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從童蒙靜夜思到反思人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易淨 我還清楚地記得,在4~6歲的學童期前,當夜深人靜、伸足長臥、瞪大眼睛目注虛空時,常常會作一個童貞的靜夜思:“怎麼就會有一個我?我的這個‘我’,同別人的那個‘我’有什麼不同?好奇怪呀!”進入小學後,知識被灌進了腦袋,意識也不那麼單純了。這個生命最底層的反思,慢慢地被淡忘了,壓在大堆俗事的最底層。一直到知天命之年,接觸了佛法後,才終於明白過來:佛法的修持,就是向心靈的最深層掘進與淨化,揭示出自己那個“我”的實質。原來當年自己的“靜夜思”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關於生命究竟的問題。後來,接觸到一些佛友,他們也往往會談到自己童貞期“靜夜思”的心路歷程。有人則常常自問道:“我是從哪兒來的,最後會到哪兒去?” 釋迦牟尼佛當年觀明星而悟道後,曾感歎:“奇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上智自然現前。”那童蒙的靜夜思,也許是人人本具佛性的更為直接的證據。 我在大學念物理的兒子“五一”長假回家,我趁機向他詢問童蒙“靜夜思”的問題,兒子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他從4~5歲起就不斷地想這樣一個問題:“譬如說,我和你這兩人的‘我’應當是沒有區別、完全一樣的,但為什麼‘我’的這樣一個觀念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翻譯成佛教術語就是‘我執’)?另外,還想如果沒有父母將我的身體生下來,這個‘我’存在不存在?這個思考一直持續到高中,以後就不再想了。”我問他:“那你現在認為父母生你之前,那個‘我’存在不存在?”他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存在!”一個孩子,對“我”就有如此深刻的覺悟,不能不說是件令人感歎的事! 兒子進初中後,我曾像許多望子成龍的家長一樣,勸其攻讀英語,以早日打造這個牟取功名的利器。他不從,我也不再強加於他。他進入大學後,在英語上自然要花較多的力氣。我說他:“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他的回答又令我意外:“那時,腦子中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但回想我自己在中小學時,不也是“一片空白”,到自己有了子女後,恰恰將就這“一片空白”的本來面忘得干干淨淨,而用功名利祿來污染子女的心。 中國自古重視學童啟蒙,《神童詩》曰:“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故舉世皆以科舉登第、衣錦還鄉、榮宗耀祖為人生的宗旨。聞項羽少有志,言:“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起兵草莽而統百萬之兵,懷思曰:“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及至兵敗,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功名如浮雲,古來如此,悠悠六朝夢,有幾人醒?君不見,所謂的競爭,將啟蒙推向了胎教。嬰兒在腹,已難有片刻的安寧。有誰知“雕蟲喪天真”?沒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幼時戲嬉,哪會造就“橫眉冷對”的“孺子牛”。悠游於清華園,與一草一木神交往來,可能才是楊振寧成才秘訣(見楊振寧《讀書教學四十年》)。盡可能長期地保有幼兒的童蒙天真,一任天然無雕鑿,存志高遠,大器晚成,是否是育兒的真妙訣? 可見,決不能小看了天真爛漫的幼童,“五歲幼童問得,九十老人未必答得。”因此,我覺得應當在大學、甚至在高中或更早,就開設宗教學、佛學、禅學、道學和儒學等方面的課程。將開發智慧,如何體現人生價值,以及與“終極關懷”有關的問題盡早讓孩子們知道,省得讓他們到處亂闖,甚至走入誤區。有關“終極關懷”的禁區也應當打開了。那是比性教育更為重要的問題,孩子們不妨也相互問問:“什麼是死?”正是在冥冥之中,下意識為這個問題所驅使,才使得人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為依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 我最近接觸了一些接近退休年齡的人,他們也有種種的人生感歎。有人說,忙了一輩子了,都在為別人忙,現在該輪到忙忙自己的事了。把自己的事反思清楚,但等到想清楚了,就又來不及了。又有人說,總覺得自己並沒有老,君不見古人亦雲:“吾不知老之將至!”但人畢竟要老要死,要老要死的那個是什麼?那許多人覺得不會老的又是什麼?又有幾人思考過? 現代科學在這些問題面前恐怕就顯得蒼白無力了。然而,這恰恰都是佛法所要探討、所要關心的問題。六祖惠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不離世間,而民眾也需要佛法。 天下事,了猶未了,豈可以不了了之……
|
|
|
|
|
|
上一篇:懷疑與信仰
下一篇:身處逆境,人生三個不怕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