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成大功立大業一定是安定徐為,心浮氣躁肯定失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言色當和。】

  『言』是言語,柔和。『色』是容貌,溫柔。

  【身行當專。】

  這個很重要,李老師在此注的是「志一於道」。我們在一生當中,有個努力的方向,有一個目標,這就所謂人要立志,他這個一生就不空過。我們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是講威儀,我們講風度,要安詳,一舉一動要穩重,要安詳。過去的人非常重視,現在的教育對這一點疏忽了。我們看曾國藩,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看他教誡他的子弟,無論在動作、言語都要學慢。慢裡面顯得穩重、顯得安詳,那是個福相,有福之相。一切舉止如果顯得魯莽,那不是個有福之相,平時要養成習慣。『安定徐為』,「徐」是慢慢做。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這個就是「動作瞻視,安定徐為」的反面,反面就是『作事倉卒,敗悔在後』;換句話說,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先要想想,先要計劃一下。不要倉卒的做,倉卒的做,做壞了後來一定要後悔的。不求急也不求快,一切隨順自然,這樣就好。

  【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實在,做事情要求實,當做的時候要求敏捷,沒有做之前,有周詳的計劃、周詳的思考,做出來自然就順利。

  這是佛教給我們的怎麼樣去修善,從存心到威儀到處事,文字不多,面面都說到了,面面俱到。

無量壽經  (第十五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5

  【言色當和。】

  我們處世待人的時候,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容貌、我們的態度要溫和,言語要柔軟,態度要和睦。

  【身行當專。】

  這句裡面含的意思很深。在生活裡面,『專』的意思是敬。專是專一,專一是表敬,我們敬人、敬事、敬物。如果在學佛、在求學上講,那就是一門深入,你才會有成就。所謂「教之道,貴以專」。世間求學,這也是一個科系,你念大學你念一個科系,你不能念很多的科系,很多科系去念的話,你這一輩子也畢不了業,你學雜了。你專心學一個科系,四年就完成了,四年就畢業了。在社會上,從事行業也要專,專心致力於一個行業容易成功。有很多大企業家,他經營許多的事業,他必定是一個行業成就之後,才能夠遍及一切,是這麼個道理。佛法也常說,譬如說學經,一經通達了,然後一切經就可以通達;一個法門成就了,一切法門都成就了。是這麼個道理。開始學一定要專,專在一門上,這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這個字裡面包含的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常常去細嚼它的味道。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實實在在是說講修養。真正是一個大福德的人、大智慧的人他的舉止一定非常安詳,不會很急躁。凡是急躁的人成就都會很有限。真的建大功,立大業,自古以來態度都是很端莊的,這幾個字他真的做到了,心安,身安,心定。徐是慢慢的,一點急躁的這種現象都沒有,非常的安詳。這點佛在這裡教導,我們一定要學。過去我們在曾國藩的家書、家訓裡面看到他教導他的子侄,他的晚輩,曾先生對於『安定徐為』四個字他是非常重視。說話要求慢,走路要求慢,不准你急躁的,做事也要求你慢慢做,樣樣要做的踏實,他要求這個。最忌諱的是浮躁!這不能成大功,立大業;成大功立大業一定是安定徐為。

  【作事倉卒。】

  這就是完全相反的,急躁!

  【敗悔在後。】

  現在好像有成就,你將來一定會失敗。小事情尚且如此,事情如果事業愈做愈大了,愈是大事愈要細心,愈要周詳的顧慮。那個急躁的時候,小事情急躁還無所謂,處理大事情急躁,往往就有疏忽,這個疏忽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難,甚至於造成很大的失敗。那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敗悔在後』,世出世間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修行,愈到後愈見功效,愈到後愈困難,這也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教我們修忍辱波羅蜜,你能忍才會能夠安、才能得定。你不能忍,這個安與定你得不到的。菩薩六度,忍辱才能夠有進步、才能精進,精進才能得定。雜進、亂進不能得定,要精進才能得定。精就是前面講的專,身心當專,他才能得定。可見得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安定當中,他就有真正的智慧,智慧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去指揮、去經營不會出亂子!這些事情,古今中外都脫離不了這個原則,雖然現在這個社會形態跟從前不同,但是這個原則還是管用,還是不可以違背。

  【為之不谛。亡其功夫。】

  『谛』是真實。如果你所行不謹慎,不踏實;不谛就是不踏實、不謹慎,你的功夫會前功盡棄,那就很可惜了。所以說是,尤其是大的事情。我們在美國看到一樁事情,王安電腦,在美國非常有名的。你看王安一死,不到一年就完了,這就是『為之不谛,亡其功夫』,這就是一個例子。所以,你看到大的事業,它垮的時候很快就完了。這些事實如果諸位稍稍冷靜一點,隨時隨處都看到,你在看到仔細想想,這個經上講「做事倉卒,敗悔在後」,跟佛講的完全一樣,佛把它為什麼會那麼樣快的垮掉,前因後果講得就這麼清楚、這麼詳細。所以我們一讀,想想這個完全正確,這就給我們一個很高的警惕,我們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誨,遵循佛的教訓,我們的功夫才不致於喪失。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二十三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23

  下面說,『言色當和』,言語,色是容顏,我們講面色,現在講表情,你的言語、表情要祥和,《還源觀》上講的柔和,要避免粗暴。說話聲音不能太大,舉止一定要端詳,不能過於急躁,這些現在人不講究了。我們看兩百年前曾國藩在世,曾國藩對他子弟的要求,對他晚輩的要求非常嚴格,你看他的家書、家訓,你就知道。那些要求是做人的基本道理,現在人不懂。我覺得我們將來如果辦佛學院,曾國藩的家訓可以開一門課,必修課。裡面全講的是做人的道理,你不學,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經典戒律威儀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怎麼落實?曾國藩家訓裡頭就有落實,子弟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過失,他全把它說出來了。現在人沒有了,你有過失人家不敢講你。那怎麼辦?最好看曾國藩對他晚輩的教訓,我們在這裡頭吸取教訓,認真修學,這才有好處。對於不犯諸惡,是乃深勸諸惡莫作。這個裡頭有《弟子規》、有《感應篇》、有《十善業道》。中國古人家家都有家訓,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都在這一句經文范圍之內,不學怎麼會知道?

  「言和」,就是四攝裡的愛語。四攝法是世尊教給我們與大眾相處的四條戒。人不能夠脫離人群,跟大眾在一起我們要怎麼做?這就是四攝法。我們當年,一九九九、二000年我們在新加坡團結九個宗教,做得很成功。當時新加坡有一位部長,曾士生先生,他問我:你用什麼方法能把這些不同宗教團結起來?我說這是佛教給我的。他很驚訝,佛教的,佛怎麼教的?四攝法。他對這個很重視。四攝法裡頭第一個是「布施」,這個布施,我們用現代人的解釋,送禮。人跟人往來的時候頭一個就是要送禮,禮多人不怪,你要懂得。我應邀到新加坡講經,法緣非常殊勝,演培法師有一天請我吃飯,在靈芝素食餐廳,就我們兩個人,沒請別人。他也問我一個問題,他說你的法緣為什麼那麼好?我就告訴他,行四攝法,頭一個布施。人家邀我來講經,我還沒有來,先把這些經論善書結緣的東西統統都寄過來,聽眾每個人都拿到,歡歡喜喜。吉隆坡第一次去講演,我們的活動只有兩天,我們沒到吉隆坡之前,運的結緣的東西卡車已經裝了兩個卡車運過去,差不多有七、八噸,禮物先運過去了。我到日本去訪問,送給日本淨土宗每個道場一部《大藏經》,送了三十部。這是四攝法裡的布施,人皆歡喜。

  第二個「愛語」,愛語是對他真正的關心,這叫愛語,不是說好聽的話,要為他著想,他有哪些困難,幫助他解決,真誠的愛護他、關懷他、照顧他,後面就是互助合作,這做朋友。第三個是「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有好處,沒有壞處,人家歡喜!宗教與宗教之間最怕的是拉信徒,這個一定要知道。宗教與宗教之間最怕的還有一樁事情,自贊毀他,我這個教好,你不如我,這個話不可以說。要平等,要學謙虛,要學贊歎別人,人家才樂意跟你往來。你要自己贊歎自己,要毀謗別人,錯了,別人就跟你畫界限,永遠防范你,你不就錯了嗎?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多宗教?眾生根性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在過去人與人之間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的交通,沒有資訊,真的老死不相往來。我小時候住在農村,確實有老人一生沒有進過城,連城市都沒去過,城市不遠,不過那時候要走路,都沒有去過城市,最近的就是自己居住地區的小鎮。所以形成許多不同的宗教,都是神聖在教化一方所設施的。我們這種觀念他能接受,他歡喜。所以對一切宗教都尊重,決定沒有批評,普遍贊歎。四攝最後一個是「同事」,同事很難做,我們只能夠做狹義的同事,不能廣義。狹義說什麼?我們要團結,我們要互相學習,不但學習我自己的宗教經典,別人的宗教經典我統統學,我非常認真努力在學習,狹義的。廣義的同事,那要證果的人才能做到,不證果不容易做到。所以言和,這是四攝的愛語。『色和』,慈光照人。柔和質直,心地真誠,言色柔和,大家喜歡接近你。

  『身行』,自身之所行。『專』是專一、專誠、專精。「身行當專」,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之道、貴以專。學多了,學雜了,你就不專。不專,你的心力分散,你的時間也分散,你所得的東西有限,多半都得一些皮毛知識,你得不到三昧,更得不到智慧。你要想得三昧,三昧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智慧是從定中發生的,所以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智慧。沒有智慧,你所學的是常識,我們用現代人的話說,是知識,你的知識很豐富,你沒有智慧。知識解決問題有局限,而且往往有後遺症,智慧沒有,智慧解決問題是圓融的。所以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我們在經教裡頭要求智慧,求知識就錯了。

  所以,專精行道,「若就本經,則勸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動作」是行動,「瞻視」是看,「徐」是緩,故『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是必須要學的,學什麼?學穩重、學安詳、學鎮定,要把現在的那種心浮氣躁要把它洗干淨。人要表現的是心浮氣躁,你就知道,他再勤奮、再精進、再努力,他所學到的東西都是皮毛常識,真正的內容他得不到。印祖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那個利益是真的。世出世間聖學都要用真誠心去學習,我們學其他宗教經典也是一個道理。我跟許多人談到學習的問題,我跟馬哈迪長老說我讀《古蘭經》。他問我,你是不是讀中文的翻譯本?我說是的,我有好多版本,我讀《古蘭經》,我說我是最虔誠的穆斯林。他看著我。我要不是最虔誠的穆斯林,我體會不到經裡面的奧義。他點頭。我們讀《古蘭經》要是把它看做那是回教的,這裡頭有個界限,你所讀到的是皮毛常識,你怎麼能了解它?我說我讀《新舊約》,我是最虔誠的基督徒。印祖說的,一分誠敬你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得十分利益,你有百分誠敬你就得百分利益。所以我們讀的,我也曾經講過,我講過《古蘭經》,他們聽了很歡喜,覺得我講的不比阿訇差。我講的《玫瑰經》在天主教已經流傳開,光碟已經到處都有了。你不是真正虔誠,你怎麼能知道它的意思?

  我們帶頭來學習,我們學習他們的經典,他們也會學佛的經典。但是他們學佛的經典,可能也學一點皮毛常識。什麼原因?誠敬心做主的,他有真正的誠敬心。我們翻開《聖經》,用對阿彌陀佛的真誠、對釋迦牟尼佛的真誠來對耶稣,來看耶稣、來看摩西,我們能看經典裡頭有真東西。我們翻開《古蘭》,就是對諸佛菩薩那種誠敬來對穆罕默德。世出世間一切法離不開一個誠,人要能把這個東西掌握住,你決定有成就。真誠的人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浮躁的人沒有真誠,離經叛道的人沒有真誠,自以為是的人沒有真誠。真誠的代表,孔子算是不錯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把真誠表露出來了。述而不作是謙虛恭敬,謙德。《了凡四訓》裡講謙德講得非常之多,「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說的。自以為是,這是滿招損,人家看到你的態度,對你敬而遠之。

  你謙虛恭敬真得到利益,為什麼?別人真教你,真勸導你。自己許多過失自己不知道,誰肯跟你講?沒有人。在古時候真正說你過失的只有三個人,你的父親、母親,你的老師,這三個人。朋友不敢說,說什麼你不接受,這交情就斷絕了。朋友之間相處要知道察言觀色,口裡說,很謙虛恭敬,請你指教,你要馬上去批評他的時候,你看他顏色就變了,臉就紅了,就不能再說了,話題馬上要轉開,否則的話,再見面就難為情了。現在麻煩大了,父母不說你了,老師也不說你了,你如何能改過自新?那怎麼辦?現在只有找古人。《了凡四訓》好,像《感應篇》,都是古人作品,《弟子規》,全是古人作品,找這個。要想真成就,把聖賢的條件具足,基礎打好,這些東西不痛下功夫做不到。把它看淺了,那問題就嚴重,像蓋大樓,你永遠沒有地基,你怎麼可能成就?中國現在這些典籍還有,家規,我記得好像有家訓、家規,有人把它專門收集起來印成一套書,是從別人家譜裡頭搜集的,這個很好。曾國藩的家訓、曾國藩的家書都可以讀,都是很大很大的幫助,特別對於現代的社會,這真是自求多福。現在找一個好人來勸導我們,找不到了,人家不敢。安定徐為,就是一舉一動都安詳鎮定,從容不迫。

  『倉卒』,匆促,慌忙。倉卒就是現在所說的心浮氣躁。『谛』,審慎。「作事慌忙,必將失敗與後悔」。可是現在的社會要求的是快,動作要快,講求效率。我們細心去觀察,稻盛和夫他違背了今天社會上一般的要求的原則,他違背了,他走中國古老的路子。五十多年的經營,沒有失敗,營業從來沒有虧欠。看看別人的公司,在金融風暴泡沬經濟的時候都有受傷害,他如如不動,這些地方能看出。別人看起來心浮氣躁,他老人家安詳鎮定,從容不迫,所以對他不產生影響。不該做的決定不干,所以不義之財,他沒有貪心,不勞而獲這個事情他不干。商場上投機的生意人家勸他做,他不做,他說這個是不勞而獲,投資房地產。他要做的,自己一定是真正辛辛苦苦去耕耘收獲的,他說這是他應該得的,投機取巧這是萬萬不能做,所以一生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而且營利,他不把自己看成第一,他把員工看成第一。營利利益歸誰?第一個歸員工,員工他們的辛勞,不忘記他們,第二個顧客,為顧客服務,第三個,還有利益,是公司的。所以他的員工把公司看成自己的家,他真干!實際上他就是把中國古代家庭家道、家規、家學、家業他繼承了,他用企業做成功了,這些以前我們不知道。我教胡小林的就是這樣一個想法、看法。胡小林做到了,規模沒有他大,做得很穩當。稻盛先生這兩個企業值得去參觀、去學習,企業家應該去好好的考察。稻盛先生身體還不錯,有機會可以請他來講學,特別是企業界。他的經驗很豐富,他的學問全部都是得自於中國傳統二、三千年前老祖宗的教誨。

  所行不慎,則『亡其功夫』,「亡」是喪失,「功夫」是修持的功力,你就喪失了,經營事業那你就失敗了。中國的事業真的它是講求千年萬世的,祖宗立下這些規矩,世世代代的子孫如果能夠繼承,他可以立於不敗。所謂是百年老店,他們的人非常本分,非常忠厚,他們的東西沒有人不相信,貨真價實,規規矩矩的做,所以它永遠不敗。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三八集)  2011/8/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38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四句話說得非常好,我們應該要遵守、要學習。『言』是言語,『色』是容貌,和顏悅色,『當和』,大乘佛法在中國,這一句是用彌勒菩薩布袋和尚做代表。正規傳統的佛教的寺院,進門都有天王殿,天王殿當中就是供養彌勒菩薩,面對著山門,人家一進門一抬頭就看他滿面笑容,現歡喜相。這是我們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佛不但言教還用身行做給我們看,應當要和睦,言語要柔和,威儀要和睦。『身行當專』,著重在專字。人生在世間,不能沒有謀生的技能。不必求富貴,富貴是命,命裡沒有,求不到,命裡有的,你躲也躲不掉,富貴會追著你,所以用不著求。要求什麼?要求專,專一,做學問專學。一切總的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干一行,專精一行。古人有一句諺語說,「行行出狀元」。每一行都能達到最高的藝術,今天講藝術,古人講手藝,都能做到最高的水平。如果學得太多太雜就不精,不專就不精,樣樣你都通一點,樣樣都不精,不如專精一門。『動作瞻視』,這是講威儀,威儀要安、要定、要緩慢。『徐』是緩慢,不浮躁。現在人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的反面就是「安定徐為」,這是別人看到歡喜的,這個人有修養、有德行、有智慧。

  我們看念老的注解,「言色者,言語與容顏」,容貌。「和者和祥」,也就是祥和。這個是要在平常真正用功去培養,每天早晨起來洗臉對著鏡子笑一笑,讓自己看看滿不滿意,自己看到滿意了,大概別人也會滿意,就是四攝法裡面的愛語,「言和」。「色和者,慈光照人」,用歡喜心,歡喜心自自然然表現在面孔上。「身行者,身之所行也。專者,專一、專誠、專精」。精跟一、跟誠它有一體的關系,專一就能做到真誠、就能做到專精。這個字它含攝的范圍非常廣大,也非常的深刻,生活要專誠,待人要專誠,工作要專精,讀書要專精,修道要專精。這個下面講「當專」,應當要專,「指應當專精行道」。這是佛在此地說的本意。如果就本經來說,勸我們一向專念。淨宗只有一個目標,求生淨土。如何得生淨土?全在一向專念。向是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口裡不念心裡念,重在心地的專一、專誠、專精。口念有感化眾生的意思在,念讓別人聽到、讓別人看到,這是個念佛人,念佛要這樣念法。不念佛的人看到這個樣子,這是念佛的人,他起尊重心;念佛的人看到,這是最好的榜樣。一般人念佛容易中斷,那就是不專、不一、不精。表示念佛專精的樣子。

  「動作者,行動」。行動遵守佛陀的教誨,我們在教誨裡面提出五個科目,大家一定要記著,記得很熟,一切時、一切處別人問你都能說得出來,而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決定不違背。第一個,三福,三福是最高指導原則,我們要落實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把它真正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這個是福的根本,沒有第一就沒有第二,當然更沒有第三,像蓋三層樓一樣,一定先第一層,再第二層、第三層。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三個東西是做人的根本,人應當如是,不能違背,違背就不像人了。「人與禽獸幾希」,差別在哪裡?人有學,禽獸沒有學過,就是人有接受過教育,基本的教育就是這三樣東西,男女老少,人人要遵守,這是自然的規律。佛經上常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准就是這一句,第一福,孝親、尊師、仁慈、十善,這是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具備了善男子、善女人的條件,才能學佛,才能成為世尊的弟子、彌陀的弟子,這有條件的。

  第二福就是入佛門。一入佛門首先教你什麼?三皈。三皈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一時一刻不能離開。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他用個比喻跟我講,譬如你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你一定要買張車票,這個車票要隨時帶在身上不能丟掉,為什麼?車上有查票的,到達地方的時候,這個票要收回,所以要好好保存。佛門裡面的三皈就像這張車票一樣,一時一刻不能離開,念念都要想到。受持三皈的人很多,想起三皈的時候不多,都把它忘掉了。三皈是什麼?成佛之道。皈依佛是覺而不迷,佛是覺的意思,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換句話說,佛法僧就是覺正淨,就這三個字。時時刻刻要跟覺相應,覺的反面是迷惑,念念要跟正相應,正是正知正見,不是邪知邪見;心地要清淨沒有染污,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心要清淨、心要平等,這是菩提大道的總綱領,覺正淨。用什麼方法落實它?用戒定慧三學落實三皈。沒有戒定慧三學,這個三皈依就落空了,有名無實。所以三皈後面第一個,落實在五戒,落實在十善,落實在六和敬,落實在六度(六波羅蜜),落實在普賢十願,落實在一切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我們在無量法門裡面,今天選擇的是念佛法門,信願持名就是落實三皈。所以三皈是總綱領、總原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入佛門必須具備的條件,一直到阿羅漢、到辟支佛。這是第二福。

  再向上提升,第三福是菩薩。你看,第一個是凡夫,第二個是小乘,第三個是大乘。大小乘的差別就在發菩提心,小乘沒有菩提心,大乘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是真誠心,真誠是菩提心的體。從體起用,用有兩種,一個是對自己,一個是對別人。對自己是自受用,自受用裡面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自受用。二六時中知道保持我們的心念清淨、平等、覺悟,覺而不迷,對待別人大慈大悲。二十多年前我在美國,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提出二十個字跟大家共同勉勵。第一個就是菩提心,我用十個字解釋,大家容易懂,「真誠」是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十個字,「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菩薩道也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行菩薩道。這二十個字,跟淨宗學會同學共同勉勵。第三福第二句「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把因果講到究竟圓滿。後面還有兩句,「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經裡頭選一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自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從孝養父母到讀誦大乘全是自利,一共十句。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利他,就是你自己成就了別忘記要教化眾生、要教別人,這叫菩薩。如果不肯教別人,那就變成阿羅漢,變成小乘。佛贊歎大乘,大乘人的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這是總綱領,落實在生活裡頭就是六和敬,三皈、六和。人不能離開群體,出家人稱為僧團,僧團裡頭要和睦。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這一句現代人所謂的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有同樣的看法、有同樣的想法。沒有學佛之前,我們對於宇宙人生、對於現在未來都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因為我們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需求,這怎麼辦?世法裡頭古聖前賢,跟佛法裡面諸佛菩薩,都采用一個辦法,就是教學,教學為先。特別是中國古聖先賢,佛法沒傳到中國來之前二、三千年,中國那些老祖宗就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學的方法,有教學的效果,有豐富的經驗,讓這塊寶地,讓這個族群,五千年的歷史長治久安,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這些東西好不好?佛法是兩千年前傳到中國來的,漢朝的初期,漢明帝的時候,公元六十七年,是中國帝王派特使從西域禮請到中國,它不是自己來的,請來的。請到中國,這一接觸真的是志同道合,非常歡喜,因為它們的扎根相同,扎根在孝道、師道。你看,淨業三福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扎的這個根,也是孝養父母、尊師重道,不謀而合。中國人講五倫五常,你看佛法講三皈五戒。而教學的終極目標又相同,終極的目標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完全相同。用什麼方法落實教學的目的,離苦得樂,達到這個目的?用的理論是破迷開悟。

  眾生為什麼苦?迷了就苦,迷了造業,造業受報,這是自然規律。覺悟他就不會造惡業,覺悟的人會行善,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破迷開悟用什麼方法來落實?用教學。怎麼教?身行言教,先自己要做到,做出榜樣來給他看,大家看到這個樣子生活是好,於是大家就來學了。先覺悟的人幫助後覺悟的人,先覺覺後覺,這是教育。中國人懂得教育,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全世界找不到的。老祖宗在兩千年之前就提出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是領導的意思,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只要把教育做好了,教什麼?教倫理、教道德、教因果,這三樣東西都屬於聖賢教育。聖賢教育是出自於真性、真心,本性、真心裡頭流出來的。所以你要想得到它,你要想學習它,也要用真心,真誠恭敬你才能學得到,沒有真誠恭敬你學不到,你聽不懂,文字看不懂,來聽講聽不懂;如果用真誠恭敬,一看慢慢就懂,一聽也能聽懂。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每個星期見一次面,年輕,總免不了心浮氣躁,怎麼辦?見面之後,先在一旁坐下,坐幾分鐘。我陪他坐,他陪我坐,至少要坐上十分鐘,我們才會交流,我提疑問,他老人家給我解答。這些疑問是有范圍的,就是這個星期他叫我看哪一些典籍,我看了之後有體會的地方、領悟的地方向他報告,有疑問的地方他給我解答,這就是每個星期他老人家給我上課。如果心浮氣躁,他不說話,他能夠坐在那裡一、二個小時一句話不說。跟他在一起磁場特別好,安定徐為,縱然一句話不說,我們也非常歡喜跟他在一起靜坐。應該就像過去,袁了凡先生跟雲谷禅師在禅堂裡面靜坐,三天三夜心裡不起一個念頭,有這種味道。

  這個專,「專精行道」,就本經來講,「則勸一向專念」,愈講愈貼切,講到本門來了。本門最重要的,我們想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備的條件要知道,淨業三福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三皈五戒十善不能缺少的,然後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自己真正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叫願。具足信跟願,再加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你的條件統統具足了,必定得生,你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什麼時候往生?你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了。你什麼時候命終,阿彌陀佛知道。我們必須要知道,阿彌陀佛的能量是無法想像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無量無邊眾生,哪一個眾生真正具足信願持名,持名就是一向專念,佛完全知道。你只發這個心,那邊就收到,阿彌陀佛就收到,你這一生壽命多長他曉得。

  像宋朝瑩珂,真正一發心佛就知道,他求往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把佛念來了。阿彌陀佛現身,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這不就等於授記了嗎?瑩珂法師也很有智慧,在阿彌陀佛面前要求,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跟你去。為什麼不要?他的善根淺薄,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誘惑,五欲六塵的誘惑他會動心,他會起煩惱,起貪瞋癡慢疑,會生起這些煩惱,一生煩惱又造業了。所以他跟阿彌陀佛說,我不希望我再造業,如果我在這個世間是沒有辦法避免造業的,我禁不起誘惑,我現在跟你走。佛就答應了,阿彌陀佛很好說話,告訴瑩珂法師,我三天以後來接引你,應該時間都約好了,三天之後。他非常歡喜,把房門打開,告訴大眾,三天之後他往生。沒有人相信,他是一個有名的破戒比丘,不守清規,造作罪業,大家都知道。他關起門念三天佛,說佛來接引他,他真能往生嗎?但是聽口氣不像是騙人,好在三天時間不長,大家等著看,三天之後看你往生不往生?到三天之後他真往生了,往生前要求大家念佛送他,大家當然歡喜,真正給他做證明,證明他真的念佛往生。三天功夫,不長,就走了。要知道破戒的比丘,平常不念佛,也不相信,真的是臨時抱佛腳,他那個動力從哪裡來的?就是他相信因果。他知道一生造了很多罪業,如果不能往生,一定墮地獄,想到地獄苦,害怕!畏懼地獄苦這個念頭是很大的動力,讓他三天不眠不休,把阿彌陀佛求來。我們要知道,他能求得來,叫真心懇求,不是假的,我們也能求得來,一切眾生個個都可以求得來。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沒有離開我,阿彌陀佛的身體是光明、是常寂光,遍一切時,遍一切處,無處不在。所以阿彌陀佛現身,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起心動念,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必須把我們的妄念徹底消除掉,徹底放下,我們的正念才能跟佛相應。佛所收到的,起感應的是正念,妄念、邪念他也收到,不起正念沒有感應。他沒有一法不知道,我們能騙自己騙不了佛菩薩,這一點是事實,不可以不知道。

  「動作者,行動。瞻視者,看也。徐者,和緩。故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就是一舉一動都要安詳、都要鎮定,「從容不迫。」這個威儀好,讓別人看到歡喜,讓別人看到恭敬你,這是佛弟子、釋迦弟子,這是彌陀弟子。如果這四句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更不是彌陀弟子。我們要勉勵自己,要把這四句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

  再看最後四句,「倉卒不谛亡功」。我們看經文: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谛。亡其功夫。】

  「倉卒者,匆促,慌忙」。現在人常說的心浮氣躁,就是倉卒的意思。所以上一代高僧大德,他們一生從事於教學。方東美先生一生,他的身分是教授,抗戰期間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抗戰後期他在西南聯大教書,教授,勝利之後他在台灣大學教書,一直到退休。退休之後輔仁大學請他,輔仁大學是私立的,請他在博士班擔任指導教授。章嘉大師是出家人,一生教學,難得!但是他們教的對象,是要像前面所說的「言色當和,身行當專」,他要這樣的學生,他就肯教;『作事倉卒』、『為之不谛』,他不願意教。老師前半段我不知道,我是在台灣認識他的,他的晚年我知道。我去親近他,他就告訴我,六十三年前,他說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我那個時候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程,他就跟我這麼說,你要到學校去旁聽、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他說的這些話當時我不懂,給我的感覺就是老師拒絕了,不同意我到學校去聽課,拒絕了,什麼原因我不知道。其實他說出來了,我不懂。為什麼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過失不在老師,過失在學生,學生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那老師怎麼樣?老師就敷衍塞責,不肯真教,真教沒用。實際上有一、二個學生真學,老師都會真教,為什麼?真有學的。如果學生都沒有真誠恭敬心來學習,老師就馬虎一點。老師為什麼要教?為工資,為生活,他一生就是這一行專業,他要不教的話他就沒有收入。學生為什麼要學?學生是要為拿文憑,要拿到學位。學生不是真正想學東西,只想拿文憑,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學就變質了。老師滿足學生的要求,甚至於考試的時候,把題目都告訴學生,讓大家考的分數都很好,師生關系很融洽,各得所需,變成這個樣子。現在又經過六十三年,變成什麼樣?我不知道。

  外國的大學我看過,我在美國、在新加坡、在澳洲、在歐洲,我都去看過大學,跟他們的教授、學生做過交流,才深深體會到方老師當年所說的話。現在學生有幾個孝養父母的,有幾個懂得尊師重道?如果要沒有了,這個道沒有人傳,沒有人承傳將來就會斷掉。到什麼地方去找這些真正發心的人,發心來繼承傳統?為古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樣的人很少。少不要緊,只要有,有一個都能承傳。像達摩祖師到中國,他圓寂在中國,在中國那麼長的時間,幾十年的時間只傳一個人,慧可。慧可一生也只傳一個人,傳到第五代弘忍大師,都是單傳。五祖傳給六祖惠能,惠能一生會下傳了四十多個人,禅宗發揚光大,在中國影響應該有一千年。所以承傳太重要,承傳的條件就是要真誠、恭敬、認真,不懷疑,不懈怠。

  「作事倉促」,就是今天所說的心浮氣躁,肯定失敗,肯定後悔。「在後」是什麼?晚年,一生好的時間都過去了,晚年後悔。後悔來不及了,能不能挽救?不能。我相信這個情形,古聖先賢都深深體會到,我們年輕的時候不在意、沒想到,可是到八十、九十,跟古人有同樣的感觸,那就是「敗悔在後」。念老注解裡說,「作事慌忙,則必將失敗與後悔。所行不慎」。「谛」是慎重,念老在這裡給我們說的「審慎」。所以功夫不得力,『亡其功夫』,就是功夫不得力。這都是指後悔的事情。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注  (第五七六集)  2014/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76

 

 

上一篇:海濤法師:戒體都能發揮防非止惡的功能
下一篇:淨空法師:你修行得不錯,冤親債主就想盡方法把你拉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