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行,這是十四種無畏功德的第十一種,癡暗。
【十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阿顛迦永離癡暗。】
這一段是講離愚癡。我們曉得愚癡是根本煩惱,可以說是根本中的根本,也是最難斷的,修行人的確也是以這個為修學最重要的一個重點。首先我們要曉得,我們為什麼會愚癡?這個愚癡就是大經裡面常講的根本無明,也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說的不覺,這在大乘法門裡面是中心的問題,不覺就是迷、就是癡、就是暗。這樁事情《楞嚴經》裡面說得很多,我們這個大經在前面是講到第三卷,以後我們就選講最重要的這一部分,第六卷。《楞嚴經》在以前我們講過三、四遍,可以說講得很多了,這次我們選最重要的出來講,對我們老同修來說是格外的有利益,對新學的同學來說也比較會輕松一點,因為這個經論分量太多了,對於初學的人是增加壓力。
無明,你看經裡面常講無始無明,無始,沒有開始,這是迷!在第四卷裡面世尊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演若達多,迷頭認影,舉出這麼一個公案給我們說出這個迷的狀況。佛在《華嚴》、在《圓覺》裡面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眼睛看我們都是佛,佛看我們都不迷,而是怎麼?你自己迷了。這個東西麻煩了,是你自己迷了,別人看你不迷。你要不信,我再舉個例子。上個星期我看到有一個同修,我們一起出門去的時候,他非常緊張,到處找東西,找了很久找不到,他問大家,你有沒有看到我的皮包哪裡去了?皮包當然很重要,裡面裝著錢、裝著鑰匙,很重要的,急得都滿頭大汗。他的皮包在哪裡?就掛在身上,我們一看,「皮包不就掛在這嗎?」他一下覺了。你想他迷在什麼地方?我們看他,它沒丟,東西明明就掛在身上,可是他自己急得滿頭大汗,到處去找找不到,到處去問人「你有沒有看到?」演若達多迷頭認影也是如此。佛看我們就像這樣,我們自己急得滿頭大汗,到處亂找,哪裡曉得要找的東西原來就在自己身上。
這些道理可以說在經論裡頭已經說得很多,實在講不迷,有《楞嚴經》前面三卷也就夠用了。提出真心,雖沒有明說,也等於全部都透出來了,都顯示出來了。十番顯見更說得明白了,我們的見性、聞性、六根根性,你看世尊說了之後,連波斯匿王都大徹大悟了,都曉得了。這六根根性幾時迷過?沒有迷過。現在有沒有迷?現在還沒有迷。將來會不會迷?永遠不會迷。那就是根本智,那就是佛性。它起作用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些知能都是你現在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的,迷了,怎麼個迷法?《楞嚴經》裡頭說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是說出來你為什麼會迷,《起信論》裡面講「一念不覺」,這個一念不覺就把你的清淨心,就是清淨圓覺心,就是你的真如本性,一念不覺這就迷了,迷了以後我們就不叫它做清淨心,不叫它做本性,把它換個名字,實際上還是它,換個名字,叫做阿賴耶。但是麻煩在哪裡?就是這一迷之後它愈迷愈深,它不會回頭,麻煩在這個地方,這個才由阿賴耶變為三細六粗,才變現出這個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說明怎麼個迷法的,怎麼迷的。
但是諸位要曉得,迷悟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我們不容易回過頭來,不容易破迷開悟。為什麼?我們總是把迷悟看作兩樁事情,不知道迷悟是一樁事情。好比我剛才舉的例子,這個同修,錢包在他身上,他自己忘掉了,他到處去亂找,並沒有離開他,所以一覺悟了,覺悟了,現成的,不必找了,老早戴在身上了,所以是一不是二。我們對這個真如本性迷失也是如此,講真如本性,講阿賴耶識,是一不是二。可是這個事情的確不容易打破,不容易打破的原因就是因為你有執著,幾時你不執著了你就醒過來了。如果還用執著,即使十方如來給你講經說法,講無量劫,你的程度跟今天還是一樣,沒有進步。為什麼沒有進步?因為你的執著沒有放下。執著裡面最大的,就是最根本的一個執著,我執,本經裡面講的,《圓覺經》裡面講的,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執著一個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好了,你這有兩個妄認,這兩個妄認就是『癡暗』,就是「癡暗」的根本,不知道這個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是不認真的話,不認真在這裡面去探討、去研究、去修行,那就要曉得,無量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你看看我們還是個什麼樣子。無量劫到今天,諸位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了這麼多時間了,你今天還是這個老樣子,生生世世永遠是這個樣子。好像念書不用功,年年留級,念了一輩子還是一年級,那有什麼辦法?總沒有辦法向上再提升一級。這就是你不能破執著,雖然經文很熟,不能起觀照作用,念的經論,死在經論之下,這是我們的過錯。《般若經》裡頭常常教給我們,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我們文字般若有了,天天在讀經,天天在聽經,這都是文字般若,可是底下一步功夫就失掉了,沒有起觀照的作用,所以你沒有辦法證得實相。我們今天缺乏的就是缺了個觀照。我們今天來給諸位細細的說說這段經文。
『銷塵旋明』,旋是回頭,這就是說明了,剛才跟大家講的,我們無始劫以來妄為明覺,就是本經裡面講的「知見立知」,這麼樣的起了無明,把本明失掉了。迷己為物,這句話不好懂,自己是什麼?自己是法身,把法身迷了,以為是外面的物,外物,不曉得是自己的清淨法身,不知道,認物為己,這個顛倒。這個意思我這樣說諸位恐怕一下還不能夠體會,我們再舉一個比喻來說,我相信你們都做過夢,天天都作夢,我們就以夢來做個比喻。當你在作夢的時候,那個夢中一定有你自己,沒有你自己那夢誰作的?所以不管你做什麼千奇百怪的夢,夢裡頭一定少不了你自己,還有一些人、還有一些物,也有天地、也有山河。當你醒來的時候你有沒有想一想,這夢從哪裡來的,這個夢境是從什麼地方顯現出來的,有沒有去想過?夢裡面的自己、別人、山河大地以及虛空,都是你自己心裡頭變現之物。能變的是你的心,所變的是夢中境界,整個的夢境不是你自己是誰?你們想想看是誰?我要跟諸位說,什麼叫法身?整個夢境就是法身,為什麼?都是你自己的身。正是佛家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你想想夢境裡頭哪一法不是你的真心?法法皆是。
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頭,真正入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個境界是一不是二。不但在理上說是一,相也是一。你將來修行到高級的修行,給你講要修行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之後,恍然大悟,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自己真如本性所現的現相,這是跟夢境一樣。我們這個不覺,不覺就是迷,迷就現這個境界,就好像作夢一樣,現這個境界。可是你現在把你自己所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迷失掉了,認為那是萬物,身外之物,心外之物,這就是你的迷,這就是你不覺。就好像在夢中一樣,自己作夢,夢裡頭,那是外面的人,那是外面的境界,與自己都不相干,就跟這個情形完全一樣。在一切萬物裡面,抓那麼一點認為是自己,以六塵緣影的心,四大假合的身,認為這是自己。這是自己沒錯,的確是自己,但是只是自己的一小部分,不是自己的全體。拿一小部分當作全體,把全體迷失了,認為不是自己,這就叫做癡,這就叫做無明,就叫做顛倒。
一切凡夫不曉得萬法唯心,不曉得本性空寂。性體是空寂的,性變現出來這個相,給諸位說,還是空寂的,這個空寂的就叫做諸法實相。諸佛與大菩薩我們講證得,他證得什麼?就是證得這個空寂。體是清淨寂滅,相還是清淨寂滅,連作用也是清淨寂滅,真正叫不可思議。講到證,一定是要你自己證,別人幫不上忙,諸佛菩薩也沒有辦法,也幫不上我們的忙,他只能給我們指一條路,我們循著他的路,自己要去求證。二乘聖者他不曉得萬法唯心,《華嚴經》裡面所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不是說的六塵緣影的心,六塵緣影的心沒有這麼大的能力,雖然能力很大,但是比起真心,那是小巫見大巫,它的力量太有限了,所以小乘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也沒有見到這個真相,假名無量。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我們通常講的叫權教菩薩,他也不能夠完全通達諸法唯心的事實,所以菩薩叫做中道。其實凡夫的愚癡、小乘偏真涅盤、大乘菩薩的中道都不是究竟法。
我們今天看觀世音菩薩在給我們講圓頓大法他老人家怎麼說的?我們要把這個經文記住,他教給我們『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是菩薩教給我們的,這個境界就高了。像《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有為法,這個叫塵性,用塵性就代表了。菩薩明白這個事情,就好像我們作夢的時候這個夢境一樣,夢中境界是幻化的,不是實在的。幾個人能夠覺察到我們現前這個境界是個夢境?跟夢境裡完全一樣,那是你真正覺悟了。一旦覺悟到這個境界完全是夢中所現,真如本性不覺所現,所現的一切現相就沒有一樣不是你自己,都是你的清淨法身。蘇東坡游廬山作的詩裡頭有兩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他在佛法上稍微透了一點消息,其實不只這個境界,但是這一點已經就不是普通人能夠見得到的。
所以菩薩了達六根的根性、六塵的塵性、六識的識性,通達明了。這樣才能夠消落昏翳,這個消就是消除。消除什麼?消除迷。就好像我們眼睛有一層翳,有一層現在所講的白內障,有一層白障,看不見,這個東西去掉之後,你的眼睛又恢復正常了。這樣才能夠旋歸本有的覺性,這個覺性是光明的,所以叫「銷塵旋明」。塵就是障礙,這個障礙就是迷,就是癡,不癡、不迷了,塵就消了。本明,本明就是《起信論》裡面講的本覺,本覺就恢復了,旋就是旋復,恢復了,恢復了光明的覺性。到這個時候是什麼境界?到這個時候你曉得法法唯心,法法圓照。所以才講是「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這個境界觀世音菩薩證得了,他怎麼證得的?他用返聞聞自性的功夫證得。
我昨天在南部講經,還有一個人就提了這個問題,問我怎樣去修返聞聞自性?大概問我這問題的人總有幾十個人之多,可見得大家很關心。這些事實的真理你沒有搞清楚你怎麼返聞?你從哪個地方返?你無從下手。可是佛法講方便法,所謂是方便有多門。這幾天你們在看《六祖壇經》的錄影帶,「傳香忏悔」不知道有沒有看到?還沒有看到。不過我們以前《六祖壇經》詳細的講過。大乘法裡面一開頭修行,就叫你返聞聞自性。從什麼地方修起?從三皈依修起。你們想想,皈就是返,就是回來。自性是什麼?你看《壇經》裡面給我們講三皈依,佛是自性覺,自性覺是佛,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迷就是覺。皈依佛是什麼?從前是迷在六塵境界裡頭,現在我在六塵境界裡回頭了,不迷了,這就叫皈依佛,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你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能夠皈依自性覺,皈依自性正,正是不邪,沒有邪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這不叫做返聞叫什麼?天天早晚課在那裡念,不曉得意思,不知道怎麼個修法,還要去問別人,這是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檢點。
剛才說過,迷的根本的確是我執,妄認四大六塵緣影為自己的身心,這個是根本,這一關要不能突破,縱然是無量劫的修行,都不能成就。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佛在《圓覺經》裡面講過的。《圓覺經》裡面的道理跟《楞嚴經》裡面的道理是完全相通的,可以互相來轉注的,就是彼此互相解釋,拿《楞嚴經》來解釋《圓覺經》,拿《圓覺經》來解釋《楞嚴經》,你看大乘經的教義它是貫通的。所以在這個地方真正是要細心去體會,要曉得覺與不覺是一回什麼事。
諸位還要曉得一樁事情,大乘經論不容易聽得到的,不容易讀到的。現在講經真是愈來愈少。我這次到南部,就有兩個處所,沒有得我同意,也沒有跟我商量,他們居然在那裡開會,要請我去講《楞嚴經》。我說沒有得我同意,你們那個會白開了。因為這個經是大經,不是小部頭經,如果我們是一個月到那裡去講五天,這個《楞嚴經》要把它講圓滿最低限度都要五年的時間,要五、六年的時間,這時間太長,所以我也不敢答應。這也是講經的機緣實實在在是不容易遇得到,希望大家要珍惜。同時我們現在這個道場有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你們聽了,我看都好像開悟的樣子,都沒問題,也許這是孔老夫子所謂大智若愚,沒有問題,應當要有問題。特別是我們這個錄音帶跟錄影帶,諸位聽了之後,希望多多的提出問題來,提出問題我們隨時來解答,幫助遠方沒有機會到現場來聽經的人,這是幫助他們。或者你發現別人有問題,你自己沒有問題,你也可以代別人來發問,這是大慈悲心,應當去幫助別人。經義不能透徹了解,對於修行就造成障礙,所以是盲修瞎練。
『阿顛迦』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講沒有善心,沒有善心的人,一闡提是沒有善根的人,「阿顛迦」是沒有善心。這個名詞用得很廣泛,在大乘經裡面,凡是不曉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一個事實的真相,都叫做無善心,可見得這個名詞用得非常廣泛。不但包括我們,連二乘、權教菩薩都包括在其中。這兩個字有一點像我們中國人講的愚者,我們中國人講的愚者有印度阿顛迦的意思。能夠叫阿顛迦永離癡暗,可見得這個功德是非常的殊勝。我們就要問了,觀世音菩薩有這麼殊勝的功德,我們現在確實很愚癡,智慧不開,無明沒破,觀世音菩薩應當大慈大悲,幫助我們破無明、開智慧,何以我們今天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裡我們要曉得,不是觀世音菩薩沒有能力,而是我們自己不能夠接受觀世音菩薩神力的加持。換句話說,我們本身有障礙,不是菩薩有分別心,不是菩薩拒絕我們,是我們本身有障礙,我們本身排斥菩薩的神力功德,不能夠接受。如果我們自己真正覺悟了,修菩薩這個法門,與菩薩感應。你修觀世音菩薩,這是本尊,那當然感應,修其他的菩薩,再給諸位說,與觀世音菩薩也感應。為什麼?佛佛道同,哪有不感應道交的道理。問題在哪裡?問題在如法不如法,問題在這個地方,如法才有感應,不如法則沒有感應。像我剛才跟大家講的三皈依,這是我們修行的根本法。在佛法裡面,各人的功課都不相同,都不一樣,但是三皈依是共同的功課。不論是顯教還是密教,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不修三皈依的。所以這是共同科目,這是最根本的一個科目,我們都沒有做到,還談什麼感應。
念佛是迷心念佛,是邪心念佛,是染心念佛,我說這個你們聽起來不高興,你想想看是不是?我講真話。我們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候,問問自己,迷不迷?迷,你在境界裡面起心動念,你怎麼不迷?你在境界裡分人我是非,你怎麼不迷?迷!覺心裡面,覺心是清淨的,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清淨的,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你有我有人、有是有非,迷了。所以你今天修行你是用迷心在修,迷心裡頭所有的見解是邪見,不是正見,是邪智慧,不是正智慧。正智慧,你看《般若經》裡面講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正知,有知是邪知,無知是正知。所以我們這個心是迷、是邪,我們的見解是邪,我們的心是迷,我們這個心是染污的心。這是我們講到修行,講到修行的根本法,沒做到。要說到這個之前,還有好多層的預備功夫,真正講到修三皈依是講修行,我們沒能做到。
如果依六祖大師所講的五個層次,修行是第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建立信心,我們這個就沒有,我們的信心沒有建立起來。譬如剛才所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變現的,你信不信?你這個就不相信,所以你信心沒法子建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天天念《金剛經》,不相信!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能不能相信自己本來成佛?《華嚴經》裡面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學佛要從信心建立起,頭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佛,相信自己有無量的智慧,相信自己萬德萬能,相信自己決定往生西方。你頭一個信心沒有,你還修個什麼?所以有了信之後,要做一個預備功夫,這個預備功夫什麼?就是斷煩惱,這就是講忏悔了,忏悔業障。業障重,想修,也修不成功,必須要忏除業障,業障忏除之後再發願,願以導行。第四才是修行,才講到三皈,三皈是修行的起步,是修行的開始。這樣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我們想想我們這個修行,這五個層次你做了幾個?如果說一個都沒有,那你不是盲修瞎練是什麼?我們經講了這麼多年,你信心有沒有建立?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才講你的業障有沒有消除,第一步是你信心有沒有建立。沒有信心,不要說成佛,往生沒有信心,連弘法利生的信心都沒有,這糟糕!那還有什麼辦法?請你上台講一部經難,難得不得了。不難,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你自己,你沒有信心,那真是比登天還難,你要有信心,有信心就不難。我記得我學佛的時候,沒有你們這樣殊勝的因緣,想看經典,經找不到,買都買不到,想聽經聽不到,講經的地方太少了,今天你們的因緣殊勝。我學佛第七年就講經了。還有比我更快的,學了三、四年就出來講,比我還快。我們台中辦大專講座,老師派幾個學生去講經,那個時候有徐醒民一個,老師交代他去講唯識,講《百法明門》。他害怕了,他來問我怎麼辦?我就問他,我說你學佛幾年了?他說我學佛四年了。我說那大專學生他們學佛多久?大概三、四個月。我說你四年教那個三、四個月的還不能教嗎?膽子有了,一想,不錯,他們才接觸佛法不過三、四個月,我學了四年,我教他們應該沒有問題,信心就起來了,有信心他就成功,膽子就壯了,上台也不害怕了,這是講最低限度的。今天弘法人才很難得,我常常鼓勵大家要發心。發心,頭一個要建立自己的信心,這樣才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夠真正的消業障、開智慧。
下面兩段,我們文念一念,我們把它合起來講。
【十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十三者。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承順十方微塵如來秘密法門。受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敬有相之女。】
這就是求男子得男子,求女子得女子,這是求兒女的。講到求兒女,諸位要曉得,命裡面沒有的,這個求是真正求得的,命裡面已經有的,那就不算是求得。還有就是命裡頭譬如說有這個兒女,這個兒女都是冤家債主,這個將來都是找麻煩的,你向觀音菩薩求孝子賢孫,那你是求來的,是求得的。你要懂這些理論,要懂道理,如理而求,那的確可以求得到;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供個觀音菩薩像,每一天給它磕頭禱告,希望我生個好兒子、好女兒,那沒有用處的,拜了多少年也不靈。為什麼原因?你不曉得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到的,你們看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命裡頭就是沒有兒子,他懂佛法,他的佛法是跟雲谷大師學的,雲谷在明朝末年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高僧,他跟他學。所以你看他這一生當中真是有求必應。《四訓》裡面所講的都是講的事相,都是講的方法、跡相,沒有說理論,了凡居士不懂理論他就運用不出那些善巧的方法,他是個懂道理的人,這些理論都在經典之中。你看《楞嚴經》這樣說,《法華經.普門品》也是這樣說法,《華嚴經.觀自在菩薩章》也是這樣說法。所以我們要真正是有求,要曉得此地裡面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
『融形復聞』,這個意思是說真正曉得真與妄是什麼一回事情,像我們在大經裡面常說的,達妄本真,真妄不二,這個時候融滅妄形恢復到聞性,這叫「融形復聞」。融形復聞就是前面所講的返聞聞自性,語句不一樣,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他用這麼多的名詞來說,也就是教給你從這個地方去悟,悟怎麼個返聞聞自性法,這就恢復到聞性了,聞性是不動的。我們在前面講的十番顯見是講見性,見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但是沒有動,連靜也沒有,動靜二邊都離開了,十番顯見諸位能夠看到。見性如是,其余的五根根性亦復如是,聞性、嗅性、嘗性、覺性、知性統統是一樣的,所以它是不動的。『不動道場』,就是說證入諸法實性,返聞聞自性就是見性,就是證得了實性,在淨土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個返聞聞自性就是見性,禅家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見性就成佛,這個是一點都不假的。
這個成佛,天台大師所說六即佛裡面的分證佛。釋迦牟尼佛是圓滿的佛,你成的佛沒有圓滿。為什麼?無明有四十一品,你才破一品。但是你破一品無明你就見一分真性,你見到的真如本性跟佛那個圓滿的真如本性沒有兩樣,無二無別。古人拿月光做比喻,究竟佛好像十五的月亮,圓圓的,那個月光是圓滿的,分證佛,像圓教初住菩薩,就好像我們初二、初三看到的月牙,剛剛露出來一點月牙。你們想那個月牙的光跟十五的月光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十五的月光是真正的月光,那個初二、初三的月牙也是真正的月光,一點不假。所以你的心性透出來,就叫做成佛。
《金剛經》裡面所講的諸佛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的注解,就是講的這四十一位諸佛。四十一位是講圓教,從初住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是四十一位,妙覺那就是如來果地了,一共是四十二位佛,這四十二位都是真佛。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初住的地位。所以諸位念佛念到理一心,就成佛了。念到理一心的時候你曉得不曉得?你曉得。為什麼曉得?像經典一打開看這個經上的境界,完全是自己親證的境界,那就對,沒有兩樣。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境界是觀世音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自己的。如果展開經卷一看,這個境界就是自己證得的境界,自己就曉得了你成佛了。所以到證果的時候,經典的作用是給你印證的,給你證明你自己到什麼境界,給你做證明。在修行當中它是給你指路的,到證果的時候是給你做證明的,經典有這麼兩種作用。
所以我們看,每一段這個句子用的不一樣,這處處都是提示我們,希望我們能夠返聞聞自性,能夠見性成佛。既然是見性了,見性之後再『涉入世間』,那就是倒駕慈航。所以諸位要是見了性,念到理一心不亂的時候,你就坐「不動道場」。這個不動道場在此地就是楞嚴大定,經論裡面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你在楞嚴大定裡面,那你當然具足了如來智慧、具足如來的方便。這個時候「涉入世間」,涉入世間是度眾生,這是大慈大悲。『不壞世界』,對於世間一切的現象絕不破壞,天堂還是天堂,地獄還是地獄。你變地獄為天堂,那你把地獄破壞了,你壞了世間法。不壞世間法!為什麼不壞?諸位要曉得,在他境界裡面是一真法界,無虛無實,夢幻泡影,換句話說,沒有壞也沒有成,成壞都沒有。普度眾生,要度有緣的眾生。什麼叫有緣?善根福德具足的,給他做增上緣,這才能度他。善根福德不具足的,你要是度他,麻煩就大了;換句話說,增長他的無明、邪見。所以這時候不能度,必須得機緣成熟才能度。成熟有層次的成熟,譬如我們以五乘佛法來講,人乘佛法機緣成熟,天乘因緣成熟,權小因緣成熟,不一樣,在哪一個階段成熟,用哪一個階段的方法來接引他、來幫助他,這是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講「不壞世界」。
『能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這就是他能夠令想求兒子的人能夠得到一個好兒子,原理就在此地,就是他有這種能力遍十方供養微塵諸佛如來,而且在各各佛邊為法王子,它的理就在此地。所以他能夠令法界無子眾生,你想求兒子,他就能夠來感應道交。誰來的?觀世音菩薩來了。你以為那個兒子是誰?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來給你做兒子。底下不說你就曉得,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給你做女兒。你想想看,你要懂理,你要不懂這個道理,那有什麼資格做觀世音菩薩的父親、母親?這多大的福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不但觀世音菩薩如此,十方諸佛菩薩各個都是這樣。所以你要是真懂得的話,確實有求必應。你不曉得這個道理,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送給你一個兒子,他哪有那麼多兒子?所以要曉得道理,這是講的化身,像經裡面給我們講的千百億化身。所以說是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你去求願,沒有求不到的。
下面這一段就好講了,但是它前面有兩句不一樣,那就是求男的這個地方是講的「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求女的這個地方他用的是『六根圓通,明照無二,含十方界,立大圓鏡空如來藏』,這個是幾句不相同的,實際上,剛才說過了,是一個意思。這是講「六根圓通」,這章叫圓通章,一根返源,六根互用,這就叫做圓通。「明照無二」,這是說唯圓,圓到極處了,所以才無二。通,通達無礙,所以才能夠含十方法界。明是照的意思,所以才說之為大圓鏡智。那我們曉得,這個境界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個境界是相當之高,即使在圓教裡面講,一般也是在講七地菩薩以上,這是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含界,這是講的空如來藏之本體,他具足這些的成就,所以他才能夠承順。承順這就是女德,他能夠承順法門,他能夠接受,他能夠領納,能夠不失。這些在我們古時候講,都是女子之德。菩薩才有這樣的威德,與十方法界那些想求女兒的這些眾生,他以這個化身來滿他的願望。這也是拔眾生之苦,滿眾生之願。沒有到這個能力做不到的,諸佛如來各個都已經證得圓通,各個都有這個能力,唯恐我們不曉得如法的去求。曉得這個道理,如理如法的去求,沒有求不到的。觀世音菩薩不會欺騙我們,不會打妄語的,我們在這裡念觀世音菩薩的經就等於觀世音菩薩給我們說話一樣。好,今天時間到了,十四無畏後面還有一條。
資料恭摘: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第十一集) 檔名:07-006-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