有智慧的人,就沒有辦法把握生命,常常為過去未來而煩惱。所以很多人都想知道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有智慧的人是不管昨天的事,也不管明天的事,只是把握今天的事,問自己今天應該做的事做到位了沒有。
有智慧的人,自然把本分的事情做好,專門做快樂的事;沒有智慧的人,自己應該做的事始終不願做,專門做痛苦煩惱的事。
智慧的人就懂得斷惡修善,選擇好的來做,不往壞的方面努力。因為有智慧的人懂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所以有智慧的人,你叫他去做惡事,做不正當的事,他始終不會去做。沒有智慧的人則千方百計去做壞事,結果卻毀了自己,毀了家庭,毀了一生的光輝。
有智慧的人能保持用樂觀的心來面對環境,用樂觀的心來面對生活,用樂觀的心來面對人事;有智慧的人能做到:逢山過山,逢水過水;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只有承受,沒有償還。
智慧的人,能知足常樂,知恩、感恩、報恩;覺悟的人,就會“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我為人人,從我做起”,就能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把本分做好就是智慧;不麻煩別人‘禮讓人和尊重人就是有覺悟!
有智慧的人,懂得完善自己,不障礙自己;沒有智慧的人,就會自己障礙自己,成為無能的人。
覺悟的人,不但自己不障礙自己,也不去障礙別人,而且外在也障礙不了他,還能為別人排出障礙。
人有智慧之德,就會尊重因果;人有覺悟之德,就能改良因果。
智慧和覺悟,也是人的心量和肚量。
覺悟就是方方面面都有整體觀!沒有整體的安詳就不會有局部的安詳,沒有局部的安詳就沒有個體的安詳。為了世界和平,不管別人做不做,自己要先做好來,這就是整體觀。如果大千世界沒有一個人願做,那整個世界就完了。
佛覺悟到,生命是平等的。生命之間,要樹立互相平等尊重的觀念。有共同平等的理念,自然彼此互相尊重。
佛覺悟到,活在人世間,生命是需要互相緣起的,也就是需要相互依靠的。有相互緣起才有共同升華的因緣。如果只懂得照顧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利益,結果自己的利益也顧不上。
所以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利,是完善自己;利他,是用圓滿的形象感化人。
“自利”是渡自己,“利他”是普度眾生。
真正的渡眾生,不是哪一部經渡眾生,也不是哪一個咒語渡眾生,而是“慈悲”渡眾生。經文是教育我們用慈悲去渡眾生,咒語是助導我們的慈悲去渡眾生。所以要建立良好的慈悲心。
慈是愛心,我愛人人,從我做起;悲是幫助,我為人人,從我做起。慈悲就是用愛心去幫助應該幫助的人。
真正的慈悲標准是什麼?沒有私心。
覺悟的人不著相,是非常無私的,覺悟的人就肯於幫助別人。所以,有了智慧,有了覺悟,行慈悲才產生作用。智慧的人、覺悟的人,他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沒有智慧沒有覺悟,慈悲是假的,因為自己私心很嚴重,說幫助別人,其實都是為個人打算。
有些人也想發心做好事,由於缺少智慧,缺少覺悟,結果容易好心辦壞事。因為不理解周圍,憑著個人的感覺做事,不懂得觀機因緣。所以說,有智慧家庭才興旺發達,有覺悟才能把這個世界擔當起來。
智慧人沒有煩惱,煩惱人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你的慈悲就是煩惱幫煩惱,結果更煩惱。沒有覺悟,你的慈悲說得非常好聽,根本做不到。
有智慧就會明白:第一,對方需要不需要你幫;第二,你的能力能不能幫;第三,你的幫助是不是真正讓人家滿意。這就叫做明白因果。
如果你是有覺悟的人,當你有能力想幫助對方,但是對方還不知道你有能力也不接受你的時候,你能通過你的智慧感化他,讓他明白你,接受你。
有覺悟的人去幫助人,能在別人的條件和成見下去幫助,不是以自己的條件和成見去幫助。既然有心幫助人,就給人家滿意。人家滿意自己就滿意。
高等的覺悟是:理解對方、理解周圍、理解大自然。要真正做好一件事,功德在理解。理解到位才能把事情做到位。
又有智慧,又有覺悟,又有慈悲,這種人能達到什麼層次呢?能做十方的事業,擁有十方的緣分。沒有這三方面的人,是專門做自己的事業,結果來來回回緣分只有自己。
這個世界的完美就是覺悟的人改造出來的,沒有智慧沒有覺悟的人就會破壞這個世界,所以我們要接受佛智慧的教育,接受佛慈悲的教育,接受佛覺悟的教育。
智慧的人能自利,慈悲的人能利他,覺悟的人能自利利他圓滿!
智慧,是完善生命;慈悲,是發揮生命;覺悟,是圓滿生命!
能完善生命,是羅漢;能發揮生命,是菩薩;能圓滿生命,就是佛!
佛教,是智慧的教。智慧,是教人如何承擔責任,如何完善自己。既然是智慧的教,那麼我們要用智慧來完善家庭、完善事業、完善生活。
佛教,是覺悟的教。覺悟,是理解大千,洞察大千。既然能理解大千,那麼我們要用覺悟來圓滿家庭、圓滿事業、圓滿生活。
佛教,是慈悲的教。有了智慧、有了覺悟,家庭完善圓滿、事業完善圓滿、生活完善圓滿,才能很好地發揮慈悲心去服務社會。
生命是無價的,佛法作為改良生命的學問,也是無價的。
既然佛有這麼好的智慧和覺悟,我們就應該接受佛的智慧和覺悟來完善自己。如果能真正做到位,就是善根福德圓滿!
宗教的含義是老祖宗的經驗教育。各種宗教都提倡斷惡修善,只是智慧、覺悟與慈悲的層次不同而已。佛教是一種圓滿覺悟的宗教。
佛教的經驗教育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佛教的精神是:尊重因果,尊重緣分。佛教的教育思想是:慈悲為懷。
(四)學佛
佛法,就是覺悟的眾生,法是覺悟的方法。人不覺悟就很難得到進化,只有學佛才能覺悟人生。
學佛人基本上有四種:一種是宗教性的學佛,一種是迷信性的學佛,一種叫文化性的學佛,一種叫學問性的學佛。
真正的佛教,它既不是文化也不是學問,而是了脫生死的方式方法。當文化來研究,永遠不能通透佛教的含義。當學問來研究,雖然明白一些道理,但不會得到受用。
真正的學佛人是把生死大事放在第一位,然後於完善自己上,發揮自己的生命,圓滿自己的生命。
平時來寺廟燒兩支香,拜拜佛,那不算是學佛,僅僅是跟佛菩薩結個緣分。
學佛是學解放自己,修道是修改變自己,修德是修成全自己,學智慧是學完善自己,學慈悲是學發揮自己,學覺悟是學圓滿自己。
學佛是學習把握生命,在知足常樂的生活中,能透徹因緣的大智慧;是學習理解生命與大自然的一切緣起緣終,證無上覺悟。
學佛,是學佛的智慧,不是學煩惱。學有佛的智慧才快樂,才能明白把握自己的生命。學佛,是學佛的覺悟,不是學糊塗。學有佛的覺悟後,才能理解感恩的好處,才能通透大千世界的實際學問。
痛苦煩惱都是命不好,命不好是我們人行為不好。學佛首先就是要改變人的行為。佛法的作用,簡單地說:第一改變人,第二改變命。人好命就好,命好一切都好!
學佛,是學明白生命的定位:
一、人生定位,定位一生做什麼人;
二、學問定位,定位學習什麼學問;
三、生活定位,定位以何方式生活;
四、家庭定位,定位以何方式成家立業;
五、情感定位,定位以何情感與人相處;
六、事業定位,定位如何干好事業。
學佛是學做明白人。這裡所講的明白,跟我們平時說“我說話你聽明白了沒有”不一樣,那種明白跟智慧沒有關系。明白,應該是明白自己是快樂人還是痛苦人,是煩惱人還是智慧人,是惡人還是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才叫真正的明白。還有,要明白自己想做什麼,明白自己做到位了沒有。惡人、壞人不算是明白人,明白人就不會當惡人、壞人。
明白人的標准是什麼?就是:不該吃的東西就不吃,吃了以後腸胃就不好;不該說的話就不說,說了以後嘴巴就爛了,喉嚨也痛了;不該看的事就不看,看了眼睛就有問題了;不該想的就不想,想了頭腦就有病了;不該聽的就不聽,聽了耳朵就有問題了;不該做的就不做,做了身體就有問題了。
學佛就是糾正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糾正到什麼為標准呢?糾正到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也有利,對周圍都有利。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都違背了自利利他的原則,那麼不但自己受到果報,也給周圍帶來很大的煩惱。由於果報煩惱的緣起,就造成種種災難的發生。
學佛人如果沒有明白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思想,以為光念一句佛、念一個咒或者一部經就行了,那不對。佛教育眾生四十九年,集匯成三藏十二部,總體觀念就是形象修養和精神修養。如果不能做得到,你念什麼經,念什麼咒,都是自己騙自己。
學佛人不是要去改變別人,而是重在改變自己。渡眾生,用什麼方法渡呢?用良好的形象感化他人。
佛教有十大宗派,現在最流行的是禅宗、密宗和淨土宗。這是佛教進化的不同階段產生的,都是成佛的方法,只是路子不同而已。
(五)佛教有三寶
信佛學佛,正式成為佛弟子,要舉行皈依三寶儀式。
皈是回歸,依是依靠。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叫做皈依。等於過去我們生命沒有依靠,從現在開始有依靠了。依靠什麼呢?依靠三寶!
什麼叫三寶?佛、法、僧就是三寶。佛,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他是佛的代表。在他圓寂以後,佛像是佛的代表。法,是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集匯成的三藏十二部,所有一切經文都是生命解脫的方法。僧,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所有的僧團弟子都是僧。佛圓寂以後,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僧,是釋迦牟尼佛的後繼者。
佛,代表快樂、覺悟,覺而不迷;法,代表明白、正確,正而不邪;僧,代表清淨,淨而不染。皈依佛,皈依快樂的覺悟人;皈依法,皈依明白的解脫人;皈依僧,皈依清淨沒有污染的人。
皈依,也表示“我願意做這樣的人”;皈依佛,就是願做覺悟的人;皈依法,就是願做解脫的人;皈依僧,就是願做清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